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哈姆雷特》内容丰富,线索复杂。本文探讨的是在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莎士比亚透过哈姆雷特所反映出的关于“人”的思考:渴望完美健全的生命;用彻底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与未知的一切;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勇敢追求内心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哈姆雷特》与《伍子胥变文》都通过复仇事件透露出当时社会的世俗气息和转型征兆,展示民众的精神世界;不同的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属于伦理型文化,一个受神学影响较深,属于科学型文化。  相似文献   

3.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对于善于将"全部人格的各个侧面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歌德语)"的莎士比亚而言,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人们看到的不过是哈姆雷特的某一种性格的某一个侧面而已。本文从哈姆雷特的忧郁和犹豫为切入点,分析了哈姆雷特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鲜明地表达出他的人文主义政治历史观。他对王子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极高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雷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一切丑恶事物的憎恶,以及他坚信人类前途的光明,相信依靠人的理性和力量能够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社会都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的主题不是封建主义的"复仇",而是基于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义的"反复仇",这是莎士比亚后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哈姆雷特行动中的延宕与疯癫,是其在新旧道德观念下对其使命正义性的来回掂量的表现。在无法得出正解的情况下,哈姆雷特顺从"他者"的安排参与决斗,在决斗中杀死仇人,为父报仇,最终又对自己处以死亡的终极惩罚。这正是其对"复仇"使命道德性依据求而不得所做出的投降之举,而其同意福丁布拉斯称王的临终举动,又暗示其内心潜层"反复仇"的答案。哈姆雷特的主体欲望与最终命运亦从而是与反复仇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6.
从罗密欧到哈姆雷特,无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都存在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显示了人主义的发展历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从外向型人格到内向型人格,显示了人物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心路。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里乌鸡国王被御弟谋杀的故事,受欧洲历史上关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传说影响。对《西游记》与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进行平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晤”。诚然,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于是也便会有各自的独特感悟。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不是经常高喊“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然而,我们应该正视的是:学生的人生见解是不成熟的,他们的理解往往比较片面,所以他们的感悟也必然会有偏差、分歧。读者再多,感悟再独特,“哈姆雷特”终究还应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成为其他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人文主义和心理学两大角度简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哈姆雷特身上始终笼罩着俄迪普斯情结;哈姆雷特的性格实质上代表着人文主义时期对人的概念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以"忧郁王子"著称,但他并不是生来就忧郁的人,而是现实和理想的极端不协调最终导致了他的忧郁。虽然《哈姆雷特》剧情简明,但其错综复杂的情节背后隐藏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本文在对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他的疯癫、行为异于常人的一面,并对折射在哈姆雷特身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之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时的确是尽了他最大努力去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其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及其在时代影响下形成的个人性别立场决定了他的男权视角。正是那个时代对女性狭隘的认识,以及莎士比亚作为男人这一事实本身,使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限制、贬低,乃至歪曲。当我们怀着继承与批判的精神分析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时不难发现,她们身上深深地烙着时代印迹及莎翁自身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这些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分析,本文认为哈姆雷特在内心深受女性折磨。本文主要通过两方面原因分析出哈姆雷特的心理上有着异常浓重的俄狄浦斯情结,更加重了他所受的女性折磨。  相似文献   

13.
翻开学生的作文《成长的烦恼》,我被他们的烦恼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学生因为自己的鼻子太大而烦恼,几乎不敢在人们而前说话;有的是因为自己太胖;有的是为数学成绩不好;有的是为没有好看的衣服;有的是因为同桌的成绩比他的好;还有的是为了老师从来没有看过他……掩卷遐思,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在成长过程中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又自卑的孩子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在莎翁《哈姆雷特》戏剧研究中,乔特鲁德不该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她与哈姆雷特的母子关系直接影响了哈姆雷特的命运.文章试图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对乔特鲁德的传统偏见,从女性主义批评立场分析乔特鲁德的再嫁,从男性视角揭示对女性的压抑贬低,还乔特鲁德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鲜明地表达出他的人文主义政治历史观。他对王子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 ,给予了极高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雷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一切丑恶事物的憎恶 ,以及他坚信人类前途的光明 ,相信依靠人的理性和力量能够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社会都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笔上的哈姆雷特似乎在诞生之始就注定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这种悲剧固然有着剧作者自身的原因,但是在戏剧发展过程中其实早已铺陈好了应有的轨迹,本文试着从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以及其外因分析其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炼丹家葛洪在炼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将硝、硫、炭三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的奇异效果。那是公元320年,乃为火药之起源;在此后的数百年间,火药一直在药用轨道上前行,目标所指人类最为朴素的渴望一治病养身、长生不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伦理的类别以及伦理与悲剧的联系,对《哈姆雷特》和《雷雨》这两部戏剧作品进行粗略的比较研究,并指出伦理在悲剧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赞美是阳光,是空气,是雨露,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运用形象这种生动的修辞语言展现了事物、行为或想法。莎翁在《哈姆雷特》中,用夜晚,监狱,疾病和疯癫等形象使得读者深刻的了解到戏剧中人物间激烈的矛盾、哈姆雷特的愤世嫉俗以及剧中人物情感所经历的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