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外科矫形术前的应用价值探讨.方法 选取18例脊柱侧弯的患者,数据采集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重建出能显示各个椎体解剖结构的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的图像进行各种测量.结果 通过上述各种方法 对18例患者进行数据测量,所测值均能较准确反映实际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强大的三维后处理技术弥补了普通X线的不足.一次数据采集即可进行任意回顾性重建,既避免了患者多体位的反复投照,又减少了放射剂量,同时通过测量能准确提供脊柱侧弯患者脊柱、椎体、椎弓根、椎管等各种参数,为临床术前提供更多的、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周泽旺  张昌政  郑芸 《吉林医学》2012,33(19):4161-41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I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拟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30例,由影像科和脊柱外科医生同时对患者的MRI、MSCT重建图像及术前所需测量数值分析评价。结果:CT发现隐匿性椎体畸形3例,MRI发现伴有脊髓病变6例,最后诊断为特发性脊柱性侧弯者21例。MSCT多平面重建均能显示最佳椎弓根横断面,结合矢状及冠状位能同时显示椎体发育、椎管、椎旁组织及脊髓的情况,能准确显示术后椎弓根螺钉位置及与周围各壁的关系。MRI能很好显示脊柱侧弯程度,对脊髓异常的显示明显优于CT。术前测量的各种数值均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一致肯定,满意率100%。结论:多层螺旋CT及MRI检查不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更是术前了解椎体、椎弓根、脊髓形态及术后观察椎弓根螺钉最直接和最准确的方法。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前应常规进行CT及MRI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后处理对腰椎峡部不连的诊断价值及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30例腰椎峡部不连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轴位薄层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RP)、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容积重建(VR),并进行相关分析;同时追踪手术治疗情况.结果30例患者重建后处理显示椎弓峡部不连56处,单侧椎弓峡部不连4例;双侧椎弓峡部不连26例;全部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单纯平扫仅显示22例42处椎弓峡部不连,两者对椎弓峡部不连的诊断有显著差异(P<0.05).重建后处理显示微小裂隙5例,不完全裂隙4例,骨痂及骨赘形成25例,神经根受压27例,硬膜受压25例,侧隐窝狭窄10例,椎体滑脱17例,黄韧带肥厚23例.手术治疗中所有患者均根据16排螺旋CT图像显示的神经根受压情况及椎管、神经根管狭窄情况进行减压及固定.结论16排螺旋CT不但能对腰椎峡部不连做出准确的诊断,同时能为手术治疗提供全面直观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方法对43例有胸部外伤临床怀疑肋骨骨折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均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和表面遮盖显示(SSD)技术后处理重建获得了满意的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出肋骨骨折的部位、数量,并比较各种重建图像对肋骨及肋软骨的显示能力,并与胸部平片对照分析,判断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优缺点.结果43例中总肋骨骨折数127处,肋骨骨折以4~10肋骨(80.3%)、腋段57根(44.9%)常见.胸部X线平片诊断了36例,共有119(93.7%)处肋骨骨折,16排螺旋CT发现了胸部平片漏诊的7例、8处(6.2%)肋骨骨折,其中3根肋软骨骨折多为细微骨折无移位.重建以MIP技术显示效果最佳,发现肋骨骨折123处(96.8%);其次MPR、VR、SSD.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有显著的准确率,是可靠的检查手段,其中重建图像(MIP)为最佳诊断肋骨骨折的一种无创伤性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5.
黄尚飞  方凯  方学全 《吉林医学》2012,33(35):7704-770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在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CT表现特点。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机对29例腰椎峡部裂并滑脱患者的腰椎进行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重建(SSD)、容积再现(VR)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多方位观察患者椎弓峡部裂并滑脱情况,并分析椎体峡部裂、滑脱、骨痂、骨赘和纤维组织增生在MPR、CPR、MIP、SSD和VR的表现。结果:29例中共发现46处椎弓峡部裂(双侧17例,单侧12例),10例伴不同程度滑脱。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技术能直观地显示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影像特征,在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检查和诊断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 CT 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在椎体骨折中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对53椎体骨折患者进行螺旋 CT 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表面遮盖 SSD 及多平面重建 MPR 等后处理,将图像资料进行比较。结果63例骨折中压缩性骨折34例,粉碎性骨折16例,骨折伴脱位13例,三维重建能立体直观显示椎体骨折的部位、类型、三柱结构、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等情况。结论螺旋 CT 检查及三维重建、表面遮盖 SSD 及多平面重建 MPR 等后处理联合应用对椎体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技术对外伤性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胸骨骨折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多层面重建图像(MPR)和3D图像重建,观察和分析胸骨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25例患者中CT共检出31处骨折。螺旋CT检查能够显示出明显的移位性骨折,MPR清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和移位,三维重建图像(3D)立体呈现骨折的移位变化。结论: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技术较单纯横断面扫描能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有利于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28排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56例进行128排螺旋CT腰椎容积扫描,对扫描图像采用三维重建、矢状位重建、曲面冠状位重建和薄层横断面重建等方法对椎体骨折情况进行评价,并与X线和MRI(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对照,对骨质疏松程度进行初步分级.结果 56例72个椎体压缩骨折,有骨折线椎体65个,椎管狭窄4个,5个椎体附件骨折,1个椎体神经孔狭窄,5个椎体发生滑脱;128排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联合应用,能准确全面诊断椎体骨折情况,对椎管狭窄及附件骨折显示准确度明显高于普通X线片及MRI;56例经过128排螺旋CT图像测量评估骨质疏松程度分别为轻度28例,中度19例,重度9例.结论 128层螺旋CT对椎体压缩骨折程度的判断较以往检查方法有明显优势,并能初步判断骨质疏松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成像,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渗漏。方法2005年9月~2007年9月,35例患者共46个胸椎和腰椎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术后经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成像,分析PMMA的椎体外渗漏图像和临床情况,并应用螺旋CT检查进行验证。结果在经PVP术后的46个椎体中,经侧位X线片、旋转DSA三维重建图像和CT检查,36个椎体明确无椎体外渗漏;10个椎体出现椎体外渗漏,其中2个椎体为椎间盘渗漏;2个椎体为椎旁软组织渗漏;5个椎体为静脉丛渗漏;1例为椎弓根渗漏,该例在侧位X线片怀疑为椎体后缘硬膜外渗漏,但经DSA三维重建图像和螺旋CT检查显示,PMMA位于两侧椎弓根内,椎管内并无PMMA。结论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能迅速对PVP术后PMMA渗漏进行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腰椎钉-棒内固定术后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58例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患者行16排螺旋CT连续薄层扫描,结合去金属伪影技术及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重建图像。结果通过对MRP及VR重建图像分析,本组58例共置钉348枚,其中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共67枚,螺钉断裂2枚,钉帽滑脱3例,连接棒移位3例。结论 16排螺旋CT结合去金属伪影技术及MPR、VR重建技术,有效地减少了金属伪影干扰,能全面清晰地显示腰椎内固定钉棒的位置和形态、螺钉轨道及与骨皮质的关系,对置钉的准确性及置入后期效果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三维表面遮盖(shadow surface display,SSD)重建在脊柱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脊柱骨折病人行16层螺旋CT检查,同时根据临床需要进行MPR及SSD重建。结果:62例脊柱骨折中,寰枢椎骨折7例,其中寰椎骨折4例,齿突骨折3例,下颈椎及胸腰椎骨折55例,其中按骨折稳定程度分为稳定性骨折11例,不稳定性骨折44例。结论:16层螺旋CT MPR及SSD重建成像技术能够提供脊柱骨折任意角度的影像信息,能清楚显示前中后柱骨折及骨折块的情况,对椎管受累情况、骨折后脊柱稳定性的判断等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量儿童脊柱椎弓根解剖学数据,为儿童脊柱侧凸内固定器械的研发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12例儿童脊柱标本进行CT扫描后分离成单个椎骨,测量各节段椎体椎弓根横径、高度、椎弓根与水平面、矢状面的夹角及椎弓根长度,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方法对颈椎、胸椎及腰椎的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椎、胸椎及腰椎的椎弓根的椎弓根横径、高度、水平面夹角、矢状面夹角及椎弓根长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文献中报道的成人脊柱椎弓根形态存在很大的差异.结论 此研究可为儿童新型脊柱侧内固定器械的定型提供基本的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在颈椎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例颈椎畸形病例,进行颈椎CT断层扫描,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模型进行术中指导。结果:全部病例均进行颈椎数字化三维重建,得到病变颈椎的三维市体图像。可以方便地从任意角度和方向观察颈椎畸形情况,测量有关数据。在数字化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模拟内固定器械植入操作等。术中发现数字化模型与颈椎实际畸形情况完全一致,随访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个体化技术可提高颈椎畸形手术效率与精确度。颈椎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够更直观、准确地反映颈椎病变的-三维立体结构,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手术计划、内固定选择等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经椎弓根截骨延长椎弓根扩大椎管,并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各节段腰椎截骨椎弓根延长前后椎管面积,为临床进行腰椎管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人腰椎标本(L1~L5),螺旋CT分别对椎弓根截断前后的腰椎标本进行扫描,对CT重建后的图像进行测量,包括原始腰椎各节段椎管面积,椎弓根截断后椎弓根后移2、4、6 mm后的椎管面积。结果对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L1~L5椎弓根后移4、6 mm,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1~L3、L5节段椎弓根后移2 mm,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弓根截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明显增加腰椎管的面积,为临床进行腰椎管减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高能量所致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2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高能量所致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多层螺旋CT横断面图像及其三维重建技术、X线片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技术对椎体爆裂性骨折检出率、骨折类型准确诊断的差异。结果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共检出180个椎节爆裂骨折,多发爆裂性骨折仅11例;椎体后移骨片位置:单个中央骨片、骨片中央矢状裂开、偏向椎管一侧的骨片、粉碎性骨片的椎节各78、5 3、38、11个;后移骨片来源:椎体角者、椎体后壁者、后下角者各101、20、39例;轻、中、重度椎管狭窄者各90、60、1 0例,手术内固定有90例;检出椎板骨折共60个椎节,左侧椎板骨折、右侧椎板骨折、双侧椎板同时骨折椎节各2 5、1 0、25个。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骨折椎节检出率99.45%、多发爆裂骨折、椎体脱落骨片移入椎管及轻度椎管狭窄的准确诊断率91.67%、99.45%、1 00.00%较X线平片的显著高(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可有效提高高能量所致椎体爆裂性骨折的检出率及骨折损伤类型的准确诊断率,为临床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脊柱退行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2 0例颈、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 ,其中颈椎病变 78例 ,腰椎病变 4 2例。所有患者经 MSCT扫描 ,分别行 MPR、MIP、VRT、SSD三维重建图像 ,分析不同重建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 :MPR使用简便 ,可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角度的斜位重建同样高质量的优秀图像 ,较好地显示颈椎钩突增生、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椎管内改变及椎体边缘性骨质增生 ,对颈椎间孔的显示亦有一定价值 ;VRT及 MIP可从不同角度观察颈椎间孔变窄及腰椎弓峡部骨质状况、椎体边缘骨质增生 ,效果类似大体标本 ;SSD在显示脊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方面效果好 ,与 VRT效果相当 ;MIP、VRT及 SSD均无法评价椎间盘病变及椎管内改变。结论 :MSCT各种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病变检查中各有优势 ,综合应用以上各种重建方法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评价脊柱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ion,3D)技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Hispeed螺旋CT扫描机对87例脊椎损伤患者进行扫描,其中,男63例,女24例;年龄21岁~58岁,平均年龄36岁。全部数据输入SunSpace20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与X线平片、二维CT(2DCT)检查结果对照分析,所有图像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肓法进行评估。结果:将X线平片、2DCT、3DCT图像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所得结果与X线平片合并2DCT图像评估相比较,在显示椎管内骨折片的数量方面,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4.086,P<0.05)。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能清晰地显示椎管内脊髓受压迫情况。结论:3D技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在治疗矢状位脊柱畸形较轻型退行性脊柱侧弯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1999~2003年经手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中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弯44例,其中单节段狭窄25例、双节段19例。男18例,女26例,年龄47~72岁,平均63岁。采用后正中纵切口,包含融合节段上下各一椎体,行单侧椎板开窗减压7例、单节段全椎板切除18例、双节段全椎板切除19例,将减压节段的棘突从基底截取,去除一面皮质行单面皮质保留横行覆盖骨窗,如骨窗较大可取相邻节段的棘突,再行椎板Moe融合矫形内固定(Isola17例、Diapa-son27例)。术后进行Oswestry疗效评分与影像学观察。结果 随访1~4年,平均3年,术后1年随访33例,优良率93.9%;术后2年随访27例,优良率为88.9%。术后2年CT扫描未见椎管内疤痕形成,椎管直径明显增加;覆盖的棘突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融合率为92.6%。2例固定节段上一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1例椎弓根钉松动;1例椎弓根钉断裂无症状,骨窗已融合;1例伤口延迟愈合。无复发性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及脊柱失代偿、假关节等并发症。结论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内固定术,能在减压固定的基础上减少椎管内疤痕形成,防止腰椎管狭窄复发;提高覆盖骨融合率并缩短融合时间,近中期效果好。是矢状位脊柱畸形较轻型退行性脊柱侧弯并腰椎管狭窄症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在治疗矢状位脊柱畸形较轻型退行性脊柱侧弯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999~2003年经手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中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弯44例,其中单节段狭窄25例、双节段19例。男18例,女26例,年龄47~72岁,平均63岁。采用后正中纵切口,包含融合节段上下各一椎体,行单侧椎板开窗减压7例、单节段全椎板切除18例、双节段全椎板切除19例,将减压节段的棘突从基底截取,去除一面皮质行单面皮质保留横行覆盖骨窗,如骨窗较大可取相邻节段的棘突,再行椎板Moe融合矫形内固定(Isola 17例、Diapason 27例)。术后进行Oswestry疗效评分与影像学观察。结果随访1-4年,平均3年,术后1年随访33例,优良率93.9%;术后2年随访27例,优良率为88.9%。术后2年CT扫描未见椎管内疤痕形成,椎管直径明显增加:覆盖的棘突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融合率为92.6%.2例固定节段上一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1例椎弓根钉松动:1例椎弓根钉断裂无症状,骨窗已融合;1例伤口延迟愈合。无复发性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及脊柱失代偿、假关节等并发症。结论棘突截骨椎管成形内固定术,能在减压固定的基础上减少椎管内疤痕形成,防止腰椎管狭窄复发:提高覆盖骨融合率并缩短融合时间,近中期效果好。是矢状位脊柱畸形较轻型退行性脊往侧弯并腰椎管狭窄症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