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四川省西昌市居民的中心性肥胖流行现况与影响因素,为后续当地相关的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 综合考虑经济水平、民族构成、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西昌市选择6个调查点,根据调查点社区人口数确定抽样比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8周岁及以上的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χ2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874名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9.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饮酒情况(χ2=4.914,P<0.05)、高血压患病情况(χ2=15.869,P<0.001)、BMI(χ2=300.521,P<0.001)的成年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不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者(OR=1.545,95%CI:1.028~2.322)、高血压患者(OR=1.684,95%CI:1.093~2.592)发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所增加;相较于正常体重(18.5kg/m2≤BMI<23.9kg/m2)的居民,BMI<18.5kg/m2组别人群(OR=0.114,95%CI:0.015~0.843)发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更低,而BMI≥24.0kg/m2组别人群(OR=12.196,95%CI:8.630~17.234)则风险更高。 结论 西昌市成年居民中心性肥胖率较低。BMI<18.5kg/m2为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而饮酒、高血压患病、BMI≥24.0kg/m2为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郑州市成人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成人中心性肥胖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8年郑州市≥18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包含基本信息、饮酒情况等;体格检查包含身高、体重和腰围的测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发放问卷6 809份,回收有效问卷6 657份,问卷有效率为97.77%。中心性肥胖3 828例,中心性肥胖率为57.50%。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BMI和饮酒的成人中心性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和BMI增加,中心性肥胖率呈上升趋势(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中心性肥胖率呈下降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市居民(OR=2.431,95%CI:2.061~2.868)、年龄≥35岁(OR:1.615~3.495,95%CI:1.069~5.354)、已婚/同居(OR=2.527,95%CI:1.802~3.543)、离异/丧偶/分居(OR=3.129,95%CI:1.871~5.231)、BMI≥18.5 kg/m2(OR:7.096~770.440,95%CI:3.271~1 778.727)是成人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0.595~0.660,95%CI:0.460~0.830)是成人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郑州市成人中心性肥胖率较高,应针对城市、年龄≥35岁和BMI高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中心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潮州市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潮安区≥18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各组率比较采用χ2分析;应用log - binomial回归分析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居民超重肥胖率为29.7%,中心性肥胖率为25.4%。log - binomial回归显示:45~59岁(PR = 1.33,95%CI:1.21~1.46)、山区(PR = 1.28,95%CI:1.16~1.40)、已婚(PR = 1.79,95%CI:1.51~2.12)、丧偶/离婚(PR = 1.35,95%CI:1.05~1.73)、身体活动3~5次/周(PR = 1.09,95%CI:1.01~1.19)和≥6次/周 (PR = 1.14,95%CI:1.04~1.25)、水果模式(PR = 1.21,95%CI:1.07~1.37)、蔬菜肉类模式(PR = 1.19,95%CI:1.06~1.34)、海产品模式(PR = 1.22,95%CI:1.08~1.39)为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学生(PR = 0.49,95%CI:0.28~0.87)、文化程度(中学PR = 0.91,95%CI:0.84~0.99,大专及以上PR = 0.79,95%CI:0.64~0.97)、中等水平静坐时间 (PR = 0.91,95%CI:0.83~0.99)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女性(PR = 1.10,95%CI:1.02~1.19)、45~59岁(PR = 1.32,95%CI:1.23~1.41)、≥60岁(PR = 1.28,95%CI:1.18~1.38)、已婚(PR = 1.49,95%CI:1.32~1.69)、丧偶/离婚(PR = 1.36,95%CI:1.16~1.60)、无业/离退休居民(PR = 1.07,95%CI:1.01~1.13)、身体活动3~5次/周 (PR = 1.09,95%CI:1.03~1.15)、身体活动≥6 次/周 (PR = 1.18,95%CI:1.11~1.25)、海产品模式(PR = 1.17,95%CI:1.07~1.27)为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学生(PR = 0.47,95%CI:0.44~0.8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PR = 0.78,95%CI:0.66~0.92)、中等水平(PR = 0.93,95%CI:0.88~0.99)和高等水平(PR = 0.87,95%CI:0.87~0.92)静坐时间是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 潮州市居民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较高,应针对高危人群和饮食模式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控制居民肥胖状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成人腰围、体质指数与高血压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采用腰围(WC)、体质指数(BMI)综合评价中国18~69岁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 利用2004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样本人数,采用多级抽样方法抽取18~69岁成年人30 686人,采用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方法收集数据,比较各BMI组别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的OR值.结果 体质指数正常、超重和肥胖组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6.1%,32.0%和49.2%;女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5%,28.2%和41.5%;除男性肥胖组外,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同组内的正常腰围人数(P<0.01);调整混杂因素(年龄、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和锻炼等)后,与正常腰围人群比较,各BMI组别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患病的OR值分别为1.9(95%CI=1.6~2.3),1.6(95%CI=1.3~1.9),1.6(95%CI=0.7~3.7);女性患高血压患病OR值分别为1.5(95%CI=1.3~1.8),1.4(95%CI=0.2~1.6),2.5(95%CI=1.2~5.2).结论 中心性肥胖者与正常腰围者比较具有更高的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993-2006年中国9省区20~65岁的成年居民腰围分布的变化及中心性肥胖的流行趋势.方法 以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中20~65岁健康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Stata软件分析成年人腰围分布的变化,并使用LMS方法分别拟合男性和女性各调查年份P15、P50和P85百分位数曲线;以2002年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颁布实施的<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作为判断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标准,应用SAS软件分析成年人腰围分布和中心性肥胖率的城乡差别及腰围与BMI的相关性.结果 1993-2006年中国20~65岁成年男性腰围均值从77.1 cm增加至82.9 cm,中心性肥胖率从17.9%增加至42.5%,平均增长速度为1.9%;女性腰围均值从75.8 cm增加至78.9 cm,中心性肥胖率从28.8%增加至46.9%,平均增长速度为1.4%.男性和40岁以上农村女性是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增长最快的人群.由于农村女性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的增长均高于城市女性,到2006年女性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的城乡差异消失.BMI处于正常范围的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率呈现增加的趋势,2006年BMI正常的男性中有21.6%、女性中有27.4%处于中心性肥胖状态. 结论 1993-2006年中国20~65岁成年居民腰围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随着腰围的增大,中心性肥胖率也呈现逐年增加,男性腰围及中心性肥胖率的增长幅度高于女性;只有控制成年人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过快增长,才能有效地控制与肥胖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沂市≥18岁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特征,为防控超重和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2020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市15个乡镇(街道)抽取并调查≥18岁居民4 296人,通过问卷调查及身体测量获得调查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调查人群BMI均值为(25.80±3.93) kg/m2。随着年龄增长,居民BMI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成年居民超重率为40.01%,不同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成年居民的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加,成年居民超重率呈现上升趋势,50~60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值,学历较低的居民超重率高于学历较高的居民;成年居民肥胖率为26.33%,不同年龄组居民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7,P<0.01),居民肥胖率随年龄增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成年居民向心性肥胖率为72.84%,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5,P<0.01)。结论:临沂市≥18岁居民的超重肥胖状况不容乐观,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江苏省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为制定肥胖及高血压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1月22日―2019年4月8日对江苏省8个项目点117 691名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57.79%,标化后患病率为26.79%。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超重和肥胖、中心性肥胖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与既无超重肥胖又无中心性肥胖人群相比,单纯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90.7%(OR=1.907,95% CI: 1.849~1.968),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69.2%(OR=1.692,95% CI: 1.566~1.828),既有超重肥胖又有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2.171倍(OR=3.171,95% CI: 3.075~3.270)。  结论  江苏省≥35岁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肥胖、中心性肥胖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2013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居民中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选取人群开展基线调查,收集6685名队列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暴露因素、身体测量指标等信息。随访观察中位时间3.00年,记录队列人群的冠心病发病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队列总计观察人年数为19759.93人年,共有260人发生冠心病,男性101例,女性159例。队列人群总体发病率3.89%,发病密度13.16/千人年。冠心病发病率随BMI升高呈上升趋势(〖XC小五号.EPS;P〗趋势=6.761,P=0.009)。中心性肥胖人群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39倍(P =0.019, 95%CI: 1.06-1.82),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77倍(P=0.001, 95%CI:1.26-2.49)。结论 中心性肥胖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深圳市成年居民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8年在深圳市对常住居民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10 046名常住深圳市成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分析肥胖与向心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  调查人群的肥胖率和向心性肥胖率分别为8.65%、38.04%,性别、年龄和吸烟均是影响肥胖率和向心性肥胖的主要因素(均有P<0.05),男性、中老年人和吸烟是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OR=1.411, 95% CI: 1.115~1.725, P=0.001; OR=1.155, 95% CI: 1.010~1.321, P=0.036),中强度职业性体力活动是向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OR=0.856, 95% CI: 0.775~0.946, P=0.002)。  结论  虽然深圳市成年居民肥胖、向心性肥胖率略有降低,但仍有改善空间,相关部门应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区域聚集性及危险因素,探讨多水平模型在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00-2001年从中国10地区共抽得年龄在35~74岁之间的15 54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LwiN 2.02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结果 高血压的患病存在地区聚集现象,方差成分系数为3.1%.在调整了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全身型肥胖人群(BMI≥28 kg/m2)和超重人群(BMI 24~27.9 kg/m2)分别为BMI正常人群(18.5~23.9 kg/m2)患高血压风险的4.50(95%CI:4.00~5.06)和2.26(95%CI:2.07~2.46)倍;中心型肥胖人群(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80 cm)为正常腰围人群患高血压风险的2.62(95%CI:2.42~2.83)倍;片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低密度脂蛋门胆固醇含量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者患病风险分别为正常者高血压患病风险的2.10(95%CI:1.89~2.33)、2.08(95%CI:1.84~2.35)、1.85(95%CI:1.60~2.14)、1.58(95%CI:1.38~1.81)和1.49(95%CI:1.32~1.69)倍,饮酒人群为不饮酒人群患高血压风险的1.15(95%CI:1.05~1.27)倍.结论 高血压的发生不仪与个体肥胖、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和饮酒等危险因素有关,还受所居住区域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高血压的一级预防中,既要关注高危人群,还要重视以一般人群为基础的群体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天津市宝坻区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以及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 WHtR)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对2018年4-5月参加天津市宝坻区口东卫生院体检的老年人(≥60岁)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分层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与WC(或WHtR)对高血压的联合作用和交互作用。   结果   共邀请1 692人, 1 417人(83.75%)参与本研究。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6.36%、BMI超重和肥胖者占66.50%、WC中心型肥胖者占74.66%、WHtR超重和肥胖者占75.38%。与BMI或WC正常相比, BMI超重(OR=1.65, 95% CI:1.19~2.30)和肥胖(OR=3.41, 95% CI:2.23~5.20)及WC中心型肥胖(OR=1.49, 95% CI:1.00~2.23)均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BMI联合WC超重/肥胖(OR=2.49, 95% CI:1.78~3.46), 或BMI联合WHtR超重/肥胖(WHtR超重: OR=2.05, 95% CI:1.41~2.99;WHtR肥胖: OR=2.37, 95% CI:1.50~3.76)的患病风险高于后者单独作用的风险(WC超重/肥胖: OR=1.39, 95% CI:0.90~2.15;WHtR超重: OR=1.02, 95% CI:0.62~1.66;WHtR肥胖: OR=1.44, 95% CI:0.55~3.81)。   结论   三项指标中, BMI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性最强, 且BMI超重/肥胖增强WC(或WHtR)与高血压的关联, 提示控制BMI相关体重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潮州市居民肥胖状态与高血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为提出适宜的血压控制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潮州市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BMI、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采用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腰围与高血压间剂量-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海市杨浦区居民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聚集性的关系,为制定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社区为单位,对35~75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1321人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杨浦区居民中心型肥胖率为60.50%,标化率为56.09%。不同腰围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轻度、重度中心型肥胖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是正常组的1.78(OR=1.78,95%CI:1.63~1.94)和3.36倍(OR=3.36,95%CI:3.00~3.75)、1.67(OR=1.67,95%CI:1.49~1.88)和2.67倍(OR=2.67,95%CI:2.34~3.03)、1.68(OR=1.68,95%CI:1.54~1.82)和2.20倍(OR=2.20,95%CI:1.97~2.44)、2.04(OR=2.04,95%CI:1.86~2.24)和3.62倍(OR=3.62,95%CI:3.23~4.04)。【结论】上海市杨浦区居民中心型肥胖患病率高,肥胖程度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风险有关,应当及时采取控制肥胖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分析兰州市七里河区成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主要危险因素,为有效开展高血压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抽取兰州市七里河区9个街道、6个镇(乡)年龄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5 000人。应用 Epi Date 3.1录入数据,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发放问卷5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 776份,有效率为95.52%。其中男性2 414人(50.54%),女性2 362人(49.46%)。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1.94%(95%CI:20.79%~23.14%),标化率为21.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年龄、文化程度、BMI、腰围、饮酒、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和平均每日摄入蔬菜量均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年龄、BMI、高血压家族史和糖尿病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OR(95%CI)分 别 为1.577(1.309~1.899)、1.062(1.057~1.068)、1.584(1.412~1.777)、1.526(1.286~1.811)和1.772(1.409~2.229)。 结论 2017年七里河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水平较高,农村、年龄、BMI、高血压家族史及糖尿病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应通过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防控,进一步控制高血压患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成人高血压、糖尿病与肥胖的关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参照1995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操作指南,随机抽取城市社区的20~92岁居民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 2010年8—10月对北戴河区3 572人进行调查,其中有效资料为3 569份,有效率99.92%。高血压患病率为15.19%(男21.26%,女9.16%%)。超重、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总患病率分别为19.73%、30.38%和16.63%;不同体重指数(BMI)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61,P0.01)。随着BMI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按照BMI标准,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人群血糖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19.50%、25.74%和16.01%,不同BMI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98,P0.01),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人群。结论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往往共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广西南宁市壮族居民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流行及聚集情况。方法 2017年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广西壮族自治区项目点资料对南宁市20-70岁1837名城乡壮族居民进行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采用SPSS 19.0进行t检验、〖XC小五号.EPS;P〗检验和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广西南宁市壮族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和饮酒的流行率分别为49.63%、49.31%、8.22%、43.14%和20.66%。在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的壮族成年人以及城市居民中,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比例更高(〖XC小五号.EPS;P〗=120.430、32.460、12.429, 均P<0.05)。具有≥1和≥2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为82.87%和54.7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岁以上居民1种、≥2种CVD危险因素聚集风险分别是小于34岁居民的2.366倍(95%CI:1.104~5.069)和5.992倍(95%CI: 2.956~12.146);文化程度越高,≥2种CVD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越低;农村居民1种、≥2种CVD危险因素聚集风险低于城市居民。结论 广西南宁市壮族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处于较高水平,危险因素聚集水平较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降低壮族居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淮安市社区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月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社区的常住中老年居民(≥50岁)2 40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现场测量及问卷调查获得研究人群年龄、性别、身高以及慢性疾病史、用药史、个人生活习惯史等,并检测部分人群的血常规、血生化。使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非优势测桡骨骨密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2 406例居民中,有487例患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0.24%,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68%,女性患病率为30.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 = 2.617,95%CI:1.946~3.520)、性别(女性)(OR = 10.218,95%CI:6.717~15.544)、身体质量指数(BMI≤20 kg/m2)(OR = 3.149,95%CI:2.117~4.684)、体脂(≥35%)(OR = 1.425,95%CI:1.105~1.838)、高血压(OR = 1.735,95%CI:1.386~2.172)均为骨质疏松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5岁)、性别、BMI(≤20 kg/m2)、体脂(≥35%)、高血压是骨质疏松患病的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早期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进而降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河南省高血压患病、治疗和控制情况的变化趋势以及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因素,为改进高血压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3年和2018年河南省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分析高血压防控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河南省2018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2.43%、63.86%和55.15%,与2013年(患病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5.63%、66.56%和62.05%)相比,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下降( P 值<0.05);女性( OR =1.255,95% CI :1.089~1.446)、文化水平高(小学: OR =1.222,95% CI :1.015~1.471;初中: OR =1.425,95% CI :1.164~1.743;高中及技校: OR =1.936,95% CI :1.497~2.503;大专及大学以上: OR =3.854,95% CI :2.296~6.469)、自评健康状况良好(一般: OR =1.54,95% CI :1.320~1.797;良好: OR =1.977,95% CI :1.567~2.493)和非贫困( OR =1.231,95% CI :1.024~1.480)是高血压控制率的积极因素( P 值<0.05),农村( OR =0.663,95% CI :0.576~0.764)是高血压控制率的危险因素。结论 河南省2018年高血压患病率仍较高,高血压防治效果不明显,应加大高血压综合防控力度,并且重点关注农村、男性、文化水平低和贫困人群的高血压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