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电渗析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及水解离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了电渗析在运行过程中浓差的形成以及与水解离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V-I曲线以及其拐点所代表的物理意义。通过理论分析认为:“浓差极化”的实质是“电势极化”。实验测得的V-I曲线验证了理论V-I曲线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在2005年第1期《膜科学与技术》杂志上我们已对孟洪等撰写的《电渗析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及水解离机理》一文提出质疑,并指出其错误所在.现在进一步对该文的错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ED和EDI过程中水的解离,在本质上均与高电势梯度有关,发生水解离时电势梯度的数量级为108V/m.在ED过程中,理论上阳膜先于阴膜发生浓差极化,但阳膜的极化与水解离在极化发生之后就受到膜面ζ-电位的制约,使得阳膜水解离反而远远滞后于阴膜.通过实验对EDI过程的水解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作了进一步分析,同时与ED过程的水解离现象作了对比.认为在EDI的淡水室内,填充的树脂使得不能形成具有抑制水解离效应的ζ-电位,从而阳膜先于阴膜发生水解离,且阴阳膜的水解离因更严重的浓差极化而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4.
垫片法对正渗透过程中浓差极化的改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简易的垫片法改善正渗透过程中出现的浓差极化现象.利用这种方法,在正渗透膜活性层朝向原料液的膜取向下,发现垫片安置在汲取液廊道贴紧膜的位置可以最好地减缓稀释内浓差极化,进而显著的提升正渗透的运行效果;此时,以0.5 mol/L的NaCl为原料液,而分别以1、2、4 mol/L的NaC1为汲取液进行批式实验,与未安置垫片的方式相比,水通量分别有2.94%,9.0%和12.5%的提升幅度;另外,还发现当将垫片放置在原料液廊道(远离膜)和汲取液廊道(贴紧膜)时,可以起到同时减缓浓缩外浓差极化(CECP)和稀释内浓差极化(DICP)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