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强化催化裂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石油分散体系理论,用粘度法测定添加添加剂的原料粘度的变化,筛选出使原料处于活化状态的1#、2#和3#添加剂。实验结果表明,原料中加入添加剂可调整石油分散体系的活化状态,当加入质量分数为0.1%的3#添加剂时,试样的凝点、折射率、电导率最小,即体系处于最佳活化状态。用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研究了加入1#、2#和3#添加剂对大庆蜡油掺质量分数为26%渣油催化裂化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500℃,进料量为13.5~14.5 g,剂油比为6,空速为20 h-1,可使催化裂化反应的干气产率降低了2.5%~3.0%,焦炭降低了1.5%~2.5%,液化气收率提高了2.5%~3.5%,汽油收率提高了2.5%~3.5%,柴油收率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2.
应用石油分散体系理论 ,研究了加入适量稀释剂和 3种不同HLB值复合表面活性剂的大庆蜡油掺 2 6%辽河渣油试样的凝点、折射率、电导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稀释剂和 1 #~ 3 #表面活性剂有活化作用。当试样加入 1 %稀释剂和 1‰的 3 #表面活性剂时 ,试样的凝点、折射率、电导率最小 ,即体系处于最佳活化状态。以上述试样作为催化裂化的原料 ,在反应温度 50 0℃ ,进料量为 1 3 .5~ 1 4 .5g ,剂油比为 6,空速为 2 0h- 1,在常压的条件下 ,用改造后的小型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进行工艺实验 ,测定了不同催化剂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的产品收率。结果表明 :试样中加入适量的稀释剂和复合表面活性剂可调整石油分散体系的活化状态 ,可使催化裂化反应的干气产率降低 2 .5%~ 3 .0 % ,焦炭降低 1 .5%~ 2 .5%。液化气收率提高 2 .5%~ 3 .5% ,汽油收率提高 2 .5%~ 3 .5% ,柴油收率降低 0 .3 %~ 1 .0 %  相似文献   

3.
应用石油分散体系理论,研究了加入适量稀释剂和3种不同HLB值复合表面活性剂的大庆蜡油掺26%辽河渣油试样的凝点、折射率、电导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稀释剂和1#-3#表面活性剂有活化作用。当试样加入1%稀释剂和1‰的3#表面活性剂时,试样的凝点、折射率、电导率最小,即体系处于最佳活化状态。以上述试样作为催化裂化的原料,在反应温度500摄氏度,进料量灰13.5-14.5g,剂油比为6,空速为20h^-1,在常压的条件下,用改造后的小型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进行工艺实验,测定了不同催化剂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的产品收率。结果表明:试样中加入适量的稀释剂和复合表面活性剂可调整石油分散体系的活化状态,可使催化裂化反应的干气产率降低2.5%-3.0%,焦炭降低1.5%-2.5%。液化气收率提高2.5%-3.5%,汽油收率提高2.5%-3.5%,柴油收率降低0.3%-1.0%。  相似文献   

4.
SBR改性减压渣油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SBR对减压渣油的改性效果,以SBR为改性剂采用溶剂法改性减压渣油,获得不同SBR质量分数的试样。对所得不同SBR质量分数的试样按现行沥青标准测定方法测定常规性质,并用RHEOTEST2型旋转粘度计测定试样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结果表明,试样的软化点随SBR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升高,而针入度却随之减小;SBR质量分数在1%~4%的试样延度均大于150cm,但SBR质量分数为10%与15%的试样延度分别为72cm和70cm;加入SBR后体系的流型转变温度提高,表观粘度变大,非牛顿性增强,感温性改善;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粘温关系可由指数函数表示。  相似文献   

5.
透水性沥青路面高粘改性沥青动态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弯曲梁流变仪,对SK70#、Shell70#、SBS改性沥青、TPS高粘改性沥青以及自主研制高粘改性沥青的高温、中温以及低温动态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复数剪切模量、相位角、车辙因子、零剪切粘度、蠕变动度和速率、疲劳因子以及损失正切值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沥青的复数剪切模量、车辙因子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自主研制高粘改性沥青减小得最慢;3种改性沥青的60℃动力粘度远大于其零剪切粘度,且自主研制高粘改性沥青的零剪切粘度大于20 000 Pa· s;3种改性沥青的PG低温分级均为PG-28,但自主研制高粘改性沥青的蠕变劲度最小、蠕变速率最大;各沥青的疲劳因子随着温度的降低显著增大,自主研制高粘改性沥青的增幅最小,直到6℃时才发生疲劳破坏.综合各指标来看,自主研制高粘沥青表现出较好的动态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聚表二元驱油体系界面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沟槽式界面粘度计和改进的测定方法,测得了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表面粘度和与模拟油之间的界面粘度,结果表明,聚表二元体系表面层的流变性不同于它与油相之间界面层的流变性;提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界面流变性的无因次界而粘度,它排除了体相粘度的干扰;聚合物浓度显影响界面流变性,当聚合物浓度位于其临界聚集浓度两侧时,聚表体系的无因次表面粘度和无因次界面粘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7.
选用不同含量的添加剂ADZ、ADW、ADS分别加入SBS改性沥青和基质沥青中,测试其在110℃、120℃、135℃下的粘度和软化点.测定粘度,是为了探索低温施工的机理,不同含量添加剂的加入使沥青的粘度降低,从而实现沥青混凝土在较低温度下的施工.测定软化点,主要是评估添加剂的加入在实现降低摊铺或碾压温度的情况下是否会影响其路用高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3种添加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粘度.其中,在温度较低(120℃和110℃)时,ADW和ADS对S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的降粘效果较ADZ明显.基质沥青的软化点随着3种添加剂掺量的增加而增加.3种添加剂含量较低时,SBS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回转粘度计测定了不同共混比PVA/PVC共混体系在不同温度对的粘度变化。并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添加剂对体系粘度的影响,计算出各共混体系的粘流活化能。文中探讨了PVA/PVC、SnO_3、H_3Bo_3共混体系的可纺性,为制订PVA/PVC共混高聚物体系的纺丝工艺条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和布氏旋转粘度计,对不同粉胶比下的TPS高粘改性沥青胶浆流变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粉胶比和试验温度对相位角、复数剪切模量、车辙因子、疲劳因子以及布氏粘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各粉胶比下沥青胶浆的复数剪切模量、车辙因子和疲劳因子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一定时,随粉胶比的增大,车辙因子显著增大,疲劳因子逐渐减小,当粉胶比大于1.4时,车辙因子的增长幅度明显减小;当粉胶比小于1.2时,粘度随温度的增长速率较小,粉胶比大于1.2时粘度随温度升高急剧增大,沥青胶浆的感温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综合各指标来看,粉胶比在1.2~1.4之间时,TPS高粘改性沥青胶浆流变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10.
在大庆油田油层及流体性质(原油、水、45℃温度)条件下,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缔合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ASP)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行了驱油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缔合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盐(碱)性,在相同粘度(例如mPa.s)下,用量比部份聚丙烯酰胺三元复合体系的低50%-70%;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在75d内体系稳定,无相分离的沉淀;缔合聚合物对ASP体系与大庆原油界面张力无明显影响;与部份水解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相比,缔合聚合物ASP体系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静态吸附量较低,但对NaOH的静态吸附量影响;岩心驱替试验结果表明,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OOIP以上,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船用燃料油的调和技术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渣油、乙烯焦油、页岩油为研究对象调和制备船用燃料油。考察了调和比、温度、不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及复配表面活性剂对调和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渣油)/m(乙烯焦油) =1∶1.25和m(渣油)/m(页岩油)=1∶1.00时,得到的调和油不但黏度指标达到180#船舶燃料油产品要求,而且闪点和稳定性均符合国家标准;当添加HLB值为12且以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表面活性剂时,调和油的黏度显著降低。复配表面活性剂添加质量分数为0.3%时, 黏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大庆油田在N区进行国产表面活性剂植物油羧酸盐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用进口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其成本较高,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大庆油田首次在N 区应用植物油表面活性剂。试验采用PBH-808E羧酸盐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室内岩心驱油实验及实际矿场实验,对三元复合驱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20%以上;原油乳化是影响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跟踪调整体系黏度,提高试验效果。试验结果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对大庆原油降凝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凝剂对原油的降凝减粘效果受其分子结构,使用剂量,活化温度及所受剪切强度的影响,并与原油的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研制出适合大庆原油品质的降凝剂,合成了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酯化物为主体的酯型降凝剂,并对其使用剂量、活化温度等参数进行了研究,还根据观察到的降凝剂使用前后油中蜡晶形态的变化对降凝减粘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添加质量百分数为0.2%的HJN-5#,可使大庆原油的倾点下降50%,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过程中等黏度含聚污水配制聚合物体系的可行性,通过配制等黏度的驱油体系,对体系的黏度和抗剪切性能、黏弹性、稳定性、分子线团尺寸等性能参数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注入能力和驱油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相同黏度下聚合物性能、注入能力和驱油效果随着体系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变好;含聚污水配制稀释聚合物在大庆油田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通过计算实验时间减少比例、采收率提升比例、聚合物用量增量得到龙虎泡清水配制,含聚430mg/L污水稀释聚合物体系(qw3体系)具有良好的驱油能力。  相似文献   

15.
烷醇酰胺表面活性剂在降压增注技术中的性能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油田部分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注水驱替效率低的情况,进行了烷醇酰胺表面活性剂在降压增注技术中的性能与应用研究.室内完成了烷醇酰胺表面活性剂体系界面张力、界面张力稳定性能研究以及岩心驱替评价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烷醇酰胺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2mN/m数量级,且具有较好的界面张力稳定性,同时也验证了烷醇酰胺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抗盐能力和较大的吸附量.岩心驱替评价实验表明,烷醇酰胺表面活性剂对岩心的降压效果较好,降低了注入聚合物溶液压力20%以上.同时,为进一步验证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技术的可行性,对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的7口井进行了表面活性剂现场注入实验,取得了显著的降压增注效果,单井最长增注量达3 600 m^3,单井有效期最长达130天.  相似文献   

16.
常温条件下分别采用5号和3号两种白油配制基浆和油基钻井液体系,并在基浆和钻井液体系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PIBSI),考察不同温度下PIBSI的质量分数对基浆和钻井液体系流变、沉降和滤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基浆而言,低温条件下(4℃)PIBSI能够提高基浆的沉降稳定性能,基浆的黏度随PIBSI质量分数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对于油基钻井液体系而言,在适当质量分数下(5号白油体系PIBSI质量分数为2%,3号白油体系PIBSI质量分数为0.2%),PIBSI能够有效降低体系低温条件下(4℃)的黏度,而对室温(25℃)和高温(65℃)条件下体系的黏度、动切力等参数影响程度较小。PIBSI质量分数越高,两种油基钻井液体系的高温高压降滤失量越低。  相似文献   

17.
对大庆原油和俄罗斯原油顺序输送时,因大庆原油粘度较高,所以顺序输送时对混油量的影响较大,基于顺序输送混油机理,建立了顺序输送混油控制方程,借助CFD软件采用有限体积法,对不同流速的顺序输送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在不同流态下大庆原油的粘度越低混油量越小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如下建议:在混油交界面处,往大庆原油中加入适量的降粘剂或掺入适量的柴油降低其粘度,以减少顺序输送过程中大庆原油和俄罗斯原油的混油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强碱三元复合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措施,以大庆杏树岗油田为实验平台,以采收率、含 水率和注入压力为评价指标,在恒速和恒压条件下开展了强碱三元复合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增油效果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强碱三元复合驱后注入高浓度聚合物溶液、无碱二元复合体系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都可以进一步 提高采收率,其中高浓度聚合物驱增油效果较好。后续注入压力升高幅度愈大,采收率增幅愈大。考虑到大庆油田 储层以及设备耐压能力的制约,结合经济技术效果的综合评价,无碱二元体系更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庆油田M区块储层低孔、低渗、高温以及高矿化度的特点,采用常规表面活性剂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驱油效果。因此,以顺丁烯二酸酐、乙二胺和长链溴代烷为单体合成了一种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SZ?11,并复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O?3,形成了一种适合低渗透油藏驱油用的耐温抗盐型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和抗盐性能,在140 ℃下老化后,界面张力仍能达到0.008mN/m,体系在较高质量浓度的NaCl(150 000 mg/L)、CaCl2(9 000 mg/L)和MgCl2(2 500 mg/L)盐水中仍具有较低的界面张力;该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和润湿性能,可以通过乳化原油和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来提高驱油效率;储层天然岩心在水驱后注入0.4 PV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能使岩心的采收率提高19.5%,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实施表面活性剂驱油措施后,M区块内5口生产井日产油量明显提高,含水率下降,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