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对比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患者视盘区域、眼球壁等形态学改变,探讨用于评价高度近视眼的可测量指标。方法 收集18~45岁高度近视患者29例52眼,采用深度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DRI-OCT Atlantis等影像设备检测相关数据,将患眼分成单纯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对比两组视盘、近视弧、脉络膜萎缩弧形态;不同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脉络膜、巩膜的厚度等形态特征。结果 本研究中单纯高度近视组27眼,病理性近视组25眼。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病理性近视组比单纯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更大、眼轴更长、最佳矫正视力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单纯高度近视组、病理性近视组患者的视盘水平长度分别为(1440±419)μm和(1228±331)μm;垂直长度分别为(1906±430)μm和(2085±304)μ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盘椭圆指数分别为0.78±0.16、0.63±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视盘椭圆指数0.8以上为正常分类(8眼因视盘界限难以确定未纳入该项分析),单纯高度近视组中视盘正常形态13眼、异常12眼,病理性近视组视盘正常形态3眼、异常16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单侧弧和环形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两组单纯近视弧和色素上皮脉络膜萎缩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厚度:单纯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患者视网膜厚度中心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组患者的其余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神经纤维厚度:两组颞侧区域神经纤维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组的其余各区域神经纤维厚度均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病理性近视组患者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纯高度近视组均未完整显示全层巩膜厚度;病理性近视组19眼可显示全层巩膜厚度。结论 单纯高度近视进展为病理性近视时,主要表现为近视加深、眼轴变长、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脉络膜萎缩弧增加,视网膜厚度、神经纤维厚度大部分区域更薄;脉络膜厚度普遍变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高度近视患者72例(72眼),分为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和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2组患者均行眼轴长度、屈光度、眼底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 高度近视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02.38±39.05)μm,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61.72±22.2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5)。两组内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 高度近视的发展可能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有关,脉络膜血流灌注减少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薄可能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类型。目前我国近视低龄化与快速增长特点明显,青少年儿童近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视觉经验指导儿童屈光状态与正视化的发育。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伴随着眼球结构改变,脉络膜呈现变薄趋势。脉络膜的厚度变化可能由血流灌注决定。脉络膜血流灌注下降可能导致巩膜缺血缺氧,缺氧诱导巩膜基质重塑和眼轴增长。本文就脉络膜血流与近视的相关性展开综述,提示关注脉络膜变化在近视防控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病理性近视眼脉络膜厚度(CT)和血管的变化。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共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40名受试者,根据诊断分为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2组,其中高度近视组20例,病理性近视组20例,用VG200 OCT对受试者右眼以黄斑中心凹为...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脉络膜在调节眼球生长和近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显著变薄并伴有血流灌注减少,进一步引起视网膜和巩膜局部缺氧,促进眼轴延长并加速近视发展;脉络膜的厚度和血流或许可作为近视的早期预测因子。本文即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朱子诚  展欣 《实用防盲技术》2016,(4):181-184,174
高度近视(眼)通常也称病理性近视或变性近视,在巩膜不断延伸变薄的基础上,脉络膜及视网膜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有豹纹状眼底、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脉络膜视网膜萎缩、黄斑出血、后巩膜葡萄肿和黄斑劈裂等.随着患病率逐年上升,高度近视已经成为国人第二位最常见的视力损伤和致盲原因.本文就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的研究作一综述,希望可以为临床上预测疾病的自然病程,选择治疗方式和治疗时机,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在-6.00D以上的一种屈光不正状态。由于高度近视常常伴随多种眼底病理性改变,因此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一种新兴的眼科辅助检查手段,可以高效、无创地得到视网膜、脉络膜的微血管分层图像,并对血流信号进行量化分析。自OCTA问世以来,运用OCTA观察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OCTA检测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及血流变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揭示高度近视与视网膜脉络膜厚度、血流密度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等参数的相关性,为科研人员深入探索高度近视发生机制,延缓高度近视发生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病理性近视巩膜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亦称高度进行性近视,属近视的一种亚型;常伴发眼后极部的变性改变,包括巩膜变薄、脉络膜萎缩变薄及眼轴的增长。在所有屈光不正中,病理性近视危害最大,多导致视力不佳,甚至最终失明。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理性近视的发展与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化学特性改变有密切关系,而胶原作为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达和积聚的改变与病理性近视的发展明显相关。本文就目前病理性近视发展中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中胶原改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及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研究高度近视眼与非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和视网膜形态和血流状态的差异,以及在献血200 ml后视网膜和脉络膜短期变化的差异,评估高度近视者献血200 ml的眼部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以2021年3月2日参与无偿献血的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的样本共计33只眼,其中高度近视11只眼,非高度近视22只眼。献血量均为200 ml。记录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屈光度、眼轴长度,在献血前、献血后30 min、献血后24 h对所有献血者进行OCT和OCTA检查,比较高度近视眼及非高度近视眼在献血前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各部位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 高度近视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内环(1~3 mm)、外环(3~6 mm)以及黄斑区6 mm×6 mm范围内视网膜厚度均低于非高度近视组(均P<0.05),且与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相关(P<0.05);两组间献血前后脉络膜和视网膜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和非高度近视的健康成年人,200 ml短时血容量降低不会影响脉...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脉络膜厚度下降可能是病理性近视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传统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脉络膜成像不全,近年出现的加强深度扫描模式(EDI)技术有利于反映脉络膜全层图像.通过EDI技术能够在体观察和随访高度近视人群的脉络膜微观结构,并进行定量分析.随着EDI分辨率的提高,今后还可以定性观察脉络膜细微结构改变,从而加深对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形成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近视是引起视力损害的一个全球性公共问题,它的发生发展常常伴随着眼部各个组织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病理性近视,涉及巩膜、脉络膜及视网膜等退行性变化.近年来,随着近视患病率越来越高,近视病理机制的探索及防治已成为全球性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近视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因素的参与,最终会造成严重的视觉损害.脉络膜作为眼部重要的血管组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近视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针对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随着OCT和其他技术的发展,原本不易观测的脉络膜结构及变化得以清晰展现,脉络膜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现笔者将对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血流变化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在近视的防治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方法及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近视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已经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近视产生的眼底病变严重损害视力,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早期视网膜脉络膜的厚度变化是眼底病变的重要因素。然而,近视发生过程中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尚不明确。现就近视发生过程中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述,为近视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支持,为临床医师诊断、预防和监测黄斑及脉络膜相关疾病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朱玉婕  陈茜  魏伟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1):1804-1808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的黄斑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目前中老年人的主要致盲性眼病,其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表明,脉络膜厚度在ARMD不同分期和分类中均有显著变化。鉴于脉络膜是一种能够快速改变血流的血管结构,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可能主要是由脉络膜血流的变化引起的。并且,脉络膜的异常血流灌注可进一步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缺氧、缺血,最终诱发ARMD。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脉络膜厚度的测量在ARMD的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将针对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血流在ARMD病程和治疗后的改变以及相关发病机制进行综述,这可能为ARMD发病提供新的预测指标,并为开发新的ARMD治疗方法提供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病理性近视所致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io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21例26眼病理性近视患者PDT治疗前后频域OCT图像中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及外层高反射厚度,观察不同时期OCT的形态变化.结果 26眼CNV生长方式均属于Ⅱ型.PDT治疗后6个月18眼视网膜层间厚度恢复,视网膜下液吸收,CNV反光团逐渐缩小或纤维化,中心凹形态恢复.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治疗后1周(339.96±74.40)μm增加,治疗后1个月(267.78±33.39)μm开始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层高反射厚度与术前(247.33±49.31)μm相比,从治疗后1个月(226.73±83.15)μm开始明显减少,但仅治疗后6个月(165.15±22.90)μ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 频域OCT对病理性近视CNV行PDT治疗前后视网膜形态结构的连续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无损伤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The involvement of the choroid in ocular growth regulation has been postulated in studies showing that refractive errors correlate with alterations in choroidal thickness (ChT). The advent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ing has enabl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choroid. In children, ChT changes correlate with a number of ocular pathologies, including myopia,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and amblyopia. We synthesize mechanisms and evidence regarding choroidal thickness variation during childhood. Subfoveal ChT is influenc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age, ethnicity, gender, axial length,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Myopic eyes have thinner choroids compared to emmetropic and hyperopic eyes. ChT may in fact serve as a marker of myopic progression, as ChT thinning occurs early during myopic development, but this association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quantitatively. In addition, subfoveal ChT appears thicker in amblyopic eyes, while prematurity and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inner ChT. Overall, both animal models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dicate that ChT induces or reflects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the eye pertaining to ocular growth or matu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