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物质在脊髓痛觉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P物质(substance P,SP)是第一个发现的神经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外周神经系统,在各种组织中呈现出多种生物效应。目前对SP在脊髓水平参与痛觉调控的受体机制、对离子通道的影响以及参与  相似文献   

2.
P物质在大鼠中缝大核中参与痛觉调制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P物质(SP)在大鼠中逢大核(NRM)中参与痛觉调制的作用,揭示内源性镇 痛系统的神经递质机制。方法:以浅麻状态大鼠的甩尾反射潜伏期(TFL)为痛阈指标,采用核团内微量注射的方法。结果:SP(0.5μg/0.5μl)注入NRM后的15min内,大鼠TFL明显延长,并可被预先注射纳洛酮及CP-96345所阻断。结论:SP可能在NRM内介导痛觉调制过程,该过程有内源性阿片肽的参与,并通过NK-1受体实现。  相似文献   

3.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是一类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属于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家族。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内ERK1/2参与外周和中枢痛觉信号的调制,在细胞内信号调节和细胞间信息交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内ERK1/2能被伤害性刺激信号异常激活,活化的ERK1/2可通过转录或非转录途径促进多种类型疼痛的形成和维持,抑制其活化能显著缓解疼痛,但详细机制及两者作用的鉴别尚未完全明确。随着对疼痛研究的日益深入,ERK1/2参与疼痛进程的理论知识不断得到补充,为疼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脊髓趋化因子配体2(CCL2)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介导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方法】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每组6只,生理盐水组,瑞芬太尼组,生理盐水+鞘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瑞芬太尼+鞘内注射PBS组,生理盐水+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组,瑞芬太尼+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组。瑞芬太尼组大鼠通过尾静脉连续输注瑞芬太尼4μg(/kg·min)2h,建立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法,观察瑞芬太尼痛敏大鼠脊髓CCL2的表达。另外,观察瑞芬太尼输注前30min预先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对瑞芬太尼诱导的大鼠痛觉过敏以及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结果】瑞芬太尼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大鼠热痛和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5),建模后第1天大鼠脊髓CCL2蛋白表达水平(0.66±0.07vs.0.18±0.04;P<0.001)和平均荧光密度(0.170±0.009vs.0.047±0.006;P<0.001)显著升高;预先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不仅抑制瑞芬太尼诱导的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P<0.001),而且显著缓解瑞芬太尼引起的大鼠热痛过敏和机械痛过敏(P<0.05)。【结论】CCL2通过激活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介导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5.
1982年Hall等首先报道外侧网状核(LRN)对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传入具有紧张性下行抑制作用。1954年Gebhart等报道,电刺激LRN可明显抑制甩尾反射。Morton等报道,损毁LRN区域可以明显减弱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对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提示LRN在痛觉的下行抑  相似文献   

6.
 Orexins/Hypocretins是下丘脑生成的兴奋性神经肽,分为OrexinA和OrexinB两种。近年来发现其在痛觉感受和调制中发挥重要角色。Orexin的受体OX1R和OX2R在痛觉下行抑制系统各水平广泛表达是参与痛觉调制的解剖学基础。行为学研究显示,脊髓及脊髓上水平注射Orexins对炎性痛、切口痛、神经痛等模型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效应。中枢神经系统Orexin作用于神经元主要引起兴奋性效应;Orexin作用于中脑导水管灰质腹外侧区神经元突触后膜受体,引起大麻素2 AG释放并逆向传递至突触前膜,通过大麻素受体1抑制γ氨基丁酸(γ aminobutyric acid,GABA)释放而实现镇痛效应。研究还发现Orexin与强啡肽、内源性大麻素、谷氨酸、GABA等多种神经递质共存也可能是其镇痛效应的物质基础。总之,Orexin可能是一种新的镇痛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活性氧能否通过激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从而介导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2只:对照组(C)、瑞芬太尼组(R)、瑞芬太尼+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R+Si.p)、瑞芬太尼+腹腔注射活性氧清除剂N-叔丁基-α-苯基硝酮(PBN)组(R+PBN)、瑞芬太尼+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R+Si.t)、瑞芬太尼+鞘内注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L-α-氨基己二酸(L-α-AA)组(R+L-α-AA)。成年雄性SD大鼠静脉输注瑞芬太尼4μg/(kg·min)2 h建立痛敏模型,采用von Frey及Hargreaves法观察抑制活性氧生成或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对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影响。鞘内注射线粒体荧光探针Mito SOX Red探测脊髓线粒体中活性氧产生水平及分布,免疫荧光以及免疫印迹方法观察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结果】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后24 h后引起大鼠机械阈值(R组:30±2.58;C组:50±1.80;P<0.05)和热痛阈值(R组:5.5±1.70;C组:10.0±1.21;P<0.05)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瑞芬痛敏组大鼠脊髓GFAP于输注瑞芬后2h表达显著上调(R组:0.16±0.009;C组:0.10±0.008;P<0.01),且脊髓神经元活性氧水平显著增加(R组:0.14±0.008;C组:0.04±0.005;P<0.01)。预先腹腔内注射PBN后第1天不仅显著抑制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R组:0.16±0.009;R+PBN组:0.10±0.007;P<0.01),且减轻瑞芬太尼诱导的机械痛敏(R组:30.0±2.58;R+PBN组:45.0±2.81;P<0.05)和热痛敏(R组:5.5±1.70;R+PBN组:9.4±1.00;P<0.05)。【结论】活性氧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介导了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抑制活性氧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是减轻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米诺环素鞘内注射对佐剂性炎性痛的作用。方法 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和米诺环素30min后右侧踝关节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观察注射CFA后1、3、7、14d的热刺激回缩潜伏期(PWTL)的变化及脊髓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的表达。结果 CFA致炎后同侧后肢PTWL缩短,米诺环素鞘内注射抑制PTWL缩短;米诺环素鞘内注射可减少CFA致炎后脊髓OX-42的表达。结论 米诺环素鞘内注射可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减轻炎性热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9.
己酮可可碱能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预防件腹腔给予己酮可可碱对大鼠腰5脊神经切断后机械痛觉过敏的作用,以及相应脊髓节段胶质细胞活化、炎症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6组,每组8只.Ⅰ组为假手术组;Ⅱ组为等渗盐水对照组;Ⅲ组为12.5 mg/kg己酮可可碱治疗组;Ⅳ组为25 mg/kg己酮可可碱治疗组;Ⅴ组为50 mg/kg己酮可可碱治疗组;Ⅵ组为100mg/kg己酮可可碱治疗组.采用大鼠腰5脊神经切断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术前1 h,Ⅰ和Ⅱ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Ⅲ-Ⅵ组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己酮可可碱.术后第1~6d每天16时,各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计数手术前、术后第1、4、7 d各组大鼠2 g和12g范氟雷丝刺激手术同侧后爪后跟撤腿次数.术后第7 d行为学检测完毕,处死大鼠,取腰5脊髓,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胶质细胞表面标记物Toll样受体-4(TLR-4)、白细胞分化抗原11b(CD11b),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腰5神经切断后,与Ⅰ组相比各手术组对2 g和12 g刺激均有明显增多的撒腿反应,但与Ⅱ组相比,Ⅴ组和Ⅵ组对2g和12 g刺激的撤腿次数明显减少,Ⅲ组和Ⅳ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 d,与Ⅰ组相比各手术组腰5脊髓TNFα、IL-1β、IL-6及胶质细胞表面标记物TLR-4、CD11b、GFAP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但与Ⅱ组相比,Ⅴ组和Ⅵ组TNFα、IL-1β、IL-6及TLR-4、CD11b、GFAP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P<0.05),Ⅲ组和Ⅳ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己酮可可碱能够剂量依赖的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发展,这与它能减轻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炎症因子表达的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分析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鞘内注射与正常大鼠痛觉过敏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以外源性BDNF(100 ng/mL)分别孵育0(基线)、15、60、120 min,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纤丝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24只雄性SD大鼠经鞘内置管后随机分为活化细胞注射组(鞘内注射经BDNF孵育15 min的星形胶质细胞)、阴性对照组(鞘内注射未经BDNF孵育的星形胶质细胞)、安慰剂注射组(鞘内注射PBS)和空白对照组(未行鞘内注射),每组6只;分别于单次注射前和注射后0.5、2、4和8 h时间点,von Frey纤维丝法测定各组大鼠50%机械痛缩足阈值(50%PWT)。结果经BDNF孵育15、60和120 min的星形胶质细胞内GFAP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基线值(P0.01)。活化细胞注射组大鼠注射后各时间点的50%PWT均较注射前显著降低(P0.01);阴性对照组大鼠50%PWT仅在注射后30 min时间点呈现一过性下降,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慰剂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注射前和注射后各时间点50%PW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BDNF可活化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鞘内注射经外源性BDNF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可直接诱发正常大鼠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1.
癫痫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癫痫的年发病率为(50~70)/10万;患病率约为5‰[1]。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近年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间的不平衡主要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在骨癌痛中的作用及其脊髓部位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Walker 256肿瘤细胞,注射在胫骨内建立骨癌痛模型.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n=8),Ⅰ组为Hank's液对照组,Ⅱ组为骨癌痛组,Ⅲ组为对照组+CX3CR1中和抗体,Ⅳ组为骨癌痛组+IgG;V组为骨癌痛组+CX3CR1中和抗体.术后第10~12天,鞘内分别注射CX3CRI中和抗体或IgG,每天1次,剂量10μg/10μl.分别于术前及术后隔日开始测定大鼠机械性痛阈值.术后第12天鞘内注射抗体后6 h处死大鼠,测定脊髓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的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第10~12天,与Ⅰ组比较,Ⅱ组、Ⅳ组机械性痛阈值显著下降,脊髓OX-42染色阳性细胞数(Num)及积分吸光度(IA)显著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Ⅲ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Ⅳ组比较,Ⅴ组机械性痛阈值显著增高,脊髓OX-42染色Num及IA显著减少,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Fractalkine通过激活脊髓小胶质细胞参与了骨癌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和P物质(SP)在大鼠和扣带束及周围灰质(CB/CT)的痛觉调制作用。方法 采用热板和机械压力实验法以SD大鼠后爪缩爪反应潜伏期(HWL)作为痛阈指标,观察右侧CB/CT微量注射利多卡因和SP对正常大鼠双侧HWLs的作用。结果 CB/CT注射1.0μl2%利多卡因,大鼠对热板(P<0.001)和机械压力(P<0.001)的双侧HWLs明显增加;CB/CT注射0.125nmol、0.25nmol或0.5nmolSP,大鼠对热板的双侧HWL明显增加(P<0.001),且呈量效关系;注射0.5mmolSP,大鼠对机械压力双侧HWL明显增加(P<0.001),而注射0.125nmol或0.25nmolSP双侧HWL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B/CT参与痛觉调制过程;利多卡因有抗伤害作用而SP有痛敏作用。  相似文献   

14.
痛觉敏感化的外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觉敏感化是一种以痛阈降低和/或对正常疼痛刺激的过激反应为特点的皮肤感觉异常现象,也称为痛觉过敏,分为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外周敏感化是指各种伤害性刺激(机械刺激、炎症、化学刺激)使传入神经纤维末梢上特异的受体或离子通道的感受阈值降低、数量增加;或通过对电压依赖性阳离子通道的调节使初级传人神经纤维末梢细胞膜的兴奋性增强,致使正常时不能引起疼痛的低强度刺激此时也能激活伤害性感受器导致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梁枫  李少华  巩超 《上海医学》2021,(2):121-126
IL-1β作为一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慢性疼痛患者的IL-1β水平升高,其来源和引起慢性疼痛所致的痛觉过敏机制也得到了部分证实.动物研究证实,针对IL-1β的治疗可明显减少痛觉过敏,但该结论缺乏相关临床应用研究的支持.本文总结了IL-1β在慢性疼痛中的来源、痛觉过敏中的作...  相似文献   

17.
抑郁障碍是一类以情绪低落、快感缺失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单胺类递质失衡、神经发生受抑、神经炎症以及胶质细胞功能失调等有关.由于针对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和单胺类递质的临床疗效欠佳,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调控神经发生、神经炎症和胶质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Akt/PKB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kt/PKB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为多条信号途径的重要交叉点,在高等生物细胞内广泛存在。它通过磷酸化多种下游靶点如Bad、caspase 、Forkhead家族蛋白、NF-κB、GSK3 和p27kip1、p21Cip1等,激活或抑制一系列相关底物,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凋亡、糖类代谢、新生血管形成、基因转录、细胞迁移等细胞活动。本文主要就Akt信号通路及其抗凋亡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ATP 敏感钾通道(K_(ATP)通道)的开启和关闭与血管紧张性、细胞保护和内分泌的调控密切相关。K_(ATP)通道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其中有关磷脂、细胞骨架对 K_(ATP)通道调控的研究极为活跃。本文重点介绍了 K_(ATP)通道活动、敏感性及通道的衰减与复活等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这将有利于对各种与 K_(ATP)有关的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脑血管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疾病。VCI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白质损伤、脱髓鞘与神经炎症。神经胶质细胞是大脑内数量最多的细胞,对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神经胶质细胞在VCI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探讨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对VCI的认识,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