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淞南社区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上海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社区高血压的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随机抽取宝山区淞南社区下属的8个居委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0 185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宝山区淞南社区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9.9%,男性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53.7% vs 47.3%)(P<0.0001).该社区高血压的知晓率为70.2%,控制率为23.7%.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均呈增高趋势(P<0.0001).与正常体质量指数者相比,超重、肥胖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升高(53.7%、70.7% vs 36.3%)(P<0.0001).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也显著高于正常糖耐量者(64.5%、71.2% vs 43.7%)(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饮酒、超重/肥胖、糖代谢异常及高三酰甘油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应加强社区高血压防治力度,尤其关注老年人、超重/肥胖以及存在糖脂代谢紊乱患者中高血压的筛查及早期控制,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 超重与肥胖被证明是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超重与肥胖总人群数量已接近总人口1/4,及时了解不同地区超重及肥胖患病情况,为制定肥胖乃至慢性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目的 了解北京市平谷区社区居民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况,为地区早期防治肥胖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平谷区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研究。以24 kg/m2≤体质指数<28 kg/m2为超重,28 kg/m2≤体质指数<35 kg/m2为肥胖,体质指数≥35 kg/m2为重度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为中心性肥胖。统计社区居民性别、年龄、居住地及超重、肥胖、重度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根据各阶段的抽样比例以及平谷区不同性别25~75岁人口各年龄构成比计算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总抽样比例,并取其倒数作为其权重,统计分析时进行加权处理。结果 共发放问卷4 002份,回收有效问卷4 00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加权后北京市平谷区社区居民436 519例,超重173 023例,超重患病率为39.64%〔95%CI(39.49%,39.78%)〕;肥胖114 808例,肥胖患病率为26.30%〔95%CI(26.16%,26.43%)〕;重度肥胖8 180例,重度肥胖患病率为1.87%〔95%CI(1.82%,1.91%)〕;中心性肥胖205 140例,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47.00%〔95%CI(46.85%,47.14%)〕。男性社区居民超重患病率高于女性,女性社区居民肥胖、重度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社区居民超重、肥胖、重度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社区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高于农村,农村社区居民重度肥胖患病率高于城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居住地是社区居民中心性肥胖患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平谷区社区居民肥胖、超重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整体较高,且高于全国水平,年龄和地区影响中心性肥胖的发生,年龄越高中心性肥胖发生的危险越高。男性在中青年时就要重视中心性肥胖的防控,女性45岁以后(绝经期)要重视中心性肥胖的预防,中青年人群是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京市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京市模范西路丁山社区15岁以上的居民2215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结果:调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3.0%(标化率21.2%);不同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值<0.01);有高血压家族史及相关慢性疾病史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增高(均P值<0.01);超重及肥胖、吸烟、饮酒、口味偏咸、经常失眠等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非以上特征者(均P值<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龄、超重及肥胖、睡眠时间过少和过多、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肾病可能是社区居民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南京市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人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具有地方特征,高血压的防治应结合本地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社区综合管理与干预。  相似文献   

4.
成都地区中年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我们在成都地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社区(村)为单位,共抽取城乡地区40~59岁以上有代表性人口2940人,进行高血压前期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成都地区中年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率41.5%,标准化率为33.7%。40~54岁高血压前期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高,55岁开始高血压前期患病率略有降低。男性患病率为47.4%,女性患病率为38.3%,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城市患病率为41.5%,农村患病率为41.3%,城、乡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性别、文化程度、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睡眠时间不足、口味偏咸、体育锻炼频率与高血压前期有关。结论成都地区高血压前期患病率较高,男性、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睡眠时间不足、口味偏咸是高血压前期的主要危险因素,体育锻炼频率及文化程度较高为该人群发生高血压前期的保护因素。在有相关因素的人群中应加强血压监测,及时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女职工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 828名20岁-59岁在职女职工测量血压、测算体重指数,并分析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职业、家族史、超重与肥胖的关系。结果①女职工的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②从事脑力劳动的女职工不同职业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高血压患者家族史阳性率显著高于总体水平(P〈0.01);④超重与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人群(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家族史、超重与肥胖等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京市某高校社区人群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主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分析疾病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南京某高校社区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2 986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生化检测,描述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和分布特点,分析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该人群总超重率和肥胖率为39.3%?9.6%,其中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45.5%?12.1%,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9.4%?5.6%,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率显著高于女性(P < 0.01);高血压患病率为36.4%,糖尿病患病率为5.9%,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2.2%,且随着年龄和体质指数的增加,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亦随之增加(P < 0.01)?结论:本社区居民的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问题不容乐观,该社区迫切需要改善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预防?检测和治疗状况?  相似文献   

7.
Chen J  Zhao XL  Wu F  Cui YL  Hu D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30-2834
目的了解我国目前中老年人群肥胖超重的流行特征及其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为肥胖的社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我国14省市房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选择14个自然人群进行整群抽样调查,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人超重肥胖诊断标准,对肥胖、超重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省市超重总患病率为38.93%,标准化率为37.17%;肥胖总患病率为13.94%,标准化率为12.63%。女性肥胖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超重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均P〈0.001);超重肥胖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现一定规律性;高血压患病率随人群体重指数(BMI)增加而显著增加。结论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加强人群防治刻不容缓,控制体重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海口市某社区老年人群中脑卒中患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及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横断面调查的设计,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某社区年龄逸60岁的人群,进行脑卒中患病率及常见危险因素的调查,描述脑卒中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结果:本研究发现,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男性脑卒中患病率高于女性,有吸烟史、饮酒史、BMI指数为超重或者肥胖的的人群中脑卒中的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家族史人群中脑卒中的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P0.05)。结论:老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家族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长沙市社区成人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长沙市5个区内选择成年居民15 000人,对所抽取的居委会所有符合调查标准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物化学指标测量。结果: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为34.6%,男性高于女性(44.7% vs 21.7%,P<0.01),随着年龄增加男性患病率逐渐降低,而女性的患病率逐渐升高;中心性肥胖、高龄、超重、男性、饮酒、吸烟、高总胆固醇、高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空腹血糖、高肌酐、高尿酸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而文化程度高是高血压前期的保护因素。结论:长沙市社区居民高血压前期患病率达34.6%,男性高于女性。加强社区健康宣讲可以达到早期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吕春雷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4):10-11,14
目的调查杭州城区居民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抽样调查杭州城区居民592人,采用问卷调查及相关指标检测、分析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检出糖代谢异常共134例,患病率22.64%。男性患病率比女性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及糖尿病家族史者患病率显著升高(P<0.05)。IGR与DM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IGF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男女DM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年龄、MS、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均为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杭州城区居民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较高,应加强对超重或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的控制和干预,尤其应加强与其他代谢异常的共同管理。  相似文献   

11.
吴春香  于杰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203-1208
背景 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上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开展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能及时发现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早期干预,有助于延缓或逆转疾病进程,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目的 利用上海市普陀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分析相关因素对筛查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7年3—9月对上海市普陀区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标准的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评估、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的形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糖尿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症状、体格检查数据及血糖数据,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3 057例高危人群,糖尿病检出率为10.61%(1 386/13 057),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11.93%(1 558/13 057)。男性糖尿病检出率为12.19%(747/6 127),女性为9.22%(639/6 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56,P<0.001)。男性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12.15%(744/6 127),女性为11.75%(814/6 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8,P>0.05)。随年龄升高,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检出率逐渐升高(χ2趋势=244.746,P<0.001;χ2趋势=144.10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调节受损史、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一级亲属中糖尿病家族史、巨大儿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史是居民糖尿病检出阳性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糖调节受损史、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一级亲属中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是居民糖尿病前期检出阳性的影响因素(P<0.05)。具有不同危险因素数量的居民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623,P<0.001;χ2=129.073,P<0.001)。具有4个及以上危险因素居民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检出率均高于危险因素数量为1个的居民(P<0.05)。结论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检出率随危险因素数量的增长而增长,≥40岁、高血压、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的人群属于糖尿病筛查的重点对象,应持续开展社区高危人群特别是重点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2.
背景 我国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冠心病,在社区层面针对多个危险因素开展综合性干预是降低和减缓慢性病发展进程的有效措施。但目前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且相关的行为因素有待进一步明确。目的 通过分析北京市东城区社区糖尿病人群的冠心病患病情况,探讨社区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行为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社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年6月-2019年5月,收集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系统2014年记录的9 260例糖尿病患者的数据资料,分析人群的冠心病患病率及分布特征,根据是否患有冠心病将糖尿病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超重或肥胖情况、高血压病史及生活行为习惯的不同。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4年北京市东城区社区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率为49.13%(4 549/9 260),膳食合理者占5.27%(488/9 260),体力活动综合分级为较多者占9.49%(879/9 260)。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病史、平均每天主食量、平均每天吃水果量、每日饮水量、体力活动综合分级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病史、平均每天吃水果量、体力活动综合分级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东城区社区糖尿病管理人群的冠心病患病率较高,该人群中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合理比例较高,年龄大、女性、有高血压病史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可能危险因素,平均每天吃水果量大、体力活动综合分级高为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我国北方人群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较高,而身体肥胖指数(BAI)是一个衡量脂肪组织堆积程度的新指标,正常体重肥胖(NWO)已被证实与MS及其危险因素相关,但目前关于BAI、NWO与我国北方人群MS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基于沈阳市沈河区社区居民分析BAI、NWO与MS及其组分的关系。方法 2015年4-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参与当地健康调查的社区居民2 338例,分析其人体测量学指标、代谢指标及生活行为因素;BAI与MS及其组分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校正年龄、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后进行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社区居民BAI与MS及中心性肥胖、三酰甘油(TG)升高有关(P<0.001);女性社区居民BAI与MS及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空腹血糖(FBG)升高、TG升高有关(P<0.05);在男性社区居民中,以正常体质量但BAI≥26.1者为参照,正常体质量且BAI<26.1者MS、中心性肥胖、TG升高发生风险降低,超重且BAI≥26.1者中心性肥胖发生风险升高,肥胖但BAI<26.1者血压升高发生风险升高,肥胖且BAI≥26.1者MS发生风险升高(P<0.05);在女性社区居民中,以正常体质量但BAI≥29.2者为参照,正常体质量且BAI<29.2者MS、中心性肥胖、TG升高发生风险降低,超重但BAI<29.2者血压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风险升高,超重且BAI≥29.2者MS、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发生风险升高,肥胖但BAI<29.2者HDL-C降低发生风险升高,肥胖且BAI≥29.2者MS、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FBG升高、TG升高发生风险升高(P<0.05)。结论 沈阳市沈河区社区居民MS患病率较高〔男性、女性分别为50.4%(386/766)、46.6%(733/1 572)〕,BAI与其MS发生风险升高有关,且根据体质指数(BMI)和BAI评价的NWO者MS发生风险较非NWO者升高,但根据BMI和BAI评价的肥胖或超重者MS发生风险趋于接近,而BAI的常规测量可能成为监测肥胖及预防MS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南源街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分析高血压患病率与超重、肥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荔湾区南源街13个居委中4个居委35~75岁本街道户籍居民为调查对象,对1216例南源街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身体测量,用Excel录入,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418人,占34.4%,女性798人,占65.6%。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5.6%,6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6.9%,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超重与肥胖的检出率为40.2%,腹型肥胖检出率81.7%,高血压与年龄、家族史、超重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患病与年龄、遗传及超重与肥胖有关,超重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BMI及腰围检测作为预测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肥胖相关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娴  杨艺  谢帆  何源  王强  李丽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4):357-361,426
目的了解宁夏沙坡头区常住居民主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慢性病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2004、2007、2010年沙坡头区调查人群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5%、3.4%、7.9%,糖尿病标化患病率分别为0%、0%、1.5%,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2004-2010年标化后的超重和肥胖合计率分别为29.1%、31.6%、37.5%,呈上升趋势;静态行为过久率分别为8.1%、32.4%和70.1%,呈显著上升趋势;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被动吸烟、饮酒、钙质摄入不足、禽肉类等摄入不足情况均呈下降趋势。结论宁夏沙坡头区常住居民中普遍存在缺乏体力活动、超重、肥胖、膳食习惯不合理、高血压等慢性病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在男性居民中处于较高流行水平,应根据不同人群的危险因素水平,采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对慢性病进行综合防控,降低危险因素水平,有效地控制慢性病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疾病之一,既往已有少部分关于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研究,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与眼底损害相关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某社区慢性病患者1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及其与眼底病变的关系。方法 于2017年2—8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苏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2 0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中心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低危组227例、中危组919例、高危组934例,分析风险分层与眼底病变的关系。结果 2 080例慢性病患者中吸烟、超重或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者占比分别为22.74%(473/2 080)、67.74%(1 463/2 080)、35.58%(740/2 080)、94.28%(1 961/2 080)、24.76%(515 /2 080);男性吸烟、超重或肥胖者占比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慢性病患者吸烟、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患者1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占比分别为10.91%(227/2 080)、44.18%(919/2 080)、44.90%(934/2 080)。不同性别、年龄、吸烟、BMI、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史情况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080例慢性病患者Keith-Wagener眼底分级正常93例(4.47%),Ι级899例(43.22%),Ⅱ级950例(45.67%),Ⅲ级127例(6.11%),Ⅳ级11例(0.53%)。眼底异常检出率为52.31%(1 987/2 080),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眼底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5.37%(103/227)、51.25%(471/919)、55.03%(514/934),3组眼底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4,P=0.023)。高危组慢性病患者眼底异常检出率高于低危组〔OR=1.473,95%CI(1.101,1.972),P=0.009〕。结论 慢性病患者1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较大,高危组人群眼底视网膜病变明显高于低危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广州市花都区成人超重肥胖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联。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分层抽样,于2018年在广州市花都区随机抽取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管辖的共1108名≥18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调查对象的MS、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46%、33.66%和10.11%;腹型肥胖、血压(BP)、血糖(B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1.77%、16.16%、6.77%、38.09%、9.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体重指数(BMI)为MS的危险因素。MS、腹型肥胖、血压、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的异常检出率均呈现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质量组>体质量不足组(P<0.05)。结论广州市花都区成人超重和肥胖人群的MS患病率较高,其中年龄和体重指数(BMI)为MS的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山东沿海地区2004年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确定超重和肥胖的高危人群和地区。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烟台、威海、日照、东营、青岛沿海5城市的常住成年居民,通过面对面询问调查获取居民的一般情况,体检获取身高、体质量、腰围数据,分析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18岁成年人4752人,体质量指数(BMI)均值为(24.12±3.57)kg/m2,男性[(24.22±3.43)kg/m2]与女性[(24.07±3.69)kg/m2]、城市[(24.22±3.56)kg/m2]与农村[(24.06±3.57)kg/m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围均值为(84.09±11.01)cm,男性[(86.69±10.36)cm]大于女性[(81.70±11.0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腹型肥胖的标化发生率分别为32.2%、13.3%、54.9%;超重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35.6% vs 30.8%,P<0.01),城市高于农村(35.8% vs 32.4%,P<0.01);肥胖和腹型肥胖发生率在性别和城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城乡、年龄、吸烟、饮酒、劳动强度、体育锻炼;年龄、饮酒、劳动强度、体育锻炼是腹型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    2004年山东沿海地区有一半的成年人处于超重和肥胖状态,早期干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常见危险因素,绝大多数OSAHS患者超重或肥胖,不同肥胖程度的OSAHS患者临床特征可能存在差异。目的 比较不同肥胖程度OSAHS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明确不同肥胖程度对OSAHS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4年1月-2018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睡眠医学中心经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确诊的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合并症和主要睡眠参数等。参照中国人肥胖标准,根据体质指数(BMI)将OSAHS患者分为正常体质量(<24.0 kg/m2)、超重(24.0~27.9 kg/m2)和肥胖组(≥28.0 kg/m2)。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合并症和主要睡眠参数的差异,并分析BMI与主要睡眠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586例,男1 259例(79.38%),有1 062例(66.96%)吸烟,平均BMI(28.20±4.19)kg/m2。高血压(44.89%,712/1 586)、脑血管疾病(20.62%,327/1 586)、心脏疾病(13.55%,215/1 586)是OSAHS的常见合并症。根据BMI将患者分为正常体质量组206例、超重组616例和肥胖组764例。 3组患者年龄、BMI、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合并高血压者占比、合并糖尿病者占比、合并心脏疾病者占比、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占比、氧减饱和指数(OD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及微觉醒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可知:超重组患者MSaO2、LSaO2低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BMI、ODI、AHI及微觉醒指数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占比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16 7);肥胖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占比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16 7);肥胖组患者MSaO2、LSaO2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组(P<0.05),BMI、ESS评分、ODI、AHI及微觉醒指数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组(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者占比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组(P<0.016 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OSAHS患者BMI与AHI呈线性正相关(r=0.312,P<0.001);与MSaO2和LSaO2呈线性负相关(r=-0.501和-0.566,P<0.001)。结论 OSAHS患者的BMI与AHI呈正相关,肥胖和超重患者病情重且合并症更多见,提示肥胖增加OSAHS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