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为了解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状况,我们对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的血清进行分析。方法应用ELISA法对49例乙肝和丙肝重叠感染患者的血清进行肝炎标志物检测。结果49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阳性率46.9,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阳性率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型肝炎与乙型肝炎有着共同的传播途径,反复接受血液或血渡制品,静脉内吸毒或性传播是造成HCV与HBV合并感染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过程监督管理,研究感染防治措施对单中心血液透析患者乙肝及丙肝感染控制的效果。方法 2004~2009年,对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血液透析患者,严格执行血液透析过程管理措施:①新入患者实施乙丙肝病毒抗体筛查,建立感染档案资料;②乙丙肝透析分区,与普通透析隔离;③乙丙肝透析患者固定使用血压计、治疗车等物品;④乙丙肝患者病历单独存放并标示;⑤乙丙肝患者标本单独存送;⑥乙肝透析器一次性使用,单独复用丙肝透析器,并与普通患者复用透析器分区储存;⑦护理人员不交叉管理阳性和普通透析患者;⑧严格手消毒,处理每一位患者后洗手更换手套;⑨每次使用后透析管路和透析器单独装盛至预处理间分离,一次性使用透析管路和穿刺针;⑩尽量避免输血及血制品;11○培训工作人员和检查监督程序实施过程,进行病人教育并根据检查进行整改和修正。结果连续6年实施该管理措施,乙肝患者占总透析人数比例为5.02%~11.2%,无新发乙肝抗原转阳性患者,转阴1例;丙肝抗体阳性患者占透析人数比例为4.71%~8.92%,总计新发丙肝阳性4例,转阴2例。结论通过制定感染控制措施,并实施透析过程管理,可以控制透析中心乙丙肝感染流行,减少维持性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而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慢乙肝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1]。慢性丙型肝炎(慢丙肝)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为探讨细胞免疫在慢丙肝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程度,我们对75例慢丙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与20例正常人及73例慢乙肝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选自近3年我院住院病人。诊断按1990年第六次全国肝炎学术会议(上海)标准诊断为慢丙肝和慢乙肝的病人,排除重叠和混合感染,检测前没有应用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4.
陈建萍  许文芳 《疾病监测》2013,28(5):360-361
目的 研究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重叠结核杆菌感染对NK细胞的作用,探讨NK细胞在丙肝重叠结核杆菌感染患者体内的免疫学功能。 方法 选择单纯丙肝感染患者47例,单纯结核杆菌感染患者66例,丙肝重叠结核杆菌感染患者27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的数量及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含量。 结果 丙肝重叠结核杆菌感染患者的NK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单纯感染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结论 重叠感染组的NK细胞数量及活性下降,细胞免疫机制参与了丙肝重叠结核杆菌感染的发病及发展。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季  谢方遒 《临床荟萃》1999,14(22):1012-1014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对856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 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检测,并与非血透组进行比较,同时对是否有输血史、输血量、透析时间、透析器复用情况进行观察。结果L血透患者乙肝、丙肝病毒感同于非血透组。随透析时间的延长,乙肝、丙肝病毒的感染增加,并与透析器的复用有关。血液透析患者输血组丙肝病毒感染,明显高于非输血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并发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采用临床资料回顾调查方法,选156例2003年1月1日-2004年8月1日接受透析治疗的患,入选标准:在半年内接受检查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指标的透析患。感染指标通过E1LSA检测。感染标准:HBsAg阳性为乙肝病毒感染,抗HCV阳性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果156例患中HBsAg阳性13例,感染率8.3%,抗HCV阳性31例,感染率19.9%;经过半年血透后检测:治疗前没有被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的血透患没有一例发生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感染,但是有肝炎病毒感染的患也没有发生转阴。结论输血量、透析疗程、消毒隔离措施等是发生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因而通过减少输血、加强患的登记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及使用一次性透析器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杨慧芳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2002-2003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现状,相关因素及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对251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抽取血液检测HBsAg与抗-HCV。结果:血液透析有手术史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手术史者((P〈0.05),但抗-HCV阳性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输血史与无输血史血液透析患者其抗-HCV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HBsAg阳性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率高,输血史与手术史是主要因素,其次与透析器及血液管道复用有关,应加强透析过程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输血次数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原因,并对病毒交叉感染的防治提出建议。方法:1997/2002年透析的患者为对照组,实施改革后2002/2007年透析的患者为实验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CV,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分析两组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率、阳转率、输血例数与量的差别。结果:实验组乙肝、丙肝的阳转率和丙肝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间的输血例数和量也有明显差异。结论:隔离和减少输血等对预防院内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并分析可能的感染危险因素。方法检测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统计患者曾经输血情况和透析龄,分析上述两个原因与肝炎病毒感染率的关系。结果多次输血治疗和透析龄长增加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应加强透析治疗环节交叉感染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陈锦飞 《新医学》1994,25(9):461-462
本文报告85例HCV感染者,并与同期经随机抽样而得的85例抗一HCV阴性的乙汗患者相比较。抗一HCV阳性组输血史及输血制品史分别为35.3%与16.5%,而抗-HCV阴生组分别为7.1%与0,两纽相比P<0.01,抗-HCV阳性组注射史高于抗一HCV阴性组(P<0.05),提示丙肝病毒医源性感染较HBV多见,丙型肝炎有高龄发病趋向且其病程较乙于为长。HCV感染者82.4%存在HBV重叠感染,HCV7可抑制HBV复制,HCV与HBV重叠感染预后较乙肝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拉萨地区急、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重叠感染庚型肝炎病毒的现状和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 2 5 6例乙肝住院患者进行庚型肝炎IgM抗体检测 ,并以RT PCR技术对庚型肝炎感染进行复检。结果 拉萨地区急、慢性乙肝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率为 6.3 % ,且藏族患者较汉族患者的感染率高。结论 拉萨地区乙肝患者中重叠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萨地区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重叠感染庚型肝炎病毒的现状和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56例乙肝住院患者进行庚型肝炎IgM抗体检测,并以RT-PCR技术对庚型肝炎感染进行复检.结果拉萨地区急、慢性乙肝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率为6.3%,且藏族患者较汉族患者的感染率高.结论拉萨地区乙肝患者中重叠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分析49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30例血清抗-庚型肝炎病毒阳性(阳性率6.10%)的临床表现,结果说明庚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发生有关、且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有较高的重叠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是一种由非肠道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它主要经输血、血液透析及静脉药物使用等引起感染[1]。旦丙肝的发展与愈后均不好,可能与肝硬化及肝癌有关[2]。本文对有输血史的227例血液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丙肝抗体(抗—HCV),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材料和方法1.1受检对象血液病组:本院已确诊的有格血及血液制品史的患者227例。男:100例;女:127例。献血员组:211例健康人员。男:101例;女:110例;沧州地区农民,均无手术及输血史。互.2试剂珠海亚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抗一HCV(抗HCVC100-3)试剂盒。1.3仪g…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HBV-M与HBV-DNA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唾液中HBV—M与HBV—DNA的相关性,唾液是否是乙型肝炎传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方法:采用酶法对2005-2006年HBV感染患者,分别进行血清学和唾液的收集与检测,对HBV感染的患者血清型分成常见的10种类型,同时对所选乙肝感染的患者的唾液进行荧光定量PCR定量测定HBV—DNA。结果:急性感染组和慢性感染与携带者组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乙肝患者唾液中含有HBV—DNA,高病毒血症的患者唾液中含有大量HBV—DNA,唾液具有潜在传染性。可以解释,通过水平传染可能就是20%HBV感染者的感染源。唾液是乙肝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现状,相关因素及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对251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抽取血液检测HBsAg与抗-HCV。结果:血液透析有手术史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手术史者(P<0.05),但抗-HCV阳性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输血史与无输血史血液透析患者其抗-HCV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HBsAg阳性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率高,输血史与手术史是主要因素,其次与透析器及血液管道复用有关,应加强透析过程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输血次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建立乙肝病友俱乐部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将2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12例和对照组110例,干预组建立乙肝病友俱乐部,给予系统的相关知识教育,为期1年;对照组给予随机教育。结果:乙肝患者的QOL与建立乙肝病友俱乐部呈正相关关系,干预组生活质量量表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建立乙肝病友俱乐部是一种适合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方式,可调动家属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普及乙肝的防治知识,达到预防乙肝的感染、最大限度地提高乙肝患者QOL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6241例住院患者HBsAg、抗-HCV及抗-HIV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预防医院感染,减少医患纠纷,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方法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各临床科室部分住院患者进行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下称丙肝)病毒抗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进行检测。结果不同科室患者乙肝和丙肝感染率不同,4.60%和1.23%的患者在住院前就已分别感染了乙肝和丙肝。结论临床医生应按病种按科室收治患者,这样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消毒隔离和预防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9.
351例肝病中乙肝、丙肝重叠感染的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51例肝病中乙肝、丙肝重叠感染的血清学分析浙江省湖州市解放军98医院(313000)李谋深,祝生华,张萍近年来,我们采用国产试剂盒对浙北部分地区的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重叠感染情况及预后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试剂来源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感染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95—2000年在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行手术切除的355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乙肝相关肝细胞癌163例(HBV组),丙肝相关肝细胞癌73例(HCV组),119例非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作为对照组(NBNC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临床病理特征: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年龄轻,男性患者比例高,甲胎蛋白(AFP)均值高;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年龄最大,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伴白蛋白降低者比例高,体检发现的小肝癌居多,肿瘤分期相对较早;NBNC组患者由于无肝病背景,往往缺乏定期体检,多因出现临床症状就诊,故发现时以大肝癌为主,合并血管侵犯,肿瘤突破包膜者比例高。术后生存情况:HBV-HCC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71.0%,34.0%,30.7%和11.53%;HCV-HCC组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0.3%,68.2%,41.9%和31.41%。提示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总体预后好于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χ2=10.92,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病毒感染类型是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于无病毒感染肝细胞癌患者而言,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死亡的风险是前者的1.5倍(P=0.03),而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死亡的风险是其0.85(P=0.58)。结论:乙肝病毒与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显著差异。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总体预后好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