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表面活性剂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活性成分,硅源采用正硅酸乙酯,利用低温水热法合成了MCM-4l介孔分子筛,采用动态吸附法将阿司匹林药物吸附到分子筛MCM-41的孔道中,吸附前后的介孔分子筛分别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吸附前后的分子筛进行了表征;借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研究了分子筛的最大吸附量、吸附时间、体外释放等。结果显示,所合成的分子筛MCM-41有序的介孔材料;MCM-4l用于药物阿司匹林的载体最大载药量为:45mg·g-1(m(药物)/m(载体))和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
MCM-41介孔分子筛分别与苄基氯和氯磺酸接枝反应,得到苄基磺酸介孔分子筛(SBM)。通过X射线多晶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红外光谱(IR)、有机元素分析、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MCM-41表面硅羟基与苄基氯反应,C接枝量(w%)达到5.84%。进一步磺化,S接枝率(w%)可达7.46%。XRD等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两步接枝反应,SBM仍然具有介孔结构特征,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366.9 m2•g-1、0.349 cm3•g-1。以SBM为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结果表明,当n(酸):n(醇)=1.0∶9.0,w(cat)=3%,反应温度为110 ℃,回流时间7 h,酯化率可达93.22%。且催化剂可重复使用,重复五次,酯化率仍然为76.33%。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介孔材料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研究新进展,详述了近年来国外有关介孔分子筛材料在生物传感器、药物释放和输送、固定蛋白质酶等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情况,着重介绍了介孔分子筛在固定蛋白质酶方面的应用前景,展望了国内介孔分子筛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孔径介孔分子筛MCM-41的合成及载药释药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添加辅助剂1,3,5-三甲基苯合成不同孔径的介孔分子筛(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s,MCM-41)。将利尿性氢氯噻嗪引入到MCM-41的孔道内,采用低温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Fourier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等表征MCM-41材料,并测定了氢氯噻嗪在模拟体液中的释放率。结果表明:合成的MCM-41具有均一的介孔结构,孔径在4.0~5.6nm,氢氯噻嗪在MCM-41-B(具有最大的孔径)中的释放速率较快,10h释放了79%,其他材料的需20h,而且氢氯噻嗪的释放速率随着孔径的增加而减小,表明已制得了氢氯噻嗪的缓释体系,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孔径来调节氢氯噻嗪的释放速率。  相似文献   

5.
介孔材料由于其孔道规整有序、孔径大小可调,可以实现微孔分子筛难以完成的大分子的吸附、分离反应,近年来介孔分子筛合成和应用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KIT-6介孔分子筛具有高比表面积,三维连通的双螺旋孔道结构的优点,十分适合应用于催化、吸附和药物领域.概述了 KIT-6介孔材料的合成和不同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HMS介孔分子筛,采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手段表征了其结构性能,考察了其对水溶液中二价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HMS分子筛具有典型的介孔材料特征,比表面积为790.7 m2/g,最可几孔径为3.7 nm,平均孔径为4.6 nm,孔容为0.91 m L/g;合成的HMS介孔分子筛对二价铅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铅离子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水样中,吸附剂投加量为8 g/L,在p H为7、吸附时间为40 min条件下,HMS介孔分子筛对二价铅离子的吸附率达到96.22%。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所描述的规律,而对Freundlich方程符合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彭建兵 《广州化工》2011,39(4):43-46
介孔硅基材料的出现,使沸石中难以完成的大分子催化、吸附和分离过程变为可能。通过对介孔分子筛进行物理及化学改性,可以对其表面性质(内表面及外表面)和孔大小进行精确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增强其水热稳定性。改性后的介孔分子筛在大量的催化反应及吸附过程中表现出了比纯硅介孔材料更好的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本文拟对介孔硅基材料的合成机理、有机官能化介孔硅基材料在合成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纳米介孔分子筛球作为难溶性药物长效缓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难溶性的药物布洛芬为模型药物,以150nm的介孔分子筛球为载体,通过三甲基氯硅烷对介孔分子筛球不同程度的修饰,精细调节有机基团(CH3)3Si-在介孔表面的嫁接量实现药物的长效释放。总结了药物释放规律,同时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高分辨率透射电镜(TEM)和N2吸附-脱附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Fe-SBA-15介孔材料,探究了水解剂氟化铵对介孔材料结构及对苯酚羟基化反应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方法对介孔材料进行了表征,用苯酚羟基化反应对改性后介孔材料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介孔材料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其中氟与硅物质的量比为0.03时制备的介孔材料的催化性能更为优良,在固定反应条件下苯酚转化率达到36.82%、苯二酚选择性达到81.76%。  相似文献   

10.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对ZSM-5-MCM-41复合分子筛进行改性,物性分析表明改性后合成的复合分子筛兼具微孔和介孔结构,活性组分为Co3O4和Ni O,比表面积为626 m2/g。吸附脱硫实验表明合成材料在负载量为10%,浸渍时间12 h,吸附用量为0.08 g/m L,反应温度为25℃时的脱硫率可达96.78%。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替米考星β-CDP载药微球,讨论了投药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替米考星β-CDP载药微球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体外释药情况,运用红外光谱仪、电镜、粒度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β-CDP微球质量为3g、替米考星质量为0.25g、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0h、搅拌速度为400r·min^-1的条件下制得的载药微球的产率为81.60%、包封率为66.05%。替米考星β-CDP载药微球粒径分布均匀,外观圆整,在pH值为7.4的PBS中释药效果较好。载药微球释药与Korsmeyer—Peppas方程有较好拟合。  相似文献   

12.
新型不饱和聚酯基亲水性药物缓释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本体熔融聚合方法,以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TMPDE)对不饱和聚酯酰胺脲树脂进行封端,得到了一种药物缓释载体的亲水性预聚物,以盐酸环丙沙星为模型药物,制备了盐酸环丙沙星-不饱和聚酯酰胺脲树脂药片。研究了尿素含量和饱和二元酸对材料降解性能和亲水性的影响。体外降解和药物释放(37℃,pH 7.4 PBS缓冲溶液)结果表明,该空白材料的降解速率可通过改变尿素含量来调节;缓释药片释药平稳,持续释药时间可达30 d。  相似文献   

13.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有机蒙脱土(LLDPEtOMMT)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透射电镜(TEM)对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OMMT的用量对LLDPE/OMMT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OMMT的用量为30%(重量百分比)8寸,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从180%提高到23.8%,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从LLDPE的771.9kW/m2下降到5113kW/m2,下降幅度高达33.8%,表现出较好的阻燃性能;同时材料也呈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苯乙烯-b-异丁烯-b-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IPS)作为紫杉醇药物载体,研究了紫杉醇释放动力学行为。对紫杉醇-SILKS载药共聚物进行了差示量热扫描仪分析(DSC)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表征;研究了不同苯乙烯(St)含量的紫杉醇-SIBS载药共聚物在pH=7.4磷酸缓冲液(PBS)(37℃)中的动力学。结果表明紫杉醇-SIRS载药共聚物随着St含量的增加,紫杉醇的释放率较低,且其释药率在8d以后趋于平稳;在体外释药过程中随着磷酸缓冲液的置换量越大,紫杉醇的释放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己内酯⁃姜黄素(PCL⁃CUR)多孔支架,通过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分析仪(TG)等对支架材料的孔隙率、载药量及缓释性等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其体外释药模型。结果表明,CUR在支架材料中含量为2 %(质量分数,下同),PCL在醋酸中浓度为10 %,壳聚糖在支架材料中含量为2.86 %时,其释药模型符合1级方程,支架材料的孔隙率达95 %以上,载药量达到1.63 %,在PBS缓冲液中90 h内CUR累计释放率为76.2 %;其他配方的支架材料孔隙率均为95 %以上,90 h内CUR累计缓释率在60 %~87 %之间,表明制得的支架材料具有较理想的孔隙率和明显的CUR药物缓释作用,在组织工程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静电喷雾技术,以聚乳酸(PLA)为骨架载体材料,布洛芬(IBU)为模型药物,成功制备出PLA载IBU微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失重分析仪(TG)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了微球形貌、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PLA/IBU微球呈表面多孔的无定形结构,分散性较好,IBU以分子或无规则状态负载在PLA中,化学结构未有变化,稳定性较纯IBU有所提高。在体外缓释测试中,PLA/IBU微球相比较纯IBU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随着投药量的增加,IBU的释放速率和累计释放量逐渐提高,含16 %IBU的PLA微球在48 h内累计释放量可达52 %。静电喷雾法制备的PLA/IBU微球有望提高IBU的生物利用度和溶出率,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明胶载药微球的制备及释放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Cs)和明胶(Gel)为原料,采用乳液凝聚法制备了对药物具有缓释作用的微球。以异喹啉为模拟药物,分别通过丙酮浸泡载药/常温干燥法和盐酸浸泡载药/氢氧化钠再生/冷冻干燥法,制得不同载药量的微球,并对其包封率和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戊二醛(GD)与壳聚糖(Cs)的质量比为0.40~0.53,载药量在20%~30%(质量分数)之间时,壳聚糖-明胶载药微球15h后释放75%左右,包封率可以达到40%~50%,为将壳聚糖。明胶共混微球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释药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巴比妥为球心物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药微球。透射电镜、光学显微镜测试表明微球球型规则,表面平滑,分布均匀,微球粒径在400nm左右,包覆效果良好,微球载药率1.039%,药物包封率42.34%。红外(FT—IR)分析得知,两种物质互相融为一体。以PH=7.4的PBS缓冲溶液为释放介质,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对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进行了实验,微球在前10天有明显的突释,此后缓慢释药,45天后药物释药率在8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LGA是一种理想的控缓释材料。  相似文献   

19.
以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为引发剂,在辛酸亚锡催化下引发ε-环己内酯(CL)开环聚合,合成了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PEG-PCL)。通过FTIR、1H-NMR及GPC等表征手段确定了mPEG-PCL的组成及结构。采用芘荧光探针法、透射电镜和动态激光光散射研究了聚合物在水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够自组装形成粒径小于100 nm的规则球状胶束,且具有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7.35×10-3 g/L);模型药物(叶酸)成功负载于聚合物纳米胶束内,并且能延缓叶酸的释放,其释药速率受载药量和释放介质pH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