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场"与"不在场"是人与物质空间关系的两个基本状态。一般条件下,主体"在场"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基本假定,即城市设计研究的是进入空间的人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在网络社会下,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主体"不在场"参与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本文即是以网络社会下主体"不在场"参与行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城市设计中人与空间关系的基本类型进行解析,然后分析网络社会下人与空间关系的变迁及主体"不在场"参与行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社会中主体"不在场"参与下城市空间营造的特性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李敏 《工程勘察》2007,(2):46-48,63
城市数字化所使用的技术方法随着现代IT技术和相关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本文在介绍城市数字化概念、城市数字化工程及其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目前在城市数字化工作中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尤其是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城市是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也是物质城市在数字网络空间的反映和呈现.本文对数字化城市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杨宇振 《新建筑》2013,(6):24-29
结合卡尔·马克思等人的相关论述,阐述和分析历史时期关于"城市"的多元认识,讨论与城市有关的五个方面;进而提出欧美城市设计历程与理论的另一种解释,阐述城市设计与物质、社会和观念生产之间的关系;结合资本的空间化与地方化,讨论清末民初早期现代化中国城市设计的状况。重点不在论述研究城市设计内部的理论,而存干讨论城市设计的外部关系及其生产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王曼 《建筑设计管理》2012,(12):38-40,48
以建筑美学的眼光审视,介绍了建筑美学思想及其发展趋势,从影响、联系、作用三方面系统分析了建筑美学与城市物质空间属性之间的关系。并从城市设计角度判断城市物质空间属性走向。本课题的研究是针对现有城市规划内容、方法和城市特色理论的深入和细化,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了解城市规划的“物质空间属性”走向。  相似文献   

6.
一、全数字化规划的内涵 全数字化规划主要是指"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是以4D数字地图为基础,结合经济、社会、人口和人文等基础信息来描述城市空间形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7.
覃丹 《浙江建筑》2009,26(11):5-7
城市广场是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的集合体,具体而言即广场的物质空间构成和人的活动。因此人性化的广场设计不仅要关注广场物质空间要素.更要重视对广场使用者需求的研究。在此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反思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广场设计应该尊重不同性别使用者的多样性需求。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在数字城市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的获取及快速传递成为政府和企业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3S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Internet技术,三维虚拟技术等现代技术为城市政府管理部门的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支持。本文介绍了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城市的概念,探讨了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在数字城市中的地位以及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下空间信息标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现状,介绍了地下空间信息的组成和系统体系结构,分析了目前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同时,详细说明了城市地下空间信息标准化研究和建立的原则.随着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时代的到来,<地下空间设施代码与分类>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保证信息表达的准确性与统一性,实现城市建设与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0.
城市肌理如何激发城市活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肌理是城市设计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城市肌理不仅可以提升空间品质,而且能够影响环境行为,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城市活力的激发。与其他生命系统类似,具有活力的城市环境都具有某种有机特征,但往往并不兼容于现代城市的规划及发展。为了在城市空间中更好地融入并激发活力因素,就需要细致研究城市肌理中的各类要素及其构造原则,采用合理的分形方式实现城市社会网络的完美建构,从而带动城市的物质环境和社会职能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1,(1):184-185
本文对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管理云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研究。近年来,云环境与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已得到快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文章以某市街道为例,设计构建了一个城市管理云平台系统。通过本系统,可将城市信息显示在“一张图”上,且主要涵盖了基本功能、“一张图”显示、资源综合展示及巡查人员监控4个功能模块。该系统利用二、三维视角来展现了三维城市空间的状态,同时整合了与空间信息相关的非空间信息;另外,该系统通过宽带网络承载信息,把各种信息终端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实现了持续为政府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目标。这不仅推动了街道城市化管理,还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美化运动"其后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市政景观建设成为资本和权力追逐的对象,但其最主要的作为区域融合、链接历史、消弭空间阶层作用的"缝合"功能却被严重忽视。浮于表面化的"城市美化运动"必将导致城市空间尺度夸大、空间序列感丧失、城市文脉断裂、地域身份弱化、阶层分化空间分异,使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出现不可持续等问题。文章结合设计案例提出了以文脉观缝合自然与人文,以场所观缝合形象与内涵,以区域观缝合场地与城市、以生态观缝合当下与未来四点应对"城市美化运动"的城市景观设计策略,以期对当代景观设计研究起到裨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建国 《城市规划》2018,(1):9-19,73
城市设计正在成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学术探讨和工程实践热点。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思想理念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深入分析研判国内外城市设计学科和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的基础上,认为城市设计已经历了传统城市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几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呈现出以数字化为方法工具特征的城市设计发展新趋势,进而提出第四代"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的学术主张并概括剖析了其五大创新价值。城市设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多重尺度的全链空间体验性把握",而数字化城市设计极大延伸了这种体验把握的尺度。城市设计四代范型之间并非简单的演替关系,而是在同中有异的设计目标、不同的空间尺度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作用下的传承和部分迭代的城市设计"范型合体"。数字化城市设计不仅拥有人机对话的社会价值和设计创意,而且其拥有的量化属性和数据库成果,可以更有效地结合乃至融合到中国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中,进而实现城市设计基于系统协同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徐苏宁  陈璐露 《城市规划》2020,(4):62-72,82
梳理和整合城市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和图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对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出现于“图底关系”理论时期,并在分形学、类型学、符号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基于已有的理论及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生态景观和抽象空间3个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图层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以探索在此基础上应该如何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设计图层理论。  相似文献   

15.
汪洋  赵万民 《中国园林》2007,23(10):54-56
生态空间控制是城市总体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以重庆长寿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探讨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敏感空间信息图谱的建构方法。以城市生态敏感空间识别与评价为前提,探讨了空间数据库的建设、评价指标的选择、数据处理模型构建等内容,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生态敏感空间信息图谱的构建方法并叙述了详细过程。结果表明可以借助GIS和RS进行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识别并构造其信息图谱,借助该图谱我们可以辅助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方向性拓展决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资源数据库实时同步问题,是当前城市空间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对于提高地理空间信息现势性与应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分析空间信息资源同步技术需求和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空间匹配分类更新模式的同步技术方案,重点探讨了"空间要素快速匹配技术"、"基于WCF信息快速传输技术"、"Arc SDE版本管理"、"原子钟授时同步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方案在Arc Engine10.1+VS.NET 2010平台上实现,并经过福州市勘测院生产实践的检验,证明其可行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刘伟 《规划师》1999,15(2):114-116
规划师要重视城市文化史的研究:知识社会是实现文化价值的社会。任何物品或商品都包含创意和物质两种投入;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创意投入的比重增加,超过物质投入的价值。故信息社会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文化内。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但是城市空间资源具有非常鲜明的时间特性,时空不可分割。尤其是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每一部分城市空间都淀积看悠久的文化。体现出城市空间独有的文化价值、人文资源和亘古的魁力。在城市的形体物质空间承载着千年创意,它们是价值远远超过物质形体的知识和智…  相似文献   

18.
何欣然 《华中建筑》2012,(7):124-126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意境的表达手法,“留白”意境美的产生是一个从空间形态一空间意象一空间意境的复杂过程。该文将其引入滨水景观设计中,以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为例.分析了“留白”的意境美在城市滨水空间中的体现。从而得出“留白”的应用可形成如诗如画的意境,增加城市滨水空间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龙晔  何华  丁康乐 《规划师》2012,28(12):15-19
在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频发的背景下,规划师不仅需要对城市的物质空间做出合理的安排,更需要利用空间规划对资源进行分配和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以促进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从而使城市成为更多人的生活家园。  相似文献   

20.
山水城市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城市范型,山水城市大尺度空间城市设计涉及地形地貌、山水形胜、人文文化、生态景观、河湖水文、空间形态和城市风貌等复杂系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很难全盘把握。从数字化信息图谱视角,包括城市物理环境、山水格局、历史文脉、生境网络、空间形态、生态修复、空间特色,以及风貌意象在内的城市各系统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数字化集成及综合问题判定,并将这一数字化分析方法称为"江山八法"。在此基础上,选取杭州山水城市的核心线性要素——钱塘江两岸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城市的发展骨架中进行解析,结合多源大数据引领的数字化技术簇群,通过对钱塘江"大山水画卷"和"大人文画卷"的双重核心价值判定,以"江山八法"为代表的数字化景观提升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反馈,以期为后续的山水城市设计等提供精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