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白冰  袁中玉  刘冬耕  滕小玉  王树森 《癌症》2010,29(4):453-461
背景与目的:脑是乳腺癌常见转移部位之一,乳腺癌脑转移发生率在10%~15%,伴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4种不同亚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0月至2008年7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89例脑转移患者的资料,包括导管A型30例,导管B型20例,HER-2型16例,三阴型14例,另9例免疫组化结果不详。分析4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病理特征、复发特点、影响复发后患者预后的因素等,并进一步对导管型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进行研究。结果:全组患者中位年龄46岁(28~74岁),出现脑转移的时间与初诊时的病理分期密切相关,Ⅰ期患者最长(P0.001)。中位随访时间41.0个月(6.0~141.0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8.0个月(0~80.0个月),1年生存率32.0%,5年生存率4.0%。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大于1分、多发转移灶、未进行全脑放疗联合化疗均是不良预后因素。与导管A型乳腺癌相比,HER-2型和三阴型乳腺癌脑转移具有发生时间早、一线治疗后进展快(8.0个月vs.11.0个月)、总生存期短(25.0个月vs.63.0个月)等特点,导管A型具有进展缓慢、预后好的倾向,他莫昔芬能改善导管A型和导管B型患者的生存(中位生存时间24.0个月vs.7.0个月,P=0.002)。结论:乳腺癌脑转移生存期较短,其中HER-2型和三阴型预后更差。治疗以全脑放疗联合化疗为主。导管型患者接受他莫昔芬治疗有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脑转移时血清肿瘤标志CEA、CA125和CA153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4-01-2011-05-31河南省肿瘤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3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资料,分析血清中CEA、CA125和CA15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9.6个月(0.3~32.6个月),1年生存率为41.0%,2年生存率为7.2%。血清CEA、CA125和CA1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4%(36/83)、44.6%(46/83)和51.8%(43/83)。高血清CA153水平与多发脑转移有关,P<0.05;高血清CA125水平与多发脑转移、PS评分及伴发颅外转移均有关,P<0.05。血清CEA≤5ng/mL者比CEA>5ng/mL者预后好,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1个月和6.0个月,P=0.000;与CA125≤35U/mL相比,CA125>35U/mL者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8个月和6.9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脑转移的治疗方式和CEA表达水平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转移时血清CA125和CA153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CEA和CA125的表达水平与预后有关,CEA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高CEA表达水平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89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ER-2阳性患者24例,HER-2阴性患者65例,分析ER、PR、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Karnofsky评分、病情进展、脑转移情况、治疗措施等因素对乳腺癌脑转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平均年龄49.0岁(23~74岁),确诊脑转移后中位生存期8.6个月(0.2~61.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脑转移患者HER-2表达阳性者与阴性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12.5%和46.2%(P=0.00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3个月和10.9个月(P=0.003);Karnofsky评分≥60分患者和<60分患者比较,1年生存率分别为43.5%和15.0%(P=0.017),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1个月和5.3个月(P=0.019);非综合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21.6%和48.1%(P=0.014),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0和13.6个月(P=0.006);内分泌治疗组与未采用内分泌治疗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32.5%(P=0.027),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3个月和8.5个月(P=0.003)。Cox多因素分析提示,HER-2表达状态、Karnofsky评分及是否综合治疗影响患者生存及预后。结论 HER-2表达状态、Karnofsky评分及脑转移后是否综合治疗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生存预后的因素,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延长生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脑转移行立体定向放疗(SRT)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37例行SRT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其中首程行单纯SRT 19例,首程行全脑放疗(WBRT)加SRT 8例(WBRT与SRT间隔时间<2个月),WBRT失败后行SRT挽救患者 10例。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期,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仍生存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期11个月(95% CI=6~16个月)。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χ2=5.95,P=0.004)、卡氏评分低(χ2=13.85,P=0.000)、原发灶诊断至脑转移间隔时间≤30个月(χ2=6.62,P=0.010)、RPA分级差(χ2=15.35,P=0.000)及WBRT后复发(χ2=4.43,P=0.035)是SRT预后不良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χ2=9.58,P=0.008)、卡氏评分低(χ2=6.65,P=0.010)及WBRT后复发(χ2=3.95,P=0.047)是SRT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卡氏评分低及WBRT后复发是乳腺癌脑转移后行SRT的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脑转移(BCBM)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收集201例BCB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肿瘤激素受体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将患者分为3个不同分子亚型,并分析不同亚型BCB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结果 201例患者中,Luminal型68例(33.8%),HER-2型87例(43.3%),三阴型46例(22.9%)。全组患者初始转移部位依次为肺68例(33.8%)、骨63例(31.3%)、肝52例(25.9%)和脑27例(13.4%)。不同亚型患者初始转移部位不同(P<0.05),Luminal型患者骨转移的发生率最高(41.2%),HER-2型肝转移的发生率为35.6%,三阴型患者脑转移的发生率为30.4%。不同亚型患者首次复发至出现脑转移时间(TTBM)不同Luminal型为18.1个月,HER-2型为16.8个月,三阴型患者为8.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Luminal型患者总生存时间为95.7个月,HER-2型总生存时间为72.2个月,三阴型患者总生存时间为41.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HER-2型患者脑转移前采用抗HER-2治疗的TTBM为21.9个月,较未行抗HER-2治疗的TTBM(7.2个月)明显延长(P=0.002)。结论肺、骨、肝和脑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三阴型乳腺癌患者容易发生脑转移且预后最差,三阴型和HER-2型未行抗HER-2治疗患者容易早期出现脑转移,抗HER-2治疗可以延缓脑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是乳腺癌骨转移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乳腺癌骨转移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的分析,探讨了影响局部控制及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2000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186例乳腺癌术后因骨转移而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其中323处骨转移灶接受了放疗,316处有临床症状.放疗技术采用单一野或前后对穿野的 60Co或6MV X线,照射剂量范围为20~60 Gy,中位剂量30 Gy.结果:乳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在胸腰椎、肋骨和髂骨.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术后首发为单纯骨转移的11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7.5个月.放疗后临床缓解(PR CR)者占90.8%(287/316处),完全缓解者占42.1%(133/316处).临床症状缓解起始时间在4周以内者占75.3%(238/316),缓解持续中位时间为23个月.生物等效剂量达到39 Gy及以上剂量组患者的中位缓解时间在22个月及以上,而30 Gy及以下者仅为8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激素受体情况、转移淋巴结数目、内脏转移情况、初发单/多发骨转移情况是影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放射治疗是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姑息治疗的有效方法,大部分患者能达到临床缓解,缓解时间约占中位生存时间的2/3.生物等效剂量达到39 Gy及以上能获得更长的缓解时间.激素受体情况、转移淋巴结数目、内脏转移情况、初发单/多发骨转移情况是影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累及野照射联合化疗的失败模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01-2009-01-01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接受累及野放疗联合化疗的80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依据首次复发部位与治疗靶区,将失败模式分为照射野内复发、野外区域淋巴结复发和远处转移,并分析不同复发模式组的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80例患者治疗有效68例(85.00%),达临床完全缓解(CR)19例(23.75%),部分缓解(PR)49例(61.25%)。中位随访时间52.6个月(95%CI:46.1-56.7个月),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14.4个月。共76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野内复发43例(53.75%),远处转移33例(41.25%),野外区域淋巴结复发24例(30.00%)。有野内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患者MST分别为14.2和13.2个月,均显著低于未出现者的17.4个月(P=0.01)和15.9个月(P〈0.001),而出现野外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未出现者MST均为14.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结论累及野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野内复发及远处转移为主要复发模式且影响生存,而野外区域淋巴结并未明显影响患者总生存期,其可行性有待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于倩  佟仲生  汪旭  史业辉  何丽宏  刘晓东 《肿瘤》2012,32(8):609-614
目的:分析单一机构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06年12月乳腺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并具备完整的病历和随访资料的280例MBC患者,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复发和转移情况以及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本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9个月(1~9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45个月(2~99个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1%、59.5%和36.9%.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淋巴血管侵犯、激素受体( hormonal receptor,HR)状态、分子分型、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free survival,DFS)、内脏转移、首次转移部位数目、肝转移、脑转移、解救内分泌治疗和解救放疗与OS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血管侵犯、分子分型、内脏转移和肝转移是MB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淋巴血管侵犯、三阴型乳腺癌、内脏转移和肝转移是MB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MBC患者的预后判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的复发模式及其影响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5年间确诊的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可分析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275例。分析新辅助联合手术治疗后复发的模式、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及影响复发的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3~84个月),术后首次复发中位时间为10.6个月(2.0~69.1个月)。全组患者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2.0%、45.1%、52.3%。全组共出现152例(55.3%)复发,其中77例(50.6%)为局部区域复发(LRR),34例(23.4%)为远处转移(DM),33例患者(21.7%)为LRR+DM,8例(6.0%)患者复发部位不详。LRR者中淋巴结复发最常见(98例,89.1%),DM者中肺转移(33例,49.3%)、肝转移(16例,23.9%)、骨转移(14例,20.9%)和非区域淋巴结转移(14例,20.9%)较常见。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T分期(P=0.008)、N分期(P<0.001)及清扫淋巴结数目(P<0.001)是影响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后仍有较高复发率,区域淋巴结为最常见复发部位。术后病理T、N分期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是影响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的复发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的复发模式及其影响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5年间确诊的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可分析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275例。分析新辅助联合手术治疗后复发的模式、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及影响复发的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3~84个月),术后首次复发中位时间为10.6个月(2.0~69.1个月)。全组患者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2.0%、45.1%、52.3%。全组共出现152例(55.3%)复发,其中77例(50.6%)为局部区域复发(LRR),34例(23.4%)为远处转移(DM),33例患者(21.7%)为LRR+DM,8例(6.0%)患者复发部位不详。LRR者中淋巴结复发最常见(98例,89.1%),DM者中肺转移(33例,49.3%)、肝转移(16例,23.9%)、骨转移(14例,20.9%)和非区域淋巴结转移(14例,20.9%)较常见。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T分期(P=0.008)、N分期(P<0.001)及清扫淋巴结数目(P<0.001)是影响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后仍有较高复发率,区域淋巴结为最常见复发部位。术后病理T、N分期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是影响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首发肝转移的临床病程、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201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首发转移部位为肝脏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情况,回顾性分析其预后及影响因素。结果全组146例患者,术后中位无病生存期(DFS)19.1个月,转移后中位生存期(MSR)2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9个月。肝转移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8%、43.4%和31.7%。整组初始治疗的有效率为59.4%,临床获益率为84.4%。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的大小、激素受体状态、是否为三阴性乳腺癌、无病生存期长短、有无其他脏器转移、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时转氨酶、转移后首次治疗方式以及一线治疗疗效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三阴性乳腺癌及无病生存期长短是影响乳腺癌肝转移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6,P=0.008)。结论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经过合理的综合治疗后,其生存期及1、2、3年生存率较前有显著提高,术后无病生存期短以及三阴性亚型的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较差,需要更精细和个体化的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D133、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和AT丰富结构域1A(ARID1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中CD133、SPARC和ARID1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CD133、SPARC和ARIDI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 7%(24/90)、72.2%(65/90)和30.0%(27/90)。3种蛋白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均无关,与TNM分期有关(P<0.05)。ARID1A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相关(P<0.05);CD133的表达与分化程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肿瘤原发部位有关(P<0.05);SPAR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术后辅助化疗周期、ARID1A和SPARC的表达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期(DFS)的独立因素,而TNM分期、术后辅助化疗周期及CD133的表达是影响总生存期(OS)的独立预后因素。CD133阳性表达者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12个月和17个月,阴性表达者分别为41个月和5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RC高表达者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41个月和54个月,高于低表达者的10个月和2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ID1A阳性表达者的中位DFS和OS未达,阴性表达者分别为20个月和37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33、SPARC、ARID1A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助于判断预后,为胃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高危人群的疗效,评价中医辨证治疗对乳腺癌高危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接受规范化中医辨证治疗作为暴露因素,以ⅡA~ⅢC期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受试者分为中西医结合队列(中药+内分泌治疗)、中医队列(中医治疗)、西医队列(内分泌治疗)和观察队列,比较4队列累计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情况。结果 中西医结合队列、中医队列、西医队列1、2、3年累计无病生存率均高于观察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队列的累计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随访结束,354例受试者中共有65例乳腺癌术后高危患者发生复发转移、8例死亡,中西医结合队列、中医队列、西医队列、观察队列复发转移患者的中位DFS分别为17.00个月(95%CI:13.97~25.41个月)、16.87个月(95%CI:9.8~40.8个月)、13.93个月(95%CI:10.9~25.61个月)、12.61个月(95%CI:10.41~14.45个月),4队列复发转移患者的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队列中ⅢB~ⅢC期患者的累计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西医结合队列、中医队列、西医队列患者的累计无病生存率均高于观察队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队列各肿瘤分期患者累计总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可提高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术后高危患者的累计无病生存率,尤其是肿瘤分期为ⅢB~ⅢC期的高危患者。无论接受何种治疗方法,尚不能在短期内明显延长乳腺癌高危患者的DFS和O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卵巢去势药物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前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绝经前晚期乳腺癌患者资料。患者应用阿那曲唑 1 mg,每日1次, 连续口服4周为1个周期;戈舍瑞林 3.6 mg, 每28 d注射1次。所有患者按期评价疗效并分析预后。结果 临床获益率为52.4 %(23/44),中位疾病进展时间(PFS)为8.3个月(95 % CI:5.3~11.2个月)。按治疗前是否接受过解救化疗分组,未接受解救化疗组(21例)PFS优于接受过解救化疗组(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9个月比5.8个月,P=0.048)。结论 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对绝经前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肯定,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案;对于激素依赖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可以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紫杉醇单药每周方案治疗老年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科于2004年至2007年间收治了33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年龄65~74岁,中位年龄68岁,复发转移后初治的19例患者为一线治疗组,既往接受其他化疗的14例患者为二线治疗组,两组均接受紫杉醇单药治疗80mg/m^2,第1、8、15天应用,28d为1个周期。应用紫杉醇前常规采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西咪替丁等抗过敏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Fisher检验比较组间的疗效和生存情况。结果可评价疗效病例33例,总有效率为39%,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例(3%),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2例(36%),稳定(stable disease,SD)9例(27%)、进展(progressing disease,PD)11例(33%)。一线治疗组CR1例,PR7例;二线治疗组CR0例,PR5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P=0.26)。中位化疗周期为6个,临床受益(CR+PR+SD)22例(67%),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5.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是16.1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神经肌肉毒性,毒性反应分级为Ⅰ~Ⅱ度,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老年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单药紫杉醇每周方案疗效是肯定的,耐受性良好,极少引起严重的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性,对于一般情况差的老年患者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85例III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的疗效,寻找提高疗效的策略。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85例III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分为手术组(41例)和新辅助化疗组(4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性质及治疗结果。结果:新辅助化疗组的无病生存期为59.1个月,明显高于手术组的43.1个月(P〈0.05),新辅助化疗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36.16%,手术组为34.14%(P〉0.05)。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可提高无病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卵巢功能去势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绝经前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140例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卵巢功能去势(包括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和戈舍瑞林)联合AI(包括阿那曲唑、来曲唑和依西美坦)的治疗。评价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8.0个月,临床获益率(CBR)为56.3%。接受一线内分泌治疗患者的中位PFS为9.0个月(95%CI:6.3~11.7个月),接受二线及以上内分泌治疗患者的中位PFS为6.0个月(95%CI:4.1~7.9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患者的临床获益时间分别为13.1个月(95%CI:10.9~16.3个月)和9.3个月(95%CI:6.8~11.8个月),CBR分别为66.7%和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单个部位转移、无内脏转移、既往未接受过解救化疗者治疗后获得更长的中位PFS和更好的CBR。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转移灶数目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卵巢功能去势联合AI治疗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可作为一线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式及总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复发转移后来我院治疗,并随访至病亡的7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特征、复发情况及治疗方式评价其总生存情况。结果78例患者总生存时间(OS)为6~236个月,中位OS为32.1个月。1年生存率92.3%,5年生存率28.2%,10年生存率6.4%。71例(91.0%)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手术,其无病生存时间(DFS)为1~184个月,中位DFS为15.0个月,7例(9.0%)患者为初治Ⅳ期。Ⅰ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OS为19.7~236个月,中位OS为90.0个月。复发转移后OS为3.0~93.3个月,中位OS为14.4个月。13例(16.7%)患者局部复发或单纯部位转移的患者行局部手术治疗联合全身治疗者中位OS为26.5月,65例(83.3%)仅行全身治疗者中位OS为12.2个月(P=0.034)。一线化疗方案含紫杉类药物的患者中位OS为14.6个月,未予紫杉类药物的患者中位OS为11.0个月(P=0.048)。结论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整体预后较差,生存期短,但异质性较高,且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只针对已经有生存节点的患者进行分析,这组患者乳腺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高。也间接提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也不能一概而论。对这些早期复发的患者,目前的辅助治疗可能是不足够的。  相似文献   

19.
刘雅昕  李惠平  赵红梅  雷玉涛  王敏  王晶 《癌症进展》2013,11(3):254-258,26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中mTOR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ER阳性且接受内分泌辅助治疗患者的原发乳腺癌组织中p-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mTOR蛋白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及对无病生存的影响。结果 mTOR蛋白强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具有更多的组织学恶性特征,mTOR阴性组中位无病生存(56.4个月)显著优于阳性组(33.5个月)(P=0.015),多因素回归分析中mTOR为阳性者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比例(HR)是mTOR阴性者的3.212倍,其95%CI为1.291~7.992。结论 mTOR表达状态为ER阳性是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提示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mTOR抑制剂可为ER阳性乳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