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训诂学研究对语言学和古代文化的研究具有资料性的价值,《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小说中的训诂教材值得整理和分析,以丰富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孟子》正文中包涵着丰富的训诂材料,其训诂形式、内容多样,方法巧妙,本文从正文训诂用语、训诂方法着手,举例分析其训诂特点,阐明《孟子》正文训诂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孟子》正文中包涵着丰富的训诂材料,其训诂形式、内容多样,方法巧妙,本文从正文训诂用语、训诂方法着手,举例分析其训诂特点,阐明《孟子》正文训诂在训诂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诗经·无羊》篇“牧人所梦,众维鱼矣,旒维稿(旗)矣”后两句诗的理解,诸家歧义互出,迄无定论,关键是对“众”(聚)和“维”的解释各持己见。该文认为,“众”通“竦”,指蝗虫;维,与也,是个连词。牧人所梦者,竦与鱼,旒与稿也。竦,成群的东西;旒,所以使众也,声符兆有众义。鱼字与稿字皆与剩余的余字谐音。综上所述,牧人所梦为丰年和室家繁衍之征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5.
《科学世界》2003,(4):80-80
  相似文献   

6.
7.
<荀子>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人们多重视其思想价值,而对其语言重视不够.<荀子>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语言现象.<荀子>正文训诂训解内容包括:解释和辨析同义词、反义词等,所用训诂方法则有设立界说、由反知正等,基本符合现代训诂学对训诂方法的界定.  相似文献   

8.
明中后期社会风气的变化是多方面的,这在当时的世情小说中有不少的描述。《三言》、《二拍》生动反映的当时社会风气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有助于我们了解明后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基于两自由度控制器结构的最小拍无纹波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有步骤地解两个刁番都方程来直接确定控制器的各个参数。这样所得到的最小拍无纹波控制系统在经过有限拍时间后,可以精确地跟踪预先给定任意函数类的参考输入信号。  相似文献   

10.
经过几代学人的辛勤稽考,二拍的本事大多已找到来源。我们从王兆云的《惊座新书》中新发现几篇本事。这对于研究凌濛初的小说创作及文言小说与话本小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念孙纠正《毛诗》旧注,主要使用了引证、据文证义、以声音通训诂等方法。其特点是引进丰富、方法多样、以音贯义、这也正是王氏札记训诂的特点,这种特点早由其时代、文体、个人常识、治学精神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在《诗经》训诂研究中点燃火炬 ,开辟新路 :突破了“以古证古”的局限 ,把《诗经》放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进行释义 ,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训诂资源 ;把《诗经》训诂与美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从而使传统训诂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总结出许多新鲜的训诂理论 ,为当代《诗经》训诂学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的贡献不仅有利于当代训诂学 ,也利于中国阐释学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对《论语》进行注释的一些专著中出现了对古代文化常识错解的现象。从人物、称谓、饮食、事物以及历史五个方面,列举具体实例,进行考辨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三言二拍》中,有大量关于佛道题材的描写,其中对于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寺庙道观,也相应有很多显现。而小说中的寺庙道观,也已逐渐由传统的精神寄托的有崇高感的场所,变成了信徒与众生相交相与进行各种活动和僧尼道士们满足自身欲望的场所。寺观庙宇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被用作读书场所、避难所、旅馆等。《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倾向是宋明以来宗教世俗化的折射,也是明中晚期社会思潮在作品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三言”“两拍”的作者按照市民阶层的审美理想,精心设计出平凡世俗的市井角色、阴盛阳衰的情场角色、夫妻谐协的家庭角色,这种角色设计缘于“小传统”文化背景,冲破了在“大传统”文化背景下偏重文士、男性、夫权的角色设计框架,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比喻是选择比照物象及其语义特征,再描述所述物象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过程。其中,比照物象及其语义特征的选择反映民族的特征和语言特征,具体应用到所述物象,就能体现出该语言表达式的文化所属。因为比喻中比照物语义特征的选择和使用范畴在各民族中有所不同,导致不同民族对词的概念之间的联想特征和处置方法的不同,从而引起比喻表达式的文化类型之间出现差别。《一层楼》、《泣红亭》中的比喻,在所用物象的文化属性上,分为蒙汉两个民族共有物象和汉族特有物象两种。比喻用法还反映民族的审美价值及其变化。《一层楼》和《泣红亭》的作者在语言思维及比喻的应用上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经济、文化接触和汉语言教育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以《虞美人》为例,从文化语言学的意象角度出发,对这首词及其两种英译文进行探讨,指出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赏析中国古词的意象美,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更深层次的理解原词,也为古词的翻译开辟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在对《论语》进行注释的一些专著中出现了对古代文化常识错解的现象。从人物、称谓、饮食、事物以及历史五个方面,列举具体实例,进行考辨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语言学转喻理论出发,分析蕴藏在<长恨歌>语言背后的转喻认知机制,进一步指出转喻认知机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对《九章算术》的主要特点,《九章算术》的历史地位及作用,《九章算术》对后世数学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