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景璐璐 《中国油脂》2021,46(12):56-61
植物油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重要来源,富含磷脂、植物甾醇、维生素E、角鲨烯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为进一步了解植物油的营养特性及潜在利用价值,对8种大宗油料油脂及7种特色油料油脂的生物活性物质(植物甾醇、维生素E、角鲨烯、β-胡萝卜素)含量及其营养特性进行了概述,明确了不同植物油中生物活性物质组成差异,为消费者合理选择食用油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植物油中角鲨烯含量及其在油脂加工与使用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云 《中国油脂》2019,44(12):136-138
角鲨烯作为重要的脂溶性生理活性物质,常见于深海鱼肝油中。随着对食用油脂研究的深入,在橄榄油等植物油中也发现存在较高含量的角鲨烯。然而,植物油的过度加工通常会导致所含的角鲨烯大量损失,降低了油品的氧化稳定性和营养功能。介绍了角鲨烯的化学结构及其在常见植物油中的含量,进一步分析了其在制油和精炼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发现快速液压法、冷榨法和水酶法等低温制油方法可使油中的角鲨烯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而脱臭是造成角鲨烯损失量最高的工段。研究发现煎炸对植物油中角鲨烯含量也有影响。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油中角鲨烯含量不断减少。基于上述分析,认为开发并推广低温制油和适度精炼工艺,在保证出油率和控制危害物质至最低水平的基础上,可最大程度保留成品油中的角鲨烯含量,同时在油脂使用过程中控制好油温。  相似文献   

3.
植物油料的热处理是我国植物油脂制备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加工环节。在追求安全营养的前提下,适度的植物油料热处理,在降低水分含量、提高出油率的同时,更赋予油脂特征风味、最大限度保留营养素、去除危害物和避免其形成,从而提高油脂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针对植物油料热处理影响油脂品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植物油料热处理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机理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植物油料热处理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机理尚未研究清楚的困难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对植物食用油脂的适度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对我国植物食用油脂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酸浆饮料的生产过程中,酸浆籽是被弃去的,但酸浆籽中富含油脂,利用溶剂法从酸浆籽中提取天然植物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提取的工艺条件,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以探求提取的最优化工艺条件,获得较高的出油率。在5种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重点考察了原料粉碎粒度、料液比和浸提时间等3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同时还对提取出的天然植物油进行了油脂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原料粉碎粒度为60目、料液比为1:14、浸提时间为6 h,在此条件下酸浆籽出油率可达32.49%;对酸浆籽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油进行油脂品质评价的结果显示,所提取的天然植物油的酸价、皂化价、碘价和过氧化值均小于国家对于食用油脂所制定的规定值,此天然植物油可作为天然食用油脂用于食品生产中,以改善食品的风味、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
沙棘籽油作为功能性油脂,其加工方式多样,但是不同加工方式是否影响油脂构成和无机元素的含量,尚不清晰。以2种不同产地沙棘籽作为原料,采用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回流提取法提取沙棘籽油,分析不同原料不同方法提取沙棘籽油的提取率、脂肪酸种类及相对含量、24种无机元素在油脂和残渣中的含量。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法油脂得率最高,受原料特性限制小;同种原料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脂肪酸相对含量相近(P>0.05),2种原料中亚油酸、α-亚麻酸、油酸相对含量差异大(P<0.01)。Be、B、Al、Ti、V、Cr、Fe、Ga、As、Sn、Sb、Ba、Pb更容易从原料迁移到油脂中,索氏提取法更容易在油脂中富集这些元素。本研究结果可为沙棘籽油加工方法和原料选择提供借鉴,为油脂风险因子的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初榨椰子油是从成熟椰肉中提取的可食用油脂,在护肤护发、减肥、调节脂质代谢、维护心血管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是近年来健康食品中的明星产品,市场消费规模也越来越大。加工技术与工艺是影响椰子油品质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学者除了在对传统干法和湿法加工技术进行优化升级外,在初榨椰子油的新型加工技术和工艺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如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也在油脂的营养功能价值挖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本文旨在归纳总结近年来初榨椰子油的加工工艺、油脂品质和功能特性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以期为广大从业者和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为原料,采用碱性乙醇对其进行皂化处理并分离不皂化物。以不皂化物中角鲨烯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碱浓度、料液比对角鲨烯含量的影响,最后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角鲨烯的皂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40 min,碱浓度1.6 mol/L,料液比1∶2。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用正己烷提取3次,角鲨烯含量和收率分别为10.34%和77.59%。  相似文献   

8.
制备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脂代果蔬/鹿肉复合发酵香肠,以乳化植物油取代原料中常用的动物脂肪,研究其加工特性与工艺优化。利用不同种类乳化植物油,对果蔬/鹿肉复合发酵香肠中的猪肉脂肪进行不同比例的取代,通过比较感官特性和碘值,得到植物油脂取代的最佳比例;通过发酵工艺单因素试验,研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菌种用量对脂代果蔬/鹿肉复合发酵香肠p H值、碘值和蛋白质的影响;利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以碘值为评价指标,优化出脂代果蔬/鹿肉复合发酵香肠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油脂取代量7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23.7 h、菌种用量0.94%;通过脂代发酵香肠水分含量与质构特性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水分含量和持水性的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9.
以罗汉果渣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方法和亚临界萃取方法萃取罗汉果渣油脂,对所得油脂品质进行分析对比,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和亚临界萃取所得罗汉果渣油脂品质正常,且都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角鲨烯、植物甾醇等主要有效成分,营养价值丰富。超临界CO_2萃取和亚临界萃取2种萃取方法对罗汉果渣油脂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都存在影响,超临界CO_2萃取所得罗汉果渣油脂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角鲨烯含量较亚临界萃取所得罗汉果渣油脂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角鲨烯含量高。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提高油脂品质,以亚麻籽、油菜籽、花生、芝麻和葵花籽为原料,对其进行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并压榨制油,研究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5种植物油感官品质、理化指标、主体组分、挥发性组分和微量营养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植物油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均有影响,总体上可提高植物油的感官品质,但会使酸值和过氧化值有所增加;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5种植物油中共检测出了8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后,菜籽油中硫苷降解产物明显增加,葵花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显著增加;焙炒和湿热预处理能有效提高植物油总酚含量,特别是湿热预处理芝麻油,其总酚含量是未处理的1.9倍;焙炒和湿热预处理葵花籽油的VE含量较未处理的分别增加了12.7%和19.2%,但对其他植物油的VE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综上,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在不影响油脂理化品质的基础上,提高了其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是理想的油料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核桃油与常用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核桃油与大豆油、芝麻油和玉米胚芽油等常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差异,本研究采用气-质联用法和气相色谱法对4种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开展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核桃油与常用植物油营养价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核桃油富含α-亚麻酸、二十碳二烯酸和亚油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油酸等单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少量的棕榈酸及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核桃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与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油(P<0.05),而饱和脂肪酸则显著低于其他植物油(P<0.05);核桃油中角鲨烯含量略低于芝麻油,属于优质植物油。4种植物油中总脂肪酸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大豆油、芝麻油、核桃油和玉米胚芽油,含量分别为78.11、73.96、69.20和48.83 g/100 g;4种植物油均含α-亚麻酸、亚油酸和二十碳二烯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EFA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核桃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和芝麻油,分别占总脂肪酸的90.0%、70.7%、64.9%和54.1%;4种植物油的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的比值(油亚比R)由高到低依次为芝麻油、玉米胚芽油、大豆油和核桃油,分别为0.62、0.35、0.27和0.10,表明4种植物油中,芝麻油的抗氧化能力最大,可保存时间最长。大豆油、核桃油和芝麻油中均检出角鲨烯,其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油、芝麻油和核桃油,含量分别为173.3、72.9和31.4 mg/kg,玉米胚芽油中仅含有微量的角鲨烯,未检出。本研究表明不同植物油中脂肪酸及角鲨烯等营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可为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分析、相关的食品和保健品等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瓜籽油中角鲨烯含量及特征指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和化学滴定法等手段,对我国不同产地的10个南瓜籽油的特征指标(碘值、皂化值、相对密度、折光指数、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和其他特种木本油脂中的角鲨烯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南瓜籽油相对密度范围为0.9188~0.9215;折光指数为1.4560~1.4669;碘值为108.4~116.2 g/100 g;皂化值为188.9~192.4 mg/g;共检出14种脂肪酸成分,其中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亚油酸含量在44.7%~55.5%,油酸含量在23.8%~33.1%,10个南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78.2%;南瓜籽油中角鲨烯含量较高(310~4446 mg/kg),与橄榄油相当,明显高于茶叶籽油、澳洲坚果油、核桃油、牛油果油等。综合考虑油脂色泽、角鲨烯含量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猜测角鲨烯含量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和油脂的制取工艺有关,部分南瓜籽油在深加工过程中损失了角鲨烯。南瓜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该研究对进一步挖掘南瓜籽开发应用前景,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漆树籽油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漆树籽油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亚油酸含量高达60%,还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药价值。本文从漆树地理种源、品种、理化性质、脂肪酸成分、提取方法和药理功能6个方面总结归纳我国目前漆树籽油的研究进展,并对比其他植物油,分析了漆树籽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希望能推动漆树籽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后续漆树籽油的研究与产业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食用植物油营养功能成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植物油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机体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不仅为人体提供能量、必需脂肪酸,还含有植物甾醇、维生素E、多酚、角鲨烯和类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功能成分。研究表明,植物甾醇具有降低胆固醇水平、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肿瘤等功能;维生素E可以抑制油脂过氧化,增加机体免疫能力,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酚具有消炎、预防冠心病等功能;角鲨烯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活化机体细胞等功能。本文主要对植物油中的营养成分及相应检测技术进行了简要综述,旨在促进植物油营养成分的深入研究,挖掘食用油潜在营养成分和价值,为指导消费者合理使用食用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食用油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各种挑战。通过对我国食用油市场的发展现状、加工过程中危害物质深度分析欠缺、小品种油料资源的全面化市场调研欠深入、植物油营养评价和特殊人群的专用食用调和油研究开发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面临机遇与前景展望,推广油脂精准适度加工新模式,系统开发我国油料资源,研究食用油营养学价值,开发特殊人群的专用食用调和油,为推动油脂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Of all the edible oils, only that produced from olives has had its health attributes studied in detail. For maximum nutritional benefit, an edible oil should contain minimal levels of saturated fats, especially lauric and myristic acids and minimal levels of trans fatty acids. If the oils are not to be heated repeatedly and if they contain high levels of antioxidants, they should contain omega-3 and possibly omega-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he fatty acid profile should be dominated by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Secondary products which act as antioxidants including polyphenols, proanthocyanidins, tocopherols and carotenoids increase the shelf-life of oils, reportedly reduc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provide some anticarcinogenic properties. More research is also required, but there is evidence that phytosterols and squalene are also beneficial components of edible oils. Selection and breeding can be used to increase the desirable components of edible oils. Geographic,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n influence the properties of the oil produced by crops, and methods of processing can greatly reduce the levels of health promoting components. Despite the current anti-GMO sentiments, biotechnology should be used bo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cultivars which produce nutritional oils and in processing to maximize the desirable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大豆豆脐资源的高效利用、延长大豆加工产业链,本文以大豆加工副产物——大豆豆脐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浸提法提取油脂,研究豆脐油脂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以石油醚为萃取溶剂,所得豆脐油脂酸价、过氧化值、总酚含量、角鲨烯含量、生育酚含量、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2.10 mgKOH/g油、0.026 g/100g、7.72 mg GAE/kg、87.63 mg/kg、4.44 mg/g、43.03 g/kg,其中,角鲨烯、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约为大豆油的3倍、4倍和34倍;豆脐油脂中亚麻酸含量高达22.2%,约为大豆油的2~5倍;豆脐油脂的主要甘油三酯及含量分别为LLLn(17.89%)、LLL(13.12%)、PLL(11.85%)、PLLn(11.36%)、LLnLn(9.66%)。通过对豆脐油脂品质特性分析,以期为大豆豆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内标类型和用量的选择,在已有方法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内标法测定植物油中角鲨烯含量的气相色谱法方法。以角鲨烷为内标,样品经氢氧化钾-甲醇皂化,正己烷萃取,采用HP-5毛细管谱柱,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条件。结果表明,角鲨烯的平均回收率为95.5%~103.0%,精密度为1.42%~5.89%,检出限为0.05 mg/kg。该方法不仅回收率高,重现性好,而且灵敏度高,该方法可用于测定植物油中角鲨烯含量,为科学评价植物油中营养成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矿物油是C_(10)~C_(50)烃类化合物的总称,包括直链、支链和环状烷烃以及烷基取代芳烃两大类,化学成分复杂。食用植物油中普遍存在矿物油污染,含量达到1~1 000 mg/kg,矿物油污染来源广泛,涉及原料的采收、运输、加工和油脂的精炼、包装与储存等过程。植物油中干扰矿物油分析的成分较多,如甘油三酯、奇数碳正构烷烃、角鲨烯、甾烯、胡萝卜素等,需要采用适当方法排除。由于矿物油组成复杂,目前常用具有等碳响应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含量,其中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是测定矿物油的理想技术。考虑到普及性问题,一些实验室开发了固相萃取结合大体积进样气相色谱法。综述了国内外近十年来食用植物油中矿物油的分析方法,以期为我国油脂及其相关产品中矿物油的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