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统计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型溃疡斑为主,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以稳定型硬斑为主。结论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颈动脉狭窄进行分度并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53例,占88.3%;对照组60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6例,占2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超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定量评价颈动脉疾病,并证实了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我们对55例脑梗死患者和45例非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的超声结果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采l.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1994年8月~1998年4月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脑梗死组55例,男41例,女14例,年龄44~83岁,平均64.65岁。非梗死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3~83岁,平均5775岁。1.2方法应用美国ATLHDI超9型多功能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摄串10~SMHZ。患者平卧头仰位,头偏向对侧,充分暴往受检测血管,…  相似文献   

4.
王丽丽 《四川医学》2012,(11):2043-204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09年12月~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入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查体人群7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人群颈动脉斑块情况,并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群软斑块、混合斑块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群颈动脉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存在密切关系,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白皓   《中国医学工程》2014,(5):58-58
目的对超声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脑梗死患者影像资料作为观察组,观察其是否存在斑块,并明确斑块大小、范围等具体情况,随即选取同期体检的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考组,比较两组影像学资料并对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具体情况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粥样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壶腹部、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中膜厚度均明显大于参考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脑梗死能够尽早检出并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春苗  余丹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3):339-340,343
目的:评价首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73例首发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同期住院的 51 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结果:本组资料中,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9.86,对照组发生率为25.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7.
刘传金  余剑 《中国现代医生》2013,(23):95-96,F0003
目的探讨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并利用彩超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96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分析两组患者的彩超结果。结果根据调查问卷的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患者,且脑梗死组患者的粥样斑块在颈总动脉的分叉处的分布较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两者关系密切,彩超对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80例脑梗死患者有57例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斑块检出率为71.2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6.25%)(P〈0.01)。两组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其他部位斑块检出率。观察组中不稳定性斑块的比率(62.5%)显著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的比率(17.1%),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康武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305-1306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脑梗死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2例做作为对照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组粥样硬化动脉斑块形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脑梗死程度加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逐渐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脑梗死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患者病情轻重与斑块性质有关。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予以早期发现,有效判断狭窄程度,实现对斑块的准确分析,在脑梗死预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在老年人脑梗死危险检测中作用。方法:对178例确诊老年人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在我院体检老年人未患脑梗死177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结果:病例组178例有132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检出率74.2%,对照组177例有37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检出率20.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在对照组中随访1~2年期间,检出斑块者有20例患脑梗死(占54.1%),而未检出斑块者有16例患脑梗死(占11.4%),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老年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在老年人患脑梗死危险有预测作用,可列入老年人常规体检项目。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检出和定量评价颈动脉疾病 ,并证实中老年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增高[1] 。我院于 1998年 9月~ 10月间对全局中老年干部及知识分子进行体检。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者中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明显高于对照组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 12 82例 ,男 10 43例 ,女 2 39例。年龄 31岁~ 88岁 ,平均 5 6岁。根据是否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 ,将受检者分为两组 ,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组 5 5 7例 ,对照组 72 5例 ,全部受检者均测定血流变学、血糖、胆固醇、心电图。超声检查时患者仰卧 ,颈后置薄枕 ,头部稍偏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预测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人患者共90例,同时选择同期在门诊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人群90例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斑块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脑梗死组中软斑及混合斑检出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查为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可提供比较可靠的资料、价格比较低,且快速无创.  相似文献   

13.
任香顺  朴香淑  金美花  尹珍 《吉林医学》2010,(25):4330-433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0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病变145例,占脑梗死患者的80.6%,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9例(288个斑块),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占59.7%,软斑、混合斑共234个,占81.2%。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分别为77.0%、90%、80.4%。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性质有关。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是脑梗死的高危人群。超声检测可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对脑梗死发生、指导治疗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永云 《中外医疗》2013,(31):172-173
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和5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对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轻度,发生部分以及数目,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观察组中对50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有43例患者属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率为86%;对于复发性脑梗死颈动脉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所占比例高达100%。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不稳定性斑块时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测,从中找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形成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测脑梗死发生的目的.方法 对6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测,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分型标准分型,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范围及程度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本组60例患者,17例颈动脉超声检测为内膜光滑,未见任何粥样硬化斑变;43例病变组受检血管172条,检出病变血管89条(51.74%),粥样斑块131块.其中仅60岁以上者病变血管67条,占总病变血管的75.28%;斑块106块,占总数的80.92%.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一种无创、简便、可重复的常规检查项目,它不仅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而且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前已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且与狭窄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无论颈动脉斑块位于何处,都可以增加患者发生脑卒中和脑梗死的风险。本文拟探讨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在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预防、治疗方面的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2009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患者。和非脑梗塞患者为同期  相似文献   

17.
牛媛媛 《基层医学论坛》2014,(14):1850-1851
目的观察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率。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60例,按患者是否存在脑梗死分为观察组85例(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75例(非脑梗死患者),通过超声进行诊断,观察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结果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20.00%,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90.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诊断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较高诊断意义,明确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较强联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脑梗死筛查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脑梗组,选取100例正常体检患者100例,为健康组,对2组患者均给予颈动脉彩超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比例、内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硬斑块、溃疡斑比例均显著高于健康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没有发生因扫描检查导致严重不适症状发生。结论: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可对动脉血管进行准确的评价和诊断,同时存在脑梗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可应用颈动脉彩超对脑梗死患者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增加脑梗死的预防、准确诊断比例、针对性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秦文卓 《华夏医学》2006,19(4):654-655
目的:了解伴高血脂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我院77例连续住院的脑梗死患者按高血脂与非高血脂分成两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有无扩张、狭窄、斑块、内膜厚度情况。结果:伴高血脂与不伴高血脂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有无斑块、内膜厚度、颈动脉扩张程度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无论血脂是否升高,大多已有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并不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单一因素,应对脑梗死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00例脑梗死组及20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1年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同时观察1年中两组干预治疗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非脑血管病组为2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22%,非脑血管病组为6%,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经干预治疗后在治疗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对照组中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1年中治疗组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7%(2/23),对照组为37.5%(9/24),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