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蠕墨铸铁(或称紧墨铸铁)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新型铸铁材料。由于它的石墨组织介于片状石墨和球状石墨之间,在普通二维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石墨较普通片状石墨短而粗,端头呈半圆形,状似蠕虫。但将试样经过深度腐蚀,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其石墨实际呈分枝状,互相联接。由于蠕墨铸铁具有这种特殊的石墨组织,故导热性显著大于球墨铸铁而略低于普通灰铸铁,如表1。蠕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大于高强度灰铸铁而低于球墨铸铁,如表2。蠕墨铸铁的浇注性能接近灰铸铁,体积收缩率小于球墨铸铁,因此基本上可以使用灰铸铁的浇注系统,  相似文献   

2.
蠕墨铸铁作为一种介于球墨铸铁与灰铸铁之间的新型铸铁材料,其石墨形态既不同于球状石墨,也不同于片状石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过渡形的石墨,即所谓“蠕虫状石墨”。蠕铁的机械性能接近于球墨铸铁,铸造性能、切削加工性能和导热性则优于球铁而接近于灰铸铁。因此,它广泛地应用于一些形状复杂、断面尺寸差别大,强度要求高,能经受热循环载荷或要求组织致密和耐磨  相似文献   

3.
<正> 一、前言蠕墨铸铁(以下简称蠕铁)是一种新型的工程材料。它的石墨形态介于片状和球状之间,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它呈厚片状,侧面高低不平,端部圆而钝,类似蠕虫的外形。由于蠕铁的石墨形状是处于片状与球状之间的过渡形态,因此,它兼有灰口铸铁和球墨铸铁的某些优点。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蠕墨铸铁(以下简称蠕铁)是一种新型的工程材料。它的石墨形态介于片状和球状之间,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它呈厚片状,侧面高低不平,端部圆而钝,类似蠕虫的外形。由于蠕铁的石墨形状是处于片状与球状之间的过渡形态,因此,它兼有灰口铸铁和球墨铸铁的某些优点。如蠕铁的抗拉强度接近于球铁,耐磨性和弹性模量也较高,有良  相似文献   

5.
蠕墨铸铁中石墨形态介于片状和球状之间,故其力学性能介于扶铸铁和球墨铸铁之间,优于灰铸铁,而次于球墨铸铁。热传导性也介于灰铸铁和球墨铸铁之间,但次于灰铸铁,优于球墨铸铁。用蠕化剂生产蠕墨铸铁时,有部分球状石墨仔在,这就提高了力学性能,但降低了热传导性。俺用蠕墨铸铁,如需良好的力学和热传导性能时,则应控制球状石墨数量。本文扼要叙述这方面的一些数据和生产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蠕墨铸铁作为一种新型的铸铁材料,最近十几年来受到世界各国铸造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众所周知蠕虫状石墨是处于片状石墨与球状石墨之间的一种石墨形态。在金相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它与片状石墨与球状石墨的明显的区别,它呈现出蠕虫状的外形,与片状石墨相比,其长度/厚度的比值明显减小,侧面高低不平,端部变圆、变钝,借助于电子扫描显微镜,对经过深腐蚀处理的蠕墨铸铁试样进行观察,发现蠕虫状石墨的立体形貌和片状石墨一样,是由许多石墨分叉连系在一起的,但分叉形如不规则的枝杆状。其端部呈圆弧状或球形,这一点又与球状石墨有相似之处。蠕虫状石零的金相及电子扫描照片见图1和图2  相似文献   

7.
蠕虫状石墨铸铁,简称蠕墨铸铁。是一种新兴的工程材料。其石墨形态介于球状与片状之间,是一种过渡型石墨。在国外也有叫致密石墨、聚集片状石墨、厚片状石墨及珊瑚状石墨等多种名称。 1.蠕虫状石墨的类型 蠕虫状石墨是一种复杂的空间相连枝状聚集体。它的聚合度介于灰铁与球铁之间,其长度l与厚度d之比一般为2~10,比片状石墨(l/d>50)小得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蠕墨铸铁进行深腐蚀和热氧腐蚀,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揭示了蠕虫状石墨的三维立体形貌和内部晶面取向特征。通过共晶团腐蚀,观察了这种铸铁的共晶团数量和结构特点。结果表明,用各种含有稀土元素的变质剂处理均可得到蠕虫状石墨,其端部具有球状石墨的生长特征,在同一共晶团内部,各蠕虫石墨片间互相联系,这又类似于片状石墨。热氧腐蚀试验表明,蠕虫状石墨端部(0001)面沿圆周方向分布,呈年轮状排列。在枝干分部,则(0001)面沿着枝干方向分布,但其方向变化频繁,呈多晶体。据此,作者提出了蠕虫状石墨晶面取向的模型。蠕墨铸铁的共晶团数量介于灰铸铁和球墨铸铁之间,共晶团的结构也兼有片状石墨和球状石墨两者共晶团的特征。为此,作者也提出了相应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蠕墨铸铁的物理与力学性能介于球墨铸铁与灰口铸铁之间。由于石墨结构是紧密的、端部呈圆形,减少了割裂基体的作用。故当成分一定时蠕墨铸铁的强度比片状石墨铸铁要高,另一方面又由于石墨互相连接,故蠕墨铸铁的强度与韧性又不及球墨铸铁,但其  相似文献   

10.
蠕墨铸铁即蠕虫状石墨铸铁(以下简称蠕铁)是在研究球墨铸铁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工程材料。据有关资料记载,认为蠕铁的抗拉强度、伸长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前言蠕虫状石墨铸铁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材料。这种材料的石墨是以蠕虫状石墨为主,有球团状石墨共存。蠕虫状石墨的形状处在片状石墨和球状石墨之间,石墨短而厚、微曲、具有圆弧形的末端。因而,蠕虫状石墨铸铁具有接近于球铁的强度和刚度,有一定的韧性和良好的耐磨性,并有较小的壁厚敏感性。又有与灰铸铁近似的铸造性能(流动性好、收缩小)和良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蠕化状态对汽车活塞耐磨镶环中蠕墨铸铁的石墨形态、耐磨损及热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实际工件的合理选材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发现蠕化剂为0.4%-0.6%(Ni含量12%-15%),蠕化效果良好,蠕虫状石墨形态较稳定,耐磨损及20-500℃热循环试验条件下,蠕墨铸铁和球墨铸铁性能优良,高镍灰铸铁次之,中镍对比试样最差,且微裂纹总是起源于石墨相,主裂纹通常是沿着石墨和石墨间的基体扩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稀土蠕墨铸铁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炉前处理劳动强度大和不能稳定地获得蠕虫状石墨而研制新型蠕化剂,近年来配制的若干种新型蠕化剂在电炉和冲天炉的蠕墨铸铁生产中应用,已获初效。  相似文献   

14.
稀土蠕墨铸铁是一种以蠕虫状石墨为主的新型铸铁材料。它的机械-物理性能介于灰铸铁和球墨铸铁之间,不仅兼有两者的优点并有独特性,因而可对某些灰铸铁零件进行减薄壁厚、减轻重量的设计改革,节省铸件的金属材料。这种铸铁可加入合金元素使其合金化,从而获得某种特殊性能。自1965年我们开始研究和用冲天炉生产蠕墨铸铁以来,这种新型铸铁材料已被人们公认,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对它的应用已逐步在各个领域受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评述了锰对蠕墨铸铁的金相组织与机械性能的影响。锰不能改变蠕虫状石墨的形态,但从显微组织来看,它能促使蠕铁中形成珠光体与碳化物。同时,蠕墨铸铁的金相组织对断面比较敏感。不管锰量多少,当截面尺寸减少时,球状石墨都增加。此外,蠕墨铸铁的结构使机械性能受到限制。由于锰能促使铸件中生成珠光体,从而在显微结构范围内可提高强度,降低延伸率。同时,由于锰的存在,使加工性能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16.
知识窗     
正白口铸铁(white castir)碳分以游离碳化铁形式存在的铸铁,断口呈银白色。孕育铸铁(inovulated cast iron)铁液经孕育处理后,获得的亚共晶灰铸铁。球墨铸轶(spheroidal gra white cast iron)铁液经过球化处理,凝固后石墨全部或大部分呈球状,间有少量为团絮状石墨的铸铁。蠕墨铸铁(vermicular cast iron)铁液经过蠕化处理大部分石墨呈蠕虫状的铸铁。  相似文献   

17.
<正> 本文评述了锰对蠕墨铸铁的金相组织与机械性能的影响。锰不能改变蠕虫状石墨的形态,但从显微组织来看,它能促使蠕铁中形成珠光体与碳化物。同时,蠕墨铸铁的金相组织对断面比较敏感。不管锰量多少,当截面尺寸减少时,球状石墨都增加。此外,蠕墨铸铁的结构使机械性能受到限制。由于锰能促使铸件中生成珠光体,从而在显微结构范围内可提高强度,降低延伸率。同时,由于锰的存在,使加工性能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18.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通过深腐蚀和热腐蚀方法,研究了铸铁中各种典型石墨(片状石墨、蠕虫状石墨和球状石墨)的立体形貌和内部结构特征。对于片状石墨来说,A、C、D型均属同一种石墨形态,它们都是由分枝而又互相联系的石墨片组成,它们主要是沿着[1010]方向长大。对于球状石墨来说,用纯镁、纯钇、纯铈和工业球化剂均能得到球状石墨。热腐蚀结果表明,石墨球呈年轮状结构,它是由许多角锥体组成的多面体。这说明,石墨球的外表是(0001)面,石墨球的长大是由中心沿[0001]方向进行。蠕虫状石墨是介于片状和球状石墨之间的中间石墨形态。它的长大方式也介于片状和球状石墨之间。就石墨片的互相联系和彼此分枝情况来看,它与片状石墨相似,但就每个石墨片局部的长大方式来看,它又与球状石墨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即沿着[0001]方向长大较充分。  相似文献   

19.
蠕虫状石墨铸铁是一种石墨形状介乎片状和球状之间的一种铸铁,它是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系统研究、七十年代初投入生产的一种新材料。由于它兼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铸造工艺性能以及其它性能,故在国际上愈来愈受到重视。目前美、英、西德,民主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捷克、法、日本、波兰和苏联都在继续进行试验和研究。1977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召开的国际铸造技术协会第44届国际铸造年会上还成立了由美国的Loper博士提议设立的蠕虫状石墨铸铁委员会来进行工作。  相似文献   

20.
蠕虫状石墨铸铁是一种石墨形状介乎片状和球状之间的一种铸铁.它是六十年代中期才开始系统研究,七十年代初才投入生产的一种新材料,由于它兼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铸造工艺性能以及其它性能,故在国际上愈来愈受到重视。目前美、英、西德、民主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捷克、法、日本、波兰和苏联都在进行试验和研究。1977年在意大利的弗罗仑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