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少问  武健  黄鹤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4):300-302,3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GIST18例,交界性6例,恶性4例。在26例获随访0.5~5年的当中,有2例术后复发。其余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分子靶向治疗也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诊断及外科治疗的预后.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18例),消化道出血(6例),体检发现腹部包块(2例).本组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24±13)个月,2例死于肿瘤复发,中位生存时间17月.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较困难,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术后配合格列卫靶向治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我院 4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灶均为单发 ,其中胃部 17例 ,小肠 2 0例 ,结肠 5例 ;病理诊断良性 2 0例 ,交界性 6例 ,恶性 16例。 42例均手术切除 ,术后复发 4例、肝转移 1例、并发肠瘘 1例。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 ,局部切除常可达到治愈目的 ,对复发转移灶仍主张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附15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方法。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检查4例,B超检查15例,CT检查14例,小肠造影3例。结呆:15例GIST中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1例。术中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GIST术前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到2008年8月间21例GIST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21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19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2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阳性19例,CD34阳性16例.结论 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病理检查是确诊恶性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和诊断方法,阐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的区别。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121例患(原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115例,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6例),全部进行免疫组化标准,标记的抗体为vimentin,CD34.actin和s-100。根据免疫组化表达特征,重新进行诊断分类。结果:121例患中诊为GIST58例。按病理组织学分类方法显示良性23例,恶性27例,潜在恶性8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58例均进行手术治疗。随访44例,随访时间平均3年。6例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经再次和多次手术2例存活。44例中8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对复发和转移的GIST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病灶,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镇海第二医院45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中消化道出血25例,腹胀、腹痛20例,不完全肠梗阻7例,贫血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25例良性,13例交界性,7例恶性.均随访2~4年,3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例术后24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目前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小云  汪永寿  孟红 《四川医学》2006,27(9):937-93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8月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GIST患者,其中恶性3例,交界性2例,良性7例。肿瘤发生的部位:胃6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2例,直肠1例,大网膜1例。1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因有腹膜转移,行姑息手术,其余11例均行手术切除。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结果:17例中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以及体检发现。全组17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复发2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靠手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据,并探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46例,所有患者均经组织活检确诊后,进行手术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诊断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结果:良性肿瘤患者32例,恶性肿瘤患者1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30例(93.8%)良性肿瘤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无一例复发,另2例患者因其它并发症致治疗无效,恶性肿瘤14例患者中,2例(14.3%)患者因急性复发而致死,术后复发患者8例(57.1%),其它4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复发患者经二次手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临床上可使用胃镜、CT联合病理活检方法进行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外科手术切除在临床治疗中有良好疗效,可尝试性将药物和手术的联合疗法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广泛转移行活检术,余26例均切除。病理诊断良性3例(10.71%),潜在恶性10例(35.71%),恶性15例(53.57%)。随访时间4~96个月,2例出现局部复发再诊手术,6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服用甲磺酸伊马替民(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22例胃肠道同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2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间质瘤8例,交界性间质瘤12例,恶性间质瘤2例。全部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胃肠道问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同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近几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在诊断、治疗方面的经验与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2例GIST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GIST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根据NIH标准进行危险性分级,极低和低危险性10例,中度危险性10例,高度危险性12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阳性率为72.0%,CD117阳性率为73.3%。9例高度危险性GIST患者术后辅以分子靶向治疗。结论病理检查及基因突变检测是目前GIST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手术切除仍是GIST患者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后辅助分子靶向治疗疗效明显,能延长GIST患者无瘤复发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12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腹胀,消化道出血,12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6例,恶性5例,交界2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术后随访:良性GIST 6例,平均随访时14.3个月,4例无局部复发、转移,3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5例,平均随访16.2个月,2例局部复发再手术,2例肝肺转移,1例死亡.2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8例GIST患者资料,分析患者胃肠道间质瘤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肿瘤性质和直径、不同类型间质瘤CD24与CD117表达、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GIST发生部位最多的为胃部,占47.92%,48例GIST患者发病率最高的为良性,其次为恶性,交界性(P<0.05);恶性肿瘤直径明显大于良性和交界性(P<0.05);48例GIST患者CD24阳性率为29.17%;CD117阳性率89.58%;大体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位置在浆膜下9例(18.75%)、黏膜下3例(6.25%)、肌层间36例(75.00%);镜下检查结果显示上皮样细胞型间质瘤患者9例(18.75%)、梭形细胞型间质瘤31例(64.58%)、混合型间质瘤8例(16.67%);所有患者均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决定手术方法,12个月~4 a随访,其中有2例患者死亡,均为恶性肿瘤,另有7例患者复发,再次给予手术治疗,随访至今仍存活。结论 GIST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及诊断手段,因此,临床诊断中应当采用综合诊断的方式,避免误诊、漏诊,同时一旦发现,需及时给予手术治疗,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收治的36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及消化道出血为主,发生部位以小肠及胃最为常见,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复发14例,死亡4例。结论:肿瘤的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及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加强对胃肠道恶性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手术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25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9例,结肠4例,直肠3例。超声内镜确诊率68.8%(11/16);双源CT检查7例,阳性率71.4%(5/7)。CD117阳性率88.7%(47/53),CD34阳性率66.0%(35/53)。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6例,交界性9例,恶性28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53例随访6~72个月,16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8例恶性及9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中2例于术后10个月复发,4例术后18个月发生转移,10例术后36个月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双源CT是临床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需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0年至2006年收治的2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6.1%),交界性5例(21.7%),恶性12例(52.2%)。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6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其中4例再手术,2例正在口服格列卫治疗)。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合理规范完整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临床并非罕见。近年来病理特别是免疫组化发展及螺旋CT、MRI普及,胃肠道间质瘤报道越来越多。目前GIST治疗由既往手术治疗,发展以手术为主,分子靶向药物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个体化治疗,特别分子靶向药物有了很大发展。本文对近年来GIST病理、影像学诊断、手术及辅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17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中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胃肠道出血和腹部包块.全组均经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术后复发2例,5年生存率为43%.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依赖病理结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