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小冰晶制冰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吸附式制冷是一种既可以有效利用余热又对环境友好的制冷方式,近年来吸附式制冷的研究倍受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目前,由于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性能参数COP较低、制冷机体积庞大和吸附器结构复杂等因素限制,尚无法推广应用。为此有必要对吸附工质对的优选,性能参数的影响因素以及系统的优化组织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鉴于此,建立了单级吸附系统的循环热力学模型,以寻求最佳工质对并获得影响循环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的合成沸石-水吸附式制冷机采用FAMZ01沸石作为吸附剂,吸附床选择翅片涂抹式吸附床,通过实验研究该制冷机的制冷功率、制冷性能系数(COP)随热源温度、冷冻水进口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吸附式制冷机在55℃的热源下就可以稳定输出制冷量,并在驱动热源为65℃左右展现其较佳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前体物复配、催化炭化、CO2接触氧化与梯度催化活化相结合的改进工艺,对压块活性炭的孔结构进行原位调控,制备了中微孔同步发达的GHUM型与中孔发达的SX-100型活性炭;以微孔炭GDWK-02为参比,研究了孔结构分布调控对活性炭-甲醇工质对的吸附/脱附特性及制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微孔同步发达的GHUM炭孔结构促进了对制冷剂的凝聚与扩散作用,对甲醇的吸附量((368.04±4.64) mg/g)、脱附量((375.92±7.38) mg/g)及表面扩散系数(299.32±123.16)较SX-100和GDWK-02均有所提升;且脱附温度为100℃时,GHUM型吸附床内部传热温差高达50℃,制冷室平均温度维持在(23±1)℃,系统制冷量和制冷功率分别可达286.12 kJ/kg、357.65 kJ/(kg·h),满足夏季制冷送风空调系统维持室内恒温的需求,且显示了良好的传热和制冷性能。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以沸石-水作为工质对的吸附式制冷空调系统,并对其热力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循环时间840s,驱动热源为80。c的热水,流量为2.80 m3/h;冷却水进口温度为25 °C ,供冷凝器冷却水的流量为2. 7 4 m3/h,供吸附床吸附时冷却水的流量为4.27 m3/h; 冷冻水进口温度为22。c , 流量为0. 71m3/ h。试验结果显示:机组在420~840s循环周期内,制冷量范围为1679~1905W ,系统C O P的范围为0.02~0.66。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冰蓄冷系统制冷机组蒸发器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并拟合了制冷剂(R22)和载冷剂(质量分数25%的乙烯乙二醇)在制冰工况下的参数计算公式,编制了蒸发器的仿真程序。此仿真程序对于冰蓄冷系统蒸发器的优化设计以及系统能效比的提高、降低冰蓄冷空调系统能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硕成  杨红波  张绍志 《制冷》2006,25(2):40-43
本文提出了利用动态式制冰与现有空调系统相结合,构成动态式蓄冰系统,为现有空调系统的改造提供了方向;通过试验论证了动态式制冰构成的蓄冰系统的稳定性;给出了蓄冰系统设计时的优化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8.
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多孔介质理论分析了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中的吸附床,按多孔介质的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过程建立了吸附床内流动、传热和传质耦合求解的数学模型,并根据吸附剂在吸附床内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性,采用比经典的Darcy模型更精确的多孔介质流动模型-Ergun模型。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较之现有的吸附床传热传质数学模型能更全面、准确的描述吸附床的传热传质特性。将所建立的模型对化学吸附制冷样机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和测试结果吻合得较好。数学模型和计算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吸附床的传热传质特性,并可进一步用于吸附床和系统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利用废热来动态制取流态冰的系统的构想:系统由三个部分复合而成.其中工质冷却部分一方面产生一定的冷量用于对制冰的水进行预冷,而另一方面其排出的热量并未被浪费而是被重新利用于驱动复合系统其他部分的运行,并完成整个系统的循环,从而使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提高.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构造原理和工作流程并深入探讨了其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设定工况的条件下对系统运行的性能系数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将该系统与目前常用的几种制冰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可以克服目前使用较广的三种动态制冰的系统的缺陷,而在与过冷水动态制流态冰系统的比较中发现该新系统的性能系数在一定的工况下可以提高30%以上.  相似文献   

10.
过冷水连续制冰系统中过冷却器进出口水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震  曲凯阳  江亿 《制冷学报》2003,24(1):46-50
为了使给定的过冷水连续制冰系统的制冰功率和COP达到较高的数值,关键在于过冷却器进出口水温的选择。在过冷水连续制冰系统中,从蓄冰槽出口到过冷却进口水的温升可以通过三种不同途径实现,(1)专门外界热源加热;(2)依靠环境传热;(3)空调系统回水加热。研究了在这三种情况下过冷水连续制冰系统过冷却器进出口水温的选择方法。计算了某一给定系统在这三种情况下的制冰功率和COP随过冷却器进出口水温的变化,根据计算结果选择了在这三种情况下合适的过冷却器进出口水温。  相似文献   

11.
黄永健  陈曦 《包装工程》2022,43(22):272-277
目的 以东楮岛传统渔村文化为典型案例,详细剖析渔村文化元素如何应用于现代船木家具产品的设计思维,探索船木家具设计中应用渔村乡土民俗文化的策略。方法 基于山东荣成地区东楮岛渔村文化的田野调研,通过船木材质、民居陈设、木作工艺、创新创意等多方面考察及“渔村”文化元素汇集,结合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的风俗习惯,运用设计艺术学原理论证船木家具设计的创新理念和审美思维。结论 船木家具是海洋渔村文化的物质承载者,其设计思维注重船木材质特性、粗犷的结构方式、简约时尚的功能形式,并且显现出渔村生活文化元素的审美属性。现代船木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将对我国民族传统渔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吸附式制冷系统应用于中小型渔船冷库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原理,对吸附式制冷系统应用于中小型渔船冷藏库鱼体冷却保鲜的方案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吸附式制冷系统在中小型渔船冷藏库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且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13.
余热驱动的吸附式汽车空调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吸附式制冷的环保特点进行了论述。对汽车发动机的运行进行了能量分析。设计建造了用于发动机排气余热能量回收的吸附式制冷系统,该系统用燃烧器排出的烟气模拟发动机的排气,采用活性炭/氨作为工质对。对该制冷系统进行了分布参数的仿真计算,并进行了实验。该系统的COP可以达到0.11,可以有效的回收发动机排气的余热。  相似文献   

14.
活性碳-甲醇吸附式制冷单元的工作原理和制冷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活性碳-甲醇吸附式制冷单元的工作原理,以及初步试验结果。采用内盛90g活性碳/23g甲醇工质对的单元管,在冷凝和吸附温度分别为34℃和20℃、解吸温度为83℃时,其制冷量不低于6.3kJ,制冷功率最初为20W,并随时间而逐步衰减,总制冷时间为600s.该试验数据为活性碳-甲醇吸附式制冷机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吸附制冷系统中,常用的吸附剂为粉末或颗粒形态,吸附剂颗粒之间的热阻和吸附剂与传热面之间的接触热阻很大,而采用固化吸附剂可以有效提高吸附剂的导热性能。本文以硫化膨胀石墨(ENG-TSA)为基质制备了固化活性炭(AC)吸附剂和固化氯化钙(Ca Cl2)吸附剂,针对固化吸附剂设计了无翅片的吸附床结构,并建立了一个低压蒸气驱动的吸附式制冷系统。通过实验对固化吸附剂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吸附剂的传热性能、循环时间和蒸发/冷凝温度对吸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AC/ENG-TSA吸附剂,系统COP、SCP和体积制冷密度分别达到0.140,86.1 W/kg和16.11 k W/m~3;采用CaCl_2/ENGTSA吸附剂,系统COP、SCP和体积制冷密度分别达到0.279,288.6 W/kg和54.03 k W/m~3,性能较传统的吸附剂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用比表面积1183m2/g的活性炭和酚醛树脂分别作为吸附剂和粘结剂,考察了成型工艺对活性炭孔结构及其CO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成型后,比表面积有所下降,但对成型活性炭进行CO2二次物理活化可使其比表面积提高60.7%;粘结剂含量为30wt%、成型压力10MPa条件下所制的成型活性炭在800℃用CO2二次活化2h后,其比表面积、压缩强度和对CO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323m2/g、12.7MPa和0.67mmol/g。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几类吸附功能纤维,包括活性碳纤维、离子交换纤维、螯合纤维和氧化还原功能纤维等的研究进展。这类新型的高效吸附分离材料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或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显示出高的吸附容量、快的吸附或脱附速度和一定的吸附选择性;可制成束、纸、布、毡及无纺布等多种形式;某些吸附功能纤维还具有氧化还原能力。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近年来吸附分离功能纤维的制备、吸附特征研究的进展以及它们在饮用水净化、环境治理、资源回收、化学工业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超大比表面积活性炭对柴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超大比表面积活性炭对柴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吸附性能.采用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器(GC-SCD)分析了柴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分布和浓度,测定了柴油中噻吩类硫化物在超大比表面积活性炭固定床层的吸附透过曲线,并探讨了吸附温度、床层填充高度及液相流速等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柴油中噻吩类硫化物主要有苯并噻吩(BT)及其烷基衍生物(BT alkylated derivatives)和二苯并噻吩(DBT)及其烷基衍生物(DBT alkylated derivatives);活性炭床层吸附温度、填充高度和液相流速对固定床吸附透过时间均有影响.活性炭对柴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吸附选择性为:BT<BT alkylated derivatives<DBT<DBT alkylated derivatives;在最佳吸附条件下,每克超大比表面积活性炭能把5ml初始硫浓度为1200μg/g的柴油净化至硫含量<5μg/g,达到"零硫"标准,此时吸附剂的工作容量达5.04mg/g.超大比表面积活性炭对柴油中大分子噻吩类硫化物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9.
毛肖娟  席琛  文朝霞  裴润芳 《材料导报》2016,30(7):49-53, 73
介绍了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机理,着重论述了吸附技术在含重金属废水、染料废水及农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展望和建议,以期为环境的治理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活性炭纤维吸附氙气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基体的活性炭纤维对氙气的吸附性能,同时对活性炭纤维结构修饰后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对氙气的吸附量不是随表面积增大而增加,修饰后的活性炭纤维的微孔尺寸变窄,对氙气的吸附量有所增加,吸附前后活性炭纤维的结构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