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CTPI)在HCC 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24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3d、术后6~8d和30~40d分别行双源CT灌注扫描,经肝脏CT灌注软件得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彩色灌注图,在图像上分别测定相应的灌注参数值,观察TACE治疗前后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及肿瘤的大小改变,评价TACE治疗肿瘤的疗效。结果TACE术前9例肿瘤呈均匀高灌注,15例呈不均匀高灌注。术后8例瘤灶内碘油沉积密实,16例碘油沉积不均。灌注图像显示碘油沉积区域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及缺乏区域仍有血流灌注。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8d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的肿瘤组织HA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VP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8d肿瘤最大径以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肿瘤最大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TACE术后,16例残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HAP、PV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灌注成像能直观和定量地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支气管灌注化疗(BAI )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的方法、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入选的20例肺癌患者分为A组(单纯氩氦刀组)和B组(氩氦刀联合BAI 组),分别行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及氩氦刀+BAI 治疗。治疗后4周开始行CT或DSA随访,通过肿瘤区CT值变化、CT灌注成像、实体瘤治疗评价标准及生存期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分析采用Breslow方法,分别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期曲线图。结果本研究80%(16/20)的病例冰球覆盖率>90%。两组间冰球覆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值变化(16.73±9.43)Hu ,B组(15.29±6.98)Hu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前后BF、BV、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V差异有统计学(P<0.05)。B组疗效优于A组。20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0例,生存期7~20个月,A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B组为14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生存率优于A组。结论氩氦刀冷冻联合BAI 治疗直径>3cm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单纯氩氦刀。CT灌注成像是评估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疗效的新手段,具有准确、敏感、直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氩氦冷冻消融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HCC患者行经皮穿刺氩氦冷冻消融术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NLR,分为低NLR组(NLR<3.5)和高NLR组(NLR≥3.5),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并对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经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后,中位生存期为22.4个月,其中高NLR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3.2个月,低NLR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4.2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白蛋白、总胆红素、胆碱酯酶、NLR是影响HCC患者氩氦冷冻消融术后生存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和NLR是影响HCC患者氩氦冷冻消融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术前外周血中NLR可作为HCC患者行氩氦冷冻消融术的预后指标,肝内原发灶越大、NLR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比较单纯TACE和氩氦刀联合TACE 2种治疗方法对肝癌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影响的差别。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8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单纯TACE组(A组)和TACE联合氩氦刀冷冻消融组(B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VEGF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含量上升,其治疗前后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血清VEGF含量下降,其治疗前后VEG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EG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血清VEGF水平指标分析,TACE联合氩氦刀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很可能优于单纯TACE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术前、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组织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PLC患者TACE术前1d,术后6~8d、32~40d行血清VEGF检测及CT灌注扫描成像(CTPI ),得到血清VEGF、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 )等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TACE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部分缓解及无变化(PR+SD)组。术前两组血清VEGF及ALP、PVP、HP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d两组血清VEGF及PVP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HPI 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2~40d,CR组血清VEGF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R+SD组则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结论血清VEGF能间接反映TACE术后肿瘤组织微血管及侧支循环生成情况;CTPI 能直观和定量反映肿瘤组织TACE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故联合应用血清VEGF及CTPI 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对进一步治疗时间、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 摘要】 目的 比较氩氦刀或唑来膦酸单一治疗和联合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联合)、B组(氩氦刀)、C组(唑来膦酸)各28例;A组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结束后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5 min以上;B组单一使用氩氦刀冷冻消融骨转移癌局部组织;C组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5 min以上。结果 ①A组止痛总有效率为85.7%,其中显效为35.7% (10/28),有效为50.0%(14/28);B组止痛总有效率为50.0%,其中显效为14.3%(4/28),有效为35.7%(10/28),C组总有效率为67.9% (19/28),其中显效为21.4%(6/28),有效为46.4%(13/2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平均起效时间:A组为(1.96 ± 2.26) d,B组为(1.43 ± 1.79) d,C组为 (11.67 ± 3.14) d, A、B两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疗效维持时间:A组为(146.68 ± 1.89) d,B组为(71.60 ± 2.94) d,C组为(112.99 ± 1.37) 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肝灌注CT增强扫描检查在肝癌TACE术后局部病灶活性评估中的作用。方法38例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术后6周在Siemens128排CT上行全肝灌注CT增强扫描和DSA造影。根据全肝灌注扫描图像获得肝脏灌注参数,与DSA造影结果进行对比,以DSA造影作为标准,分别分析CT灌注对TACE术后局部肿瘤活性的显示情况。结果全肝CT灌注共检出病灶42处(100%),诊断正确率88.09%,灵敏度94.11%,特异度62.50%,阳性预测值=91.42%;阴性预测值=71.42%;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613。TACE术后局部肿瘤生长区的相关灌注参数与非瘤区肝组织的灌注参数,两者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指数(HAI )和肝门脉灌注(PV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肝灌注CT增强扫描能很好的显示肝癌TACE术后局部病灶的活性,在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单纯氩氦刀治疗、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和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前、后的甲胎蛋白(AFP)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①将9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氩氦刀治疗组(A组)、TACE组(B组)和联合组(C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②通过治疗前、后AFP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评价.结果 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A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Th、Ts及Th/T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从AFP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分析,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组AFP下降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好于其他单纯治疗组.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序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以及对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61例行氩氦刀冷冻消融序贯化疗以及同期52例单纯接受化疗的Ⅲb或Ⅳ期NSCLC患者。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行疼痛评估,FACT- G量表评估生活质量(QOL)。按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随访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① 26例患者术前伴有局部疼痛,冷冻术后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61例患者冷冻术后生活质量FACT- G各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② 与同期单纯化疗的患者比较,冷冻消融序贯化疗组肿瘤缓解率较高(34.4%比15.4%,P < 0.05)。③ 冷冻消融序贯化疗与单纯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9个月和9.5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53.6%和3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氩氦刀冷冻消融为一安全、有效的肿瘤局部治疗手段,可迅速降低肿瘤负荷,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肺癌可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对不能根治切除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晚期NSCLC患者,冷冻消融后序贯化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5 cm以下肝癌TAC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例5 cm以下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1 ~ 2 d及术后3 ~ 4周行肝脏CT灌注成像,通过获取的灌注参数分析栓塞前后的肿瘤组织、栓塞前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及栓塞后肿瘤活性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栓塞前肿瘤组织的血流量(BF),肝动脉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表面通透性(PS)较正常组织显著增加(P﹤0.01),而栓塞后肿瘤组织血流各组灌注参数(血容量,BV除外)较栓塞前显著降低(P﹤0.01),栓塞后的肿瘤活性组织较正常组织BF, PS,HAF,HAP增加(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在5 cm以下肝癌的诊断、TACE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及术后残余活性病灶的显示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月内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68例,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1个月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检查,测量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和CT值,并比较冷冻治疗前后的变化。其中30例患者自愿接受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灌注参数并比较术前、术后灌注参数变化。应用Log-rank法计算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期曲线图。结果所有患者肿瘤最大直径的平均值由(5.61±3.13)mm缩小至(5.15±3.00)mm,依据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好转率10.29%,总有效率98.52%。肿瘤直径最大层面病灶CT平均值平扫由术前(42.01±7.66)Hu 减少至术后(25.61±2.06)Hu ,增强由(66.99±7.65)Hu 减少至(29.66±2.06)Hu ,CT值明显降低。30例接受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的灌注参数改变分别为血流量(BF)由术前(48.32±8.41)ml ·100ml -1 ·min -1 减少至(28.73±8.92)ml ·100ml -1 ·min -1 ,血容量(BV)由(65.38±10.49)ml/1000ml 减少至(37.8±10.71)ml/1000ml ,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由(13.08±3.41)s减少至(10.01±3.38)s,渗透性(permeability,P)由(91.79±22.80)ml ·100ml -1 ·min -1 减少至(44.62±34.26)ml ·100ml -1 ·min -1 。以上所有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随访至2009年4月30日的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氩氦刀冷冻是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CT灌注成像能在早期反映氩氦刀冷冻治疗的疗效,配合常规的检查和评价方法,可以在术后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和残留的病灶,对肿瘤的进一步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的方法、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68例肝癌患者,术中经2次循环冻-融,1周后行肝动脉造影、TACE或灌注化疗,术后行增强CT或DSA随访。结果肿瘤最大径≤5cm的肝癌14例,术中完全消融。肿瘤最大径5~10cm的肝癌54例,其中29例术前未给予TACE,术中均未完全消融;25例术前行1~3次TACE,20例(80%)完全消融。全组病例术中无死亡,术后无出血、胆瘘、肝破裂及穿刺道转移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CR1例,PR36例,SD21例,PD10例,1年生存率为98.5%(67/68例)。结论CT引导下肝癌的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军  沈加林 《工业加热》2016,(5):439-442
【摘要】 目的 利用能谱CT探讨TACE在HCC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4例HCC患者进行能谱CT扫描,利用能谱分析软件(GSI)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用混合能量和单能量图像观察病灶,在病灶最大层面测得首次发现未经介入治疗患者的HCC病灶(A组)、TACE术后无碘油沉积的部分病灶(B组)、术后远处新发病灶(C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碘含量并计算其标准化碘浓度(NIC)、肝癌碘浓度比率(ICratio)。结果 TACE术后B组ICratio值明显低于A组和C组ICratio值,分别为(0.43±0.09)、(0.66±0.06)、(0.63±0.04),B组和A、C组ICratio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ICrati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次以上TACE术B组部分病灶ICratio值小于1~4次TACE术后部分病灶ICratio值,分别为(0.38±0.07)、(0.46±0.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灶术前ICratio值在碘油沉积区(0.65±0.05)与无碘油沉积区(0.61±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术后无碘油沉积HCC病灶部分同样具有一定疗效,且疗效与介入次数有关,而对远处新发病灶并无影响。同时能谱CT可以很好地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判断MRI检查结果能否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疗效客观评价提供可靠的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75节椎体转移瘤采用单纯PVP治疗的临床及医学影像学检查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MRI检查显示分为3组:病灶完全消失并持续12周为完全缓解(A组);病灶出现骨化或肿瘤体积缩小,无新转移灶出现并连续保持12周为部分缓解(B组);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反映病灶扩大,表示无效(C组)。然后比较3组术前、术后12周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3组间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C组疼痛缓解不明显,A组比B组疼痛缓解程度大,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MRI客观检查结果与临床主观评价一致。结论 PVP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方法,MRI检查能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PVP术后疗效提供可靠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初步评价开放式磁共振(MR)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溶骨性椎体转移瘤17例(29节椎体)。采用0.4 T开放式MR成像系统结合光学导航仪系统行PVP,观察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相关并发症。 结果 17例患者(29节椎体)均准确穿刺至拟定靶点,顺利完成PVP。术后VAS、ECOG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节段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渗,2例出现穿刺点皮下血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MR导航引导下PVP成像清晰、导引准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椎体转移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s 2 O 3 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中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凋亡作用与生存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肝脏左、右叶分别移植VX2肿瘤模型的1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成2组,移植瘤术后3周,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给予超液化碘油(UFLP)1ml加As 2 O 3 2mg(实验组)和UFLP1ml(对照组)。给药3周后,所有动物均处死,分别取得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进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凋亡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肿瘤组织中有大量呈黄色的凋亡细胞,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未观察到凋亡细胞;对照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均未发现细胞核内有黄色颗粒的凋亡细胞。对照组肿瘤组织生存素蛋白表达率为100%(16/16),其中强阳性12例,弱阳性4例,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为0。实验组肿瘤组织生存素蛋白表达为37.5%(6/16),其中强阳性2例,弱阳性4例,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同样为0。两组肿瘤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癌组织与癌旁和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s 2 O 3 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生存素蛋白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兔肝转移瘤模型血供来源及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构的关系。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于脾脏种植VX2肿瘤细胞悬液1 ml,浓度1×107/ml。瘤株接种后第14天作CT灌注扫描,第15天作DSA造影,分别观察肝转移瘤数目及大小,测定CT灌注成像转移瘤中心区域、转移瘤边缘及瘤周正常肝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和门静脉灌注量(PVP);镜下观察转移瘤病理切片。 结果38只兔完成CT灌注扫描、DSA。CT发现6只兔有1个肝转移瘤,32只兔有多发肝转移瘤,大小为1.2~2.1 cm,以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DSA显示1只兔有1个肝转移瘤,37只兔有多发肝转移瘤,大小为0.9~2.3 cm,以环形染色为主要特征。18只兔(47.37%)经DSA发现的肝转移瘤数明显多于CT,DSA发现而CT未发现的肝转移瘤大小为0.9~1.3 cm。DSA和CT分别显示37只兔(97.37%)和32只兔(84.21%)有多发肝转移瘤(P<0.01)。CT灌注扫描显示肝转移瘤边缘及中心区域BV值及BF值高于瘤周正常肝组织,转移瘤边缘高于中心区域(P<0.01);转移瘤边缘HAP值高于瘤周正常肝组织,PVP值低于瘤周正常肝组织(P<0.01)。低倍镜下病理观察显示转移瘤中心为坏死组织和少量瘤细胞,坏死细胞排列松散,呈嗜碱性红染;外周为浓染的肿瘤细胞、结缔组织及炎性细胞,与正常组织边界欠清,可见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10×40倍镜下观察转移瘤中心坏死区为大量无核的坏死细胞,少量瘤细胞无胞质,仅可见浓染细胞核;外周为生长活跃的瘤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大而深染,胞质量少,可见丰富血窦。 结论DSA检出较小肝转移瘤优于CT,肝转移瘤主要供血来源于肝动脉,肝转移瘤中心区域主要为坏死组织和少量瘤细胞,外周主要为生长活跃的瘤细胞和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如此病理结构决定了肝转移瘤CT增强扫描以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DSA以环形染色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患者的平均血小板容积在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6年6月接受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初次TACE 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每次TACE 术前、术后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并记录肿瘤首次发生进展的时间(TTP)(参照mRECIST标准)。将初次TACE术前MPV值按中位数分为低MPV组与高MPV组,并比较两组TTP。结果 共随访263例患者,HCC患者初次TACE术前MPV值(9.45±1.24) fL与初次术后MPV值(9.01±1.11) 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4,P<0.05);HCC病灶首次出现进展时MPV值(9.38±1.16) fL与初次TACE术后MPV值(9.01±1.11) f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3.498,P<0.05)。以初次TACE术前MPV值的中位数(9.3 fL)为界值,将初次TACE术前MPV值分为低MPV组、高MPV组,高MPV组首次肿瘤进展时间与低MPV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显示BCLC分期B、C期、初次术前MPV是HCC TACE术后肿瘤病灶进展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结论 HCC患者术前及术后MPV值的变化在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且初次术前MPV值可能对TACE术后HCC进展时间起到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和掌握氩氦刀冷冻治疗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肝脏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氩氦刀治疗,术后7~15d再行TACE治疗,另选15例患者只行TACE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且氩氦刀治疗患者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恢复快。结论氩氦刀创伤小、疗效好,为肝转移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结合TACE更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因脊柱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坏而接受骨填充网袋辅助PVP治疗,共43节病变椎体。所有患者原发肿瘤均诊断明确。PVP术前1 d,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状态。术后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3节椎体PVP手术成功率100%。术前VAS评分8.2±0.4,术后1 d降至2.5±0.7;术前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ODI均较前明显降低(P均<0.05),患者运动功能状态得到改善。术后影像学(DSA、CT)证实无严重骨水泥渗漏事件发生。结论 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是安全可靠的,并能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及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