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勘探程度低、砂体与油气分布具有较强隐蔽性的特点,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预测该区侏罗系储集砂体分布规律.根据钻井和地震标定结果,以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为界,将侏罗系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有3种构成样式,形成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和滨浅湖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类型.根据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及关键界面对测井曲线的标定结果,建立了侏罗系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测井解释模型,将其划分为1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受基准面和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动态变化的控制,有利储集相带主要分布于中期基准面上升期,基准面下降期的砂体横向连通性好,不易形成岩性油藏.钻井证实SQ3层序的中下部是岩性油藏的主要发育段.  相似文献   

2.
利用测井资料,运用离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对川东北黄龙场-渡口河构造须家河组须四-须五段进行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识别出1个长期、2个中期、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对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和叠加样式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在单井分析的基础上,以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为优选等时对比标志对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避行较高精度的等时对比,建立了研究区须四-须五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讨论了中、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有利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和控制因素,指出中期基准面旋回早期的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可形成最有利储集砂体,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源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  相似文献   

3.
以陕甘宁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详细分析了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体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厚层储集砂体的成因.研究表明,各种成因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增加与沉积物补给通最比值变化的控制.在基准面上升过程中,A/S<1时以多期叠加型和废弃型河道砂体为主,A/S>1时则为完整型河道砂体;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A/S<1时以完整型河口坝砂体为主,A/S>1时则以叠加型河口坝为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种成因砂体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格架内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八屋地区深部营城组是该区产能接替的主要来源,由于断层关系复杂、砂体横向变化快,井间砂体精确对比一直是困扰该区勘探与开发的一道难题。以基准面旋回和可客空间变化原理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及综合录井资料,对八屋地区营城组进行了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识别出2个长期、5个中期、3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垂向序列、结构类型和叠加样式等特征。并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横向等时对比标志,建立营城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讨论了典型小层砂体的纵横向分布与基准面旋回变化的关系,进而预测了该区有利砂岩储层的横向分布。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西部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综合利用露头、岩芯、钻并、地震和古生物等资料,应用地层基准面原理,对准噶尔盆地西部侏罗系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识别出6个不整合面即层序边界,按此物理界面将诛罗系划分出5套层序,建立起了与盆地统一的等时地层格架.各层序的内部构型呈现多种形式.层序1的长期基准面上升旋回由砂砾质辫状河冲积扇构成,长期基准面下降旋回由滨浅湖→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构成.层序2的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呈现由底部充填于切蚀谷的辫状河河道砂砾岩→网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序列;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主要由滨浅湖→三角洲前缘构成.层序3的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由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构成;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由滨浅湖→三角洲前缘相构成.层序4、层序5以发育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  相似文献   

6.
中拐地区T2k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克拉玛依上亚组(T2k2)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根据微相相序叠加样式与界面特征,共识别出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的基础上,共识别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详细分析了各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发育的特征.依据等时地层对比法则对研究区中期基准面旋回进行连井对比,建立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下对砂体进行对比,提高了砂体对比的精度,并通过分析确定层序格架内的砂体发育特征与基准面旋回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中部层序地层格架及有利储层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理清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中部层序地层格架与有利储层分布,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基准面升降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将SQ3层序划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5),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沉积相构成与有利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SQ3层序有利储集区的分布受控于层序发育位置,MSC1旋回有利储层分布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部至湖盆边缘一带,靠近湖盆中心部位薄层透镜状油藏发育;MSC2—MSC4旋回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部至湖盆中心方向,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烃源岩呈指状交互接触,油气成藏条件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8.
为了刻画松辽北部州311地区泉三、泉四段储层砂体沉积特征,为该区隐蔽性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证据,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岩心、测井曲线以及区域地震资料,识别出六种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样式,建立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进而分析层序格架内储层砂体发育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泉三、泉四段内部可划分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Q3-LSC1—Q4-LSC1)、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Q3-MSC1—Q4-MSC3)、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Q3-SSC1—Q4-SSC7)。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发育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型结构(A1、A2、A3)、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接近相等的近完全-完全对称型结构(C2)、以上升半旋回或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结构(C1,C3)。泉三、泉四段垂向上表现为基准面上升—下降—上升的演变规律,发育分流河道—曲流河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纵向沉积演化序列,河道砂体发育样式从较少叠置到较多垂向或侧向叠置型,再逐渐过渡到孤立型。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在短期基准面旋回约束下,解剖曲流河道砂体、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剖面及内部旋回结构特征,其中Q4-SSC1和Q3-SSC5沉积时期河道砂体普遍油浸,砂体连续沉积厚度相对较大,为最有利的砂体分布层位。由于储层内部存在复杂的非均质性,因此,进行河道砂体精细解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厘清砂质辫状河隔夹层成因、掌握其分布控制因素对该类储层的开发大有裨益。以苏里格气田盒8段砂质辫状河储层为例,综合现代沉积、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动静态资料,分析隔夹层成因特征,建立各类隔夹层测井识别模板,采用密井网多井联动、平面剖面结合的分析思路,构建各类隔夹层的三维地质模型,明确了基准面旋回、构型界面及砂体叠置样式等对隔夹层分布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泛滥平原、坝间泥、废弃河道、落淤层以及冲沟是构成盒8段辫状河隔夹层的主要类型。泛滥平原规模较大、分布连续,宽度为100~1 000m;单一坝间泥长宽比规律不强,宽度一般在300m以内;废弃河道样式由河道废弃方式决定,宽度为40~330m;落淤层分布受增生体大小以及落淤层发育位置决定,宽度为10~190m;冲沟分布分散,宽度一般小于100m。其中,基准面旋回升降控制隔层厚度,构型界面决定夹层分布位置及倾向倾角,砂质辫状河砂体叠置样式约束各类隔夹层比例及大小。  相似文献   

10.
厘清砂质辫状河隔夹层成因、掌握其分布控制因素对该类储层的开发大有裨益。以苏里格气田盒8段砂质辫状河储层为例,综合现代沉积、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动静态资料,分析隔夹层成因特征,建立各类隔夹层测井识别模板,采用密井网多井联动、平面剖面结合的分析思路,构建各类隔夹层的三维地质模型,明确了基准面旋回、构型界面及砂体叠置样式等对隔夹层分布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泛滥平原、坝间泥、废弃河道、落淤层以及冲沟是构成盒8段辫状河隔夹层的主要类型。泛滥平原规模较大、分布连续,宽度为100~1 000m;单一坝间泥长宽比规律不强,宽度一般在300m以内;废弃河道样式由河道废弃方式决定,宽度为40~330m;落淤层分布受增生体大小以及落淤层发育位置决定,宽度为10~190m;冲沟分布分散,宽度一般小于100m。其中,基准面旋回升降控制隔层厚度,构型界面决定夹层分布位置及倾向倾角,砂质辫状河砂体叠置样式约束各类隔夹层比例及大小。  相似文献   

11.
为定量刻画具有复杂叠置关系的储集砂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钻井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测试分析资料,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砂层交错层层组的厚度参数,对高桥地区上古生界储集砂体叠置关系及砂体规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储集砂体叠置样式包括冲刷切割型(削截式河道砂体)、冲刷接触型(完整式河道砂体)和连续过渡接触型(孤立式河道砂体)。不同时期砂体平面展布特征不同,山西组储集砂体相对较窄,为条带状分布;盒8段以多期分流河道彼此叠置成的巨厚储集砂体为特征,砂体横向连片分布,平面展布规模大。通过岩心测量计算出山2段、山1段和盒8段河流满岸水深范围、单砂体厚度、单河道宽度及河道带宽度。其中,山2段曲流河三角洲河道带的宽度为700~1 500 m;山1段曲流河三角洲河道带的宽度为600~1 200 m;盒8下亚段辫状河河道带的宽度为1 000~2 000 m;盒8上亚段辫状河河道带的宽度为750~1 600 m。  相似文献   

12.
依据地层发育特征,对元坝中部断褶带须四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首先,根据现代辫状河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厘清辫状河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部位,依据钻井和测井资料,确定须四段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相;然后,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识别出具有层序地层意义的 2 种河道类型,即低可容纳空间侧向叠置河道和高可容纳空间垂向叠置河道,进而判断基准面旋回转换位置,明确须四段可划分出 2 个四级旋回及 3 个亚段:上砂段、腰带段及下砂段;最后,井-震结合进行须四段层序地层综合解释,建立区域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为进一步分析等时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河流相砂体横向相变快,连续性和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了河流相储层的开发效果。依据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苏 14 井区盒 8 段河流相砂体展布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 14 井区盒 8 段属于早期辫状河沉积向晚期曲流河沉积逐渐转化的沉积背景,其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河道滞留沉积、心滩、边滩、决口扇、天然堤、河漫砂及泛滥泥。 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的共同作用,该区河流相砂体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大致经历了辫状河繁盛发育期、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及曲流河繁盛发育期 3 个阶段,其中辫状河繁盛发育期的心滩砂体与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的心滩及边滩砂体是主力含气储层。 研究区优质储集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微相展布与基准面旋回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钻井、测井、地震、岩心观察与实验分析等综合研究分析,按层序划分的基本原则,在侏罗系识别出7个层序界面,相应划分出7个层序18个体系域,其中JSQ7在研究区被剥蚀,识别出层序界面SB7.储集砂体受层序格架控制,有利储集砂体多形成于湖平面相对下降的低位期.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包括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辫状河河道砂体、冲积扇辫状水道砂体和滨浅湖滩坝砂体,其储集性能主要表现为中-低孔隙度、中-特低渗透率.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成因砂体较其他类型砂体储集物性稍好.  相似文献   

15.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研究是制定挖潜措施提高最终采收率的基础工作。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河坝砂体内部基准面旋回背景下的构型特征及演化规律,并建立了三种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表明,基准面升降控制沉积砂体的发育规模及空间叠置。在基准面上升早期及下降晚期,研究区储集砂体以河坝全叠置型为主,砂体规模较大,储层连通性及注水驱替效果较好,剩余油分布较少;随着基准面上升,储集砂体过渡为河道-河坝局部叠置型及河道型,砂体规模变小,储层连通性及注水驱替效果变差,剩余油分布较富集。该研究成果对同类型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油田注水方案编制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梁西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特征,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该区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长期基准面旋回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界面,将延长组划分为1个超长期和4个长期旋回层序;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密切,在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中期和下降半旋回晚期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优质储层,在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晚期和下降半旋回早中期发育的浊积岩砂体为潜在储层,在长期基准面旋回升降转换面附近发育的湖相泥页岩及炭质泥岩为良好的生油层和盖层;延长组发育上生下储、下生上储及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7.
从基准面旋回的层次界面和层次实体出发,讨论了基准面变化的层次性及不同层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特点。以坪北油田长4 5-长6油层组为例,对不同层次基准面旋回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建立了不同层次基准面旋回地层等时对比格架,分析了地层格架内储集砂体的发育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8.
川西新场蓬莱镇组层序地层研究与储层横向预测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通过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运用基准面旋回为参照格架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原理和对比方法,依据地层冲刷现象、滞留物沉积、短期旋回叠加样式、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及反射特征重大变化等标志,在蓬莱镇组中识别出5个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与之对应的5个地震层序,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指出蓬莱镇组主体沉积处在中期基准面下降晚期和上升早期的三角洲水下平原及向河口坝过渡的部位,且大都位于层序界面的上、下两侧。利用含气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对储层进行横向预测,认为长期基准面缓慢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储层发育,使有利储集砂体的时空展布预测精度及小层砂体描述精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识别出2种层序界面类型——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在井一震精细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饶阳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东营组至沙三段发育9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2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二级层序)和8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分析古近系不同层序基准面上升期与下降期地层叠加样武及沉积相、沉积微相构成。确定沙一段是大王庄地区最重要的岩性油藏勘探目的层系,其储集层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和滩坝砂;有利储集相带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期和下降期的早期。  相似文献   

20.
根据山西柳林、陕西延安和延长以及新疆阜康等地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野外露头,对辫状河砂体构型和定量参数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区辫状河单河道砂体宽度多为100~300m,厚度多为2~5m。其横剖面形态呈顶平底凸透镜状或顶凸底凸透镜状,主流线处砂体厚度最大,左右不对称,向两侧厚度递减梯度不同。由单河道拼合叠置形成的复合河道砂体厚度多为5~10m,宽度多为1 000~3 000m,总体呈板状。河道砂体构型可分为叠拼式、侧拼式和孤立式,其中叠拼式进一步分为完全叠拼型、不完全叠拼型和交错叠拼型,侧拼式进一步划分为侧切型和似侧切型。砂体构型不同,砂体连通性不同、非均质程度不同。辫状河砂体构型主要受辫状河相带和构造运动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