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城市29家医院非心源性性卒中患者出院时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本调查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通过连续收集诊断明确的非心源性卒中患者人口学信息、既往史、出院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医院资源信息,明确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2011-03-01—03-31 29家二级或三级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994例非心源性卒中患者,出院时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94.37%。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最多的是阿司匹林(59.27%)。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0.530,95%CI0.302~0.930,P=0.0269)、脑出血史(OR=0.131,95%CI 0.040~0.430,P=0.0008)、消化道出血史(OR=0.085,95%CI0.034~0.210,P<0.0001)与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关。结论中国城市非心源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相对不足,应加以改进,并合理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抗栓治疗后的疗效与血栓弹力图监测的关系,以及经抗栓治疗无效的13例患者改用抗凝治疗后疗效与血栓弹力图监测的关系。结果:经常规抗栓治疗后,有效率为66.25%,血液高凝状态无显著改变,与急性脑卒中的自然恢复率相近。经抗凝治疗后,有效率为100%,血液高凝状态明显降低。表明血栓弹力图不仅是监测血液凝固状态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正规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方法血栓弹力图检测我院123例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花生四烯酸(AA)通路和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组(n=7)、氯吡格雷组(n=8)、阿司匹林+氯吡格联合组(n=108)。结果 123例患者中,阿司匹林组AA诱导的血小板抑率为(87.04±22.71)%,氯吡格雷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平均值为(46.61±24.43)%,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分别(77.87±27.98)%和(50.23±29.27)%。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分别有115和116例,其AA和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8.42±27.69)%;(49.99±28.8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敏感者(血小板抑制率≥50%)分别为97例(84.34%)和89例(75.72%),而不敏感者(血小板抑制率<50%)分别为18例(15.65%)和27例(23.28%),两种药物疗效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706,P=0.054)。结论服用100mg/d阿司匹林,在绝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能产生较强的血小板抑制效应,而服用75mg/d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稍弱,但多数患者仍能达有效的血小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凝血酶原通道检测指标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病患者高血小板反应性以及进一步预测复发缺血事件中的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5 d后进行TEG检测。根据TEG检 测的血小板抑制率,分为正常血小板反应组和高血小板反应组。比较两组患者TEG凝血酶原通道检 测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小板反应性的独立相关因素。随访患者出院后3个月、 6个月的复发性缺血事件,分析TEG凝血酶原通道检测指标与复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共纳入374例患者,与正常血小板反应性组(287例)患者相比,高血小板反应性组(87例) 患者血凝块成形时间水平低(P =0.047),血凝块形成速率(P =0.026)、最大振幅水平高(P =0.007)。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既往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 史(OR 1.723,95%CI 1.037~2.863,P =0.036)、血凝块形成速率(OR 1.090,95%CI 1.008~1.180, P =0.032)与高血小板反应性独立相关。共有355例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其中有47例发生复发缺血事 件,复发缺血事件组(47例)与无复发缺血事件组(308例)相比,在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成形时间、 血凝块形成速率、最大振幅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TEG凝血酶原通道检测指标有助于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血小板反应性,但在预 测复发缺血事件方面的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血管病血栓弹力图临床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栓弹力图的改变。方法 采用全血复钙法对225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进行了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检测,并对其中70例进行治疗前后TEG对比观察。结果 脑梗死组存在明显的血液高凝状态,而脑出血组则存在明显的血液低凝状态。治疗后TEG各位改变均有明显改县(P<0.01或P<0.05)。结论 TEG可用于急性脑血管病血液凝固性异常的诊断、指导与监测药物治疗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联合血栓弹力图(TEG)血栓最大振幅(MA)值预测急性颅脑损伤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9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损伤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小板(PLT)、白细胞计数、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TEG)检查.脑损伤组患者伤后6个月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其预...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本研究对日服阿刮匹林75mg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通过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P选择素(P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选取120例ACI患者为ACI组,根据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将ACI组分为3个亚组:轻度组(n=56)、中度组(n=43)和重度组(n=21); 50例常规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应用血栓弹力仪测定TEG参数,并检测各组血清Ps、hs-CRP水平,分析TEG参数与Ps、hs-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CI组α角、MA值、CI值、Ps、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R值、K值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 不同亚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R值和K值越低(P均<0.01),α角、MA值、Ps和hs-CRP水平越高(P均<0.01); 相关分析显示Ps、hs-CRP水平与R值和K值呈显著负相关(r=-0.557,-0.345; -0.348,-0.307,P均<0.01),与α角、MA值、CI值呈显著正相关(r=0.501,0.575; 0.275,0.390; 0.357,0.807,P均<0.01); Ps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452,P=0.00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TEG参数与Ps及hs-CRP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7例,随机分为 常规治疗组与个体化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治疗组应用 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将高危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d,低危组给 予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7 d后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 stogram,TEG)及CYP2C19基因型 检测,结合TEG及CYP2C19基因型结果,决定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1年,比较个体化治疗组和常规 治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 结果 CYP2C19快代谢基因型、中间代谢基因型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慢代谢 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 =0.018,P =0.015)。个体化治疗组(112例)和常规治疗组组(95例)终点事 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1)。 结论 CYP2C19快代谢基因型、中间代谢基因型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慢代谢 型。与阿司匹林常规治疗方案相比,利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TEG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方 案未显示降低缺血性卒中后终点事件发生率,可能需要更大规模、随访时间更长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结局调查分析既往有脑出血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antiplatelet drugs,APD)的状况以及使用APD对再发脑出血和再发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随访我院既往有过脑出血的脑梗死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统计学方法采用生存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APD对既往有过脑出血患者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结局的影响.结果 既往有过脑出血的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和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心内科就诊时更易接受服用APD.既往有过脑出血患者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APD没有增加再发脑出血(OR=1.149,95%CI0.376~3.513,P=0.808);未良好控制的高血压和脑叶出血是再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APD的使用能明显降低再发脑梗死的发生(OR=0.410,95%CI0.203~0.826,P=0.013).既往有过脑出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APD再发脑出血间隔时间均值为39个月,未服APD患者为45个月(X2=1.257,P=0.262).既往有过脑出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APD再发脑梗死间隔时间均值为42个月,末服APD患者为22个月(X2=14.315,P=0.001).结论 既往有过脑出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APD进行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可获益,再发肭出血未见增多.考虑到本调查中脑叶出血和高血压控制不良容易再发脑出血,使用APD时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并排除既往有过脑叶出血的病例,也许是更为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静脉应用尿激酶并硫酸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二者有无协同作用。方法采用临床随机、两因素两水平(两因素:尿激酶、硫酸镁;两水平:1水平=不给药;2水平=给药)的析因实验设计。通过分析患者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脑梗死体积,评价尿激酶、硫酸镁治疗脑梗死的疗效,以及二者在治疗脑梗死时的相互作用。结果治疗后14天,神经功能恢复经方差分析检验,尿激酶2水平的疗效明显优于1水平(P<0.01),(P<0.05),硫酸镁2水平的疗效明显优于1水平(P<0.01)。并且两因素治疗效果有正交互作用(P=0.02)。同样,脑梗死体积缩小,在治疗后14天经方差分析检验,尿激酶2水平的疗效明显优于1水平(P<0.01),(P<0.05),硫酸镁2水平的疗效明显优于1水平(P<0.01)。并且两因素治疗效果有正交互作用(P=0.01)。在治疗过程中出现5例胃粘膜出血,无1例颅内出血不良反应。结论尿激酶、硫酸镁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且有正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各亚型患者的血脂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各亚型的关系。方法 检测167名急性脑梗死患血脂的6项指标,并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对梗塞组按TOAST病因分型方法分类后,各亚型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的TC、TG、LDL及ApoB水平显高于对照组,ApoA水平低于对照组。亚组比较中,LAA组TG、TC、LDL及ApoB明显高于对照组;SAA组TG、LDL、ApoB高于对照组。各型的HDL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性差异。结论 脂代谢紊乱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它与LAA与SAA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Dade-Behring ProSpec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系统,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患者hsCRP血清水平,观察ACI不同病程含量变化。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不同时期血清hsCR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 <0.05),卒中后第7天水平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血清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 =0.53,P <0.01),重型患者hsCRP浓度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明显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稳定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海拔2230 m)动脉弹性功能(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与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HDI-DO-2020动脉测试仪测定了342例脑梗死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并对该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12月的临床随访,观察其动脉弹性功能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 高原地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率低于腔隙性脑梗死(17.17% vs 22.6%, P<0.05);小动脉弹性指数C2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降低(P<0.05);而复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2降低的更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与腔隙性脑梗死复发有密切关系。结论 高原地区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与非心源性腔隙性脑梗死复发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常规检测C2变化对高原地区预测和防治脑梗死复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7例)和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58例),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改良的Rankin(mRS)评分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和6个月的NIHSS、BI和mR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NIHSS、BI和mRS评分的好转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预后,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可溶性粘附分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可溶性粘附分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76例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sE-selectine,并与52例TIA患者和4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24小时内血清sICAM-1、sVCAM-1、sE-selectine水平明显高于TIA和健康对照组(P<0.01)。大梗死灶组血清sICAM-1、sVCAM-1、sE-selectine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sE-selectine水平在脑梗死发生24小时至7天呈现上升趋势,7天至14天呈下降趋势。结论:sICAM-1、sVCAM-1、sEselectine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参与了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在脑梗死急性期阻断粘附分子的表达可能有助于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伴有认知障碍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脑血流灌注和蒙特利尔认知 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塞(CI)病人血浆内皮素(ET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49例CI病人和29例健康人ET、Na+-K+ATPase、Ca2+-Mg2+ATPase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CI组ηb、ηp、ηre、HCT、K值、EAI、TK与ET呈明显正相关,与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呈明显负相关;ET与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呈明显负相关(r=-0.21、-0.27,P均<0.05);ηb与ET关系最为密切(r=0.43,P<0.01).结论①ET、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变化能引起血液粘滞性改变.②它们对CI的血液粘滞性的影响是多途径的.ET主要是通过收缩血管,改变红细胞膜 Na++-K原、Ca2+泵的活性,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③采用保护血管张力的药物和稀释血液等综合治疗,能有效地防治脑动脉粥样硬化和CI.  相似文献   

19.
苯妥英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其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随机对照方法静脉滴注苯妥英治疗急性脑梗塞25例,观察神经功能缺失改变及首剂苯妥英静滴前后的脑循环动力学改变,结果显示,用苯妥英治疗后,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2%,显效率达68%,与未用苯妥英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期间未见明显毒副作用。静滴苯妥英250mg后,颈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增加,外周小血管阻力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而静滴苯妥英500mg,则可显著增加颈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及血流量(p<0.01),降低外周小血管阻力(P<0.01)。提示苯妥英对缺血性脑组织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测定了128例急性脑梗塞及60例非脑血管病的脑病疾病(对照组)的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结果显示:脑梗塞组有68例升高(53.1%),对照组有5例升高,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并发现:血清AST活性与脑梗塞部位有显著关系(P〈0.01);与病情,病程及梗塞体积有显著关系(P〈0.01),而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同时对其相关机制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