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脑出血病人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42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42例),经对比分析,评估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42例脑出血病人进行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术后病死率、残缺率均较保守治疗组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重症脑出血病人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差,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可提高疗效,且手术简便,对病人损伤少,尤其适用年老体弱的病人,适应证广,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 emorrhage,ICH)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1年预后及其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微创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按CT确定血肿部位,选择距离血肿最近处为穿刺点,尽量避开大血管及主要功能区。行头皮小切口3.0cm,颅骨钻孔,剪开硬脑膜。脑针沿CT所示血肿方向穿刺,流出陈旧血液后,取出脑针。用多侧孔引流管置入血肿腔,抽吸血肿。如果阻力不大,可尽量多吸出血肿,如阻力较大,可变换引流管的方向和深度。一般抽出血肿量的60%-80%,缝合切口,固定引流管。术后观察4-6h,如无新鲜血引出,可注入尿激酶2万U+5ml生理盐水,关闭引流管4-6h后开放。可见部分陈旧不凝血引出。复查CT,如血肿清除不满意,可每4-6h注入尿激酶2万U+54ml生理盐水。直至血肿清除满意(血肿量的80%以上)后拔除引流。同时给予脱水、止血、预防并发症治疗。结果:本组共48例,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6.25%,其中再出血死亡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合并呼吸道感染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例。存活45例,术后功能恢复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I级6例(13.3%)Ⅱ级18例(40%)Ⅲ级19例(42.2%)。Ⅳ级2例(4.4%)术后再出血1例,术后合并消化道出血3例。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8例。结论:应用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即可清除血肿,又避免了传统开颅手术带来的损伤。有利手术病人术后功能的恢复。在早期清除血肿的同时,不仅解除了血肿的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同时可减轻血肿分解产生的毒性物质的损害。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幕上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评估该治疗方法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2月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及早期预后情况。 结果  共入组53例患者,术后14?d/出院Glasgow意识障碍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7(12(9,15) vs 7(5,11),Z=-5.057,P<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术前[14(11,18) vs 19(15,23),Z=-4.210,P<0.001]。终点血肿体积较基线减小[17.2(11.8,25.8)ml vs 67.5(48.2,82.2)ml,Z=-6.048,P<0.001]。其中29例患者行颅内压监测,结果显示术后颅内压较术前颅内压降低[14(9.5,21.5)mmHg vs 30(21.5,40)mmHg,Z=-4.705,P<0.001],但颅内压降低率与首次血肿抽吸率之间无相关性(r=0.162,P=0.401)。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早期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术前颅内压、术后颅内压、颅内压降低量、颅内压降低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有效,可改善早期神经功能预后,减轻血肿占位效应,并显著降低颅内压。术前后颅内压及术中颅内压变化对于脑出血早期预后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4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于2001-04~2004-03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48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时再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科自2001年以来采用微创术治疗脑出血62例,其中术中及术后再出血8例.探讨8例患者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经验,以引起同道重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CH)患者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血浆凝血酶含量的变化,我们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了70例HCH患者的血浆凝血酶水平,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人为1999年10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HCH患者7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科2008-06-2012-12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采取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配以尿激酶联合治疗;对照组40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明显,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我院自1998年开展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结合临床资料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8-2004年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例,诊断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头部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d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连续入选发病3h之内的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3例。患者入院时收集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在基线(发病3h之内),24±3h,72±3h进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获取影像学资料,并在上述时间点及发病90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 对73例发病3h之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研究发现:发病3h之内乳酸脱氢酶(P=0.026)、纤维蛋白原(P=0.012)、血沉(P=0.001)、肌酐(P=0.036)、基线水平GCS(P=0.001)和NIHSS评分(P=0.002)、住院期间发生感染(P=0.001)、手术(P=0.014)、血肿大小(P<0.01)、绝对水肿大小(P<0.01)、发病24h血肿扩大(P=0.002)、出血破入脑室系统(P=0.001)、影像学具有占位效应(P=0.003)与患者90d mRS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感染、手术、所观测时间点血肿体积、绝对水肿体积、发病24h血肿扩大、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影像学具有占位效应、基线的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血沉、肌酐、基线水平GCS和NIHSS评分与患者90d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控制这些因素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自发陛脑干出血的救治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干出血的救治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自发性脑干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痊愈9例,好转15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7例。结论 出血量、意识障碍程度是影响自发性脑干出血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微创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方法,适应证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5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微创清除术病例。结果:18例无效,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余67例血肿均于术后3d内引流干净,预后按GOS结果分类:良好77例,中残7例,重残1例,结论:微创清除血肿瘤30-80ml,GCS计分≥8分幕上硬膜外血肿及生命体征稳定,血肿量≤20ml幕下硬膜外血肿,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种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种(DTIH)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6例DTIH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DTIH常见于男性中老年减速性损伤,以额颞部最多,常发生于伤后72h;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局限性神经症状及局限性癫痫是其三个重要症状;低血压为促发因素。原发性脑损伤重,年龄超过60岁,诊断时间超过24h,术前GCS评分小于8分死亡率高。结论 DTIH的临床表现具有其特点,正确认识该病、及时复查CT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原发性脑损伤的程度、年龄、瞳孔变化、确诊时间、术前意识水平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预后因素及改善预后的方法。 方法 将2012年7月-2015年8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SAH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回归性分析,脑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后行介入治疗的65例为介入治疗组,未行介入治疗的55例为未 行介入组,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比较。 结果 影响SAH预后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未行介入治疗增加预后不良的 风险;与良好结局的患者比较,不良结局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56.7岁 vs 53.4岁),吸烟的比例更高 (48.9% vs 13.3%),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也更高(93.3% vs 66.7%,77.8% vs 39.9%),良 好结局组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不良结局组(64.0% vs 37.8%)。多因素分析显示,这些因素依 然影响不良结局的发生。 结论 SAH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情况允许应尽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7.
Even though intracerebral hematoma (ICH) due to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 has been treated by aneurysm clipping at the same time of removal of ICH through craniotomy, such management strategy is controversial in an aged patients with poor clinical grade. In this regards, stereotactic aspiration of hematoma following coil embolization can be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modality. Thus, the authors report a case of an aged patient who underwent stereotactic aspiration of ICH following coil embolization for the ruptured aneurysm with a brief review of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血肿增长速度(ultraearly hematoma growth,UHG)与急性原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血肿扩大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发病6 h内就诊的ICH患者。患者完成基线及(24±2)h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记录临床信息及结局信息。UHG定义为基线血肿体积除以发病至头CT扫描时间。血肿扩大定义为发病24 h血肿体积较基线血肿体积增加>33%或者>6 ml。90 d及1年预后不良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UHG与血肿扩大及ICH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共纳入148例发病6h内到院的ICH患者。所有ICH患者的UHG为5.3(2.3,12.9)ml/h。UHG在完成头CT较早(P <0.001)、血肿扩大(P =0.019)、90 d预后不良(P <0.001)及1年预后不良(P <0.001)的患者中数值较大。UHG>4.7 ml/h是1年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为17.5,95%可信区间为1.44~21.23(P =0.025)。其预测1年不良预后的灵敏度为61.5%,特异度为65.1%,阳性预测率为68.4%,阴性预测率为58%。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引起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时间、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8例脑出血后继续出血患者的动态CT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对首次头颅CT检查时间、血肿量、血肿部位、形状及血压情况、长期饮酒史、肝肾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自发性脑出血存在继续出血情况,发生率为14.81%(108/729)。其中58%(63/108)的病例发生在发病后6小时内。发病时舒张压>105mmHg,血肿体积>20ml,血肿靠近中线、形状不规则,肝肾功能异常,长期饮酒等因素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早期存在继续出血倾向,影响因素主要有:舒张压高、血肿体积较大、血肿靠近中线、血肿形状不规则,肝肾功能异常,长期饮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