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楼光晗  楼滟 《中国骨伤》2000,13(12):729-730
我们自 1978~ 1998年应用钢丝缝扎克氏针髁间部内固定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肱骨髁粉碎骨折 2 8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2 8例均为新鲜骨折。男 17例 ,女 11例 ;左 9例 ,右19例。年龄 2 5~ 5 6岁。开放性骨折 6例 ,闭合性骨折 2 2例。致伤原因 :跌伤 8例 ,坠落伤 6例 ,车祸 14例。根据Risebor ough和Radin[1] 的骨折分类标准为Ⅳ°:骨折粉碎 ,肱骨髁碎成 3块以上 ,关节面严重破坏。伤后就诊时间 ,2 4小时内 2 5例 ,3天内 2例 ,7天 1例。根据肿胀情况 ,皮肤条件 ,能急诊手术的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2…  相似文献   

2.
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7年2月,采用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患者25例,男19例,女6例;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43岁。左肘关节17例,右肘关节8例。根据AO/ASIF分型,C1型11例,C2型9例,C3型5例。其中开放骨折2例。所有病例行后路经尺骨鹰嘴截骨或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使用双钢板内固定。术后尽早行肘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结果25例患者经3~20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5例,良9例,可1例。结论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是目前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肱骨髁间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多由严重暴力所致,由于该部位结构复杂,且常伴有软组织损伤,治疗较为困难。2003年4月~2007年9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19例,取得较好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4~58岁。车祸伤10例,坠落伤5例,摔伤3例,棒击伤1例。闭合骨折14例,开放骨折5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接受肱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Jupiiter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82.2%(37/4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骨折复位良好、固定牢固、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并选择性植骨治疗 C3型成人肱骨髁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C3型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采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选择性植骨治疗,9例经舌形瓣入路,5例经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切口入路,14例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10例骨折端有明显骨缺损,5例取自体髂骨植骨,5例选用同种异体骨植骨。术后非持重状态下渐进性早期肘关节活动练习。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76(36.6±2.06)个月。骨折均愈合。肘关节功能评价按 HSS 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3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2例可及1例差者分别为舌形瓣入路及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结论采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选择性植骨治疗 C3型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肱骨髁间骨折是肘关节的一种严重损伤 ,治疗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对于移位的粉碎性重度肱骨髁间骨折 ,即使手术切开复位亦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我院于 1 991— 1 998年 ,共收治 2 6例 ,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2 6例 ,男 1 8例 ,女 8例 ;年龄 1 6~ 56岁 ,平均 38.7岁 ;就诊时间最短 2 h,最长7d,平均 2 d又 6h;闭合伤 2 4例 ,开放性 2例 ;1例合并尺神经损伤 ,1例合并尺骨鹰嘴骨折 ;依 Risebor-ough分类[1] : °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 , °骨折有移位但两髁无分离及旋转 , °骨折块…  相似文献   

7.
16例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16例C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肱三头肌舌形瓣或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分别采用双钢板(10例)、Y型钢板(4例)及张力带钢丝(2例)内固定治疗.结果 16例均获随访,时间6~4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肘关节功能按Aitken et al标准进行评定:优7例,良5例,可2例,差2例.结论 影响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治疗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较多,其中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及早期主动功能锻炼是肘关节功能的决定因素,双钢板固定是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8.
2004年10月~2010年10月,我科治疗13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6~55岁。左侧5例,右侧8例。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3例,C2型6例,C3型4例。闭合骨折10  相似文献   

9.
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治疗及预后情况,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对其进行合理的治疗。方法:肱骨髁间骨折患者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21~57岁,平均41.4岁。按Muller分型,C1型8例,C2型12例,C3型8例。所有病例采用侧卧位,肘关节后正中略向内侧弧形切口。应用塑形的Y形钢板与螺钉在肱骨髁部后方对骨折进行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62个月,平均35个月。按Aitken与Rorabeck的评分标准:优15例,良10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89.3%(25/28)。术后早期尺神经麻痹3例,肘关节异位骨化2例,所有患者仅有1例进行了尺神经前移手术。结论:将钢板置于肱骨背侧可以保证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牢固的固定而无须对尺神经与肌肉进行广泛的剥离与牵拉,从而可降低骨折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重度肱骨髁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对37例Ⅲ°、Ⅳ°严重的肱骨髁间骨折采用内固定治疗。使用的内固定材料中以钢板加螺钉的效果最好,单独应用螺钉的其次,单独应用克氏针的效果最差。总优良率为70.2%。同时对内固定材料的选择、影响疗效的因素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2月-2007年9月,应用切开复位三叶草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21例.根据Neer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将患者分为三组:四部分外展嵌插型骨折11例,平均年龄[(53.4±9.3)岁,x±s,下同];典型四部分骨折6例,平均年龄(55.8±4.5)岁;四部分骨折脱位4例.平均年龄(52.5±3.7)岁.采用Constant-Murley(CM)评分和简易肩关节测验(SST)问卷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除外展嵌插组2例失访外,其余19例获得随访.四部分外展嵌插组9例随访时间平均为(28.1±15.4)个月,CM评分平均为(81.0±7.3),SST平均为(9.6±1.0);典型四部分骨折组6例随访时间平均为(31.2±14.2)个月,CM评分平均为(72.2±9.4),SST平均为(8.3±1.5),其中发生大结节部分吸收的1例患者CM评分为59.0,SST评分为7.0;四部分骨折脱位组4例随访时间平均为(22.0±18.5)个月,CM评分平均为(40.5±11.2),SST平均为(4.7±1.6),其中2例出现大结节吸收,1例肱骨头坏死,另1例肱骨头坏死和大结节吸收同时出现.结论 严重的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很重要,钢板可以有效应用于年龄较轻的外展嵌插型,对于典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脱位患者,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则需采用坚强的内固定,并尽量达到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有限切开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9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Neer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5个月.未发生切口感染、肩峰撞击、肩关节僵硬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ARIF)和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7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资料。男58例,女17例;年龄20~54岁,平均47岁。左侧42例,右侧33例。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23例...  相似文献   

14.
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61例67侧Tile C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18例;年龄11~71岁,平均36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CI型51例,其中C11型22例,C12型8例,C13型21例;C2型4例;C3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前方显露耻骨上支复位并在髂前上棘处开窗固定;后方采用沿髂后上棘的斜形切口暴露骨盆后环.评估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前环手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平均分别为49 min、76 mL;而后侧入路手术平均分别为63 min、227 mL. 61例患者术后获12~ 53个月(平均31个月)随访.根据Matta和Tornetta提出的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58侧(86.6%),良7侧(10.4%),一般2侧(3 0%).64侧骨折于术后12周获愈合,另3侧骨折于术后6个月获愈合.49例(80.3%)患者恢复伤前工作和生活,8例(13.1%)轻度步态异常但工作等正常,4例(6.6%)步态明显异常但尚能胜任普通体力工作.本组患者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 结论 通过有限切开复位和固定的方法,在不需要暴露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对Tile C型骨盆骨折进行良好的显露和安全、稳定的固定,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2001年2月-2005年12月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21例,按AO分型:C1型5例,C2型9例,C3型7例。17例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4例行全肘关节置换术。内固定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肱骨小头和肱骨滑车复位后用松质骨螺钉或空心螺钉固定,肱骨干和肱骨远端之间采用AO双钢板或“Y”钢板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置换组采用半限制型肘关节假体、骨水泥固定,术后4-7d开始功能锻炼。[结果]内固定组17例患者中14例获12-44个月随访,关节置换组4例全部获14,36个月随访,按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内固定组优g4例,良:6例,优良率71.4%,关节置换组优:2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AO技术,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双重建钢板或“Y”钢板内固定,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对肱骨远端严重毁损,骨质疏松明显,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可选择全肘关节置换手术,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分析应用切开复位微型钛板侧方固定治疗中节指骨骨折的方式,并探讨其疗效.方法 对10例10处中节指骨骨折,行侧方切开复位后,保护并维持指背伸肌装置的完整,采用微型钛板侧方固定治疗.术后2 d开始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3~8个月,平均5个月.10例均于术后4~8周(平均6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无畸形愈合.按TAM法进行功能评定:优8例,良2例.结论 采用微型钛板侧方固定治疗手指中节指骨骨折,既可维持指背伸肌腱辅助结构的完整,又可减少术后伸肌腱粘连和磨损,手指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分析其他相对因素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35例C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或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21例行双侧重建钢板,11例行“Y”形钢板,3例行多枚克氏针内固定。结果35例均获随访,时间5个月~4年,骨折全部愈合,应用Aitken和Rorabeer评分系统评价其功能恢复情况,优13例,良11例,可7例,差4例,优良率68.6%。结论双侧重建钢板和Y形钢板能够提供有效坚强内固定。骨折自身创伤严重程度、手术入路选择、术中复位结果、术后功能锻炼,均能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跟骨骨折多为高处坠落伤所致,损伤机制为偏心负荷引起的剪切、压缩骨折,多累及距下关节面,属关节内骨折。2000-2004年我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并获得随访20例,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0~60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术前均摄跟骨正侧位  相似文献   

19.
杨勇  黄品强  方俊武 《中国骨伤》2009,22(5):335-336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1-62岁,平均42.3岁。按AO/ASIF分类:C2型17例,C3型13例。21例内外侧均采用重建钢板,9例外侧采用重建钢板,内侧采用1/3管形钢板。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年。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无骨不连、骨化性肌炎、迟发性尺神经受压、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按Aitken—Rorabeck标准评分系统对其肘关节功能评定,优16例,良10例,可2例,差2例。结论:手术解剖复位重建肘关节稳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练,是肘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经尺骨鹰嘴截骨是治疗肱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较好入路。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resent retrospective study, we explor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functional outcome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on intercondylar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in patients over age 60. The medical records, radiographs, and radial T-scores of 68 consecutive elderly patients (aged between 60 and 86?years) with intercondylar (AO type C)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treated with ORIF during March 2001–June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 was used to assess the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ORIF.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e of excellent/good MEPS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ORIF through olecranon osteotomy (65.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ORIF through the triceps-sparing approach (35.0%) (P?<?0.05). Among patients with an excellent/good MEPS, the mean radial T-score in the olecranon osteotom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triceps-sparing group (P?<?0.05). Both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revealed that patients with ≤12?days of immobilization tend to get an excellent/good MEPS. In conclusion, in patients over age 60,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represented by the radial T-score is a primar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functional outcome of ORIF on intercondylar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Compared to the triceps-sparing approach, olecranon osteotomy can result in excellent/good functional outcome within a broader range of BMD, which may account for the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 of excellent/good MEPS rating in elderly patients treated with olecranon osteotomy. In addition, early mobilization is recommended for elderly patients treated with ORIF for intercondylar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