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身骨显像未确定骨转移瘤的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早期探测骨转移灶的诊断准确性和确定诊断率.方法:疑诊或确诊有原发癌症者均常规术前、术后或治疗前、治疗后用99Tcm-MDP进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放大显像. 结果:179例不能确定诊断者经手术、穿刺病理检查,或经复查显像,X线、CT、MRI等证实,确定诊断为骨转移瘤87例(49%),确定诊断为良性骨病的包括有骨关节病57例(32%),骨创伤27例(15%),骨结核3例(2%),骨炎症5例(3%).87例骨转移瘤中孤立单发灶52例(29.1%),良性骨病中孤立单发灶21例(11.7%).结论:全身骨显像表现不典型者一个或两个病灶时仍以骨肿瘤可能最多,应作为第一考虑,骨关节病病灶多发生在颈、腰椎和膝关节处,有创伤史者考虑骨创伤可能,骨结核和炎症虽为少数也需要与骨肿瘤鉴别.掌握这些规律可以提高全身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和确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肿瘤显像与^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价值。方法43例肿瘤患者,其中28例经其他检查或随访证实为骨转移,15例证实无骨转移。2周对患者内行^18F—FDGPET和^99Tc^m-MDP显像,比较分析两种显像结果。结果28例肿瘤骨转移患者中,^18F—FDG PET阳性26例,^99Tc^m-MDP阳性27例,灵敏度分别为92.9%(26/28)、96.4%(27/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无骨转移患者中,PET阴性14例,MDP阴性8例,特异度分别为93.3%(14/15)、53.3%(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方法检测骨转移的准确率分别为93.0%(40/43)、81.4%(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8F—FDGPET诊断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与^99Tc^m-MDP显像相近,但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对^99Tc^m-MDP骨显像阴性、单一病灶及可疑骨转移患者,进一步行^18F—FDG PET显像,可起到信息互补、明确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T联合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全身骨显像阳性并同期行同部位CT检查且有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资料,根据全身显像核素增浓灶的数目分为单发及多发(具有2个及其以上的病灶),以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诊断为标准,分别对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这三种不同检查方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利用配对χ2(或校正χ2)检验比较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在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诊断中的正确诊断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利用统计学软件绘制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中的ROC曲线。结果:经病理或随访临床证实的212例患者纳入此研究,其中单发核素增浓灶患者91例,多发核素增浓灶患者121例。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相比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联合诊断单发及多发核素增浓灶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全身骨显像或CT,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信息。结论:CT联合全身骨显像可以为骨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能有效提高骨转移瘤、尤其是单发骨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84例原发性骨肿瘤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原发性骨肿瘤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84例原发性骨肿瘤患者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观察原发性骨肿瘤的显像特征,并对术前远处转移情况、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进行分析,部分患者联合应用^99Tc^m(V)-二巯基丁二酸钠(DMSA)肿瘤阳性显像判断是否复发。[结果] 84例原发性骨肿瘤单发病灶的^99Tc^m-MDP显像特征为病灶部位的高摄取,在放射性浓集的热区病灶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减低区,伴或不伴有软组织浓集。29例HIFU治疗前病灶部位呈异常放射性浓聚,治疗后呈放射性减低或缺损,病灶范围缩小;有部分病例治疗后病灶周围正常骨组织放射性较治疗前增高。[结论] 对原发性骨肿瘤,^99Tc^m-MDP全身骨显像可灵敏地显示原发病灶,检测是否出现多处病灶,有无其他部位骨骼转移.且可供评估骨肿瘤活性,并可用于治疗后疗效评估和监测复发及转移,联合应用^99Tc^m(V)-DMSA阳性显像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核素^99Tc^mMIBI肿瘤显像出现假阴性和可疑阳性结果时联合应用^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肺癌患者42例,均同时行^99Tc^m-MIBI肺肿瘤显像与^99Tc^m-MDP全身骨显像,将两种显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42例肺癌患者中,^99Tc^m-MIBI肺肿瘤显像阳性18例,阴性10例,可疑阳性14例,阳性率76.2%。骨显像示,肺癌骨转移者24例,骨转移发生率57.14%。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阳性率为90.48%。结论:肺肿瘤显像与全身骨显像联合应用可提高肺癌诊断的阳性率,并有助于肺癌的临床分期与治疗方案的制订,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骨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16例未经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的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均分别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核素骨显像、骨X线平片、骨CT检查。核素骨显像于静脉注射^99Tc^m二甲基磷酸盐(^99Tc^m-MDP),3~4h后进行:结果116例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中有26例最后经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SPECT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2-2%,假阳性率为17.7%,假阴性率1514%。病灶主要集中于脊椎、肋骨和骨盆。骨显像与X线、CT检查对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4.6%、61.5%和69.2%,核素骨显像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平片和CT(P〈0.05)。患者有疼痛主诉者骨显像的阳性率高。结论SPECT全身骨显像在诊断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有无骨转移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灵敏度高于X线平片和CT检查;骨显像阳性率的高低与疼痛主诉密切相关,在病例筛选中可作为首选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PSA(FPSA)检测和全身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临床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全部行血清PSA、FPSA测定,并作全身骨显像。结果:PSA〈4ng/ml在14例病人中,发生骨转移者7例,诊断阳性率为50%;PSA4ng/ml~20ng/ml共7例,发生骨转移者6例、诊断阳性率为87%;PSA〉20ng/ml组49例,发生骨转移45例,阳性率为92%。结论:PSA、FPSA检测结合全身骨显像,可尽早、全面地发现前列腺癌患者全身骨转移。  相似文献   

8.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的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患者,其中14例骨转移灶在^131I治疗前接受手术治疗。结果全组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和79%,骨转移手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1%和53%。24例骨转移伴有疼痛,^131I治疗止痛有效率(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为88%,其中完全缓解率为50%,部分缓解率为38%。18例接受单纯^131I治疗者,无1例骨病灶完全消除,而手术加^131I治疗的14例中,9例骨病灶完全消除者均为单发骨转移灶。结论 ^131I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能缓解骨疼痛,并对部分骨转移灶有消除作用。手术合并^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限的骨转移灶可以有效地消除病灶,建议对局限性骨转移灶行手术加^131I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骨显像评价^153钐-EDTMP治疗骨转移癌的效果,进而证实其抑制、消除转移灶作用。方法:对182例恶性肿瘤合并骨转移病人共进行560次^153钐-EDTMP治疗,治疗前后常规行骨显像检查。结果:^153钐-EDTMP治疗后疼痛总缓解率为88.46%(161/182),12.64%(23/182)病例发生严重白细胞减低。44.51%(81/182)病例骨转移灶缩小、消失。结论:^153钐-EDTMP是通过抑制、消除骨转移灶达到止痛的。骨显像能显示治疗后骨转移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骨显像评价^153钐-EDTMP治疗骨转移癌的效果,进而证实其抑制、消除转移灶作用。方法:对182例恶性肿瘤合并骨转移病人共进行560次^153钐-EDTMP治疗,治疗前后常规行骨显像检查。结果:^153钐-EDTMP治疗后疼痛总缓解率为88.46%(161/182),12.64%(23/182)病例发生严重白细胞减低。44.51%(81/182)病例骨转移灶缩小、消失。结论:^153钐-EDTMP是通过抑制、消除骨转移灶达到止痛的。骨显像能显示治疗后骨转移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任媛  张茜  庄坤 《中国肿瘤》2013,22(7):596-598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对消化道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05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骨转移患者的全身骨显像结果.[结果] 605例肿瘤患者中,297例(49.09%)发生骨转移.多发骨转移(88.22%)多于单发骨转移(11.78%).转移灶的分布多为邻近转移,且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和颅骨.69.36%患者有骨痛症状.[结论]核素骨显像对消化道肿瘤骨转移诊断具有诊断价值.消化道肿瘤患者在随访中应常规行核素骨显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核素骨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DTC骨转移患者资料。结果 多发骨转移率为82.86 %(29/35),高于单发骨转移率17.14 %(6/35);转移灶的分布规律是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和颅骨;多数患者有骨痛症状。结论 核素骨显像对DTC骨转移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磁共振成像(MRI)、CT及X线平片检查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祝安惠  王荣福 《肿瘤学杂志》2014,20(11):881-888
[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经临床证实的50例骨转移瘤患者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MR成像结果。对比分析全身骨显像、MR成像、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采用McNemar检验分析全身骨显像与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结果]50例患者中,MR检查阳性50例,诊断灵敏度为100%(50/50);全身骨显像检查阳性48例,诊断灵敏度为96%(48/50),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检查阳性50例,诊断灵敏度为100%(50/50)。MR、全身骨显像对相同的受检部位共检出病变194处,其中经临床确诊的转移灶共182处,良性病灶12处。MR共检出转移性病变182处;全身骨显像共检出转移性病变122处.假阴性病变60处,假阳性病变12处。MR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82/182)、100%(194/1941、93.81%(182/194);全身骨显像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03%(122/182)、62.89%(122/194)、91.04%(122/134);MR联合全身骨显像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与MR检查结果相同。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与全身骨显像相比,两者的诊断效能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MR对各型骨转移瘤均有异常表现,且对早期骨髓浸润转移具有明显优势.而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全身骨显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99mTc-MDP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128例肺癌骨转移患者常规行^99mTc-MDP骨显像检查。91例患者同时行骨显像、CT检查:74例病变部位相符者同时行骨显像、X-rays检查。分别对比观察^99mTc-MDP骨显像与CT、X-rays诊断肺癌骨转移的阳性检查出率,并分析相互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和机制。结果 全部病例中,^99mTc-MDP骨显像阳性检出率为91.4%(117/128),假阳性率为12.0%(16/133),假阴性经8.59%(11/128);对比观察^99mTc-MDP骨显像与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5.7%(78/91)、29.7%(22/74),(P<0.01,已剔除部位不相符因素,但未剔除X线检查部位包括不全因素)。结论 ^99mTc-MDP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辅以CT、X-rays检查可提高阳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张雪辉  肖国有  孔飚 《肿瘤学杂志》2017,23(10):890-894
摘 要:[目的] 探讨99mTc-MDP SPECT/CT融合显像对脊柱单发阳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9例常规99mTc-MDP全身骨显像时脊柱单发阳性病灶同时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共同阅片,作出最终诊断。[结果] 颈椎占6.4%(7/109),胸椎占36.7%(43/109),腰椎占56.9%(59/109);良性病变占52.3%(57/109),骨转移病灶占47.7%(52/109)。全身骨显像确诊率为24.8%(27/109),SPECT/CT显像确诊率为88.99%(97/1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44,P<0.001)。[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双探头带符合线路SPECT仪^18F-脱氧葡萄糖(FDG)显像和^99m 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显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的探测效果。方法各种恶性肿瘤患者37例,分别行^18F—FDG胸腹部显像和^99m Tc—MDP全身骨显像。比较脊柱、肋骨和骨盆等部位骨骼的病变情况。结果^18F-FDG显像和^99mTc—MDP显像共发现骨骼病灶130处,其中^18F—FDG显像共发现121处(93.1%),^99mTc—MDP显像共发现120处(92.3%),两者共同发现114处(87.7%);仅^18F—FDG显像发现而^99mTc—MDP显像未发现有11处,仅^99mTc—MDP显像发现而^18F—FDG显像未发现有10处。37例患者中,两种方法共检出有骨转移者24例,其中^18F—FDG显像发现23例,^99mTc—MDP显像发现2z例,^18F-FDG显像和^99mTc—MDP显像完全相符有15例,不符有9例。^18F—FDG显像发现有远处转移者32例。结论^18F—FDG双探头符合显像与^99mTc-MDP显像在探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上具有相同的敏感性,但两者在某些病灶的探查上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SPECT配置2.5mA X射线球管装置系统融合显像对脊柱、肋骨单发浓聚灶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全身骨显像中表现为脊柱、肋骨单发浓聚灶的98例恶性肿瘤患者,同时行SPECT配置2.5mA X射线球管装置系统融合显像。并以CT、MRI结果或6-12个月的随访作为最终临床诊断结果,分析全身骨显像和SPECT配置2.5mA X射线球管装置系统融合显像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SPECT配置2.5mA X射线球管装置系统融合显像诊断单发浓聚灶骨转移的敏感性84.21%,特异性91.67%,准确性88.78%,阳性预测值86.49%,阴性预测值90.16%。全身骨显像诊断单发浓聚灶骨转移的敏感性60.53%,特异性71.67%,准确性67.35%,阳性预测值57.50%,阴性预测值74.14%。二者敏感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和准确性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PECT配置2.5mA X射线球管装置系统融合显像可提高对脊柱和肋骨单发浓聚灶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62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骨显像,并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的发病率及其特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69.1%,不同类型肺癌骨转移发生率不同(p<0.05),以腺癌为最高,其次是小细胞癌、鳞癌及鳞腺癌。转移的部位以购部多见,其余依次为脊柱、骨盆、肢体和颅骨。多发转移灶占857%,单发转移灶占14.3%,平均每例病灶数6.1个。腺癌的平均病灶数多于鳞腺癌、小细胞癌和鳞癌。骨显像阳性而临床无骨痛者占31.3%。核素骨显像能早期诊断骨转移。肺癌患者应常规作全身骨显像,对临床分期、治疗及预后判断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骨显像和血清CA15-3测定联合诊断乳腺癌骨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骨显像和血清CA15-3RIA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骨显像在静脉注射^99mTc-MDP3-4小时后进行,CA15-3测定参考药盒说明书,对61例乳腺癌术后全身骨显像及血清CA15-3放射免疫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例临床及X线检查诊断为骨转移者,骨显像及CA15-3测定均为阳性,其中骨显像示多发病灶7例,单发病灶2例。15例骨显像及CA15-3测定均阳性,而X线平片检查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与 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同机装置(SPECT/CT)全身骨显像在肺腺癌或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诊断骨转移的临床价值及影像特点。方法82例肺原发腺癌或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行99 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SPECT/CT 全身骨显像,术前1周内对部分骨显像阳性病灶行 MRI 检查。采用χ2检验分析骨转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82例肺癌患者中腺癌38例,鳞状细胞癌44例,发现骨转移38例,发生率为46.3%。其中肺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较鳞状细胞癌略高,分别为57.9%(22/38)和36.4%(16/4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P =0.027)。肺腺癌或鳞状细胞癌的骨转移部位以双侧肋骨较为多见,其次为脊柱骨、骨盆骨、四肢骨、颅骨等。结论肺腺癌较鳞状细胞癌易发生骨转移,骨转移以双侧肋骨多见。肺癌患者术前行 SPECT/CT 全身骨显像筛查骨转移,对肿瘤分期及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