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龙江省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热量资源又是限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最主要的气候因子,因此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热量资源变化对黑龙江省未来的粮食生产具有积极意义。采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SRES B2情景下2021-2050年黑龙江省15℃界限温度变化。结果表明:未来黑龙江省15℃界限温度特征表现为初日提前约5-15 d,终日延后5-15 d,间隔日数增加约10-30 d;≥15℃积温显著增加,农业种植区均增加500-800℃·d,积温带表现出大幅北移、东扩,并出现了新的积温带;1 600℃·d以上积温带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基本覆盖农业种植区,1 200·℃d以下的积温带面积收缩最显著,并在农业种植区完全消失;未来黑龙江省作物旺盛生长阶段显著延长,及种植界限北移、东扩,将进一步扩大未来黑龙江省水稻和玉米的产量的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气温资料,通过5种气候模式,对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气温变化特点,以及未来50 a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气候明显变暖,在1881-2001年120 a间哈尔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4℃,全省1981-2000年较1951-1980年间平均气温上升近1.0℃。数值模拟结果显示,2030年和2050年的气温将分别升高1.9℃和2.4℃,到2050年≥10℃积温带将北移约5个纬距。气候变暖对水稻、玉米、大豆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除大豆增产外,其他作物产量均有所降低。因此,必须进行作物结构调整才能逐步适应气候变化,获得增产  相似文献   

3.
利用1979—2018年NCEP 0.5°×0.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TSA法、M—K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分析湖南汛期K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湖南省K指数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状态,但同纬度地区稳定度分布不一,山区较平原地区更加不稳定;(2)湘西北、湘西南和湘东南地区在6—8月间为全省大气最不稳定的区域,4—5月和9—10月这3个地区也同样是所在纬线上的不稳定区域;(3)近40 a湘西北、湘西南和湘东南3个地区的大气逐渐趋向不稳定,春季湖南湘西北地区对流活动潜势增加,夏季以及初秋湖南南部地区对流活动潜势增加;(4)未来湘西北、湘西南和湘东南地区大气将继续向不稳定方向发展,主要是在4—6月变得更加不稳定,其他地区随机性较大或缓慢向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本世纪以来最强的ENSO事件的结束,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温暖的前冬。在这两个月里,全疆气温普遍偏高,降水北疆多,南疆少。1月平均气温和周总降水且11月份月平均气温,北疆地区平均为0.2℃,较常年偏高2.5℃Z南疆地区平均为4.2℃,较常年偏高2.7℃,偏高幅度居历史同期第三位。北疆各地除塔城、伊犁和精河偏高1.4-1.gi外其它地区均偏高2.互一5.0℃;其中北疆东部和北塔山、富蕴偏高4.互一iOT,属特高等级;乌鲁木齐和北塔山偏高幅度居历史同期第三位。南疆各地除库尔勒、库车偏高1.6-1.7℃外其它地区均偏高2.0-3.ZT…  相似文献   

5.
48年来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39,自引:33,他引:6  
根据全省86个气象站1960~2007年的温度资料,研究了48年来广东省北部、中部、东南部和西南部4个区域的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个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976和1984年,最高值为1998年,增温速率南部沿海高于内陆,东南部为0.026℃/年,西南部0.023℃/年,中部0.021℃/年,北部0.012℃/年。各区域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70和80年代变化不大,90年代升高最明显。从季节分布看,各区域增温速率冬季最为明显,为0.025~0.035℃/年,秋季次之,为0.012—0.031℃/年,冬、秋增温速率均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春季为0.011~0.019℃/年,夏季最小,为0.001—0.019℃/年,春、夏增温速率大多没有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6.
通过CCCma、CCSR、CSIRO、Gfdl和Hadley气候模式对黑龙江省其中包括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等4区未来50年(2005~2050年),在GG、GS情景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GS结果),未来2030、2050年气温均有较大增高。其中2030年年平均气温可增高1.94℃;春季提高2.06℃:;夏季提高1.29℃;秋季提高1.79℃;冬季提高2.66℃,2050年又继续增加.年平均气温将提高2.42℃;春季提高2.13℃;夏季提高1.68℃;秋季提高2.56℃;冬季提高3.21℃。冬季是四季中增幅最大的季节,其次秋季、春季和夏季。如果按GG情景下,未来气温还要高出1℃。增温中心在西部齐齐哈尔,增温较小为牡丹江。从哈尔滨年蒸发量来看,2030年可增加11%,2050年可增加13%。  相似文献   

7.
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和地温的极值推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耿贝尔分布函数对青藏铁路沿线7个气象站的气温和0cm地温进行了极值估计。结果表明:年极端最高气温50年一遇与常年接近,100年一遇比常年偏高0.1~1.5℃。年极端最高地温50年一遇比常年偏高0.0~10.2℃,100年一遇比常年偏高1.5~13.7℃。未来50年,如果年平均气温增加1.0℃,50年一遇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将比常年偏高-0.1~2.0℃,100年一遇的将比常年偏高0.7~2.8℃。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积温带精细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黑龙江省的地理及气候条件,确定了黑龙江省积温区划指标;利用80个气象台站30 a的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建立了区划的空间分析模型.在GIS的支持下,考虑地形的影响,按100 m×100 m网格推算出网格点的积温分布,对积温进行了区划,并对1961~1990年积温带与1976~2005年积温带进行比较,可见黑龙江省积温带发生了明显的北移和东扩.  相似文献   

9.
1998年10-12月,我省天气的主要特点是气温异常偏高,降水偏少,季内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1998年10一问月,我省北、中、南三片平均气温分别比多年平均值高2.4℃、2.4℃、2.3℃,居历史第一位,且各月气温持续偏高O10月和11月各有近20个市。县月平均气温创历年同期最高纪录。12月中旬中一下旬中全省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仍维持在10T以上,12月ZO日南昌、吉安、赣州的日平均气温分别达到14.3℃、15.9℃、17.5℃。稳定入冬时间之晚也是不多见的。1998年10-12月,我省北、中、南三片总雨量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6%、32%、31%。…  相似文献   

10.
王文  李栋梁  程国栋 《高原气象》2005,24(3):304-310
根据实测月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建立了1955—2000年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序列,最低气温在1975年以前偏冷,最冷的1960年代,比多年平均偏低1.4℃;1975年以后偏暖,到2000年气温距平达 1.4℃;最高气温的变化大体与前者相反,1960年代比多年平均气温偏暖约0.1℃,1970年代和1980年代偏冷约0.2℃,进入1990年代后才逐渐升高,2000年气温距平达 0.8℃。利用近1000年的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约有41,58,76,90和200年的5个显著周期及均生函数正交化筛选方案,预测21世纪SCL比20世纪平均长1年,在2055年达到极长年份12.4年,2068年转为极短年份10.6年。根据IPCC报告中未来100年大气CO2浓度的估计值(B2方案),研究了未来50~100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同时,作为试验,利用事件概率回归估计模式预测,相对于1990年代而言,青藏铁路沿线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到2050年升高0.4℃(2.4℃)的概率为66%(74%);到2100年升高1.4℃(6.9℃)左右的概率为85%(62%)。  相似文献   

11.
康志明 《气象》2002,28(8):58-61
今年 5月 ,与常年同期相比 ,除东北大部、华北北部、华南东部、内蒙古东部和南疆大部等地降水明显偏少外 ,我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或接近常年。本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低 ,其中黄淮西部、江淮大部、西南地区东部、湖北和湖南北部等地的气温偏低 1~ 2℃ ,东北和华南东部沿海偏高 1~ 2℃。本月有一个热带风暴生成。1 天气概况5月份降水量 ,西南东部地区、黄淮大部及其以南地区在 10 0mm以上 ,其中江南及重庆大部、贵州大部、云南西南部、广西、广东中部等地一般有 2 0 0~ 330mm ,局部地区达 330~ 4 70mm ;东北、华北、…  相似文献   

12.
鲁中山区东北部丘陵地区霜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临朐县1980-2008年29年间作物生育季节3—11月的所有“黑、白”霜观测记录,对鲁中山区东北部丘陵地区霜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鲁中山区东北部丘陵地区霜冻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霜冻危害较重的季节在3—4月份;霜冻类型以辐射霜冻为主;霜冻发生的气候特征与当地地形地貌密切相关;从而为鲁中山区东北部丘陵地区霜冻的预测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Fluctuations in the length of the growing season in Minnesot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luctuations in growing season length and in the dates of the last spring freeze and first fall freeze between 1899 and 1982 were studied for five rural Minnesota stations with long, high quality records. A general increase in growing season length was found, but there was substantial variation in the pattern of fluctuations among the stations. The increase in growing season length is not clearly and uniform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the dates of first and last freeze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growing season duration is on the order of the increase in duration so that the change would not be readily apparent to a casual observer. Our results do not correspond well with certain other studies of growing season length nor with fluctuations in hemispheric mean temperature. We conclude that extreme care must be used in extrapolating results of growing season length studies in space and in relating them to mean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相似文献   

14.
2020年,长江三峡地区年平均气温17.2℃,接近常年;年平均降水量1530.8毫米,偏多29%,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次于1998年.6月,7月降水量及年平均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平均风速较常年偏大;相对湿度略偏高;各月均无酸雨出现,近十余年酸雨强度呈现明显减弱趋势.2020年,三峡地区夏季暴雨洪涝灾...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夏季山东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顾润源  汤子东 《气象》2004,30(8):22-26
分析了山东省 2 0 0 2年夏季降水、气温特点和干旱情况 ,并从大气环流、北太平洋SST、气候背景等方面对少雨干旱气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指出冬季大气环流、北太平洋SST对山东夏季旱涝趋势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洞庭湖流域特大暴雨的雨水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志祥  宁迈进 《气象》1999,25(9):11-14
应用1998 年汛期湖南省97 个气象站、200 多个水文站的雨量、水文资料,分析了同期洞庭湖流域特大暴雨洪涝的雨水情概况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海效应降雪的发生发展机制与内陆地区降雪有明显区别。中国渤海中东部、渤海海峡、黄海、东海海面及其沿海地区均可产生海效应降雪,以山东半岛的烟台和威海地区最为显著。从各海域海效应降雪的分布特征、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多尺度作用、地形对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影响、海效应降雪的研究资料、方法和数值预报检验等5个方面总结了近十年中国海效应降雪的主要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加深对海效应降雪的理解和认识。并针对当前预报业务难点和研究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对2014年12月1日牡丹江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阶梯槽的形成和维持,为暴雪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中低空切变线和低压倒槽是主要影响系统,为暴雪产生提供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条件;冷平流的持续使近地面气温降至0℃以下,保证了降雪所需要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主要用洛阳15年冬季能见度资料对比,提出1994年11月-12月出现多日大雾天气在历史上是少见的.通过分析1994年几例典型大雾形成的具体特点和影响因素及天气形势.指出稳定层的存在,适宜的地面气压场是导致大雾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主要用洛阳15 年冬季能见度资料对比,提出1994 年11 月—12 月出现多日大雾天气在历史上是少见的。通过分析1994 年几例典型大雾形成的具体特点和影响因素及天气形势。指出稳定层的存在,适宜的地面气压场是导致大雾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