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后托幼服务是政府为了使家长能安心就业、子女能获得适当照顾为目标,融合学校及社会组织的力量,对儿童开展的课后照顾与教育形式。本文是对英国儿童课后托幼服务的制度保证、设置类型及运行模式的述评。  相似文献   

2.
教育减负背景下,学龄儿童(指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照顾赤字明显增大,儿童照顾逐渐由家庭走向市场,由此催生了大量专门照顾、辅导学龄儿童的市场化课后托管班,其服务质量关系着儿童未来发展。儿童照顾是一种情感劳动,不仅需要投入体力和时间,更加需要情感的投入与回报。本研究以M市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与访谈的方法,面向托管工作人群,研究托管服务中存在的情感劳动困境。研究发现,托管工作人员被期待付出大量情感,将托管儿童视为“自己的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然而,托管工作频繁遭遇负向情感事件,且情感付出与回报不平衡,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因此在劳动过程中,不少托管教师通常采用浅层表演方式,虚与委蛇,托管负责人虽意欲采用深层表演方式,但因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导致托管服务中的情感劳动异化,影响服务质量。因而需要政府、托管班和家长等社会主体合作加强情感劳动管理,促进情感投入和回报的平衡,提高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家庭照顾儿童服务具有专业性、情感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要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成立家庭照顾儿童职业工会和为家庭照顾儿童服务提供制度保障等措施,使其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面对双职工家庭数量增加、“少子化”现象加剧、儿童放学后安全保障不足以及国际学业测评结果不理想等问题,日本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逐步推进课后服务。日本小学课后服务历经三个阶段:法制化阶段,将课后服务纳入基本法律体系,并逐渐形成课后服务福利事业;普及化阶段,一体化推进课后服务面向所有适龄儿童;“五年计划”阶段,将小学课后服务建设成为与正式教育平行共生的普及化教育事业,实现常态化。通过对日本“放学后儿童俱乐部”和“放学后儿童教室”两大类项目课后服务模式的分析,发现日本课后服务趋于稳定和完备,在多元化和一体化之间实现稳态发展,体现出支援制度依法健全化、联合“家校社”一体化、双重评价机制走向可持续化、师资专业且多样的课后服务特征。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课后服务起步较早,在发展过程中把不断创新治理与全整规划相结合,促进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美国课后服务治理的动因源自纾解工薪家庭学生放学后看管压力,降低学生自我照顾风险,缩小学生放学后成长差距,提升学生社会情感技能与社会责任感。其特点呈现出遵循递归原则、以“有效”与“协同”为价值取向、以实践证据为基础明晰质量指标等特点。美国课后服务运行的治理对我国以系统思维为导向,整体规划课后服务;以多中心治理为行动逻辑,构建课后服务新生态;以教育智库为依托,探索课后服务政策决策与实践的新出路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解决儿童课后服务现实困境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课后服务在解决父母平衡工作与儿童放学后教育、促进教育平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大略省对服务主体、服务内容、资金来源、服务评估进行规范,整体呈现出政策法规趋于完善,注重服务监管评估;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多方主体协同育人;课后项目灵活多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机会均衡化,保障儿童教育平等的特征。鉴于此,我国开展课后服务应完善课后服务政策法规,制定课后服务指南;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缩小课后服务教育差距;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构建课后服务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7.
社区在儿童照顾和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缺失,使得社区儿童照顾方面专业儿童照顾人员缺乏、社区儿童教育功能重视不足、社区对儿童闲暇时间的照顾服务基本处于空白等问题凸显,开展社区儿童照顾已经成为共识.基于此,运用社区工作及社区照顾模式相关理论,建议在人员招募、培养社区领袖、联系社区机构、组建社区照顾互助网络等方面做好组织安排,并可建立社区学堂、设立社区书屋、开展社区讲座、设立儿童活动室、开展室外文体娱乐活动等,以促进社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课后服务""课外活动"和"校外教育"都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的教育活动,都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活动,也都是促进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活动。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对课后服务的引导和规范化管理的力度,体现了在大教育视域中对教育治理的要求和对教育环境建设的整体安排。现行中小学课后服务活动的组织和运行应在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协调好六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到政府推动、学校组织、社会参与、行业自律、家庭支持和学生选择。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51):165-166
目前国内的多元群体社区照顾有很大需求,老年人、困难残疾人、儿童、重大疾病或慢性病患者等需要在社区得到良好的照顾。在社区照顾服务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方法就是协调。本文总结归纳了社区照顾协调的能力需求,然后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视角探讨了相关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县城乡三所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供给的比较分析,发现县域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供给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师资困境、资源困境、观念困境和系统困境。基于服务学习理论,为解决课后延时服务困境,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学校与家庭应协同合作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与社区教育,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组织多方协同参与的社区教育组织机构,加强县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以推进课后延时服务的社会化供给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贾利帅  刘童 《中学教育》2021,18(4):103-112
北欧地区课后服务的发展与欧洲提升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两性平等,协调家庭与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背景密切相关.北欧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课后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供需平衡.课后服务以政府提供为主;课后服务设置了内容丰富的课程,旨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配备了充足且优质的师资;服务费用由国家大力补贴;形成了政府...  相似文献   

12.
儿童无法离开成人独自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这种依赖性决定了儿童必须要由成人为其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和条件,给予其照顾和养育。在我国,虽然家庭对婴幼儿照顾养育负主要责任,但儿童照顾养育问题已经逐渐由私人问题变为公共性话题,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儿童家庭照顾养育是指由家庭成员给儿童提供日常的身心养育照料和保健保护,为儿童提供身体、认知、语言、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以及入学准备等的帮助和服务。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儿童家庭照顾养育面临诸多挑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性问题,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社会、学校及家长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小学美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展开丰富多元的教育,课后服务应运而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和补充。开展小学美术课后服务的美育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也为部分家长解决了学生放学后无人照顾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制定课后服务规划,明确课后服务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出发,阐述了小学美术课后服务的美育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照顾者在长期照顾孩子的过程中,面对着来自内外环境的各种压力以及自闭症儿童本身的异质性与复杂性,当身处一些社交情境时经常会出现退缩回避现象,人格特质、社会歧视、个体情绪体验及认知偏差等各个因素都对自闭症儿童家庭照顾者的社交回避产生影响,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宽容接纳、家庭照顾者自我改变的决心计划,以及通过团体行为治疗修正的个体社交的错误认知都是减少自闭症儿童家庭照顾者社交回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际学前教育机构类型,不仅体现四、五十年代的社会福利照顾功能和六、七十年代的补偿功能,而更为突出地体现八、九十年代的教育功能。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国际学前教育机构大致情况如下。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名称繁多,有保育学校,前幼稚园,幼稚园;前初级学校;儿童保育中心;日间照顾中心;家庭式日间照顾;起头计划;家长儿童中心;后院团体;实验学校;游乐园等。其中以幼稚园和保育学校为主,普及率很高。各机构收托的儿童年龄和收托时间均按父母的需要,有半日制、全日制、计时制的,收托对象的领域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婴儿至入小学,也有从婴儿至17岁的。甚至还有夜间照顾中心,专为从事夜间工作的职业妇女服务的。瑞典除了日间托儿所、家庭托儿所、托儿所之  相似文献   

16.
傅安妮  陆韵 《四川教育》2023,(24):6-7+13
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事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家庭文化资本严重缺失这一困境,从“推进城乡携手,助力院校结对帮扶”“优化课后服务,开发乡村特色课程“”整合社区资源,提供多元教育服务”三方面着手,着力补偿乡村留守儿童家庭文化资本。同时“,助人自助”终极目标的实现须从三方面助推家庭文化资本的自主创生:强化优秀品质,激活儿童发展潜能;汇聚多方力量,助推文化资本积累;提高监护人素质,改善隔代教育困境。  相似文献   

17.
杨红 《教育研究》2022,(11):77-88
提供课后服务,解决学生课后无人监管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美国课后服务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社会问题增多以及党派之争。美国课后服务在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课后服务的运作,有赖于广泛的资金来源、多样化的课程、多渠道的教师来源、较为成熟的监管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课后服务供给主体以及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的助力推动。美国的课后服务实践表明,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足是造成不平等现象凸显的主要原因。课后服务具有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和满足公共需求的功能。课后服务所具备的看管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公共服务的价值属性。在建立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课后服务体系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树立课后服务与课内教学同样重要的理念,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既是新时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借课后服务之力,帮助处境不利儿童走出困境,产生造福社会的实际效益,是美国社会大众、各级政府及学术界长期以来共同关注的议题。美国非营利性课后服务项目代表——洛杉矶“教育向未来”课后充实计划在联邦政府推动、加州政府响应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下,依据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不断调整并更新其教育目标。其实践演进逻辑与抗逆力的发展高度相似:减少风险因素,为处境不利儿童搭建避风港;增加保护因素,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丰富的教育;恢复适应系统,改善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生态。该计划经过多年发展,在减少问题行为、提升学业表现和改善生活条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课后服务所起作用有限,要使处境不利儿童脱离风险,还需创造生成的教育,让儿童看见希望、产生期盼。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与义务教育紧密相关的一种教育延伸服务,属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涉及政府管理权、学校办学自主权、家长监护权、教师休息权等的交叉与嵌套。在此过程中,政府应修订自身边界,发挥主导而非主体作用,使市场与政府提供的学生课后服务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平衡与活力。学校是课后服务的主要责任主体,应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但也要科学界定学校的课后服务责任限度,促使其积极履行与教育、管理职责相对应的安全保护职责的同时,避免因过于强调安全责任而弱化课后服务的教育功能。此外,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中教师的休息权、获得合理报酬权、家长的选择权等也应得到保障和尊重。  相似文献   

20.
尹雅丽  马早明 《中学教育》2022,(2):90-101+112
课后服务作为我国“双减”政策的有机组成,旨在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从政策到实践层面的深刻变革。课后服务的制度学视角涵盖价值功能、主体认同、社会困因三大维度,课后服务的生态学视角包含政府补给、学校支持、“校-社”协同三大要素。从制度学与生态学双重视角出发,深入考察日韩课后服务从历史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流变与发展。比较梳理结果,两国课后服务在制度路径与实施路径上呈现出同构性与差异性,对教育公共性、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进行了探索与权衡。为实现“双减”政策的价值导向,我国可适度借鉴日韩经验,规避其风险,亮明课后服务的法律、职能属性以回归教育公共性,构建课后服务体系、发挥教育补偿功能以筑牢教育公平,拓宽社会资源渠道、丰富师资供给链条以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