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营血分证的病理及治法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温病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温病营血分证是热邪深入 ,劫灼营阴 ,扰乱心神 ,甚或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系列证候。临床上营分证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血分证以舌质深绛、斑疹显露及出血为辨证要点。营分与血分的温热证都是以身热夜甚、口干反不渴饮、舌绛为共同特征 ,但有程度不同之别。营分证时有谵语 (浅昏迷 )、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血分证有时时谵语或昏愦不语 (深昏迷 ) ,斑疹显露 ,咳、吐、衄、便血 ,舌质深绛。营分证的病机是营分热盛 ,热损营阴 ,心神被扰 ,而血分证的病机是热甚迫血 ,热瘀交结 ,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2.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营分证有热邪,又有阴份,无疑养阴清热为第一要旨。热入血分,致瘀几成必然,则凉血散血肯定是主要治法,但此并不禁忌加气药以透热。营分证、血分证、血分证均有气机不畅的表现,故保持气机在温病治疗中意义重大,而调气药的应用很讲技巧;营分证中,热易外散,在清热养阴基础上应果断加以轻清、香窜之品透达郁热。指出营分证对不可一味清热养阴,须时时注意保持气机通畅。热入血分,致瘀几成必然,则凉血散血是主要治法但应以凉血散血散血为主,调气药的应用应掌握好用量,忌用辛燥香窜,并非只用凉血散血,不能“透热”。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从叶天士"营血"理论探析DF的病机变化。营热阴亏、络脉瘀阻而发DF,是营分证在DF的基本病机;热灼瘀血、脉络受损而发DF,是血分证在DF病程后期病机变化,为临床运用中医药预防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4.
认为营分证有热邪,又有阴份,无疑养阴清热为第一要旨。热入血分,致瘀几成必然,则凉血散血肯定是主要治法,但此并不禁忌加气药以透热。营分证、血分证、血分证均有气机不畅的表现,故保持气机在温病治疗中意义重大,而调气药的应用很讲技巧;营分证中,热易外散,在清热养阴基础上应果断加以轻清、香窜之品透达郁热。指出营分证对不可一味清热养阴,须时时注意保持气机通畅。热入血分,致瘀几成必然,则凉血散血是主要治法但应以凉血款血散血为主,调气药的应用应掌握好用量,忌用辛燥香窜,并非只用凉血散血,不能“透热”。  相似文献   

5.
茆春阳  牛阳  杜燕  李亚荣 《河南中医》2019,39(5):657-660
清代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气短、胸闷或胸痛,根据温病卫气营血理论,结合CAP临床证候特征,其发病特点与卫、气、营、血证有密切关系。CAP并发症涉及多个脏器病变,故血分证并不一定是该疾病最终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更有利于此类疾病的规范化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刘汶 《环球中医药》2012,5(4):283-285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在解释温热病病机和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从两者的概念、出处、源流和临床意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温病传变规律及血分证与营分证的异同。同时着重分析了凉血散血法在临床上的运用,并附2则医案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7.
谢路 《河北中医》1984,(4):57-58
读“热入营分与透热转气(见《河北中医》1983年第一期)受到不少启发,但有几点不同看法愿提出与戴桂(?)同志讨论,并向同志们请教。一营分证的特点营分证,是热邪深入阴分,灼伤血中之津液(营阴),属于血分证的轻浅阶段,所以邪虽入营,仍可透出气分而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内毒素复制家兔气分证及营血分证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的方法复制气分证及营血分证模型,观察不同证型家兔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发热净增值的平均值。并处死后取脏器,光镜下观察心、肝、脾、肺、胸腺、脑等脏器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气分组和营血分组兔最终发热净增值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毒素造模后家兔的症状、体征及脏器组织的病理改变均与温病气分证及营血分证表现相似。结论:内毒素致家兔气分证及营血分证模型的造模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温室营分证血瘀病机与证候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阳 《吉林中医药》2003,23(2):9-10
营分证是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过程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阶段。对于营分证的病机认识及证候分析多从热灼营阴 ,心神被扰来认识。治疗也多以凉营、养阴或开窍为主来治疗。然而随着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对瘀血病机认识的深入 ,不难发现 ,重新认识瘀血在营分证病理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在温病学理论和实践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笔者仅就营分证血瘀病理变化及证候表现作一深入讨论 ,以进一步阐明营分证病理变化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丰富温病治疗学理论。1 营分证瘀血病理基础之分析1 1 营分热邪是血瘀病理改变的首要因素 营分证之热灼营阴 ,扰动心神 ,动风痉…  相似文献   

10.
热入血室证同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首次对热入血室进行了论述。后世对该证的研究颇多,争论也不少,焦点是血室到底位于何处。目前对血室的解释主要有冲脉、肝脏、冲任、胞宫等多种说法[1],此外,也有医家认为热入血室即营血分证[2-3]。笔者拟就热入血室与营血分证的异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卫气营血的免疫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越  陈扬荣 《中医研究》2007,20(12):1-2
以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病变过程为平台,探讨卫气营血不同病理阶段与机体免疫应答的关系。认为卫分证与天然免疫防御功能,气、营分证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状态,血分证与机体免疫的低活性状态一一相关。  相似文献   

12.
温病营血分证是温病极期、后期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脏腑阴络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前人认识及今人实践,从络病理论源流概况、络病与病络关系以及病络与温病营血分证的关系,阐发古蕴,融会新知.以络病理论为基础,以病络概念为立足点,对营血分证与病络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病络是温病营血分证的主要病理基础,络脉是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主要途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谷守星  魏勇军 《河北中医》2013,35(8):1238-1239
"透热转气"是叶天士首先提出的治疗营分证的方法,初见于《吴医汇讲》,载"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乃转气分而解……"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此为后世治疗温病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营分证时与清营热、养营阴必不可少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4.
1营分证内涵界定 六版规划教材云:营分证是以营热阴伤,扰神窜络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证候类型.此为该证的概念内涵.临床上确定温邪入营的依据有三:一是发热类型为身热夜甚;二是程度不等的神志异常;三是舌质红绛.叶天士云:"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可见舌质红绛是营分证所具有的特异舌质变化,是判断温邪传入营分的重要标志.就营分证外延而言,应指温邪离开气分,进入血分之前的广泛营分实质性损害阶段,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有四:一为营分证;二为营热阴伤证,即通常所指的是营分代表证;三为气营两伤证;四为逆传心包证.  相似文献   

15.
温病营分证血瘀病机与证候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分证是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过程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阶段.对于营分证的病机认识及证候分析多从热灼营阴,心神被扰来认识.  相似文献   

16.
艾军 《广西中医药》1998,21(3):41-43
气分证是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分阶段是温病的发展期,为治疗和转归的枢机,直接关系到病情的传变和治疗的成败。就卫、气、营、血4阶段而言,气分阶段是疾病由浅入深、由轻变重的转折期,疾病处于关键时刻。因此,充分认识气分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以往言及气分证,常常重其热而轻其郁;详于热而略于郁。笔者从探析气分证病理“热炽”与“郁结”并存的角度,提出气分证治疗当“清热”与“解郁”并举,从而加深对气分证之证治规律的认识,以提高临证诊治效果。1 热炽与郁结是气分证的重要病理改变11 邪热炽盛 正盛邪实温热时…  相似文献   

17.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营分证为温热病邪内陷、劫灼营阴及心神被扰而表现出的证候,基本病机为营热阴伤,扰神窜络,是温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层次。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营分证和血分证的用药规律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温病透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辰 《山东中医杂志》1996,15(9):389-389
温病透法的应用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月辰关键词透法,温病,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治疗应用透法,就是透达邪热,通其郁闭,宣其气机,使邪由深出浅、向外透达的一种治法。通常,人们多习惯将透达表邪的治法称之为透邪,但临床实践中,透法的运用已...  相似文献   

19.
温病邪入营血分实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实验用内毒素诱发家兔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制成温病营血分证模型,并对其实质进行研究.通过病理学、血液学、微循环学及生化学等方法检查,证明本模型有血管内凝血、血液低凝和纤溶增强、血粘度增高、微循环障碍及线粒体、溶酶体和微粒体等细胞器的损伤,并有过氧化脂质增多.据此认为温病营血分证的实质是:感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障碍,多种细胞器损伤和氧自由基的毒害.  相似文献   

20.
李斌  曲道炜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27-2628
透法于温病治疗中应用广泛,无论邪气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何阶段,均可辨证使用。本法通过运用轻清灵动、辛香宣透之品,以达到畅气机、调气血,予邪出路,祛邪外出的治疗目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和名医医案对透法在温病不同阶段的运用进行阐述,以浅析透法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