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师玲霞 《海南医学》2011,22(16):40-41
目的探讨预充生理盐水对置管引起剖宫产产妇硬膜外血管损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2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产妇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5ml;对照组60例,产妇硬膜外腔直接置管。以硬膜外导管顺利回抽到血液为判断置入血管的标准,并对产妇血管损伤发生率、最大血压降幅、麻黄素用量、注射后10min的感觉阻滞平面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产妇相比,实验组血管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min的感觉阻滞平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最大血压降幅、麻黄素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在硬膜外置管前经硬膜外腔预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可以减少血管损伤发生率,提高麻醉效果,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置管时深吸气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俊峰 《海南医学》2008,19(2):53-54
目的 观察深吸气时硬膜外置管的临床效应.方法 随机选择分成二组:I组(吸气组)50例,吸气时置管.E组(呼气组)36例,呼气时置管,观察血管损伤、人血管及临床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2例,对照组6例人血管.采用U检验值为2.02、P<0.0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麻醉效果两组有一定差异,但尚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吸气时置管损伤少于呼气时,对临床麻醉效果有一定影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腔置管前注药预防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连续硬膜外麻醉置管前注射法对血管损伤的预防作用,将280例行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38例置管前推注硬膜外麻醉下局麻药试验量,对照组142例置管前不推注局麻药。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管损伤6例(4.35%),对照组血管损伤18例(12.68%),两组血管损伤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临床硬膜外穿刺,尤其是腹内压增高的患者,在置管前推注含肾上腺素的局麻药试验量,有利于预防血管损伤,减少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充液防治椎管内麻醉中血管损伤的效果。方法将施行椎管内麻醉的3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20例。①对照组:椎管内穿刺成功后,直接进行硬膜外导管置入;②生理盐水组:椎管内穿刺成功后,先注入生理盐水3ml再置入导管;③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组:先注入含(1:20万)生理盐水3ml,再置管。观察并记录置入导管过程中损伤血管的次数。结果①组损伤血管次数17例;②组损伤血管次数3例;③组损伤血管次数2例。结论预充液可明显减少椎管内麻醉中血管损伤的发生,是预防硬膜外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能更大程度的避免硬膜外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左、右侧卧位硬膜外穿刺置管对产妇硬膜外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评估分级Ⅰ级,无妊娠合并症的足月剖宫产孕妇140例,均衡可能造成硬膜外血管损伤的其他因素,随机分为左侧卧位组和右侧卧位组,对比两组硬膜外穿刺置管过程中的血管损伤情况.结果 左侧卧位组血管损伤出血6例,出血率8.6%,右侧卧位组血管损伤出血15例,出血率2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侧卧位位硬膜外穿刺置管血管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右侧卧位,左侧卧位硬膜外穿刺置管能降低产科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将90例剖宫产产妇分为2组,观察组产妇麻醉时应用氯胺酮和利多卡因,穿刺点选择T12-L1;对照组产妇麻醉时应用利多卡因,穿刺点选择L2-L3。比较2组产妇麻醉及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新生儿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产妇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剖宫产时,采用氯胺酮和利多卡因,穿刺点选择T12-L1进行硬膜外麻醉,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麻醉效果,并且产妇的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硬膜外穿刺针器在穿刺置管方面的使用价值。方法:133例施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83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穿刺方法(不可视穿刺),观察组采用穿刺针针器穿刺(可视穿刺)。比较两组在穿刺准确性、穿刺时间、麻醉效果等方面的不同。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麻醉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穿刺准确性、并发症两组可能存在潜在差异。结论:硬膜外穿针器可为穿刺置管提供可视性操作,减少穿刺时间,提高麻醉质量,可能潜在地提高穿刺准确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华凤  高兴蓉  吕胜  黄蔚 《四川医学》2002,23(5):473-474
目的:对横切口剖宫产双管法、单管法或两点注药单管法硬膜外麻醉进行比较以验证何种方法可取。方法:选择180例横切口剖宫产病例,分别接受双管(D)、单管(S)、两点注药单管(M)硬膜外麻醉,每组60例。观察麻醉最高阻滞平面、娩胎头时的牵拉反应、阻滞完善时间、局麻药用量、穿刺置管并发症、母体生命体征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结果:各组阻滞完全时间、上界阻滞平面,仰卧位低血压和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双管法可以明显减少胎头娩出时母体会阴牵拉,同时局麻药量增加、穿刺置管可能造成的创伤增加,两点注药法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会阴牵拉,而且局麻用药量少,置管不适减少。结论:穿刺成功立即注药再置管行单持麻醉的方法可作为横切口剖宫产麻醉一种推荐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舒芬太尼复舍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I~Ⅱ级行剖宫产术产妇60例,随机分成S组(30例)和L组(30例)。S组给予2%利多卡因内含舒芬太尼20μg(2ml);L组于2%利多卡因内加入生理盐水2ml。取第2~3腰椎(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上置管3.0cm,分次给药。术中观察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评估麻醉效果,观察产妇不良反应及新生儿情况。结果痛觉阻滞平面完善时间及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S组明显短于L组(P〈0.05)。术中镇痛效果及镇痛持续时间,S组明显优于L组(P〈0.05)。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母婴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与硬膜外麻醉(EA)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进行临床观察与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妊娠初产妇80例,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CSEA组经L2~3行腰-硬膜外联合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两组分别以0.1m1/s朝头端注入等比重0.5%布比卡因10mg,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3cm。EA组在L2~3穿刺,硬膜外置管后先给2%利多卡因3ml,然后适量给予2%利多卡因(8~12ml)。观察阻滞效果、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的麻醉操作开始至手术开始时间(Ta-o)、术中产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手术开始时、术毕时Bromage评分及首次用药量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A组有28例需给予杜氟合剂静脉注射。CSEA组全部病例均不需上述辅助用药。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SEA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阻滞完善,对循环、呼吸干扰相对较小,可连接术后镇痛泵及EA不受时间限制的优点,同时也减少了PDPH的发生,可视为剖宫产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不同穿刺间隙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艳平 《当代医学》2011,17(34):18-19
目的 观察比较对剖宫产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穿刺间隙的麻醉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300例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L3~4间隙穿刺的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采取L2~3间隙穿刺的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对比两组麻醉效果、PECA(经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15min的麻脊平面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麻醉效果对比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麻醉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对比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取L2~3间隙穿刺的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手术对比采取L3~4间隙穿刺的麻醉效果较为满意,且能够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但L3~4间隙穿刺的低血压的不良反应比L2~3间隙穿刺的要小,安全性相对高,因此,需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及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评估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导乐陪伴下预先硬膜外置管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对肥胖伴糖尿病产妇的作用效果。方法:对100例肥胖伴糖尿病产妇采用导乐陪伴下预先硬膜外置管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对比分析该技术对肥胖伴糖尿病产妇的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程和母婴安全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产程及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及产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陪伴下预先硬膜外置管联合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可显著减轻肥胖伴糖尿病产妇分娩时的疼痛,提升产妇的生产质量和满意度,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提高阴道分娩率,但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率,并能显著降低麻醉风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产时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加增大进针深度与麻醉效果的关系.方法确定硬膜外穿刺针已进入硬膜外腔后分为两组,1组置入硬膜外导管;2组再进针2mm才置入硬膜外导管,两组在加入局麻药后测试麻醉平面,记录Bromage评分、未被阻滞的节段、补救措施、再加药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开始时1组69%患者未发生阻滞不全,2组为89%,P〈0.05,两组间Bromage评分P〈0.05;补救措施P〈0.05;再加药时间P〈0.05.两组间Bromage评分与手术开始平面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28,P〈0.05;与未被阻滞的节段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89,P〈0.05;与补救措施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33,P〈0.05;与再加药时间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39,P〈0.05.结论腰段硬膜外麻醉随进针深度的增加麻醉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再加药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4.
C臂机定位在肥胖患者腰椎穿刺困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C臂机影像引导定位在肥胖患者腰椎穿刺困难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ASA I~Ⅱ级需行腰椎椎管内麻醉且传统手法无法定位出腰椎椎间隙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C臂机影像引导定位腰椎穿刺组(A组)和传统常规腰椎穿刺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应用C臂机进行透视定位腰椎间隙,然后按直入法进行腰椎穿刺;B组采用人工手法定位腰椎间隙,然后按直入法进行腰椎穿刺,记录定位时间、腰椎穿刺时间、定位加腰椎穿刺总时间。结果:A组平均定位时间为(4.03±0.65)min,腰椎穿刺时间(皮肤消毒到穿刺针确认成功进入硬膜外腔)为(6.55±1.34)min,定位加腰椎穿刺总时间为(10.58±1.23)min。B组平均定位时间为(0.95±0.24)min,腰椎穿刺时间(皮肤消毒到穿刺针确认成功进入硬膜外腔)为(19.30±8.05)min,定位加腰椎穿刺总时间为(20.25±8.09)min,两组在定位时间、腰椎穿刺时间、定位加腰椎穿刺总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例(100%)腰椎椎管内穿刺全部成功,B组26例(86.7%)腰椎椎管内穿刺成功,4例(13.3%)穿刺失败而用改其他麻醉方式。结论:C臂机影像引导定位肥胖患者腰椎穿刺,具有定位准确,缩短腰椎穿刺时间的优势,并能提高腰椎椎管内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0例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15例采用小剂量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硬膜外用药量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硬膜外用药量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发现两组患者在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善、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适合高龄患者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镇痛泵持续恒定硬膜外注入曲安奈德混合液,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经CT或MRI确诊的65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疼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根据狭窄部位选择不同硬膜外穿刺点,置管成功后,首量推注0.75%罗哌卡因3ml,A组接镇痛泵持续泵入曲安奈德混合液100ml,持续50h。B组经硬膜外导管一次性注入曲安奈德混合液后,拔出导管。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A组优14例,占46,7%;良12例,占40.0%;优良率为86.7%(26/30例).B组优3例,占10.0%;良11例,占36.7%;优良率为46.7%(14/30例)。A组疗效及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镇痛泵持续泵入曲安奈德复合液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引起的疼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刘瑗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218-1219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穿刺时神经根损伤早期阶段的治疗方法。方法:48例腰-硬联合麻醉穿刺过程中出现神经根损伤的剖宫产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n=24),Ⅰ组保留硬膜外导管,术毕即刻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5mg,每日一次;Ⅱ组不保留硬膜外导管,术毕立即肌注甲钴胺0.5mg,每日一次,观察记录5天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Ⅰ组优良率95.8%;Ⅱ组优良率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和地塞米松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穿刺过程中神经根损伤早期神经功能恢复阶段,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黎阳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96-97,111
目的探讨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剖宫产手术112例,ASAⅠ~Ⅱ级,年龄20—37岁,按照随机对照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A组(试验组)为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为硬膜外麻醉组,观察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VAS疼痛评分、肌松效果、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两组最高阻滞平面及并发症等。结果阻滞前后及两组间血流动力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A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0.7%,麻黄素使用率为5.3%,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最高阻滞平面、不良反应及术后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镇痛效果完全,有效镇痛持续时间长,肌松效果好,显效快,最高阻滞平面到达时间短,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术后患者能及早运动,镇痛完全,有效镇痛持续时间长,肌松效果好,起效快,是一种较为合理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硬膜外规律间断注射不同容量局麻药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行分娩镇痛初产妇60例,随机分为4 ml组(A组)、6 ml组(B组)和8 ml组(C组).分别规律间断硬膜外注射0.125%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0.4μg·m1-1 4、6、8 ml·h-1,均无背景输注剂量.记录疼痛VAS评分、PCEA追加次数、麻醉药物用量、最高阻滞平面、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与镇痛前相比,3组产妇在实施分娩镇痛后VAS均降低(P<0.05),但3组间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C组相比,A组PCEA追加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A、B组相比,C组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增加(P<0.05).宫口开全时,A组最高阻滞平面最低(P<0.05),C组最高阻滞平面最高(P<0.05).结论 硬膜外以4、6、8 ml·h-1规律间断注射0.125%罗哌卡因与0.4 μg&#183;ml-1舒芬太尼镇痛效果均确切.由于4 ml组PCEA追加次数多而8 ml组用药量大,建议选择硬膜外规律间断注射镇痛液6 ml·h-1行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单侧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50例拟髋部手术高龄患者,年龄75~101岁,随机分成三组:持续硬膜外麻醉组(CEA组)、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单侧脊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OCSEA组),每组50例.选择第2~3腰椎或第3~4腰椎椎间隙为穿刺点,CEA组单纯硬膜外腔给药,阻滞药为1.5%利多卡因或1%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首剂总量7~12 ml CSEA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后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备用后立即平卧,OCSEA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及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后仍保持侧卧位10~15 min.麻醉平面尽可能控制在第10胸椎以下.CSEA组和OCSEA组脊麻用药均为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1.5~1.7 ml.比较三组的麻醉平面、麻醉效果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CSEA组和O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CEA组,CSEA组和OCSEA组的麻醉平面比CEA组更容易控制,OCSEA组的血压更为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小剂量单侧脊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血压变化小,安全有效,较适合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