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海中建南盆地速度资料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量速度谱解释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南海中建南盆地的层速度、时深转换和砂岩百分含量,并对盆地5套地层的层速度平面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坳陷的层速度最大,北部坳陷和南部坳陷次之,北部隆起的层速度最小,反映了地层的构造走势;利用砂岩百分含量资料进行岩性分析,发现西北部和西南部的砂岩百分含量大于75%,属于砂岩相沉积,推测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西北和西南方向,为沉积相解释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声学探测技术在近岸水域地震地层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山东省海阳冷家庄东南近岸海域浅、中深层地层声学探测剖面进行了分析对比,对研究区内的地震地层层序和基岩的构造特征地判有研究区存在着3个地震反射波且,分别代表了3套没形成时代、不同 地层,综合海底浅层柱状取样结果及陆上地层露头情况,推测这3个地震反射波层组分别与第四纪浅海相泥砂质沉积,白垩纪莱阳群中上部的中、薄层粉砂岩和莱阳群的厚层石英砂岩相对应。并且,发育于基岩内的断层构造在第二、三反射波层组内具  相似文献   

3.
南海沉积岩芯中粘土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海中部5个沉积岩芯的粘土矿物做了定性分析和半定量估算。提出南海粘土矿物组合特征为陆架浅海型与大洋型间的过渡型,这一特征表明,南海沉积物以多源性为特征。研究指出,南海沉积岩芯中粘土矿物含量高低呈现出周期性的旋回变化,并且有可对比性,控制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沉积过程中古气候冷暖的周期性旋回变化及其所影响的沉积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南沙海域油气等矿产资源丰富,但受客观因素所限,该区地质调查工作仅限于二维地震勘探和表层取样,而对沉积盆地古地理特征的了解近乎空白。因此,利用地震速度资料求取速度场分布特征、建立速度岩性关系并恢复地层分布特征,成为了南沙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手段。以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速度谱解释和层速度计算、制作时深转换尺和砂泥岩性量板、绘制砂比指数平面图,并开展探讨及相关分析。研究表明:埋深和岩性是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通过速度岩性量板的建立,可以有效识别研究区岩性分布规律、判断物源及沉积变化;南沙东北部物源方向及沉积特征的变化与南沙地块新生代裂谷期、漂移期、前陆期的构造演化相互关联,其物源分别来自华南古陆块、内生物源及菲律宾岛弧,借此可以初步认识南沙东北部海域沉积分布。研究发现,对能量团速度的理解差异导致了海底起算时间在不同运算步骤中的不同结果,而这种差异表现应该引起重视。上述工作有助于为该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重矿物百分含量分区、岩石碎屑组分特征、地层倾角测井特征等对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物源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马王庙地区受到北东向的汉川和北西向的汉水两个方向物源影响。在此分析基础上,结合砂岩百分含量分布特征和沉积环境详细阐述了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各个油组沉积时期不同物源的影响程度,认为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主要受东北部汉川方向物源的影响,西北部物源的影响次之,两物源影响交汇于马10井—马39井区附近。Ⅲ油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受到西北物源的影响较小;Ⅱ油组时期东北物源影响较前期增大,受西北部物源影响变化不大;Ⅰ油组时期仍以东北部物源影响为主,但其影响变小,而西北物源影响范围变大。  相似文献   

6.
蓝东兆 《台湾海峡》1994,13(1):85-93
南海下大陆坡KL37剖面共鉴定出硅藻112种和变种,隶属于45属。依据剖面硅藻种类的百分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划分而个硅藻带,其中Ⅰ带划分出8个亚带,Ⅰ1,Ⅰ3.Ⅰ5亚带和Ⅱ带的热性种平均含量高于40%;Ⅰ2,Ⅰ4,Ⅰ6,Ⅰ7,Ⅰ8亚带的热性种含量低于40%,反映了该区古温度和古地理条件的变化。并依据结节圆藻壳体大小的值变,化确定出该剖面的地层年代:Ⅱ带属于全新世沉积,Ⅰ带属于晚更新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7.
重矿物组合、含量变化和特征矿物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是沿海泥沙来源和运移趋势判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廉州湾南部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分析 ,发现该区重矿物分布以北海地角为界 ,其百分含量和特征矿物南北有别 ,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的物质来源区。其中廉州湾北部南流江流域来沙是该区主要物源 ,运移趋势为自 NE向 SW;地角西南岸段、岭南侧海岸侵蚀及银滩来沙也为该区提供了部分物源 ,运移趋势为绕过冠头岭沿海岸向 N方向运移。由于缺乏北海陆域陆相地层重矿物含量等相关资料 ,暂未做物质来源区的具体判断  相似文献   

8.
廉州湾南部海域泥沙来源及运移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矿物组合、含量变化和特征矿物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是沿海泥沙来源和运移趋势判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廉州湾南部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分析,发现该区重矿物分布以北海地角为界,其百分含量和特征矿物南北有别,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的物质来源区,其中廉州湾北部南流江流域来沙是该区主要物源,运移趋势为自NE向SW;地角西南岸段、岭南侧海岸侵蚀及银滩来沙也为该区提供了部分物源,运移趋势为绕过冠头岭沿海岸向N方向运移,由于缺乏北海陆域陆相地层重矿物含量等相关资料,暂未做物质来源区的具体判断。  相似文献   

9.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划分了3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并进一步论述了各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厚度、层速度及砂岩含量等。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5类典型的地震相:平行-亚平行相、楔状发散相、前积相、杂乱相及水道充填相。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的分析,认为始新世研究区呈现出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特征;渐新世,盆地遭受海侵,研究区接受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早中新世,盆地中部沉积大规模半深海相沉积;中中新世末海平面出现下降,陆坡半深海环境的范围有所减小,西沙海槽浊积水道的雏形形成;晚中新世之后,研究区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发育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沉积。此外,由研究区南北缘隆起区提供物源在层序内部还发育有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由地形高差控制作用在陡坡带或断层下降盘还形成了斜坡扇、浊积体。  相似文献   

10.
南海下大陆坡KL37剖面共鉴定出硅藻112种和变种,隶属于45属。依据剖面硅藻种类的百分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划分两个硅藻带,其中Ⅰ带划分出8个亚带。Ⅰ1、Ⅰ3、Ⅰ5亚带和Ⅱ带的热性种平均含量高于40%;Ⅰ2、Ⅰ4、Ⅰ6、Ⅰ7、Ⅰ8亚带的热性种含量低于40%,反映了该区古温度和古地理条件的变化。并依据结节圆筛藻壳体大小的比值变化,确定出该剖面的地层年代:Ⅱ带属于全新世沉积,Ⅰ带属于晚更新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11.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远景   总被引:69,自引:8,他引:69  
通过对南海的中新生代区域构造、中上新世纪沉积、近-现代地貌及地温条件的分析,结合ODP184航次钻探成果和水合物最新调查资料,探讨了南海水合物的成矿条件,认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构造环境;通过对南海陆坡深水区现有大量多道地震调查资料的重新判读,发现南海地区存在多处水合物的地震标志-BSR,以活动边缘笔架增生楔和非活动边缘西沙-东沙为例,重点解剖水合物的地震特征,建立其成藏模式,总结其成矿规律,预测水合物资源远景,为今后在该海域寻找水合物矿床、预测水合物资源远景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海南部海域新生代万安运动的构造意义及其油气资源效应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南海南部海域在中中新世末发生了一次区域构造运动,被命名为万安构造运动。这次构造运动在新生代沉积中的表现是断裂、块断、挤压背斜和向斜。部分地区发育逆冲构造等。根据南海区域构造分析产生这次构造运动的起因可能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于13MaBP在民都洛岛处发生碰撞.以及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在苏拉威西岛处发生碰撞(10MaBP)有关。这两次碰撞事件均对南海南部海域产生挤压,尤其是第一次碰撞挤压(向西方向)很强烈,是这次构造事件的主导因素。万安构造运动在南海南部海域沉积盆地中产生了许多挤压构造;而该海域沉积盆地中生烃的关键时刻是6MaBP,构造形成时间在生烃关键时间之前。因此,该海域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海流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2006-2009年期间,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3个站ADCP海流连续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潮流调和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陆架陆坡区100 m,200 m和1 200 m水深海域海流的垂向结构,探讨了环流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特别讨论了南海暖流和北陆坡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陆架陆坡区潮流类型属于不规则日潮,深水站点中层表现为正规全日潮类型,垂向为"三层结构",甚至更加复杂。O1,K1,M2,S2等分潮总体上为顺时针旋转,在深水站点,基本表现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往复流形态。从能量角度看,表层和底层海流中,潮流所占份额较大,分别占30%~40%和40%~50%,中层较小,约为20%。对东沙群岛西南陆架陆坡区环流,观测计算结果证实了西向强流的存在,且垂向结构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在200 m水深处没有明显的南海暖流,只是10~30 m以上层次存在逆风海流。海南岛以东海域连续15个月表层环流的结果表明,冬季明显受到南海暖流的影响,存在东北向的逆风海流,夏秋季的环流表现为西南向,流速较强,夏季也存在逆风情况,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可能是该地南海暖流的流轴具有季节性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  相似文献   

14.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coal-rock organic facies of Oligocene Yacheng Formation of the marginal basi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lassified and divided.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correlations of the large-scale coal-bearing basins between the epicontinental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oal forming activi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resented particularity and complexity. Furthermore, the coal forming mechanisms also presented distinctiveness. The marginal basi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nsist of several large and complex rift or depression basins, which are distributed at different tectonic posi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refore, the marginal basi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not simple traditional units with onshore continental slopes extending toward the deep sea. The marginal basins are known to consist of multi-level structures and distinctive types of basins which differ from the continental regions to the sea. During the Oligocene, the existing luxuriant plants and beneficial conditions assis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at. Therefore, the Oligocene was the significant period for the formation and aggregation of the peat. However, the peat did not form in unified sedimentary dynamic fields,but instead displayed multi-level geographical units, multiple provenance areas, instability, and nonevent characteristics. As a result, the marginal basi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characterized by non-uniform peat aggregation stages. In another words, the majority of the peat had entered the marine system in a dispersive manner and acted as part of the marine deposits, rather than during one or several suitable coal-forming stages.These peat deposits then became the main material source f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all of the marginal basi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tudy will be of much significance for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marginal basi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相似文献   

15.
许志峰 《台湾海峡》1995,14(4):356-360
本文根据沉积速率变化受沉积环境制约机理,计算了南海中北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变化,分析该海域沉积环境的特征。通过7个粒状样沉积速率的计算与分析,认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明显高于典型的大洋沉积环境的沉积速率,平均为10.2cm/ka,北部海域平均沉积速率为11.3cm/ka,南部海域平均沉积速率为6.0cm/ka,表现为近陆区沉积速率高,远离大陆速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次表层水温对夏季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根据实测资料,初步确定南海夏季风平均爆发日期是5月16日(即5月的第4候),分析了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变化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关系。在1981-2000年期间,偏冷年份有1981、1984、1986、1990和1992年,偏暖年份有1983、1993、1995、1998、1999和2000年,其余年份为正常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迟(早)与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持续偏冷(偏暖)现象关系密切;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6—10月异常偏冷(偏暖)时,南海夏季风则提早(推迟)结束,来年南海夏季风推迟(提早)爆发。8-12月西沙水温异常偏冷(偏暖)时,南海夏季风提早(推迟)结束,来年南海夏季风推迟(提早)爆发。  相似文献   

17.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in the borehole core sound velocity (Cp) of the submarine sediments are related to the events of marin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in the geologic history.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Cp curve for the borehole sound velocity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and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thus providing evidence for revealing at least (3) sedimentary cycle events of marin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occurring in the west Pacific marginal sea since the Pleistocene Epoch. The sound velocity of marine sediments brought in the course of marine transgression is lower (1450-1510 m/s) while that of continental sediments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marine regression is higher (1650-1720 m/s).  相似文献   

18.
陈峰  蔡锋 《台湾海峡》1992,11(4):339-344
本文根据南海深海盆地三个沉积柱样的粒度结构、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等特征分析,深讨了南海深海盆地细粒沉积物的浊积现象。结果表明,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斜坡上KL37孔的浊流沉积现象并不明显;位于陆架斜坡和深海盆地交界处的KL29孔存在着大量的浊积层,属于浊流沉积和半远洋沉积环境;位于南海盆地中部的KL91孔虽然已属于远洋性沉积环境,但除出现火山灰沉积外,浊流沉积作用仍然是相当活跃的。  相似文献   

19.
揭示南海輓近海平面变动和古岸线诸多遗迹,探讨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一般规律,初步分析南海周缘中全新世和现代地壳构造升降速率,得出本区海平面上升率适中参考值为0.10—2.0mm/a,初步估算未来50年内海平面变化趋势在1.26—4.0mm/a之间;而构造升降受块断差异运动控制,一般规律是南海北部沿岸自东向西递减,由福建南部1.15mm/a至海南岛南部0.54mm/a。近代地壳形变资料亦证实这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条件是存在差别的。南海,东北部,在氧同位素2、4、6期,由于菲律宾海的高盐度海水的注入,使这里的生物生产率特别高,陆坡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加上此期间该处的沉积速率高,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自中新世末以来,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碰撞,对南海北部产生北西向挤压,加快了流体在沉积物中的活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因此认为南海东北部陆坡应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