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灿红 《吉林医学》2015,(4):770-771
目的:探讨移动ICU在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的作用,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确保机械通气患者的院内转运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382例机械通气患者在院内转运的临床资料,将移动ICU构建前共168例械通气患者设为对照组;将移动ICU构建后共214例械通气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的气管插管移位/脱出、血氧饱和度下降>20%、痰堵等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移动ICU转运延续了监护室的环境及管理水平,可降低转运中意外发生率,确保患者院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2.
杨丽珍  符春花 《海南医学》2011,22(13):150-15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院内检查转运的预见性护理.方法 对65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转运前评估及准备,转运途中实施有效的监护,并对危急情况采取了准确的处理措施.结果 65例患者中有2例途中出现危急情况,经有效处理,患者均能安全转运.结论 预见性护理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安全转运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取院内安全有效的转运措施,包括转运前患者的评估,患者的准备,与CT室和创伤外科的协作,转运过程中仪器和药品的准备,途中病情监护。确保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内的安全转运。结果:152例患者在转运过程中1例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其余病例均安全送达创伤外科作进一步治疗。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安全有效的院内转运措施,对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50例机械通气病人进行转运前的评估及准备,转运途中实施有效的监护,并对危急情况采取了准确的处理措施.结果 50例病人中有8例途中出现危急情况,经积极有效处理,均能被安全转运.结论 机械通气病人转运前的评估及充分准备,转运途中医护分工合作及全面的监护,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有效保证患者安全转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颅脑手术后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方法:对100例颅脑手术后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护理措施主要包括转运前正确评估、患者及转运设备的准备、转运人员的要求、与病房的协调、转运过程中的监护。结果:100例颅脑手术后患者院内转运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护理工作在确保颅脑手术后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吕江  谢为民 《西部医学》2009,21(9):1529-1530
目的比较早期机械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外伤救治中的疗效。方法将69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随机分为早期通气组(36例)和常规通气组(33例),常规通气组先予鼻导管吸氧,出现呼吸衰竭时使用机械通气;早期通气组入院后立即给予机械通气。比较两组通气前后动脉血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及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通气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但早期通气组通气效果更好,通气时间更短;两组在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及植物状态、死亡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早期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对病人的死亡率、致残率、好转率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我院急诊科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因素,找出安全转运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2011年1~12月285例危重患者转运时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转运途中发生意外9例.结论 在运送患者前检查运送工具的性能完好,抢救药品设施准备齐全;转运过程中掌握运送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加强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提高护士的急救技能,及时转运患者住院等是保证患者在院内安全转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治疗中的重要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9例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行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分析机械通气的重要性及临床价值。结果 本患者29例,根据Gros预后评分方法,恢复良好14例,中残4例,重残4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24.1%。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治疗中,机械通气迅速纠正低氧血症,使神经细胞损伤得到氧气治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颅脑外伤尤其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缺氧、颅高压、脑水肿,这已成为关系其预后的主要因素。如何改善患者脑组织缺氧、水肿及颅高压,是当前颅脑损伤治疗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静舒氧(一种静脉用内给氧, 500ml,加拿大篮孚公司独资生产)对28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进行治疗,疗效确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56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根据GCS评分标准,分为GCS3-5分组和GCS6-8分组。根据人院先后随机分为静舒氧治疗组和非静舒氧对照组,每组28例。在治疗组  相似文献   

10.
赵彦标  高超  王宏昭 《西部医学》2018,30(6):868-871
【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医院收治的317例重型颅脑外伤并在NICU使用呼吸机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139例)与未感染组(178例)。对所有患者行血培养,分析颅脑外伤手术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感染组血培养共发现病原菌211株,以革兰氏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及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多,分别为2180%、1469%。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具有较强耐药性,而对美罗培南、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具有较好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头孢曲松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具有较强敏感性。吸痰次数、年龄、发生误吸、留置胃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白蛋白水平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是颅脑外伤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脑外伤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可由多种危险因素及多种病原菌感染引起,临床上需重点关注此类患者,并加强对其危险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王豪  刘丁  陈萍  王政  成瑶 《重庆医学》2011,40(36):3665-3667,3670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06~2009年的创伤患者330例,采用损伤严重程度计分(ISS)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0例创伤患者中感染鲍曼不动杆菌36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较高的ISS评分(P=0.02)、较低的入院时GSC评分(P=0.03)、较长的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P=0.000 01)、机械通气时间(P=0.000 01)、内固定术(P=0.003)等,以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与内固定术是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有较高的病死率,病死率高低与ISS及GCS评分有关。结论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与内固定术是导致严重创伤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并不影响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刘永明 《中外医疗》2014,(29):18-19
目的针对颅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合并非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该院重症监护科室收治的颅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80例,其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40例,无肺部感染患者40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观察组,无肺部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影响颅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合并非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中的年龄、昏迷、脱水剂使用、休克、意识障碍、激素应用、机械通气、开放性脑外伤、饮酒、吸烟、营养不良、肺部疾病、气管切开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合并肺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有患者自身的因素、有药物因素、有诊疗因素等,重症监护室是感染发生的高危场所,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降低颅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的合并肺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机械通气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所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住院期间有无机械通气对患者进行分组,进一步将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通气时间是否≥7 d分成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组和非延长组。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机械通气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112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30例,中位年龄52岁(16~89岁),中位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e score,ISS)34分(16~66分)。车祸伤和坠落伤是最常见的受伤类型。使用机械通气患者62例,未使用机械通气患者50例,多因素分析表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OR=0.72,95%CI:0.53~0.92,P=0.03)、血液碱剩余(OR=0.56,95%CI:0.37~0.88,P=0.002)、肋骨骨折(OR=1.72,95%CI:1.60~2.80,P=0.012)是启动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机械通气时间≥7 d者38例,<7 d者24例,结果显示ISS评分越高,GCS评分越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越长。结论: GCS评分、血液碱剩余和肋骨骨折是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ISS评分高和颅脑损伤重可能会延长机械通气时间,患者气管切开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机械通气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所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住院期间有无机械通气对患者进行分组,进一步将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通气时间是否≥7 d分成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组和非延长组。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机械通气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112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30例,中位年龄52岁(16~89岁),中位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e score,ISS)34分(16~66分)。车祸伤和坠落伤是最常见的受伤类型。使用机械通气患者62例,未使用机械通气患者50例,多因素分析表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OR=0.72,95%CI:0.53~0.92,P=0.03)、血液碱剩余(OR=0.56,95%CI:0.37~0.88,P=0.002)、肋骨骨折(OR=1.72,95%CI:1.60~2.80,P=0.012)是启动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机械通气时间≥7 d者38例,<7 d者24例,结果显示ISS评分越高,GCS评分越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越长。结论: GCS评分、血液碱剩余和肋骨骨折是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ISS评分高和颅脑损伤重可能会延长机械通气时间,患者气管切开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5月—2008年4月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中入院时即刻使用机械通气(A组)26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后才使用机械通气(B组)22例,对两组间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PaO2、R、PaCO2、SaO2)变化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有l8例(占81.82%)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并使用呼吸机,两组机械通气前后PaO2、R、PaCO2、SaO2等呼吸监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应用机械通气能较早地改善患者术后的缺氧症状,有助于纠正损伤后低氧血症和意识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5月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重症脑卒中患者148例,根据罹患肺部感染与否分为卒中相关性肺炎组与无卒中相关性肺炎组.分析重症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重症脑卒中患者中99例并发了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6.9%。重症脑卒中患者罹患肺部感染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分、鼻饲、抑酸药物的使用及机械通气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9分及抑酸药物的使用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独立相关。结论GCS〈9分、鼻饲、抑酸药物的使用及机械通气是重症脑卒中患者罹患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GCS〈9分及使用抑酸药物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胡建成 《安徽医学》2013,34(1):36-3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对近4年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中按颅脑损伤GCS计分≤5分者26例,5~8分者52例,所有伤者入院时经简单包扎固定后行头胸腹及骨盆CT检查,52例行急诊开颅手术,胸腔闭式引流24例,8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伤口清创术17例。出院时按GOS分级评分:良好36例(46.2%),轻残14例(17.9%),重残7例(9%),植物状态3例(3.8%),死亡18例(23.1%)。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时应及早诊断,避免漏诊,密切监护,多科协作,重视并处理好颅内高压和休克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压氧加针灸推拿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恢复作用。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Ⅰ组)、常规药物+针灸推拿治疗(Ⅱ组)及常规药物+针灸推拿+高压氧治疗(Ⅲ组)。Ⅰ组、Ⅱ组和Ⅲ组病例数分别为58,65,76例。入院时与出院时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s。GCS)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comprehensiveassessment,FCA)评分。结果:与入院时比较,出院时3组GCS和FC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出院时Ⅱ组和Ⅲ组GCS和FCA评分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GCS评分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论:高压氧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能显著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陈科 《四川医学》2011,32(8):1234-123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创伤患者救治中时间的选择。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00例严重创伤患者,按照ISS和GCS评分确定人工机械通气的时间。结果术后并发症(出血、皮下气肿和气管狭窄)和病死率与气管切开的时间没有相关性,但气管切开时间越早,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越短(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命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瘘、气管食管瘘与血运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科颈髓损伤患者2001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颈髓损伤并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中伴发食管瘘、气管食管瘘病例记录,并结合文献及实际护理经验探讨食管瘘、气管食管瘘的成因,分析颈髓损伤后呼吸肌无力、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和颈髓爆裂损伤对造成食管瘘、气管食管瘘的相关性因素,进行经验总结。结果本文报告的3例其中食管瘘1例、气管食管瘘2例全部愈合,顺利接受进一步治疗。结论食管瘘、气管食管瘘在颈髓损伤并发症中与受伤程度、食管血运变化、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的措施、时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