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景熙  辜勇  燕小勇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182-2183
[目的]了解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DAI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原发性脑损伤的特征及治疗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脑震荡和原发脑干伤被包含其中,且常常与脑皮质挫裂伤伴发。主要依靠临床经验和CT、MRI诊断。60例DAI伤者中,手术治疗28例(46.66%),恢复良好6例(21.42%),死亡15例(53.57%);保守治疗32例(53.33%),恢复良好6例(18.75%),死亡14例(43.75%)。[结论]对DAI伤者采取支持及手术治疗等综合措施,可获提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MRI特征以及诊断价值。方法23例患者均有MRI检查,其中有16例还有CT检查。分析23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AI发生于以下部位:肼胝体6例,皮髓交界处7例,脑白质7例,脑干6例,基底节5例,小脑3例,脑室5例。多发病灶共19例。23例DAI患者中20例为交通伤。本组DAI伴其他脑伤者18例。CT检查难以发现病灶的小脑、脑干和肼胝体等处(9/23),MRI均可以清晰显示。结论MRI对发现DAI的诊断价值较大。CT检查难以发现在小脑、脑干和肼胝体等处的病灶,MRI可以清晰显示。但是CT发现合并的颅骨骨折优于MRI。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严重危害伤者的生命及健康,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交通事故是造成该伤害的最主要原因,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MRI特征以及诊断价值。方法23例患者均有MRI检查,其中有16例还有CT检查。分析23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AI发生于以下部位胼胝体6例,皮髓交界处7例,脑白质7例,脑干6例,基底节5例,小脑3例,脑室5例。多发病灶共19例。23例DAI患者中20例为交通伤。本组DAI伴其他脑伤者18例。CT检查难以发现病灶的小脑、脑干和胼胝体等处(9/23),MRI均可以清晰显示。结论MRI对发现DAI的诊断价值较大。CT检查难以发现在小脑、脑干和胼胝体等处的病灶,MRI可以清晰显示。但是CT发现合并的颅骨骨折优于MRI。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脑弥漫性轴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7例,植物生存11例,重度残疾14例,恢复良好16例。14例重度残疾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病情重,预后差,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可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死亡13例(23.2%),其中4例死于脑疝;植物生存7例(12.5%),重残13例(23.2%),中残7例(12.5%),轻残10例(17.9%),良好6例(10.7%)。结论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死亡13例(23.2%),其中4例死于脑疝;植物生存7例(12.5%),重残13例(23.2%),中残7例(12.5%),轻残10例(17.9%),良好6例(10.7%).结论 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及处理方法,以提高治愈率。方法12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3-5分43例,6-8分54例,9-12分31例。68例有瞳孔改变(53.1%),88例有生命体征变化(68.8%)。交通伤为首要致伤原因。全部病人均行头颅CT检查,97例发现异常(75.8%);51例行MR I检查,44例发现异常(86.3%)。死亡31例,1周内死亡23例,植物生存18例,重残29例,轻残24例,良好26例。结论DAI病人伤情重,死亡及致残率高,临床表现复杂。CT及MR I检查,大多数病人可获正确诊断,也可出现假阴性。其诊断主要是临床表现与动态影像学结合。早期正确的诊断和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是病人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多伤情重,预后差,致残率,死亡率高。其发生机理已为大家熟知,而治疗仍无特效措施。本院自1998年来收治的重型脑外伤中能确立诊断脑弥漫性损伤的34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14例。最小1岁,最大72岁。车祸伤22例,高处坠落伤3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的主要弥漫分布于脑白质、以轴索损伤为主要改变的一种原发性脑实质损伤。其特点为广泛性白质变性,小灶性出血;神经轴索回缩球,小胶质细胞簇出现;常与其他颅脑损伤合并,死亡率较高。因此,对DAI的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3例临床可疑DAI病例行常规MR(TSE、FLAIR、DWI)及SWI检查,分别检测各方法所示患者脑内出血灶数量。结果 SWI共显示1132个出血灶,较CT、常规MR序列显示更多。结论 SWI能非常敏感地检出外伤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内的小出血灶,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正确率,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收治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存活22例(45.8%),其中恢复良好和中残10例(20.8%),重残12例(25%);死亡26例(54.2%).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对45例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车祸伤是致DAI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以伤后原发性昏迷,且持续时间较长为特点,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DAI的主要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脑干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小于2cm;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结论CT结合临床能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应用膳食纤维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肠屏障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80只,采用Marmarou方法致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致伤复苏后24、48、72h处死动物,取门静脉血测血浆微量内毒素的变化,取小肠回盲部观察细胞凋亡变化。结果致伤复苏后对照组内毒素值明显高于治疗组,小肠粘膜细胞凋亡指数增加。结论添加膳食纤维作为肠内营养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肠屏障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卫贤  杨林  魏璐城 《中国校医》2005,19(3):233-235
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以总结经验,提高疗效。方法对我科1993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2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治疗后GOS评分为良好38例,占30.1%;中残21例,占16.7%;重残13例,占10.3%;死亡54例,占42、9%。结论脑损伤后持续昏迷超过6h,CT扫描正常或脑内可见点状高密度影,颅内无占位效应者可诊断为DAI。DAI预后差,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郭利民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755-3757
目的探讨弥漫性弥漫性轴索损伤重症监护的策略及其与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某科收治的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共计103例,对其重症监护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颅内压监护组与未进行颅内压监护组、常规气管切开组与出现低氧血症时气管切开组的患者的预后和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讨论重症监护策略与患者雨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颅内压监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和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进行颅内压监护组,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气管切开组与低氧血症时气管切开组之间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无明显差异,而常规气管切开组的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I患者重症监护策略,除了常规的监护措施外,应该尽早进行气管切开、加强颅内压监护,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闭合性腹部伤合并颅脑伤的认识,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5月~2010年9月收治的35例闭合性腹部伤合并颅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存活28例,死亡6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率17.14%。结论根据闭合性腹部伤合并颅脑伤的发生特点,应全面考虑,早期诊断,对于伴有意识障碍、昏迷的颅脑损伤合并腹部外伤患者,一定要积极的常规腹腔穿刺,减少漏诊、漏治。手术顺序需先治疗危及生命的损伤,注重围术期处理,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王建荣 《现代保健》2011,(10):28-29
目的 探讨创伤性大脑浅静脉损伤机制与创伤性脑梗死的关系对预后的影响及对创伤性大脑浅静脉的有效处理措施.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颅脑损伤患者2660例,其中36例合并有术中证实的大脑浅静脉损伤.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伴有大脑浅静脉损伤的36例中合并颅骨骨折24例,36例均合并有急性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并发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性脑梗死.伤后6个月,36例患者中10例预后较佳,26例预后不佳.结论 颅骨骨折直接损伤是导致大脑浅静脉损伤的主要原因,大脑浅静脉损伤是导致创伤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合并有大脑浅静脉损伤的颅腩损伤患者预后差,死残率高.术中注意保护受损大脑浅静脉和给予受损静脉周围充分减压,以及术后防止受伤静脉栓塞和血管痉挛是提高此类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识别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并评估其预后价值。 方法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DLBCL患者的基因和临床信息:GSE31312(n=424,训练集)和GSE10846(n=295,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通过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结合平稳选择法以及多因素Cox回归筛选与患者预后相关的lncRNA。根据所筛lncRNA将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高危组和低危组)并进行log-rank检验。然后分别建立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lncRNA及IPI+lncRNA的Cox比例风险模型,依据时点/动态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法对各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进行评价和比较。 结果  共发现8个与DLBCL预后相关的lncRNA。训练和验证集中,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训练集:χ2=73.1,P < 0.001;验证集:χ2=13.4,P < 0.001),IPI+lncRNA模型的C指数与其他两个模型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训练集:IPI+lncRNA vs. IPI:Z=76.536,P < 0.001;IPI+lncRNA vs. lncRNA:Z=17.714,P < 0.001;验证集:IPI+lncRNA vs. IPI:Z=42.427,P < 0.001;IPI+lncRNA vs. lncRNA:Z=30.587,P < 0.001)。 结论  本研究发现的8个lncRNA可以作为DLBCL的预后标志物,与IPI结合可提高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闫丽红 《现代保健》2009,(16):48-49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作为治疗组,随机抽取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期间常规治疗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与之比较,并对两组中的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低温组和对照组的颅内压、血糖、心率和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组颅内压,控制伤后早期高血糖,对原发性脑干损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