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形是力的图解”可以理解为:作为处理结构的形与力的一种方式,通过安排结构“形”与“力”的互动与关联,实现结构内在的理性(力)与外在的表现(形)紧密而内敛的逻辑关系.文章从“形”与结构的内力、“形”与力流的传递及形态抵抗下的“形与力的结合”三个方面论述,具体阐述了“形是力的图解”这一建筑学命题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雷姗姗  孙靓  尚伟 《新建筑》2023,(5):66-70
密斯·凡·德·罗始终在追求抽象空间形式与实体建造逻辑之间的统一,在结构秩序上进行了大量设计实践。文章首先对密斯建构理念中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分析,其次以柱及杆件体系为契机阐述了密斯在弥合矛盾的三个阶段中对结构秩序的探索过程,即发现结构与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行支撑与围护两分的建构尝试、通过结构秩序完成对建构的全面表达,最终讨论其“清晰的建造”这一建筑理念的发展过程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树阳 《四川建材》2016,(4):111-112,114
建筑师从结构的技术策略入手,对老建筑的改造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在创造新的结构的同时,又很好地保留、尊重老建筑的原有建筑模式,在新与旧的对立与融合之间,恰好把握住了建筑语言的临界点,赋予老建筑新的功能与存在使命。同时,新结构的出现,展现了建筑师对建筑结构的别样理解与创造力,能如愿体现其建筑思想,坚持自己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建筑整体概念的连续性,对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秩序上的创新,呈现出一种生长、有机的建筑观。  相似文献   

4.
作为空间艺术的建筑之美,源于其建造的合理逻辑。建筑形态的诗意表现与内在的力学特质存在关联.建造的逻辑体现在如何通过建立建筑形态的几何秩序来表现其力学特质,并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建筑形态。展现建筑真实之美有助于提升建筑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5.
无论建筑形态如何变化,其数理、力学相关的技术逻辑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形便是力的图解.从力流方向、内力图解、形态抵抗三方面阐述形与力的关系,希望形与力成为建筑师与工程师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通过凤定边界条件及对盘旋楼梯中柱的受力分析,结合数学推导对盘旋楼梯中柱的最大力矩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7.
通过两个大比例十字形中柱的板柱连接试件(其中一个试件配置抗冲切锚栓),在竖向荷载和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试验,探讨了十字形中柱的板柱连接在模拟地震作用下的裂缝形态、破坏特征、混凝土以及钢筋的应变、滞回特性、位移延性等一系列受力特性。试验研究表明,十字形中柱的板柱连接与传统方形中柱的板柱连接受力性能类似,两个试件的极限侧移比都远超过了1.5%的侧移比限值要求,因此在板柱结构中引入十字形柱是可行的;配置抗冲切锚栓可以显著地提高板柱连接的承载能力和延性。此外,根据试验给出了十字形中柱的冲切临界面形式,并提出了其类似极惯性矩的计算公式,从而使十字形中柱的板柱连接可以应用现行规范的方法进行承载力分析计算,采用该方法的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在建筑设计中,结构往往以选型的方式出现在设计过程的最后阶段。有限的、预设的结构类型不但限制了设计的丰富性与创新性,也难以参与到建筑设计的概念形成阶段,使得结构仅仅成为支撑起建筑形式的附庸。文章针对建筑设计的概念阶段,为广大的建筑学院师生以及从业建筑师提供一种建筑语境下的新的结构设计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基于结构背后共通的力学平衡原理,以抽象化、图示化的力流(力的传递路径)作为媒介,将结构的平衡关系与建筑的构成关系融合关联起来,并通过对力流图示的变形操作来寻找与建筑概念最为相符的结构承重方式。文章同时精选了两组案例,以力流变形为线索,分析对比了它们各自在结构原理上的相似性以及建筑呈现效果上的差异性,进一步说明了基于同样的结构逻辑与操作手法,如何在结构平衡与建筑构成的两个层面同时进行变化创新,打破类型的界限,从而使得结构的技术理性与建筑的艺术性得以从本质上融合呼应。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结构逻辑形态理论和建筑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对当今建筑前沿所出现的“复杂性建筑”现象进行有选择的分析和归结,以结构逻辑的方法和视角重新审视信息时代极大丰富和复杂化的建筑语言.提出了“超结构逻辑形态”的概念,以结构逻辑理论为基础,将超结构逻辑形态的建筑语言中的有序性现象与无序性现象归结为复合结构的形态语言与变异结构的形态语言.从语义系统、语形系统和语法系统三个方面分析了“超结构逻辑形态”的建筑语言特点,并对超结构逻辑形态的建筑语言的价值和未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2)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建筑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功能和形象是构成建筑的两个要素。建筑需要技术,而高超的建筑技术又体现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这就是建筑结构中"力"与"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张拉整体结构的力密度法找形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适用于带有索元的柔性空间结构找形的力密度法。对力密度法的基本公式修正后,将其用于张拉整体体系,并编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对附加的约束条件,推导了扩展力密度法的基本公式。用本文编制的程序对三棱柱单元体、四棱柱单元体及四面体复合单元进行了算例分析,并对较复杂的四面体复合体的找形结果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地铁车站设计中,柱网的布置对整个车站的主体结构受力及车站内部设备、机房等平面布置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地铁车站结构力学性态复杂,地下结构的计算目前停留在软件计算阶段,尚未有关于柱轴力的理论解析式,但软件计算结果难以明确荷载传递方式、分析影响柱轴力的因素。本文基于对框架结构的力学解析,从荷载传递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柱轴力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得到了柱轴力的简易解析式。其分析结论明确了荷载传递方式,对于地铁车站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三跨双层地铁车站侧墙与柱起到了传递荷载的作用,目前尚未有关于柱轴力的理论解析式。基于对框架结构的力学解析,通过研究荷载在柱与侧墙的分配比例,理论推导了柱轴力的简易解析式,明确了荷载传递方式,进而分析影响柱轴力的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后,总结归纳出柱轴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顶板和侧墙的弹性约束、结构上部水土压力及结构自重与下部浮力的差值,而结构侧墙上水土压力对柱子轴力的影响微小。最后进行了工程实例对比,该理论解析式的结果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相差较小,该理论解析式可在实际设计中推广应用。本文分析探明了荷载传递方向,对于三跨双层地铁车站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受密斯建筑设计中建构逻辑“显”与“隐”的启示,以极少主义建筑简约形式与复杂建构的二元矛盾为切入点,探讨其建构逻辑与形式生成之间的规律,进而归纳出两种关系类型——“建构”逻辑之于形式的清晰性表达与“反建构”逻辑之于形式的抽象性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两种建构逻辑对应的操作方法及形式表达。立足于建构的语境,促进设计与建造的关联性,并对国内建筑设计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郭俊 《安徽建筑》2007,14(4):21-22
建筑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分别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进行剖析,并将其运用在建筑设计理论之中,阐述了建筑功能与建筑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变轴力悬臂柱稳定性的简便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等效负刚度相等的原则,建立了悬臂柱柱顶力与柱中力之间的等效关系;通过该等效关系将柱中力折算成柱顶力来对变轴力悬臂柱进行稳定问题解答,给出了实用计算公式;将该计算方法推广到多次变轴力问题,解决了多次变轴力悬臂柱的稳定问题,给出了简便的实用计算公式,并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公式具有一定的精度和准确性且偏于安全,可供工程设计及理论计算使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典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框架体系。随着人们对内部空间扩大的要求,老一辈建筑师创造了“减柱造”的方法。兰州是我国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区,当地人在扩大建筑物内部大空间的方法上,创造了三种未见于文献的“减柱造”形式。  相似文献   

18.
陈瑜  杨放 《江苏建筑》2009,(4):41-42,45
地震力作用下,与倾斜放置的阻尼支撑直接相连的柱子轴力有相当幅度的增长,这严重影响到结构的安全.在对设置倾斜阻尼支撑的结构体系的受力机理进行分析后,探讨了阻尼支撑在结构体系内的布置原则,并得出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19.
黄莺  万敏 《华中建筑》2006,24(6):44-47
该文结合近几年象征和隐喻手法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实例,通过对具象与抽象、本体与喻体及喻义等几方面的阐述,论述了象征与隐喻在建筑作品中的意义以及其对现代建筑形式产生的美学价值,并指出象征与隐喻诱发的审美情感,才能使建筑形式美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诞生于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与十九世纪的末期诞生于美国的芝加哥高层建筑有类似的产生背景、结构逻辑和形式观念。哥特建筑和高层建筑对于他们所产生的时代都是革命性的,然而他们却又是深深的扎根于他们所存在的时代的,它们有着本质上的共通,它们都是结构艺术的先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