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俊 《上海电力》2003,16(4):298-300
浦东磁悬浮快速列车示范工程是我国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行的磁悬浮列车线路。磁悬浮设计时速430km,单向运行时间约8min。在8min的运行期间,有功和无功的大幅度波动,会引起电网电压的波动及向系统注入高次谐波电流。为此,对磁悬浮列车运行时的电网电压和谐波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投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磁悬浮列车运行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厦门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建成投运,福建电网形成了以柔性直流输电通道与交流输电通道环网运行的交直流混联电网。为解决含柔性直流的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无功优化控制问题,提出了一个含电压源换流器的无功优化模型,并采用分支定界法及原对偶内点法求解。所提模型及求解方法已在福建电网自动电压控制系统中进行了测试,实现了对辖区范围内机组、容抗器、有载调压抽头和电压源换流器等各类无功电压调节策略的在线实时优化计算,取得了较好的测试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型受端电网动态无功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高压、远距离、大容量电网的建设,对受端电网电压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固定式补偿设备逐步难以适应电网发展.为此,以河南实际电网为例,重点针对交流特高压及其近区500 kV电网,将时域仿真法、V-Q曲线法及灵敏度分析法相结合,综合分析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型受端电网的动态无功配置方案,为大型受端电网动态无功配置研究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许春勇 《新疆电力》2004,(3):25-25,31
节约能源是企业各部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能源浪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机电设备效率低,二是输变电线路损耗大。前者主要靠更新设备和加强管理解决,后者则主要靠完善无功功率补偿设备来解决。而目前低压配电网大量使用的仍然是传统机械式无功功率补偿装置,采用交流接触器投切电容器组,投切过程涌流大,操作过电压高,接触器触头烧损严重,影响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和装置的可靠性,且放电时间长,不能实现频繁投切和快速跟踪补偿。  相似文献   

5.
当前酒泉200MW风电场存在三台以上的SVC设备同时运行在同一个330kV升压站的情况,为了合理分配每台设备的无功出力,必须进行多台SVC设备的协调控制研究。以330kV干河口东升压站为例,通过对无功补偿电压控制原理、总控电压模式控制策略及无功分配原则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协调控制系统。并且在330kV干河口东升压站无功电压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6.
7.
当大规模风电集中接入弱端电网对,短路故障后会出现高电压的问题,造成风电机组因不具备高电压穿越能力而脱网.运行经验表明高电压穿越问题已经成为风电机组脱网的主要原因.文章从上述问题出发,探索通过风电场普遍配置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抑制高电压的问题,在BPA中搭建了不同动态响应时间的SVC/SVG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响应时间、不同容量、不同类型的无功补偿装置对抑制高电压的效果.仿真结果表明,适当容量满足标准要求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可以很好地抑制短路故障后的高电压问题,对于提高风电汇集地区无功电压安全水平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无功补偿装置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主要介绍了静,动态补偿装置,其功率因数控制方式,无功功率(无功电流)控制方式、性能及应用场合。  相似文献   

9.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动态无功补偿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飞 《供用电》2007,24(3):60-62
阐述了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动态无功补偿技术以及在高压侧和低压侧进行补偿的不同特点,并对SVC动态无功补偿在工程实际中的补偿方案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温州地区存在的电网电压偏低情况作了调研分析,指出了无功补偿容量不足,无功补偿自动控制器性能不佳等是造成电网电压偏低的主要原因,为治理和改善电网无功平衡,提高电压合格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并建议加强无功补偿的宣传,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交流与直流输电配合进行的混合输电系统不断建设,逐渐成为远距离输电以及区域互联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对无功平衡和电压稳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交直流系统的无功优化以及电压控制方法。建立了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潮流计算模型。给出了混合输电系统的无功优化模型:以网损和无功经济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约束考虑了直流换流器变比、控制角、节点电压限制以及潮流约束。然后给出了采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求解该模型的步骤。最后采用增加直流输电线路的IEEE30节点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收敛性好、结果更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抑制常规直流输电换相失败引起的整流侧直流过电流和交流暂态电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柔性直流输电和常规直流输电整流侧并联情况下的混合多馈入直流系统的暂态无功协调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换相失败后混合多馈入直流系统的暂态特性,然后基于常规直流输电的定直流电流控制和柔性直流输电的定交流电压控制的控制特点,设计了混合多馈入直流系统...  相似文献   

13.
多馈入直流将对交直流混联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提出适用于交直流混联系统中直流输电间的系统和平均电压交互影响因子的定量计算方法;提出一种考虑直流输电间电压交互影响的交直流混联系统无功规划方法,上层规划以降低直流系统间电压交互影响为目标,下层规划以降低网损和无功投资成本最小为目标。IEEE 39节点扩展系统的无功规划仿真和分析表明,所提方法对交直流混联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范宏  蒋焱彬 《电测与仪表》2018,55(10):52-56
提出了一种考虑负荷不确定性的多目标交直流系统无功优化方法,研究负荷模型的不确定性对交直流系统无功优化的影响。本文将系统有功损耗最小、系统电压稳定裕度最大作为目标函数,基于负荷误差的正态分布特征,并利用二层规划理论方法,建立考虑负荷不确定性的多目标交直流系统无功优化数学模型。针对交直流无功优化非线性、多变量、多约束的特点,采用内点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混合优化算法求解上层模型,下层模型采用实数编码的改进遗传算法求解。采用基于IEEE30标准节点改进的交直流算例对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无功电压控制是保证其高效可靠运行的关键。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有限时间控制的分布式无功电压互动控制策略,在无集中控制器的架构下实现交流子网与直流子网间的无功电压互动支撑。该方法构建了分布式去中心化协同控制架构,利用有限时间控制实现多逆变器间的分布式一致性协同,同时保障无功功率增量的精确均分,避免多个下垂控制逆变器间的无功环流问题,进一步提高电压质量。相对于传统的一致性策略,所提出的策略收敛速度更快,且可适应系统各种扰动。为了验证该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在PSCAD/EMTDC中建立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仿真模型,在多种工况下验证了系统分布式互动支撑及无功均分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交直流电力系统的无功电压灵敏度是衡量交流子系统与直流子系统交互作用,指导无功优化控制的重要指标,新一代大容量调相机在我国特高压直流送受端的逐步推广,给现有的无功电压灵敏度计算方法带来了挑战。为此,基于交直流电力系统线性化潮流方程,提出不同类型节点间的无功电压灵敏度计算方法,分析PV节点无功电压灵敏度的物理意义。以EPRI 36节点系统为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群岛交流电网通常较为薄弱,面临着海底电缆充电功率较大、系统状态接近稳定极限、设备投切频繁且使用寿命较短等多项挑战。多端柔性直流输电(VSC-MTDC)技术较适用于群岛供电场景,弱交流/多端柔性直流混联逐步成为群岛供电的新模式。在群岛弱交流电网中,有功和无功功率的传输特性相互关联,电压幅值差不只与无功传送有关,相角差也不仅与有功传送相关。提出一种有功/无功联合优化策略,借助电压源换流器(VSC)调节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输出的能力,实现VSC-MTDC的可控输出与并列运行交流电网中措施之间的优化协调,建立了考虑网络损耗、设备投切成本和系统稳定裕度等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结合群岛电网的实际运行需求,依托浙江舟山±200kV五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的仿真案例,验证所提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并通过经济和稳定指标的比较,证实了有功/无功联合优化优于单一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考虑负荷模型的多回直流同时换相失败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直流换相失败的机理,指出交流系统故障导致的换流母线电压跌落是换相失败的主要诱因,而负荷模型的不同又将导致故障后系统电压跌落幅度的不同,从而影响换相失败的发生。分析了现有的两种常用负荷模型ZIP模型和电动机模型对电压跌落的影响机理,指出电动机模型可为系统提供机械惯量,在故障瞬间相比于ZIP模型更有利于抑制系统电压跌落,降低换相失败发生概率;但在故障持续期间,电动机负荷会吸收更多无功,危及系统稳定性。基于南方电网方式数据,计算了不同负荷模型下可能导致多回直流同时换相失败的故障区域以及系统的极限切除时间,并对以上论述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9.
根据目前从化电网所用的几种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或系统(VQC)情况,分析比较其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并对VQC运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