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功能和视皮层PKC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出生后13 d SPF级Long Evans大鼠28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弱视模型组,每组14只,以右眼作为实验眼。建立大鼠多维度弱视模型,采用视觉诱发电位验证弱视模型的建立,HE染色观察大鼠视皮层形态结构,视觉悬崖实验检测大鼠立体视功能,计算每只大鼠的辨别指数,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皮层中PKCζ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大鼠右眼(剥夺眼)的P2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2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两组大鼠视觉悬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探索行为轨迹集中在右侧(非悬崖侧),而弱视模型组大鼠探索行为轨迹紊乱,探索区域大多分布在左侧 (悬崖侧)。弱视模型组大鼠辨别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量丰富,结构完整,未出现明显神经元变性和坏死;弱视模型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构不完整,出现不同程度的胞体固缩。弱视模型组大鼠左侧视皮层PKCζ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可造成大鼠视皮层结构的改变和视功能严重损害,视皮层PKCζ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2.
余涛  阴正勤  翁传煌 《眼科研究》2009,27(4):261-264
目的探讨双眼形觉剥夺(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视皮层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和电流分离技术,分别记录9周龄正常大鼠和7周龄大鼠双眼FD后14d的视皮层神经元膜学特性、突触后电流(PSCs)与NMDA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结果双眼FD不改变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膜学特性和PSCs电学指标。双眼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EPSCs、NMDA—EPSCs的峰值以及NMDA—EPSCs在总EPSCs中所占比例,NMDA—EPSCs的复极化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双眼FD不影响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神经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动物模型视皮层的电生理特性,探索弱视发生的皮层机制,并为弱视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1只初生家养猫随机分为2组,处理组在3周龄时缝合单侧眼睑塑造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模型,3个月后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技术检测视觉生理功能的改变.结果 对照组双眼间的P-VEP波形潜伏时和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处理组剥夺眼的P波潜伏时延迟和振幅降低或呈波形熄灭的杂波,与对侧健眼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1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在脉冲时间依赖的刺激诱导模式下单眼形觉剥夺对小鼠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初级视皮层V1B区长时程增强(timing long-term potentiation,tLTP)的影响及其对应诱导时间窗的变化.方法 选择健康C57BL/6小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眼形觉剥夺组,每组14只,单眼形觉剥夺组右眼褥式缝合3d.七氟烷麻醉后,断头、取脑,置于含体积分数95%O2和5% CO2饱和的0~4℃脑片制备液中冷却1~2 min,切取后部2/5脑组织,行400 μm冠状连续切片,在脉冲时间依赖的条件刺激诱导模式下采用红外可视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组(含剥夺侧皮层、非剥夺侧皮层)视皮层V1B区脑片Ⅱ/Ⅲ层锥体神经元NMDA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EPSP).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脑片初级视皮层V1B区Ⅱ/Ⅲ层锥体神经元予间隔Δt=10 ms的突触前后联合刺激后EPSP反应增加,可成功诱导tLTP,但当Δt=100 ms则未能诱导tLTP[Δt=+10 ms:EPSP斜率(124.1±3.9)%;Δt=+100 ms:EPSP斜率(100.4±3.3)%;P<0.001).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剥夺侧初级视皮层分别给予Δt=10 ms、100 ms的脉冲时间依赖的条件刺激均可诱导出tLTP[Δt=+10 ms:EPSP斜率(130.8±1.7)%;Δt=+100ms:EPSP斜率(114.7±0.3)%;P<0.001).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非剥夺侧视皮层分别给予Δt=10 ms、50 ms的脉冲时间依赖的条件刺激均可诱导出tLTP[Δt=+10 ms:EPSP斜率(129.6±1.5)%;Δt=+50 ms:EPSP斜率(120.5±0.9)%],而当Δt=100 ms时,未能成功诱导tLTP[Δt=+100 ms:EPSP斜率(101.1±0.6)%].结论 单眼形觉剥夺3d可以改变小鼠初级视皮层V1B区兴奋性通路的脉冲时间依赖的突触可塑性.剥夺侧较非剥夺侧及正常视皮层tLTP诱导时间窗增宽,有助于从突触可塑性角度解释弱视内在神经突触机制.  相似文献   

5.
曾亚薇  何湘珍  王智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069-2071
目的:检测凋亡相关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在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大脑视皮层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形觉剥夺弱视大鼠模型,对10只正常大鼠和10只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大脑视皮层17区进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以及图像分析系统对Caspase-3免疫阳性神经元进行定位观察并定量研究其变化。结果:正常大鼠和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17区各层次均可见Caspase-3免疫阳性神经元存在,而以Ⅱ!Ⅳ层较多。与正常大鼠相比,Caspase-3在单眼剥夺性弱视大鼠组视皮层17区Ⅱ!Ⅳ层的表达比正常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pase-3在单眼剥夺弱视大鼠大脑视皮层17区表达升高,可能参与弱视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反转缝合与丰富环境联合干预对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弱视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方法将14日龄大鼠随机分为8组:1-3组为正常对照组,4-8组为单眼剥夺组。剥夺组在生后14天行右侧眼睑缝合制备单眼剥夺模型,放于实验室标准环境下饲养,1-3组、4-6组分别于生后45天、60天、90天处死;7-8组于60日龄时打开录0夺眼,缝合左侧眼睑行遮盖治疗,第7组放于标准环境中饲养30d,即反转缝合组,第8组放于丰富环境中饲养30天,即反转缝合联合丰富环境干预组,此两组至90日龄处死取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并分析各组大鼠视皮层PSD-95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同年龄段弱视组视皮层PSD-95呈阳性神经元密度降低(P〈0.001);同年龄段反转缝合干预组视皮层较弱视组PSD-95呈阳性神经元密度增加(P〈0.05),但仍低于正常组(P〈0.05);同年龄段反转缝合、结合丰富环境干预组视皮层与弱视组、反转缝合组相比,PSD-95呈阳性神经元密度增加(P〈0.05),与正常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单眼剥夺影响了关键期后成年大鼠视皮层PSD-95的表达,提示PSD-95可能参与调节成年视皮层可塑性;反转缝合单纯干预、反转缝合联合丰富环境干预能部分重新激活剥夺性成年弱视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反转缝合与丰富环境联合干预的再激活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N-甲基-D-天冬氨酸 (N-me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基NR2B (NMDA-NR2B)阻断剂艾芬地尔对单眼形觉剥夺小鼠初级视皮层内兴奋性递质受体亚基关键期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为弱视机制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选取出生后3~4周健康C57BL/6J小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组、联合组,每组5只。单眼形觉剥夺组和联合组小鼠右眼褥式缝合6 d,建立单眼形觉剥夺模型,联合组于第1、3、5天腹腔注射艾芬地尔,给药量为10 mg·kg-1。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皮层NR2A mRNA和NR2B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皮层NR2A蛋白和NR2B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左侧视皮层NR2A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R2B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右侧视皮层NR2A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R2B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联合组、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左侧视皮层NR2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0.22、0.75±0.08和0.58±0.44、0.50±0.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联合组小鼠左侧视皮层NR2B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79±0.84,低于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4.83±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2B受体阻断剂艾芬地尔能显著降低NR2B亚基的表达,并阻断单眼形觉剥夺对NR2B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但对NR2A基因及蛋白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瑶  余涛  阴正勤 《眼科研究》2011,29(12):1106-1110
背景视觉诱发电位(VEP)是记录大鼠成年后视皮层可塑性变化的主要功能性评价指标,单眼形觉剥夺(MD)模型是研究哺乳动物视皮层可塑性存在与否的经典模型,应用上述技术研究成年大鼠模型眼优势移动情况对研究弱视眼的治疗时机有重要的意义。目的应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方法评估各周龄正常大鼠和双眼形觉剥夺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的变化。方法健康SPF级Long—Evens大鼠按其出生后周龄分为3、4、5、6、7周组,3、4、5、6周组每组9只,7周组36只。各周龄大鼠左眼分别遮盖3、5、7d,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记录大鼠左眼、右眼PVEPP。波振幅,观察左右眼遮盖前后P100波振幅变化,评价眼优势移动情况,确定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结束的周龄。7周龄SPF级Long—Evens大鼠行双眼PVEP检测,利用眼睑缝合法分别行双眼形觉剥夺7、10、14d,然后打开右眼,分别于3、5、7d后再打开左眼,再次行双眼PVEP检测,观察眼优势是否发生移动。结果出生后3周龄大鼠,左眼遮盖后3—7d,左眼P100波振幅逐渐下降,而右眼P100波振幅逐渐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后6周龄大鼠左眼遮盖3d,左眼、右眼P100波振幅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眼遮盖后5d、7d,左眼P100波振幅明显下降,右眼P100波振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后7周龄大鼠左眼遮盖后3~7d,左眼、右眼大鼠P100波振幅与遮盖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4、5周龄大鼠术前C/I比值分别为2.69~0.45、2.58±0.41和2.62±0.32,左眼遮盖后的对侧眼振幅值/同侧眼振幅值(C/I)比值分别为1.07±0.15、1.16±0.16和1.14±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6周龄、7周龄大鼠C/I比值分别为2.80±0.48和2.59±0.36,与术前(2.90±0.46)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皮层可塑性消失。7周龄大鼠行双眼形觉剥夺14d,再行左眼遮盖3d后C/I比值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3±0.18口s2.70±0.45,P〈0.01),视皮层可塑性被再激活。结论PVEP可以在大鼠动物模型上进行记录,并可以作为检测视皮层眼优势移动的指标;双眼形觉剥夺模型可以再激活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  相似文献   

9.
双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γ-氨基丁酸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双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视皮层神经元γ氨基丁酸电流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出生后14、21和28d正常、双眼形觉剥夺和去除剥夺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然后在人工脑脊液中同时加入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50μmol/L和氰基7硝基喹啉2,3二酮20μmol/L,分离出γ氨基丁酸受体介导的成分电流,分析其电学特性。结果随着周龄增加,正常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下降时间和峰值显著变长和增大(P<005);而双眼形觉剥夺组内无明显变化(P>005);去除剥夺后1周,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下降时间和峰值增大(与双眼形觉剥夺组生后4周比较,P<005)。各组内,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随着视觉发育,正常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受体介导的抑制性突触传递增强,双眼形觉剥夺抑制这一变化,恢复视觉输入后可以逆转。(中华眼科杂志,2005,413740)  相似文献   

10.
双眼形觉剥夺后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模型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成年大鼠双眼形觉剥夺(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BFD)后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模型.方法 记录出生后3周龄(postnatal 3 weeks old,PW3)至PW7的Long-Evans大鼠的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然后将右眼进行单眼剥夺3d、5 d和7 d后再次检测双眼VEP.采用PW7大鼠进行BFD 7 d、10 d和14 d,在下次检测VEP前将左眼打开3 d、5 d和7 d.结果 3 d的单眼剥夺降低了PW3、PW4和PW5大鼠的C/I比值(被遮盖眼时侧眼的VEP振幅/同侧眼VEP振幅),分别为0.71±0.13(P<0.01)、1.21±0.17(P<0.05)和1.06±0.19(P<0.01);但PW6和PW7大鼠的C/I比值没有变化(1.63±0.18,P>0.05和1.55±0.13,P>0.05),证实成年大鼠眼优势可塑性的消失.然而,对于BFD 14 d后的PW7大鼠,我们可以观察到3 d的单眼剥夺可以造成C/I比值的明显降低(0.77±0.17,P<0.01),说明成年大鼠眼优势可塑性的再激活.结论 BFD可成功激活成年大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此模型的建立为成年弱视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训练对单眼剥夺性(MD)弱视小鼠视觉功能及对视皮层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7 d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Sham+Control组、Sham+Exercise组、MD+Control组及MD+Exercise组,每组10只。视动反应检测小鼠的视功能;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视皮层神经元的数目及结构;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视皮层神经元轴突和树突形态,并比较树突棘密度;膜片钳技术记录视皮层L5锥体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结果 与Sham+Control组相比,MD+Control组小鼠视功能、皮层神经元数目、树突棘密度及自发放电频率均显著下降(均为P<0.01),神经元结构完整性受损;而经过有氧运动训练后,与MD+Control组相比,MD+Exercise组小鼠的视功能、皮层神经元数目、树突棘密度及自发放电频率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神经元结构完整性得到改善。结论 有氧运动对剥夺性视皮层神经异常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田春慧  陈霞  陈静  王玉川 《眼科研究》2010,28(4):334-337
目的研究单眼剥夺(MD)视皮层neuritin mRNA的表达。方法35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MD组和反缝合(RS)组,缝合14日龄大鼠右眼睑建立MD模型,RS组大鼠缝合单眼至90日龄时进行反缝合,并持续暴露于灯光中6、12、24、48 h和1周,其余2组大鼠至90日龄时直接取左侧大脑视皮层,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所有大鼠视皮层neurit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 mRNA表达量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35,P〈0.05)。MD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 mRNA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97,P〈0.05);RS 6 h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28,P〈0.05)。RS12、24、48 h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M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46,t=-0.064,t=-0.065;P〈0.05)。Neuritin mRNA的表达在实验24 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但RS1周组与MD组neuritin mRNA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7,P〈0.05)。结论Neuritin mRNA在MD成年大鼠和RS不同时间大鼠视皮质表达呈动态变化,提示年龄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MD成年大鼠的视皮层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EP1-40对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结构及功能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意义。方法:6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or)、正常+PBS治疗组(Nor+PBS)、正常+NEP1-40治疗组(Nor+NEP)、模型对照组(MD)、模型+PBS治疗组(MD+PBS)及模型+NEP1-40治疗组(MD+NEP)。模型组大鼠于出生后21d缝合右侧眼睑建立单眼剥夺弱视模型,于45日龄时打开剥夺眼,对各组大鼠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确定单眼剥夺模型建立成功后,对需给药的各组大鼠按组别给予NEP1-40或PBS侧脑室注药治疗7d。于52日龄时对各组大鼠再次行F-VEP检测后处死动物,取左侧视皮层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结果:45日龄时F-VEP检测示,MD组、MD+PBS组及MD+NEP组与Nor组比较,P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52日龄时F-VEP检测示,MD+NEP组与MD组、MD+PBS组大鼠比较,右眼F-VEP的P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o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PBS组与MD组大鼠比较,右眼F-VEP的P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o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与Nor组比较,MD组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突触间隙增大,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突触界面曲率减小,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P<0.05)。MD+NEP组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各项指标均较MD组、MD+PBS组明显改善(P<0.05),与Nor组相比除突触间隙外(P<0.05),其余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PBS组与MD组大鼠比较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o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P1-40可使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界面结构参数得以恢复,F-VEP的P波潜伏期及波幅恢复至正常水平,重新"激活"被抑制的视皮层结构及功能可塑性,为成年弱视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P物质在单眼剥夺性弱视视皮层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P物质(SP)在单眼剥夺弱视猫视皮层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弱视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APA法,对7例正常猫和8例单眼剥夺弱视猫视皮层17区SP免疫阳性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进行定位并定量研究其变化。结果 在单眼剥夺猫剥夺侧视皮层17区SP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单眼剥夺可造成剥夺侧17区剥夺眼相应输入层次的SP表达下降,从而促进弱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VIP在剥夺性弱视猫视皮层17区的定位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检测VIP在单眼剥夺性莲 层17区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弱视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PA法对7例正常猫和8例单眼剥夺性弱视猫视皮层17区免疫阳性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进行定位,并定量研究其变化。结果 在单眼剥夺猫剥夺侧17区的4层VIP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单眼剥夺可造成剥夺侧视皮层17区剥夺眼相应支次的VIP表达下降,从而促进弱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平均峰的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为指标,评估使用氟西汀治疗形觉剥夺型弱视模型猫的疗效。方法采用德国Roland视觉电生理仪,对3例正常对照组和15例形觉剥夺型弱视猫进行P-VEP的检测,进行治疗前后潜伏期和波幅的比较。结果1、正常对照组P波潜伏期平均48.33±3.51ms,波幅平均55.69±3.52μV,单眼形觉剥夺猫P波的潜伏期平均58.23±4.62ms,波幅平均38.24±2.96μV,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氟西汀治疗4周、8周后,P波潜伏期稍缩短,波幅稍增加,与未经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P波潜伏期进一步缩短,波幅进一步增加,与未经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16周、20周后,P波潜伏期及波幅进一步恢复,与正常对照相比,未见因形觉剥夺而引起的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氟西汀治疗16周或更长时间后,弱视模型猫的视觉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其变化过程与人类弱视儿童治愈过程中视觉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