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S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搜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脾切除的86例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后是否行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n=47)和对照组(n=39),术后第1、2、4、8、12周分别行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门静脉系统血栓,同时检查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结果 PSVT发生率为12.64%,抗凝组术后12周共有3例并发PSVT,发生率为6.38%,形成时间在第2周2例,第4周1例.对照组39例中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发生率为20.51%.第2周6例,第4周2例.抗凝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巨脾术后PSVT发生率为20.7%,地中海贫血脾切除术后PSVT发生率为20%,均较其他类型高.结论 巨脾及血液系统疾病脾切除术后PSVT发生率高.血栓形成高峰在术后第2~4周.术后抗凝治疗能够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1992年腹腔镜脾脏切除术(LS)第一次被报道以来[1],其已被用于各种脾脏疾病的治疗,与开腹手术相比,LS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及伤口美观等一系列优势[2-4]。但与开放手术一样,LS术后也存在胰瘘、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等并发症。PVST初期,患者常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栓子阻塞脉管系统患者可以出现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及肝功能衰竭等症状,早期PVST的发现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对LS后PVST的预防和危险因素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5-7]。本研究就LS术后PVS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成因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 2010 年 1 月至 2013 年 1 月,16 例脾切除术后 PVT形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35 例患者脾切除术后有 16 例(11.85%)发生 PVT,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增强 CT 检查确诊。对比术前术后门静脉直径(1.53±0.19)cm vs (0.91±0.19)cm、脾静脉直径(1.36±0.27)cm vs (0.75±0.19)cm、门静脉血流 速度(10.33±1.98)cm/s vs (13.56±2.31)cm/s,血栓组较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门静脉直径及血流速度对于预测术后PVT形成有指导作用。PVT一经确诊,及时抗凝祛聚治疗,介入治疗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3年内收治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62例,其中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6.5%(4/62),4例患者化验室检查均出现血小板升高、白细胞增多、D-D 二聚体检测阳性和凝血功能异常,经增强CT检查确诊为门静脉血栓.通过抗凝血、溶栓治疗好转.结论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涉及因素很多,但及时确诊并进行抗凝治疗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并验证乙肝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共180例乙肝肝硬化并行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中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均常规予以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剂抗凝治疗,必要时加用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按 7:3比例分为建模人群(120例)和验证人群(60例),并比较两人群的临床资料有无可比性。在建模人群中根据术后1月内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49例)与无血栓组(71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乙肝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在建模人群及验证人群中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采用AUROC(C指数)验证模型区分度;GiViTI校准带及Hosmer-Lemeshow检验验证模型校准度;DCA曲线验证模型临床有效性。结果 建模人群与验证人群间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在消化道出血史、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体积、静脉曲张程度、术后D-二聚体、血小板变化值等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术后血小板变化值是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并成功建立个体化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在建模人群及验证人群中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AUROC(C指数)分别为.880(95%CI:0.818~0.942)和0.873(95%CI:0.785~0.960),预测模型区分度良好;GiViTI校准曲线带的80%及95%CI区域均未穿过45°角平分线,P值分别为0.965和0.632,Hosmer-Lemeshow检验中P值分别为0.624和0.911,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较高;DCA曲线中阈概率值设定为30.5%,两人群临床净获益分别为30%和34%,表明预测模型具有临床有效性。结论 通过建立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早期筛选并识别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6.
7.
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共行脾切除断流术60例,其中35例留置门静脉插管,术后根据情况予以抗凝、溶栓等治疗。观察比较了该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感染发生率、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溶栓效果。结果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血小板进行性升高,术后2周左右达到峰值,术后1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门静脉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均明显减慢;门静脉插管感染1例;5例患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28%;术后7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门静脉插管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后,出院时复查门静脉血栓为6例,新发血栓者溶栓成功率为85.72%。结论经门静脉插管溶栓抗凝可有效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为患者今后可能施行的肝移植手术保留条件。  相似文献   

8.
<正> 临床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MVT)的报道并不少见,而全脾切术后MVT较为少见,其治愈报道所见更少。1983年6月~1998年8月,诊治全脾切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7例,均经手术证实且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旨在探讨全脾切术后MVT早期诊治的方法及原则。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4例,年龄43.1±10.7岁。门脉高压症术后3例,外伤性脾破裂术后2例,原发性髀功能亢进1例,血液病脾1例。 1.2 临床表现:病初均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隐痛。继而腹痛加重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解痉治疗可暂时缓解。其后腹痛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疼痛剧烈程  相似文献   

9.
患者 ,青年男性 ,2 6岁 ,因畏寒高热 ,左上腹疼痛 10余天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脾脓肿并门静脉内血栓形成 ,在内科B超引导下行脾脓肿穿刺抽脓 ,先后两次抽出 2 0 0ml和 4 5 0ml淡黄色粘稠脓液 ,后B超证实脾中下部有 3.3cm× 1.8cm和 2 .7cm× 2 .0cm液性暗区 ,位置深 ,穿刺困难后转入外科行脾切除及门静脉血栓取出术。发现脾周围粘连显著 ,分离较困难 ,出血较多。行脾切除术后 ,分离 ,结扎脾动脉 ,用心耳钳夹脾蒂 ,阻断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流 ,将一内径为6mm ,长 30cm硅胶管 ,一端迅速经脾静脉残端插入脾静脉 ,插入过程中有阻力时开动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肝硬化脾脏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施行肝硬化脾切除术82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及B组(40例),A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B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PVT的发生。结果:A组发生PVT 11例,发生率为26.2%;B组发生PVT4例,发生率为9.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脾脏切除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治疗,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静脉尿激酶溶栓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 P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63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PVT患者,分别给予抗凝、祛聚治疗及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PVT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T治疗效果,溶栓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抗凝、祛聚组( P<0.01)。结论对于脾切除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祛聚治疗仍发生PVT的患者,经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作为一种补救性治疗手段,可取得较好效果,且方法相对简便,可行性强,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张清华  潘万能  徐刚  姚冠羽 《浙江医学》2011,33(10):1463-1465
目的分析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直接经门静脉抗凝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9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观察经门静脉抗凝治疗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9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脾质量、切脾前和断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术中出血、术后7d门静脉血流速度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12周,治疗组4例、对照组1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P=0.048)。治疗组经门静脉溶栓后4/4再通,高于对照组1/5(P=O.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血流速度和是否经门静脉抗凝治疗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黄丽明 《华夏医学》2005,18(5):766-767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脾切除术后一种少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发生早期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腹部体征及临床上对该症认识不足,往往使得该并发症不能及时发现和诊治,现将我院发生的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6例的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曹技磊  赖威  卢实春 《北京医学》2013,35(12):1033-1035
脾脏切除作为经典断流术的一个主要步骤,应用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相关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及治疗已有近60年的历史。脾切除可以改善肝功能及脾功能亢进相关的低白细胞、低血小板血症。此外,在活体肝移植术中.脾切除术可以有效治疗移植物因门静脉过度灌注引起的小肝综合征,而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并发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行脾切除术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其中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中,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自发性出血,1例出现由药物引起的严重消化道症状,经治疗后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及早行彩色多谱勒超声观察门静脉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PVT,及早进行抗凝祛聚、溶栓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预防再出血,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史瑞峰  朱莲荣  赵荷莲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884-1884,1886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早期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实施脾切除手术2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3例(6%)术后出现P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3例PVT患者中,1例发生肠坏死引起感染性休克死亡,其余均康复出院.所有患者均有白细胞增多和血小板总数升高,PVT发生时间与血小板峰值时间相吻合,彩超及CT检查可提供可靠依据. 结论: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动态监测血小板总数、常规彩色超声检查、早期抗凝祛聚疗法是防治脾切除术后PVT的有效方法.PVT一经确诊,及时抗凝、溶栓治疗,避免血栓蔓延至肠系膜上静脉,引起危机生命的肠坏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一种深部血管阻塞性疾病。PVT是肝硬化(LC)失代偿期门脉高压症的并发症之一。门静脉高压导致PVT形成,而PVT又进一步加重门静脉高压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MRI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PVT的诊断率不断提高,其对LC病程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8.
黎俊 《吉林医学》2012,33(20):4465-4466
<正>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我科在临床中发现1例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因上消化道再出血行胃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多处套扎致慢性PVT急性加重的病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48岁,回族。因间断黑便1周于2009年7月11日入院。患者于8年前因呕血,于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并行脾切除加断流手术。否认病毒性肝炎、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8℃,Bp 130/75 mm Hg(1 mm Hg=0.1333 kP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89~1999年168例施行断流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总死亡率2.4%(4/168),门静脉血栓形成70例,并同时都伴发脾静脉内血栓。1例并发小肠梗死,抗血栓药物应用时间4~8天,平均5.8天。结论切脾前不先结扎脾动脉和围手术期禁用止血药,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手术后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和扩容、活血药物,对门静脉血栓可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对脾切除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2例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结果12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超声对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