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北京市3所高校选取368名新生。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新生学校适应量表进行调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家庭功能不仅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路径系数为-0.223),还通过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548~0.277),均P0.01。模型拟合较好(χ2=13.566,df=3,χ2/df=4.522,NFI=0.998,RFI=0.988,IFI=0.998,TLI=0.990,CFI=0.998,RMSEA=0.098)。家庭功能对学校适应影响的总效应值为-0.451,其中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223和-0.228。结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家庭功能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方法 本研究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袁对274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学校适应方面不存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但性别差异显著(P<0.05,t=1.901);大学新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由高到低分别是: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r=0.577,P<0.01);社会支持各因素对学校适应均有预测作用(b=1.121,P<0.01;b=1.378,P<0.01).结论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存在一定的联系,社会支持各因子对学校适应均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对高职新生入学适应、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使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中文修订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551名高职新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性别、家庭、独生子女和具体留守情况等因素对其入学适应、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1)留守高职新生与无留守经历的高职新生在入学适应(F=2.867,P0.05)和社会支持(F=4.473,P0.01)中差异显著,在应对方式上无显著差异(F=0.149,P0.05);(2)在留守高职新生中,留守开始时间对新生入学适应影响显著(F=2.379,P0.01),父母团聚时间对新生应对方式影响显著(F=3.833,P0.01),其余留守因素均对入学适应、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无显著影响。结论:留守经历对高职新生的入学适应、社会支持有显著影响,且留守经历对高职新生的影响与其具体的留守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对258名大学新生施测《自我同一性过程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结果①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从高到低依次为:扩散型(32.9%)、获得型(29.8%)、早闭型(20.2%)、延缓型(17.1%);②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承诺维度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③ANOVA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同一性状态在学校适应总分及其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获得型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好,扩散型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差;④回归分析表明自我同一性的4个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因子的预测力较大,其中意识承诺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学习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ΔR2=0.28,ΔR2=0.19,ΔR2=0.22),意识探索维度对角色适应起主要预测作用(ΔR2=0.16),人际承诺则对人际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ΔR2=0.22),人际探索对学习适应有负向的预测作用(B eta=-0.15,P<0.05)。结论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对其学校适应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道芬  胡玲 《校园心理》2017,(3):173-175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医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为促进医学新生学校适应提供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91名医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父母关爱和父母鼓励自主正向地影响医学新生学校适应,父母过度控制对医学新生学校适应有显著负性影响;(2)应对方式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起着不完全的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既能对医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产生直接效应,同时通过影响学生应对方式的选择进而影响新生的学校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与成人依恋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索人口学特征对此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修订版与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北京950名本科新生(其中有效被试874人)进行调查。结果:1安全型依恋个体占总体的46.1%,迷恋型占34.9%,淡漠型占12.2%,恐惧型占6.8%;2在人际关系、校园生活、情绪及总体适应维度上,城市新生显著高于农村新生;3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自我适应较好,而依恋回避程度较低;4安全型依恋的学校适应显著优于三种不安全型依恋;5依恋焦虑和回避负向预测学校适应。结论: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学校适应性最好,依恋高焦虑和依恋高回避不利于良好学校适应的发展,且依恋与学校适应两者关系同人口学背景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和自我描述量表对392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检出率为71.2%;学校适应不良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087,P0.05),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无统计学差异;(2)自我描述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350,P0.05);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t=-5.093,P0.05);(3)大一新生自我描述总分及3个自我概念维度与学校适应不良存在正相关(r=0.583,0.582,0.430,0.511;P均0.01);(4)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一般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能很好地预测适应不良。结论:大一新生自我概念影响其学校适应不良水平,提高大一新生自我概念水平有利于改善学校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心理弹性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2002名大学新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1女生人格问卷得分显著高于男生(F=10.59,P0.001),上海生源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非上海生源学生(F=5.17,P0.05),独生子女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F=5.9,P0.05);2心理弹性的韧劲和乐观两个维度在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不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心理弹性间接的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学习适应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为解决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提高学习成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南通市两所综合性大学的1070名新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新生的社会支持存在性别、专业及生源地的差异,女生高于男生(F=38.585,P0.001),医科专业高于理工科和文科(F=13.155,P0.001),城镇新生高于农村新生(F=5.705,P0.05);学习适应呈现类似特征,女生高于男生(F=27.327,P0.001),医科高于理工科及文科(F=19.166,P0.001),城镇高于农村(F=17.119,P0.001);路径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对学习适应具有增益作用,路径系数为0.3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习适应对学习成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路径系数为0.1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教育者应着力构建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新生学习适应水平,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孤独感状况下的新生应对方式特点.方法 采用孤独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458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新生孤独感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变量上差异不显著,而在城乡变量上有显著差异(t =-2.203,P<0.05);②新生应对方式在性别、城乡以及是否独生变量上均具有显著差异(t=-4.948,P<0.001;t=2.462,P<0.05;t=2.082,P<0.05);③新生孤独感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331,-0.368;P<0.01),而与不成熟型以及混合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r=0.406,0.232,0.268,0.180;P<0.01);④3种不同孤独感状况在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上均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解决问题F=19.170;自责F=30.082;求助F=29.612;幻想F=9.163;退避F=12.743;合理化F=-6.085;P<0.001),孤独感高的个体较低孤独感个体更倾向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结论 农村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感高于城市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相关,孤独感高的大学新生更倾向于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民办高校大一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状况及其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某民办高校大一学生309名进行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调查.结果 女性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男性(t=-2.002,-2.985,-2.549,-2.872;P<0.05);积极应对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r=0.263,0.240,0.266;P<0.001),而消极应对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r=-0.391,-0.413,-0.408;P<0.001).结论 民办高校大一新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容易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士家庭功能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家庭功能(FAD)、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某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家庭功能各维度均处于一个较好的水平,分值在2.08~2.38之间;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沟通、总的功能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5,-0.19,-0.16;P<0.05);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总的功能与自责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6,0.19,0.18,0.15;P<0.05);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总的功能与求助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4,-0.28,-0.22,-0.35;P<0.01);问题解决、沟通、总的功能3因子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0,-0.28,-0.25;P<0.01);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3因子与消极应对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3,0.15,0.26;P<0.05);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总的功能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8,-0.27,-0.23,-0.24,-0.37;P<0.01);回归分析表明,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求助可以显著地预测整个家庭功能(F=12.58,P=0.00)。结论护士家庭功能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有显著的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求助2个因子对整个家庭功能状况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临沂师院的271名大学生进行SCL-90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大学生主观支持、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支持与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与SCL-90的某些因子分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结论大学生更多地使用不成熟或混合型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军人心理应激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了解军人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应激的相关程度。方法 应用心理学量表对 1 3 5 7名现役军人进行心理测评、分析。结果 入伍新兵组与其它受试组比较 ,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基层军官组积极应对分显著高于士兵组 ;军人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分与 SCL-90各因子分呈高度相关。结论 军人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应激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护士群体抑郁程度,以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护士群体抑郁程度的作用.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广州某综合医院护士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以抑郁程度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作为影响因素建立多元层次回归预测模型.结果 322名被调查者中有抑郁症状者145例(44.9%).多元层次回归预测模型显示应对方式对于抑郁程度有显著调节作用(F=31.102,P<0.001);社会支持总分对抑郁程度有调节作用(F=8.561,P<0.001);社会支持通过应对方式作用对抑郁起间接作用,并使应对方式对于抑郁程度的作用增强(F=19.176,P<0.001).结论 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护士群体抑郁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武警新兵适应能力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武警部队新兵的适应状况及相关因素,为新兵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遍性适应不良量表(Gm),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对武警某部891名入伍新兵进行调查。结果:①武警新兵Gm分10.44±4.49,显著低于我国成年男性常模(P<0.01);②城镇较农村来源的新兵Gm分高(P<0.05);北方来源新兵较南方来源新兵Gm分低(P<0.01);有异性朋友组Gm分较有女友和无女友组低(P<0.01);③Gm总分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求助和解决问题呈显著负相关(P<0.01);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自责、解决问题、对支持的利用度、退避、幻想和求助6个因子对适应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结论:开展武警新兵心理卫生工作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非随军军嫂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心理学量表对372名非随军军嫂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社会支持的2个维度与心身症状呈负相关(P<0.01或P<0.05)。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项指标呈较高正相关(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项指标呈低相关(P>0.05)。结论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非随军军嫂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的关系。方法对21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自评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 11.5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①49.1%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②哮喘患者的抑郁程度与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③应对方式对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有直接的作用,社会支持通过应对方式对其起间接的作用。结论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服刑人员社会适应、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应对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状况,探讨服刑人员社会适应状况与其早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服刑人员社会适应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92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水平较劳教人员差;2服刑人员的早期父母教养方式与常模组有显著差异;3服刑人员的应对方式与常模组有显著差异,其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因子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常模组;4服刑人员的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准备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5不同类型的服刑人员,其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状况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提高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水平,帮助服刑人员做好回归社会的心理准备,是预防和减少再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80后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并以291名1979年及以前出生的个体为对照群体。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451名80后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80后和对照群体的幸福感总分没有显著差异(t=1.21,P=0.23),但比对照群体更多使用消极应对方式(t=-2.08,P=0.04);280后幸福感性别差异不显著(t=0.02,P0.05),但女性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3消极应对和幸福感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幸福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4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总分对80后幸福感均有预测作用,联合解释幸福感28.2%的变异(t=4.14,P0.001)。结论 "80后"群体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幸福感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