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双相情感障碍(BD)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间歇发作性心境障碍,特征是抑郁伴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是导致青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BD发病机制不明,西医学治疗方式以精神药物内服为主,存在疗效不佳、反复发作和不良反应较多等缺陷,而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系统、整体调节且安全性高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西医学治疗的不足。本文从病位、临床症状、病因病机和病程演变等角度阐明了BD与中医学“癫狂”的相似性,认为BD属于“癫狂”的表现形式之一,并按照辨证分型归纳了BD的治则治法、治疗机制和名医经验,同时探讨了当前中医药研究和治疗BD的不足之处,旨在为中医药防治BD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表现为情绪的两极化,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抑郁与躁狂交替发作,现代医学药物治疗受限且不良反应明显。中医可从厥阴寒热错杂理论入手,肝阳虚为BD的根本病因,BD抑郁相中肝阳虚与肝气郁并存,进展至躁狂相则有气郁化火与阴虚火旺并见,终致虚火外盛而里阳益衰,形成抑郁与躁狂反复发作的恶性循环。治疗上,总以温阳滋阴、清火开郁为治疗原则,选用乌梅丸作为寒热错杂的基本处方,偏寒化者以温脾丸辛温助阳,偏热化者用连梅饮酸苦泄热,三方三足鼎立,从整体、动态的视角治疗BD的不同发病阶段,可分别作为BD维持治疗期、抑郁发作期和躁狂发作期的主方,以补虚为中心,把握温阳药与滋阴药的比重,斟酌寒热偏重用药,临床主要针对于双相Ⅱ型障碍,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3.
双相障碍以躁狂和抑郁的反复和交替发作为特征,目前的治疗在疗效、药物安全性、依从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立足于双相障碍阴阳转化的病机内涵,结合该病现代医学治疗原则,探讨总结河南丁氏从心性、肝性辨治双相障碍的经验,同时重视治疗后期调整治法,防止病情向相反状态的转变,阻断躁狂抑郁的交替发作,体现出中医药治疗双相障碍的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风为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中风后继发癫痫的发病率较高,目前西医治疗癫痫主要以西药控制临床症状为主,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历代中医药治疗中风后癫痫经验丰富,采用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的治病原则,可以显著改善中风后继发癫痫的症状及减少发作次数,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中风后癫痫的研究进展,为今后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白塞病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同贺  鲁盈 《新中医》2018,50(12):42-45
本研究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方、验方、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多方面对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进行阐述。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对BD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该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相对于单纯西药对于BD的治疗,中医药治疗更能降低BD的复发率,使病情缓解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潘李斌 《光明中医》2023,(12):2426-2429
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多发于青壮年,易合并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几年来,现代医学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扩瞳等治疗为主,但仍有易反复发作,长时间使用疗效降低等问题。中医药以辨证论治为特点,通过中医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在缩短疾病病程、减少疾病复发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此文选择近4年中西医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进行学习认识和总结其优劣势。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病(CKD)是病程长、发病机制复杂的一类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网络药理学已成为中药治疗CKD的有效研究方法。网络药理学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运用高通筛选及网络分析等技术,建立“药物-基因-靶点-疾病”网络,系统阐述机体与药物间作用的原理与规律,与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特点相契合。通过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治疗CKD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改善CKD的氧化应激状态、调节炎症反应、减缓肾脏纤维化和细胞凋亡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对网络药理学在CKD领域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网络药理学对中医药治疗CK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性症状为对称性、多个关节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晨僵,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中医治疗RA以辨证论治为主,总结治疗规律,并根据RA患者的证候、病情特点,因地、因时、因人地加减变化,阻止病变发展,在防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且用药灵活多变,毒副作用低,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和社交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因其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在防治AD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网络药理学兴起,因其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与中医药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原则相一致,目前已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广泛应用。现通过分析近年来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防治AD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探讨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防治AD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发病机理解释主要有血管源和神经源学说.该病属于祖国医学“偏头风”、“偏头痛”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效果尚称满意,现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如下.1 辨证论治近10年来中医药对偏头痛的治疗多以辨证论治为主,有辨证分型论治者,有以某证为主进行分证治疗者.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目前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多以化学药物配合心理咨询为主。抑郁症发病持续周期较长,常用的化学药虽然可以发挥良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期服用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性。而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其用药强调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作用更加持久、缓和、稳定,更适用于抑郁症的长期药物调节。基于中医药理论结合抑郁症发病机制,对近10年来相关抗抑郁中药的作用及其机制加以梳理概括,以期为临床抑郁症的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防治的形势相当严峻。目前,西方医学对于抑郁症仍然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心身一体的整体观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加之治疗中相对较小的副作用使其在抑郁症的防治方面可能有潜在的优势。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中药复方的成分更加复杂,因此该文重点探讨单味中药防治抑郁症的作用规律。不少研究者从历史文献或者不同医者的临床经验中发掘出了较多具有防治抑郁症作用的中药。目前已知的抑郁症发病机制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异常引发抑郁症,二是神经细胞可塑性及相关信号通路改变导致抑郁症,三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持续激化引发功能紊乱而出现抑郁症,四是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引发抑郁症。中药究竟是通过哪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归经理论是中药临床使用中的重要指导法则,中药的不同归经与不同药理作用机制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关系?为解决这2个基本问题,该文系统梳理了所有文献库中有关中药防治抑郁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了中药归经与4种作用机制之间的联系。该研究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的中药防治抑郁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好发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妇女的一种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PCO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肝密切相关。本文从肝郁型PCOS的中医病因病机、常见分型及其特征、与内分泌指标的相关性、中医药治疗等方面概述了肝郁型PCOS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临床从肝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兵  王旭 《辽宁中医杂志》2009,(11):2009-2011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血糖控制。文章讨论了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病机,从方药、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针灸按摩及其它治疗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策略的进展。通过综述古今中医文献认为:糖尿病胃轻瘫多为虚实夹杂之证;辨证论治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胃轻瘫的症状,且不良反应小,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申睿  刘苗  朱向东  谈望晶  王烨 《中草药》2018,49(7):1721-1725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副作用少、疗效稳定等优势。从中医治法治则的角度及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有效成分的角度,总结中医药治疗UC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阐释中医药治疗UC的机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期为临床上UC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难治性疾病,尽管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充分发挥其治疗艾滋病的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中西医互补的艾滋病治疗模式,将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还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组织器官损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优势突出,具有鲜明的诊疗特色。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近年来在病因、病机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正逐步深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的记载,提示糖尿病的发生与五脏皆有关。通过收集整理消渴相关古籍文献,按照中医理论框架“集成-归真-纳新”的基本构建原则,基于中医脏象理论,分析五脏虚损致消的病因病机多为肝脏虚弱,失于疏泄,情志失常郁而化火;心脏虚弱,心阴耗伤,内生燥热;脾脏虚损,失于健运而运化失常;肺脏虚弱,燥热之邪伤肺,津液失于输布;肾脏虚弱,肾阴亏虚,固摄无权,气化无力不能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总的来说为阴虚热盛。以五脏为空间维度构建消渴治疗框架。总结出消渴的治则治法主要有疏肝理气、调畅情志,清泻心火、滋阴润燥,升补脾阳、健脾除湿,清肺润燥、养阴生津,滋阴补肾、温肾助阳等。通过构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理论框架,旨在搭建起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期为中医古籍文献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新思路,为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会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目前多采用激素替代治疗.中医药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文献报道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通过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为今后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防治肿瘤相关性抑郁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医学治疗模式,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紊乱是肿瘤与抑郁障碍的共同病理基础,中医药治疗肿瘤及抑郁独具特色,集辨证中药汤剂、耳针、脐贴、中医特色护理、宣教与沟通为一体的中医套餐疗法临床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彰显疗效。基于此,探讨中医套餐疗法防治肿瘤相关性抑郁的机制,进一步印证其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死亡率、致残率较高,在所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居于首位,是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中医认为风、痰、虚、瘀等病邪侵袭人体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机制,主要证型可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治疗以平肝潜阳、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益气养血、补肾填精为主。本文从中药组方、针灸、穴位贴敷、足浴等方面总结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进展,建议根据高血压的分级情况确定单独使用一种疗法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症状严重且影响生活质量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辅以针灸和穴位贴敷等。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与特色,今后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量、长期性、系统性的临床研究,并发展个体化精准治疗和智能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