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迁,相比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更难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家庭沟通与关怀不足、同伴关系不良等使得流动儿童面临学校适应困难,易卷入到校园欺凌事件当中。分析了流动儿童易卷入校园欺凌的原因,并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防范与教育对策,以期帮助流动儿童走出校园欺凌的困境,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即跟随在城市务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来到城市居住和生活,其户籍仍为农村户口,在城市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并达到接受义务教育法定年龄的适龄儿童,他们从进入城市学校开始就处在一个充满矛盾的身心发展变化过程中。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都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产生着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学校教育不足和社会教育缺失都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多方给予流动儿童心理关爱,助推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校园欺凌现象迫切需要得到关注与改善.在社交媒体被青少年广泛和大量使用的新环境下,社交媒体也不可避免地渗入校园欺凌现象中,一方面,社交媒体可作为校园欺凌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是校园欺凌的实施工具.本文在分析社交媒体兴起对校园欺凌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社交媒体背景下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以期为防治校园欺凌现象提供一定的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从2018 年开始,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在落实校园安全的工作中,特别提出要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基于北仑区义务段校园欺凌现状,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深入剖析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探索义务段学校如何开展校园欺凌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5.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河南省408名流动与非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从家庭环境考察流动与非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1)不同外出类型城市流动儿童在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和控制性两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2)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恐怖情绪四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3)外出时间长短不同的流动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在城市时间呈正相关;(4)流动儿童主观家庭环境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念、组织性与心理素质的多数维度呈现统计学意义相关关系。结论:(1)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2)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基础在于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当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观意图恶劣、违背他人意愿和重复性、持续性等传统特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情况。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政府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欺凌定义,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对于现有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项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实地调研表明,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由于存在校园欺凌,农村寄宿学生在身高体重、睡眠质量、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等方面均受到影响。基于维护我国学龄少年儿童平等享有健康成长的权利,从农村寄宿制学校预防校园欺凌进行相关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媒体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增多,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说明这一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是实际存在的,而且是一个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它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和伤害是极大的,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应有作为和责任。  相似文献   

9.
校园欺凌会对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并相应影响到这些孩子后续的学习、成长.中小学校开展支持学生正面成长的反校园欺凌专题教育,是降低学生欺凌风险的治本举措和远景规划.在反校园欺凌专题教育中,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和自我教育,对校园欺凌进行相对全面正确的认知建构,养成反对欺凌的正面思维与行为,包括不当欺凌者,被...  相似文献   

10.
校园欺凌现象日趋严重,为什么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之间会有这种行为?为什么会在校园这片净土上出现这种现象?从心理健康角度对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的东南部迁徙,并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但由于各种配套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农村流动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受到重视,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就目前来看,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走访,在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流动儿童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的东南部迁徙,并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但由于各种配套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农村流动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受到重视,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就目前来看,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走访,在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流动儿童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及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旨在研究人类的美德和积极品质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本文分析了流动儿童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对的困境,重点阐述了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及科学方法为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生活。  相似文献   

14.
当前,校园欺凌现象受到法律、社会、学校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对于小学生校园欺凌方面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社会几大主体更不能缺位,需要国家的法律支持、政府的监督、社会舆论的影响、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的实践以及教师的执行。我们要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以便更好地规避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如何有效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当前校园欺凌呈现隐秘化、低龄化、多样化、帮派化和残忍化的特征。导致校园欺凌的原因也错综复杂,包括社会负面影响、学校教育缺位、家庭防线失守、法律制度缺失、个体认知不足等。校园欺凌的整治与预防应在借鉴国外治理校园欺凌的基础上,从社会预防、情景预防、法制预防三道防线入手,构建有效的我国校园欺凌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校园频繁发生女生校园欺凌事件,主要因素是受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影响,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及时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不注重排解学生心中的苦闷,对待事物的看法比较偏激,很容易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进而出现很多校园欺凌事件。针对这一现象,以下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欺凌行为在小学校园较为普遍,这一情况出现导致许多小学生因害怕被欺凌而出现逃学及孤僻情况,严重的还出现自残现象,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对小学欺凌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措施,旨在构建良好的小学校园学习及生活氛围。  相似文献   

18.
家庭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SDQ(Strengths and Diffficulties Questionaire)量表,通过OLS、Ordered Probit模型的回归分析,探析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的忽视、当着外面人的吼骂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情绪症状、行为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影响并不相同.此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与母亲受教育水平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不显著,仅在特定维度有影响.农民工父母应正确处理好经济上的供养与精神上的抚慰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同时城市应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流动儿童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包括与生理性别、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有关的欺凌.由于性别视角下的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方式和产生的影响都具有独特性,对其预防和干预存在很大挑战.基于课程的全面性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与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有关.已有研究从知识、态度和行为目标的不同层面发现全面性教育对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有关因素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戚晔 《广西教育》2020,(45):18-19
本文论述校园欺凌的现状并列举三个校园欺凌案例,建议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预防校园欺凌,营造一个安全、纯净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