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帕金森病患者有运动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多种诱发电位的异常,提示帕金森病患者除锥体外系病变外,其他神经通路功能也受累。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和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变化及其与临床智能障碍表现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对象: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就诊帕金森病患者186例,诊断均符合全国锥体外系疾病研讨会通过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除外不支持本病的不典型症状和体征如锥体束征、失用性步态障碍、小脑症状、意向性震颤、凝视麻痹、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明显的痴呆伴有轻度锥体外系症状等,并经头颅CT或MRI、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等检查除外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符合以上标准患者70例(帕金森病组),男32例,女38例;年龄49~76岁,平均(62.2&;#177;6.4)岁;受教育年限0~15年,平均(8.9&;#177;5.5)年;病程1~9年,平均(4.7&;#177;2.3)年。正常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50~69岁,平均(59.9&;#177;5.3)岁;受教育年限0~15年,平均(7.7&;#177;6.4)年,均为本科体检健康者,均自愿参加。方法:按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分调查。智能测定采用长谷川简易智能评价分度表(HDS)评定。对帕金森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BAEP和VEP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HDS和UPDRS评分。②BAEP和VEP潜伏期和波间期。结果:帕金森病组BAEP异常率为44.3%(31/70),其中伴智能障碍18例(18/31,58.1%),BAEP正常患者,伴智能障碍9例(9/39,2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8.92,P&;lt;0.01)。帕金森病组VEP各波的潜伏期N75,P100,N135分别为(93.2&;#177;15.1)ms,(125.2&;#177;12.4)ms和(157.2&;#177;19.5)ms,均较正常对照组[(83.1&;#177;14.8)ms,(104.2&;#177;7.3)ms和(139.5&;#177;14.4)ms]明显延长(t=3.84,11.5,5.8,P&;lt;0.01);帕金森病患者VEP的P100潜伏期与UPDRS评分呈正相关(r=0.61,P&;lt;0.01):与HDS评分呈负相关(r=-0.54,P&;lt;0.01)。结论:BAEP和VEP可客观地反映帕金森病患者听觉和视觉通路电生理的变化,并对伴发智能障碍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的电生理改变。方法:对75例PD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及51例PD患者进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PD患者BAEP异常率为42.6%,VEP异常率为66.7%,BAEP异常中以V波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延长为主;VEP异常中以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为显著。结论:PD是一种多系统侵犯的疾病,诱发电位可用作该病的客观检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的电生理改变。方法:对75例PD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及51例PD患者进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PD患者BAEP异常率为42.6%,VEP异常率为66.7%,BAEP异常中以 V波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延长为主;VEP异常中以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为显著。结论:PD是一种多系统侵犯的疾病,诱发电位可用作该病的客观检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日坚  马婉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47-2548
目的 了解帕金森病(PD)是否存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损害。方法 P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15例。使用英国OXFORD公司的Medelec034W11B-V4.0多媒体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主要观察Ⅰ、Ⅲ、Ⅴ波的峰潜伏期(PL),及Ⅰ-Ⅴ、Ⅰ-Ⅲ、Ⅲ-Ⅴ波的间潜伏期(IPL),双耳PL及IPL的耳间差(ILD),V/I波幅比值,及波形分化。结果 PD患者BAEP异常率为3/15。异常者3例均Ⅲ-Ⅴ/Ⅰ-Ⅲ IPL&;gt;1。PD组Ⅴ波PL、I-V波IPL、Ⅲ-Ⅴ波IPL分别为(5.82&;#177;0.4)、(4.08&;#177;0.3)、(1.91&;#177;0.29)ms,对照组分别为(5.50&;#177;0.27)、(3.86&;#177;0.28)、(1.68&;#177;0.16)m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D组的V/I波幅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D组BAEP异常率与性别、年龄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D存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中枢段(高位脑干)损害,与年龄、病程等无关。BAEP检查可早期发现这一损害,可能作为评定PD患者病情敏感而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PD)是否存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损害。方法P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15例。使用英国OXFORD公司的Medelec034W11B-V4.0多媒体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主要观察Ⅰ、Ⅲ、Ⅴ波的峰潜伏期(PL),及Ⅰ-Ⅴ、Ⅰ-Ⅲ、Ⅲ-Ⅴ波的峰间潜伏期(IPL),双耳PL及IPL的耳间差(ILD),Ⅴ/Ⅰ波幅比值,及波形分化。结果PD患者BAEP异常率为3/15。异常者3例均Ⅲ-Ⅴ/Ⅰ-ⅢIPL>1。PD组Ⅴ波PL、Ⅰ-Ⅴ波IPL、Ⅲ-Ⅴ波IPL分别为(5.82±0.4)、(4.08±0.3)、(1.91±0.29)ms,对照组分别为(5.50±0.27)、(3.86±0.28)、(1.68±0.16)m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D组的Ⅴ/Ⅰ波幅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D组BAEP异常率与性别、年龄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D存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中枢段(高位脑干)损害,与年龄、病程等无关。BAEP检查可早期发现这一损害,可能作为评定PD患者病情敏感而客观的指标。R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发现,帕金森病患者除震颤、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等主要症状外,部分患者还出现视觉传导通路损坏。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客观检测手段,能敏感地检测出视网膜及视觉传导通路功能,是评价视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目的:应用诱发电位技术比较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以此探讨帕金森病病患者的视觉通路传导情况。设计:随机抽样法,病例-对照观察。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肌电图室。对象:帕金森病组:18例患者(36只眼)为2004-01/11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43~7…  相似文献   

7.
李飞  李燕君 《现代康复》2001,5(9):74-75
目的:研究帕金林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脑功能与脑血流量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90例PD患和60例正常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脑血流量(CBF,^133Xe吸入法),并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结果:PD患BAEP和CBF异常率分别为43.3%和46.7%,高于对照组17.5%和27.5%,UPDRS评分愈高则异常率愈高,BAEP异常PD患平均CBF明显低于BAEP正常患,(P<0.05-0.01),结论:BAEP是初步评价PD患脑功能和脑血流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患者脑功能与脑血流量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90例PD患者和60例正常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脑血流量(CBF,133Xe吸入法),并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结果PD患者BAEP和CBF异常率分别为43.3%和46.7%,高于对照组17.5%和27.5%,UPDRS评分愈高则异常率愈高,BAEP异常PD患者平均CBF明显低于BAEP正常患者。(P<0.05~0.01)。结论BAEP是初步评价PD患者脑功能和脑血流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发现,帕金森病患者除震颤、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等主要症状外,部分患行还出现视觉传导通路损坏。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客观检测手段,能敏感地检洲出视网膜及视觉传导通路功能,是评价视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 ,PD)是老年人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死亡 ,纹状体多巴胺减少所致的疾病。国内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仅次于脑血管病。目前对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 ,但对帕金森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研究报道很少。本文主要探讨了BAEP在老年帕金森病的应用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 选择临床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 40例 ,男 39例 ,女 1例 ,年龄 6 0~ 84岁 ,排除脑干缺血性病变。全部病例符合 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所制订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干反射 (BS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在观察脑干损伤病人的病情变化、判断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 70例脑干损伤病人同时进行BSR、BAEP监测。分析BSR、BAEP与格拉斯哥昏迷计分 (GCS)、格拉斯哥预后分级 (GOS)之间的关系以及 2 5例临终状态时BSR、BAEP情况 ,同时研究早期脑疝病人的BAEP变化。结果 :BSR、BAEP与病人的GCS、GOS密切相关 ,BSR平面越低 ,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 ;BAEP异常程度与病情轻重基本一致 ,双侧或一侧Ⅰ、Ⅲ、Ⅴ波平坦 ,提示预后不佳。脑死亡者绝大多数BSR属Ⅵ平面 ,BAEP双侧各波呈电平坦。脑疝早期BAEP主要表现为一侧波Ⅴ消失或波Ⅰ~Ⅴ、Ⅲ~Ⅴ峰间潜时 (IPL)延长。结论 :BSR、BAEP可用来观察病情、判断预后 ,可作为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之一 ,BAEP有助于早期发现脑疝 ,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杨佳  马文娟 《临床荟萃》2013,(12):1346-1348
目的用相关性分析糖尿病(DM)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神经传导(NC)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BAEP和NC研究的患者,分为DM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其中DM组再次分为4组包括神经病组,非神经组,梗死组和非梗死组,比较各组之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峰间潜伏期I~Ⅲ波和I~V波等的差异。结果DM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峰间潜伏期I~Ⅲ波和I~V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神经组IPLI~III(2.21±0.17)msvs(2.07±0.12)ms(P〈0.01);DM梗死组IPL I~III(2.20士0.17)msvs(2.07±0.12)ms(P〈0.05),DMIPLI~Ⅲ非梗死组(2.20±0.11)msvs(2.07±0.12)ms(P〈0.01);DM神经组IPLI~V(4.16±0.21)msvs(4.02土0.10)ms(P〈0.0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I~Ⅲ波峰间潜伏期与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有相关性(r=-0.308,P〈0.05)。结论DM患者的I~Ⅲ波峰间潜伏期延长,特别在神经病亚组。这种延长现象可以由听神经损伤解释。DM患者,胫神经,正中神经感觉,腓肠神经神经传导速度与听觉神经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时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1年6月~2011年10月住院的13例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病例作为观察组,临床诊断后行BAEP、颅脑CT检查,同时将同期排除脑部疾患及听觉损伤的其他13例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行BAEP检查。观察BAEP在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时的诊断价值。结果脑干脑炎组BAEP阳性5例(38.5%),CT无阳性发现,对照组BAEP无阳性发现,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外周血WBC升高6例,1例死于中枢性呼吸。结论 BAEP是诊断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时一种有效的临床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邹小英  赵倩  甘敏 《新医学》2012,43(7):463-466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患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32例确诊的脑性瘫痪患儿的BAEP,分析其波形、波峰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及波幅比值等异常情况。结果:132例BAEP总异常率为83.3%(109/132),其中Ⅴ波异常103耳、Ⅲ波异常94耳、Ⅰ波异常38耳(包括重叠异常)。Ⅴ波反应阈值可疑异常31例(23.5%)、轻度异常51例(38.6%)、中度异常21例(15.9%)、重度异常6例(4.5%)。结论:脑瘫患儿BAEP异常率高,主要表现为中枢性听觉传导功能障碍,早期检测BAEP有助于其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在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痴呆中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检测方法对1999-01/2004-12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和18例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及26名正常人进行检测,并进行对比观察。电极按国际标准导联10~20系统置于T5,T6,P3,P4,Cz,Pz,T3,T4,C3,C4,F7,F8,F3,F4,Fz,Fpz,参考电极为A1+A2,地线置于Fp1,低频滤波0.5Hz,高频滤波30Hz,分析时间700ms。采用听觉oddball序列,通过耳机给声,1000Hz为非靶刺激,概率80%;2000Hz为靶刺激,概率20%。刺激间隔1s。对靶和非靶刺激分别叠加。每例检测重复两轮,以确认波形成分重复性好。潜伏期及波幅以Pz点测得的为准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结果:各组均获各项检查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成分:P300电位(即P3波)在各组间异常程度不同。与对照组比较,血管性痴呆组P3潜伏期最长,帕金森病痴呆组次之犤(415.5±48.5),(345.3±34.1),(317.9±26.9)ms,P<0.05犦。②事件相关电位的外源成分:各组N1波改变各异,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犤(108.2±25.2),(96.4±10.6)ms,P<0.05犦。波幅降低犤(5.1±3.4),(8.5±3.2)μV,P<0.05犦,帕金森病痴呆组潜伏期及波幅均正常。③峰间期: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比较P2-N2、N2-P3、N1-P3峰间期延长,而帕金森病痴呆组各波峰间期正常。结论:血管性痴呆及帕金森病痴呆两种疾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异常程度及异常成分存在差异,其电生理特征对区分痴呆类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和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听觉认知电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在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痴呆中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检测方法对1999-01/2004-12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和18例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及26名正常人进行检测,并进行对比观察.电极按国际标准导联10~20系统置于T5,T6,P3,P4,Cz,Pz,T3,T4,C3,C4,F7,F8,F3,F4,Fz,Fpz,参考电极为A1+A2,地线置于Fpl,低频滤波0.5Hz,高频滤波30Hz,分析时间700ms.采用听觉oddball序列,通过耳机给卢,1000Hz为非靶刺激,概率80%;2000Hz为靶刺激,概率20%:刺激间隔1s。对靶和非靶刺激分别叠加。每例检测重复两轮,以确认波形成分重复性好。潜伏期及波幅以Pz点测得的为准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PSS 10.0软件包处理。结果:各组均获各项检查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成分:P300电位(即P3波)在各组间异常程度不同。与对照组比较,血管性痴呆组P3潜伏期最长,帕金森病痴呆组次之[(415.5&;#177;48.5),(345.3&;#177;34.1),(317.9&;#177;26.9)ms,P〈0.05]。②事件相关电位的外源成分:各组N1波改变各异,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108.2&;#177;25.2),(96.4&;#177;10.6)ms,P〈0.05]。波幅降低[(5.1&;#177;3.4),(8.5&;#177;3.2)μV,P〈0.05],帕金森病痴呆组潜伏期及波幅均正常。③峰间期: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比较P2-N2、N2-P3、N1-P3峰间期延长,而帕金森病痴呆组各波峰间期正常。结论:血管性痴呆及帕金森病痴呆两种疾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异常程度及异常成分存在差异,其电生理特征对区分痴呆类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听力障碍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致聋因素,分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选择1995-01/2000-12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神经专科和耳鼻喉科就诊的听力障碍和/或语言障碍的患儿185例.监护人对观察目的及检测项目均知情同意.②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CT或MRI检查.使用诱发电位仪检测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分析患儿致聋因素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特征.Ⅰ,Ⅲ,Ⅴ波各波均消失为重度异常;Ⅰ,Ⅲ,Ⅴ波中有1或2个波缺如为中度异常;波峰潜伏期和/或峰间潜伏期延长,大于本实验室同龄正常均值与3个标准差之和为轻度异常.结果:听力障碍患儿185例(370耳)均进入结果分析.①334只耳(90.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150例双耳受累.重度异常122耳(36.5%),中度异常64耳(19.2%)多为Ⅰ,Ⅲ波缺如,轻度异常148耳(44.3%)多为Ⅰ波潜伏期延长.②周围性听路损害314耳(94.0%),致听力损害病因前4位依次为原因不明聋哑,原因不明聋,耳毒性药物,围产期脑损伤(103,98,42,40例).结论:①小儿听力障碍程度以轻度为主.②小儿听力障碍病因中,以病因不明、耳毒药物和围产期脑损伤为主.③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确定听路损害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听力障碍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致聋因素,分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①选择1995-01/2000-12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神经专科和耳鼻喉科就诊的听力障碍和/或语言障碍的患儿185例。监护人对观察目的及检测项目均知情同意。②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CT或MRl检查。使用诱发电位仪检测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分析患儿致聋因素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特征。I,III,V波各波均消失为重度异常;I,III,V波中有1或2个波缺如为中度异常;波峰潜伏期和/或峰间潜伏期延长,大于本实验室同龄正常均值与3个标准差之和为轻度异常。 结果:听力障碍患儿185例(370耳)均进入结果分析。①334只耳(90.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150例双耳受累。重度异常122耳 (36.5%),中度异常64耳(19.2%)多为I,III波缺如,轻度异常148耳(44.3%)多为I波潜伏期延长。②周围性听路损害314耳(94.0%),致听力损害病因前4位依次为原因不明聋哑,原因不明聋,耳毒性药物,围产期脑损伤(103,98,42,40例)。 结论:①小儿听力障碍程度以轻度为主。②小儿听力障碍病因中,以病因不明、耳毒药物和围产期脑损伤为主。③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确定听路损害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auditoryevokedpotential,BAEP)在早期诊断聋哑的意义。方法:使用英国OXFORD公司的034W11B-V4.0多媒体肌电/诱发电位仪对238例有听力和/或言语障碍的儿童进行BAEP检测。结果:有新生儿窒息史、早产等高危因素的25例,异常20/25,其中11/20属周围性损害。曾使用耳毒性药物8例,异常6/8。有聋哑家族史2例,异常1/2。不明原因203例,异常168/203。结论:BAEP运用于常规检测,对早期诊断聋哑,监测神经系统和听觉系统康复进程,协助评价治疗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