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佘强  陈运贞 《重庆医学》2003,32(3):296-298
目的 观察不同时期缺血心肌中iNOSmRNA及蛋白质表达及对毛细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2 4只 ,分别检测心肌梗塞后 1周、2周、3周、4周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和iNOSmRNA及蛋白质表达情况 ;另取复制成功的心肌梗塞大鼠 12只 ,随机分为 2组 ,各 6只 ,一组用iNOS抑制剂S methylisothiourea(SMT ;3mg·kg 1 ·d 1 ) ,另一组用盐水代替SMT作对照 ,2周后检测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数及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1)心肌梗塞 1周后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内皮细胞数均明显增加 ,2周后达高峰 ,3周后开始下降 ,4周后下降到 1周时水平。(2 )心肌梗塞 1周后缺血心肌中iNOS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增加 ,2周后达高峰 ,3周后开始下降 ,4周后下降到正常水平。 (3)加用SMT干预后的大鼠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数和毛细血管密度显著下降。结论 心肌梗塞后缺血心肌中iNOS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增加 ,且与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密度变化相一致 ;iNOS有促进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增殖和毛细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牛磺酸处理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口服生理盐水10mL/kg,每日1次,连续7d。低、中、高剂量牛磺酸处理组牛磺酸200、400、800mg/kg,每日1次,口服给药,连续7d。采用大鼠心脏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的方法,连续监测心电图,观察牛磺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并观察牛磺酸对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a(HIF-a)、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4)以及心肌组织中VEGF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随着牛磺酸剂量的增高可明显降低动物室性早搏(VPC)和室性心动过速(VT)的发生率,心肌梗死范围也显著减小,同时在光镜下观察各组随牛磺酸剂量的递增可促进心肌间的血管新生。牛磺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VEGF、HIF-a、CD34与心肌中的VEGF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论:牛磺酸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不同周期STZ诱导的糖尿病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与心肌VEGF表达及冠脉血管密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阻断和开放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I/R模型。分别用,TTC染色、免疫印迹分析及Morphometric分析方法,测定大鼠心肌I/R后梗死面积、VEGF表达及冠脉血管密度。[结果]STZ处理后2周,糖尿病组(2WD)心肌梗死面积比相应周期对照组(2WC)明显缩小;STZ处理后16周(16WD),梗死面积比相应对照组(16WC)增加;Morphometric分析显示,心脏的冠脉血管密度在2WD组比2WC组显著增加(28%),而16WD组比16WC组明显减少(3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在2WD组比2WC组显著增加(30%),但在16WD组大鼠VEGF表达比16WC组明显减少。[结论]STZ诱导糖尿病早期、晚期对心肌I/R损伤呈现相反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早、晚期糖尿病相反的心肌VEGF表达及冠脉血管密度改变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慢性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 只,随机化分为3 组: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仅进行开胸手术;模型组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上放置Ameroid 缩窄环,复制慢性心肌缺血模型;辛伐他汀治疗组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上放置Ameroid 缩窄环后,每日1 次给予辛伐他汀灌胃,用量为3 mg/kg,共21d.以Ⅷ因子相关抗原的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毛细血管数目及毛细血管密度(毛细血管数/mm2 ).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心肌中VEGF 的表达.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模型组;辛伐他汀治疗组慢性缺血心肌中VEGF 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 辛伐他汀可促进慢性缺血心肌中血管的新生,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慢性缺血心肌中VEGF 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和缺血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运用大鼠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给药组和模型组,并记录心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VEGF蛋白质的表达,用RT-PCR方法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和内皮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1),其心率明显降低(P<0.01);(2)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缺血心肌VEGF蛋白质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 (1)美托洛尔能促进大鼠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2)美托洛尔减慢心肌缺血大鼠的心率和上调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促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阈下电刺激促大鼠缺血心肌毛细血管新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阈下电刺激促缺血心肌毛细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给心肌梗死大鼠发放不同频率的阈下电刺激,观察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新生情况,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结果:(1)25Hz频率的阈下电刺激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VHGF mRNA及蛋白质表达、NOS活性均比其它电刺激组及对照组增加。(2)25Hz频率阈下电刺激基础上加用VEGF中和抗体干预后,大鼠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减少,NOS活性降低。(3)25Hz频率阈下电刺激基础上加用NOS抑制剂L-NAME干预后,大鼠缺血心肌中VEGF mRNA及蛋白质表达没有改变,但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减少。结论:25Hz频率的阈下电刺激可以促进缺血心肌中VEGF表达的上调,导致毛细血管新生;NO可能介导VEGF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7.
缺氧大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与VEGF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大鼠在缺氧习服过程中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的变化规律。方法 大鼠在5000m模拟高原缺氧5、15和30d后,用碱性磷酸酶(ALP)组织化学表达方法显示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并进行图像分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心肌组织中VEGFmRNA、VEGF、FLK和Flt-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缺氧15d时,右室心肌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与肌纤维数的比值(C/M)显著增高。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VEGF mRNA 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而VEGF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的胞浆、胞膜及心肌细胞间隙中。机体缺氧时心肌组织中VEGF的表达普遍增强,5d时达高峰。FLK和Flt-1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的胞浆、胞膜及心肌细胞间隙中。机体缺氧时心肌组织中VEGF的表达普遍增强,5d时达高峰。FLK和Flt-1主要分布于微血管内皮细胞,各组中FLK和Flt-1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大鼠在缺氧习服过程中,左、右室心肌毛细血管出现增生,其机制可能与VEGF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毛细血管新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改良Allen's重量打击法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用马松三色染色法观察脊髓损伤后毛细血管的新生情况,原位杂交法观察急性损伤后大鼠脊髓VEGF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引起脊髓组织中血管密度和血管分布改变,脊髓急性损伤后损伤局部出现短暂的血管新生过程。同时,原位杂交结果显示VEGFmRNA的表达上调,表达时间与血管变化的时间重叠。除了时间上的相互关联外,脊髓损伤后毛细血管新生与VEGF mRNA的表达在空间分布上是一致的。结论脊髓急性损伤可上调VEGFmRNA在脊髓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内的表达,有短暂的血管新生过程,损伤组织中VEGFmRNA的表达与其毛细血管新生的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不同周期STZ诱导的糖尿病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与心肌VEGF表达及冠脉血管密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阻断和开放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I/R模型。分别用,TTC染色、免疫印迹分析及Morphometric分析方法,测定大鼠心肌I/R后梗死面积、VEGF表达及冠脉血管密度。[结果]STZ处理后2周,糖尿病组(2WD)心肌梗死面积比相应周期对照组(2WC)明显缩小;STZ处理后16周(16WD),梗死面积比相应对照组(16WC)增加;Morphometric分析显示,心脏的冠脉血管密度在2WD组比2WC组显著增加(28%),而16WD组比16WC组明显减少(3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在2WD组比2WC组显著增加(30%),但在16WD组大鼠VEGF表达比16WC组明显减少。[结论]STZ诱导糖尿病早期、晚期对心肌I/R损伤呈现相反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早、晚期糖尿病相反的心肌VEGF表达及冠脉血管密度改变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缺血肢体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变化的观察,探讨肢体应对缺血的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大鼠缺血心肌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促血管再生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 ,存活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心肌梗死组 (MI组 ) ,低剂量生长激素处理组 (GH1 组 :术后 2 4h开始rh GH皮下注射 0 2mg·kg- 1 ·d- 1 ) ,高剂量生长激素处理组 (GH2 组 :术后 2 4h开始rh GH皮下注射 1 0mg·kg- 1 ·d- 1 ) ,另设假手术组 (SO组 )为对照组 ,注射 2 8d后处死动物 ,采用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缺血心肌新生血管密度 ;RT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各组大鼠缺血心肌VEGF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 与MI组相比 ,GH1 、GH2 组VEGFmRNA的表达和蛋白合成增加 ;GH1 、GH2 组缺血心肌血管密度增加 ( 19.8±2 9)比 ( 16.4± 4.4) 高倍视野 ,P <0 0 5 ;( 2 8.5± 3 .6)比 ( 16.4± 4.4) 高倍视野 ,P <0 0 0 1,GH2 组又明显高于GH1 组 (P <0 0 0 1)。结论 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以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血管再生 ,而增加缺血心肌VEGFmRNA的表达以及蛋白合成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后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治疗缺血性脑病的可行性。方法:6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栓线法造模,亚低温组大鼠行低温(33~34℃)干预24h后自然复温。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缺血边缘区CD31、Ki67阳性细胞密度以及VEGF表达。结果:两组大鼠在脑缺血后各时间点CD31阳性细胞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亚低温组Ki67阳性细胞密度与VEGF表达在低温干预期间低于常温组,复温之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低温抑制VEGF表达,脑缺血后短期的亚低温治疗不影响血管生成,推测VEGF主要在脑缺血24h后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弥补传统内外科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不足,治疗性血管新生已成为挽救缺血性心肌组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外周及造血干细胞中内皮祖细胞(EPC)表面抗原KDR、CD34的识别,对EPC分化和扩增,使其增加血管新生。该文着重就缺血心肌血管的再生机制、内皮祖细胞的来源、体外扩增及靶向定位、细胞表型作了归纳。对于细胞移植用于严重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试验初步显示患者临床症状减轻,MRI显示心肌灌注和心肌功能均有改善,但该研究仍处于Ⅰ期临床阶段,进一步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有待明确细胞移植的长期疗效、靶向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弥补传统内外科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不足,治疗性血管新生已成为挽救缺血性心肌组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外周及造血干细胞中内皮祖细胞(EPC)表面抗原KDR、CD34的识别,对EPC分化和扩增,使其增加血管新生.该文着重就缺血心肌血管的再生机制、内皮祖细胞的来源、体外扩增及靶向定位、细胞表型作了归纳.对于细胞移植用于严重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试验初步显示患者临床症状减轻,MRI显示心肌灌注和心肌功能均有改善,但该研究仍处于Ⅰ期临床阶段,进一步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有待明确细胞移植的长期疗效、靶向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兔冬眠心肌模型外周血骨髓干细胞的变化及缺血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雄性日本大耳白兔为研究对象,通过开胸不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建立冬眠心肌动物模型.将成功制备的24只兔模型随机分为4组,即缺血3 d组、缺血7 d组、缺血28 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模型动物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 细胞百分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各组动物模型缺血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结果:兔冬眠心肌模型于手术后出现骨髓干细胞动员,1 wk内达高峰,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同时相应地出现手术后1 wk内缺血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明显升高,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降低.结论:冬眠心肌可通过组织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高而动员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后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bFGF对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24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观察4个不同时间点,在术后3h内和动物处死前分别采用敏感编码(SENSE)技术行MR电影和心肌灌注MR成像;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和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血管数量。结果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自第10天明显增加;梗死心肌首过灌注呈低强化,延迟扫描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心肌,曲线上升时间、峰值时间、曲线上升斜率、对比增强率低于正常心肌,第17天时心梗范围显著变小;实验组微血管生长活跃,微血管数量除第1天外余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增加了急性心梗新生血管密度、减小了心梗范围、提高了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动员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加大剂量阿司匹林组、心肌缺血加小剂量阿司匹林组和单纯心肌缺血组.心肌缺血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一周从心腔内取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计数EPCs,28 d后取缺血区心肌免疫组化法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单纯心肌缺血组和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VEGF显著增多[(101.51±16.97)、(94.67±11.78)vs(80.07±10.32),(P<0.05)];心肌缺血加小剂量阿司匹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外周血EPCs显著增多[(42±7)vs(20±6),(P<0.05)];单纯心肌缺血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600±104)vs(431±73),(P<0.05)];大剂量阿司匹林抑制了因缺血导致的VEGF、EPCs和毛细血管密度的增加分别由缺血时的(101.51±16.97)、(46±9)、(600±104)降至(70.76±10.15)、(23±6)、(431±80),(P<0.05).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抑制大鼠缺血心肌的血管生成和因缺血和损伤导致的EPCs的动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