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痴呆是大脑慢性功能障碍,起病较隐蔽,早期不易发现。由于老年人口不断增长,老年痴呆的病人也逐渐增多。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10%的人群不同程度的患有痴呆,而80岁以上则占有20%左右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许永付 《药物与人》2001,14(10):40-40
剂量过大大剂量用药多见于急症病例,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用大剂量阿托品解毒。由于药物剂量与效果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较大时效果好,因此有些人急于求成,想经过一、二次大剂量用药而使疾病痊愈,这是很危险的。药物毒性与剂量密切相关,剂量越大,副作用越易出现。如儿童大剂量使用磺胺类药物,可产生药物性肾炎,甚至肾结石;老年人大剂量使用降压药,可使血压骤降,易出现缺血性中风而猝死。当剂量超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时,称为极量。达到极量,易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陶国枢 《药物与人》2002,15(1):39-39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作用与青壮年有很大差异;同时,老年人又往往一人多病,用药种类较多,药物不良反应较青壮年多2-3倍。因此,老年人用药时,第一要十分小心谨慎;第二要详细了解药物的性质、作用、用途、剂量及毒副作用;第三要学习掌握一些老年人各器官的生理特点以及药物代谢的基本知识,以提高用药的准确性、有效性,避免用药不当所致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建文 《药物与人》2001,14(10):52-52
1.不要热衷于使用最新药物,这些药往往在老年人用药的经验有限,药物不良反应还不清楚,最好经过临床应用一段时间再用于老年人较为安全。 2.老年人用药尽量减少药物数量,简化用药方法,减少每天用药次数,最好能合在一起同时服用,以此提  相似文献   

5.
人到老年,往往多种疾病缠身,可能同时要用几种药物治疗,因此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较多。据统计,约有1/4的老年病人同时用药达4~6种,不良反应率高达15%。  相似文献   

6.
张征 《健康》2012,(10):12
一忌药量过大种类过多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肾脏的排泄也较慢,所以老年人用药剂量比青壮年应有所减少,用药种类也不宜过多。在同一时间内用药种类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会相应增多。二忌偏听偏信许多老年人在患病初期,都抱有希望尽早治愈的急切心理,一旦短期内收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他们往往会放弃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另觅他途,或者更换医院和药品,或者偏听偏信,根  相似文献   

7.
马从伟 《药物与人》2001,14(2):30-30
人到老年,往往多种疾病缠身,可能同时要用几种药物治疗,因此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较多。据统计,约有1/4的老年病人同时用药达4~6种,不良反应率高达15%。这是因为老年人与年轻人不同,体内主要器官机能减退,由于器官萎缩和退行性变化,使得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因此老年人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用药安全成为我国公众健康的一大问题。有调查表明,接受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人群中,有85%是老年人。因而其严重性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年人之所以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特别是心、脑、肝、肾功能衰退,致使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中毒反应。加之老年人对抗药物副作用的能力减退,一旦出现不良反应也往往较其他人群严重。  相似文献   

9.
杨恩升 《长寿》2011,(6):42
人得了病之后应去医院找医生治疗,然后通过吃药、打针、输液等方式来治好身体上的病痛。但随着药店的增多和医学知识的广泛普及,不少人因图方便省事,药价低少花钱,或者觉得区区小病不必就医等原因,常会选择自行购药的方式来治  相似文献   

10.
老年医疗保健已成为社会广泛研究并日益受到重视的问题,药物治疗是老年人防病治病、维护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对药物的处理能力和耐受性下降,许多疾病的发生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长。一般人认为病多服药自然就多,但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易出现用药相关问题,相互作用会影响治疗效果,有的还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有很多病人自认为“久病成医”往往自作主张,擅自服药,这样不仅不利于控制和治疗疾病,反而会给身体带来损害。老年人用药,是一门科学,用药不当,不但会贻误治疗,还会成为健康杀手,  相似文献   

11.
一、先取食疗,而后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双得。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孙楠楠 《健康博览》2008,(12):26-26
安全用药的剂量称为治疗量或常用量,临床对治疗量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剂量太小起不到治疗作用,剂量过大则会出现毒副反应,甚至还可导致死亡。一股情况下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用药,不会出现药物过量。但是由于重复用药而导致药物过量的危险性则需特别警惕。  相似文献   

13.
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方式老年病人用药尽量不用注射剂,而优先选择口服给药方式,既便利又经济。控释制剂释放药物受胃肠道动力和酸碱性影响小,较适宜老年人选用。如果必须选用输液方式,应根据病人年龄、病情、药物特点等情况确定给药速度,一般在20~40滴/分钟。最佳的用药剂量是最低有效量。不同年龄段人群用药剂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鹿华彦  慕文璐  黄琪 《中国校医》2019,33(6):466-468
目的调查分析本院门诊药房165份口服化学药品说明书中有关老年人用药信息的标注情况,促进老年人合理安全用药。方法由专人负责查阅本院门诊药房正在使用和销售的药品,从中筛选出各类老年人常用口服化学药品说明书165份,收集所有数据,均采用MicrosoftExcel2013录入,并作归类分析。结果在调研的165份口服化学药品说明书中,老年人用药信息标准缺失项排列前4位的分别为“药理毒理”(98.79%)、“药物过量”(98.79%)、“禁忌”(98.79%)、“药物相互作用”(98.18%),而未给出任何有关老年人用药信息的药品说明书占12.73%。明确给出老年人用药剂量为“老年人用药”项的占49.31%,未准确给出老年人用药剂量“老年人用药”项的占34.72%。无任何“老年人用药”项的占15.97%。结论口服化学药品说明书有关老年人的用药指导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缺失现象,给临床医师及药师指导老年患者用药参考带来难题,口服化学药品说明书中应完善老年人用药信息,确保老年人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5.
腹泻是夏秋季高发病,特别容易发生在体质虚弱的老人身上.老人受腹泻的打击远大于中青年人,焦急、担心难免要求医生及早使用抗生素,但是,医生通常有自己的用药标准,并不主张急于给腹泻的老人使用抗生素.老年人发生腹泻时,可参考以下如何防治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如今的年轻父母大多是80后,对照顾孩子经验不足,妈妈们在选药时尽量选择专门给儿童吃的药,并要注意抓住五个原则。原则1:用法用量要精准不论是药品的使用时间、频率,还是次数、用量等,都需要父母严密管控。一旦超出剂量,就容易引发中  相似文献   

17.
马从伟 《药物与人》2001,14(3):29-29
避开药物的禁忌证老年人易患多种疾病,在采用各种药物治疗时常因各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使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如患青光眼的老年病人遇内脏绞痛时不可用阿托品解痉,因阿托品有升眼压的作用,可加重青光眼的程度;又如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痛风的老年病人不宜用利尿药降压,因利尿药阻碍尿酸的排泄,会诱发或加重痛风。另外,哮喘者不宜用心得安;青光眼患者不能用安定等。由此可见禁忌证多是老年人用药的一大特点,所以用药时必须全面考虑药物的禁忌证和毒副反应,特别是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选用一种药物治疗某种疾病时,必须同时考虑此种药品对其他疾病有无影响,遇有禁忌证时必须放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治疗上需要长期坚持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药物治疗以及定期监测血糖、积极参加糖尿病教育等方面。对于药物治疗,很多"糖友"一知半解,甚至存在很多用药误区。认识上的小误差,天长日久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周静副主任医师建议广大"糖友"要避免以下9个用药误区,做好"打持  相似文献   

19.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用之得当,药到病除,用之不当,用量过大过小,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尤其对儿童。所以家长们决不能未看懂药物说明书,便一知半解地给小儿服药。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未完善,所以小儿用药一定要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进行服药,特别是应注意下面一些药物  相似文献   

20.
伏晓荣 《药物与人》2001,14(6):31-31
药物治病亦能致病,这是众所周知的。令一般医生和患者都难以预料到的是,不少药物还能引起与治疗目的截然相反的作用。其机理比较复杂,多由于药不对症、剂量过大、用药过久、用药骤停,或是药物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或是病人体质特异所致的药物反应等因素所致。此类现象多见于退热药致药物热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退热药可引起发热,临床上称为药物热。许多药物都可致药物热,但由退热药所致却少为人知。一般在第二次使用或长期使用某种退热药后出现,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