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政府、市场与行业协会三者的互动关系中可以看出,行业协会之经济法主体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作为调控主体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双重缺陷;作为受控主体,它如果采取了限制竞争行为,必然受到竞争法的规制。考虑我国行业协会的现实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在确立行业协会经济法主体地位时,应适当地强化行业协会之调控主体地位,弱化行业协会之受控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阮雪梅 《行政与法》2007,(4):119-121
市场中介组织作为经济法学的特殊群体,具有服务、沟通、协调、公证、监督等职能,但目前我国的这一组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力图从经济法学的视野对其加以研究,以期引起共鸣,完善我国的经济法基本理论。文章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⑴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的主要症结解析;⑵针对市场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从经济法角度提出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胡丹缨 《政法学刊》2006,23(6):86-90
中介组织是连接政府、市场主体等多方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沟通协调各方关系、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在政治体制改革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中介组织仍处于自发性的起步发展阶段,呈地位界定不清、规模小、实力差、市场约束性弱、规范化程度低之势,未能真正发挥促进市场经济高效发展的作用。因此,明晰其法律地位并完善相关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中介组织的行政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中介组织发端于西方社会,是市场经济和政府"双失灵"的必然选择。作为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纽带,社会中介组织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行政法理论的影响,在行政法学研究中,社会中介组织在行政法上的地位却不明确。本文拟从传统的行政主体理论入手,以公共行政理论为支撑,对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主体地位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中介组织的新一类经济法主体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法学学科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成果交集指向其社会性和中介性,它构成了经济法上社会中介组织的理论基础。法学视野中的社会中介组织处于社会公共经济管理关系中时,民法和行政法无法调整该社会关系。社会中介组织的本质与经济法的宗旨、性质、价值本位等高度契合,其因此具有了新一类经济法主体的唯一身份。经济法主体视角下的社会中介组织理论有利于解决专利权滥用、消费者隐私权保护、公益诉讼、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构建等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在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突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的主体核心地位的确立。在当代确定消费者的主体核心地位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从经济法的主体进行分析,探讨了消费者在经济法主体中的地位及保护。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我国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并就完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制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主体范畴是经济法主体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本文在剖析经济法主体的特性的基础上,以利益为切入点,从国家,市场,社会,企业四个层面去总结和构建了经济法主体群。  相似文献   

9.
论经济法主体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法律部门的主体制度是基于部门法独立的调整对象、调整任务而以独特的视角建立起来的 ,同一社会实体或个人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 ,从而成为各部门法的主体。据此 ,经济法主体可表述为政府、经营者、消费者三类。  相似文献   

10.
略论经济法立法主体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论证,认为在经济法立法活动中,所立之法可以按调整对象、法律渊源、客观功用价值、立法权的获取方式等标准分类;立法主体可分为宪法上的立法主体和经济法上的立法主体,前者行使宪法上立法权进行立法,后者行使经济法上立法权进行立法,两者受不同部门法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介组织的发展规模和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相关法律规范及由其所制约的中介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其发展需要,中介腐败等引发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大。制定《社会中介组织法》既是中介组织规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中介组织健康发展,解决中介法律规范相互冲突、缺位和中介腐败及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的必然选择。现有的中介规范为制定《社会中介组织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2.
徐孟洲  谢增毅 《现代法学》2005,27(4):122-128
“以人为本”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经济法的主体可以概括为消费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消费者是经济法主体的核心。消费者的保护需要经济法,经济法是消费者保护的主要法律部门。我国应以消费者保护为中心,构造经济法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问题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伯军 《河北法学》2004,22(5):119-122
对于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问题在现代国际法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国际法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国际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有 4种 :( 1)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 ,而且是唯一的主体 ;( 2 )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 ,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 3 )个人是国际法的部分主体 ,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 4 )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实际上 ,这个问题涉及到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国家主权、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和国际法的普遍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是经济法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经济法”的概念研究是经济法学总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作为概念的“经济法” ,从学术史、语言学和逻辑学等视角进行了语词缘起、范畴定位和文字训诂等三个方面探讨 ,并为经济法本体论和经济法学科论的基本范畴研究提供了相应的思路、方法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WTO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沈敏荣 《现代法学》2000,22(4):26-32
经济法是处理公法与私法、政府与市场关系 ,协调二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法律。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和即将加入WTO之际 ,这种关系的妥善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能否顺利进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能否合理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回到中国——转轨经济法的存在及其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法抛弃了早期的计划经济法范式,转向西方寻求资源,形成了市场经济法范式,认为经济法是弥补市场缺陷之法,而当下中国还处在计划权力经济向市场法治社会转轨过程中,中国的问题不是市场高度发达到出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缺陷,而是市场发育不全,经济发展处处受到权力因素的掣肘。市场经济法范式与转轨现实脱节,存在严重的正当性危机。如果要问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经济法学的回答是:回到中国,回到转轨现实。中国经济法学需要也正在进行第二次范式转换,转换到转轨经济法范式,推动权力经济向法治经济转轨。  相似文献   

17.
跨国公司作为主体参与国内国际社会活动的能力与事实并存.依法律主体资格的唯一衡量标准——法是否直接赋予其权利义务,跨国公司享有国内法主体地位,但不享有国际法主体地位.对法赋予跨国公司主体地位的可能性分析须从法的根本目的出发,并结合现实社会实践综合考量.作为国内国际社会的重要参加者,跨国公司对现有法律体系下各法律主体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及法所保护的社会秩序均有重大影响,这决定了其享有相应国内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具有特定性 ,其调整对象的范围不是恒定不变的 ,呈现动态性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法 ,由于社会关系、价值目标不同 ,调整对象的范围也不同。以经济法调整对象范围的动态性为基点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阐释现阶段建立以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并重为核心的经济法体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