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哺乳动物宿主通过配子体将疟疾传播给蚊媒。一般认为,配子体出现率的增高对疟疾的预防有相当影响,在疟疾高度流行区尤其如此。为此,作者对广泛使用法西达对于恶性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血症对疟疾传播非常重要。经抗疟药治疗后,病人血液再现配子体血症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就对单纯恶性疟原虫患者引发配子体的影响因素作一探讨。 于1990—1995年期间,选择泰国西部一少数民族居住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是疟疾低度流行区、疟原虫呈季节性传播且具有高度抗药性。对该地区5682名病人进行下列4种抗疟药治疗:1)甲氟喹,2)卤泛曲  相似文献   

3.
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将寄生虫从宿主人传播给蚊,用光镜检查带虫者的血涂片可发现配子体。但是带虫者血样镜检得到的配子体数量同多数疟疾传播研究的结果不相关,这可能是由于镜检低估了配子体阳性数,因此需要更敏感的配子体检测方法。PCR有  相似文献   

4.
疟疾的传播有赖于外周血中配子体的存在。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形成需10d,Ⅰ-Ⅳ期未成熟配子体主要存在于脾脏和骨髓毛细血管中,Ⅴ期成熟配子体存在于外周血中。按蚊吸血后,成熟配子体在蚊体内继续完成疟疾的生活史。配子体的形成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宿主原虫虫荷和外周环境因素有  相似文献   

5.
疟疾的传播过程可通过降低受精配子数或通过某种因子干预合子至卵囊的发育而被阻断。在地方性流行区,人群中所存在天然的传播阻断免疫是阻断疟疾传播的重要因子。对它的了解,对于传播阻断疫苗的研制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阐述在非洲人群的配子体携带者血浆中存在的这种天然重要因子,它对降低疟疾传播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疟原虫有性期某些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能阻断疟疾的传播。在恶性疟原虫,这些抗原包括配子体合成的Pfs230、Pfs48/45、Pfg27及配子形成和受精后产生的Pfs25。 本文作者对恶性疟原虫I—V期同步配子体及配子成熟过程中Pfg27和Pfg16的表达及其在体外不能产生配子体的“无性”株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高度同步的恶性疟原虫  相似文献   

7.
成熟的雄配子体在按蚊胃中出丝即雄配子形成的过程,除受气体张力、pH及温度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外,在蚊体内可能还受一些附加因素的作用。例如,当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培养物中加入不同组无疟史志愿者混合血清时,每个视野中可见到至少为1个多至20个的出丝现象。此外,还发现在6种按蚊体内的动合子感染率和密度均存在差异,可能与这些蚊胃的“出丝因子”不同有关。 每5个视野(400×)有8个或更多出丝体的成熟恶性疟原虫(NF54株)配子体培养物被用来测定人血清和蚊胃匀浆物对出丝的影响。血清来自30名从未接触过疟疾的美国健康成人,30名来自疟疾低度传播区的儿童  相似文献   

8.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疟疾的传播依赖于疟原虫在脊椎动物和按蚊两个宿主内的交替发育。疟原虫有性配子体阶段是其从脊椎动物传递至按蚊的唯一阶段。疟原虫的有性转化、有性发育和配子发生对疟原虫的传播起重要作用。深入了解疟原虫有性阶段的基因表达及相关调控机制,有助于筛选新的抗疟药物或疫苗靶点。本文对疟原虫有性阶段基因表达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阻断疟疾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抗疟疫苗进行了研究,并已克隆了对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的主要表面蛋白进行编码的基因。子孢子是最吸引人们用作疫苗的靶子。疟原虫在人体宿主时,要历经几个抗原不同的时期:子孢子、裂殖子、配子体。一种有效的抗子孢子疫苗既能防止疟疾的发生,又可阻断疟疾的传播。但至今研制抗子孢子疫苗仍  相似文献   

10.
无免疫力的人群短期进入疟疾流行区,为防止疟疾感染使用抗疟药的重要性和意义已经获大家共识。化学预防促进了某些疟疾流行区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而采用抗疟药保护疟疾流行区居民则具有争议,英国伦敦学者Greenwood就过去抗疟药在不同方面使用情况作了回顾,并对疟疾控制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许多早期的研究对流行区居民应用抗疟药的目的是阻断传播,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即有症状病例的治疗和群众性服药(MDA),前者目的是通过对感染者有效抗疟治疗,减少或消灭体内疟原虫,降低传播,间接保护人群,如果治疗中包括杀配子体药物可能效果会更好;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疟疾防治工作中,症状发作较轻而不典型的病人并不少见。1965年在疟疾防治的实践中,对农村卫生员和群众报告的疑似疟疾的发热病人401例,均采厚血膜用姬姆萨氏染色进行了镜检。其中检出原虫阳性的242例,阳性率60.45%。全部系间日疟原虫。检出配子体的12例,配子体携带率5.0%。15岁以下儿童组血检181例,原虫阳性的112例,阳性率59.60%。检出配子体的8例,配子体携带率7.1%。 16岁以上年龄组血检213例,原虫阳性的130例,阳性率61.0%。检出配子体的4例,配子体携带率3.1%。在1—6月发病的血检  相似文献   

12.
降低流行区疟疾传播的方法之一是应用阻断传播的疫苗。本文作者应用直接膜饲法(DMFA)和标准膜饲法(SMFA)研究了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携带者中血浆因子及白细胞(WBC)降低按蚊传播恶性疟原虫的作用,以了解人群中自然阻断传播的因素。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携带者包括7名已恢复的曾患输入性恶性疟荷兰旅游者(无免疫携带者组)和24名喀麦隆当地已恢复的恶性疟患者(低免疫携带者组)。用于膜饲实验的  相似文献   

13.
过去认为恶性疟配子体能感染按蚊的时间很短,本实验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其方法是:(1)将门诊发现的携带恶性疟配子体的疟疾病人收进病房,给予口服单次量的氯喹(10毫克基质/公斤)。这里仅报告于服药后配子体血症明显增加的11例的观察结果。每个病例在病房观察7~10天,以后在门诊至少继续观察14天。每天涂制厚、薄血膜,计算配子体数及白细胞数,待配子体密度达高峰后,每天在薄血膜中观察100个配子体,计算其雌雄比例。另涂制湿血膜立即放在温盒内达40分钟,然后观察小配子体的出丝能力;(2)选择4例进行2次按蚊感染试验,即  相似文献   

14.
氯喹用于疟疾预防已约40年。根据1944~1946年对志愿者进行的广泛研究,表明推荐剂量为成人每周300mg氯喹盐基。当时,测定血中氯喹浓度是用该年代所能利用的非特  相似文献   

15.
传染源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且只有末梢血中存在成熟的雌雄配子体时才具传染性。配子体在末梢血液中的出现时间、存在时间及人群的配子体携带率,随虫种不同而异。如间日疟在无性体出现2~3 d之后出现配子体;而恶性疟则在无性体出现7~10 d后。复发者出现症状时血中即有成熟的配子体。疟区的轻症患者及带虫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血中也有配子体,这类人员也可成为传染源。  相似文献   

16.
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依赖于吸入的血餐以分化、发育配子体。如导入杀虫剂抑制该发育过程,将可阻断疟疾的传播。单链免疫毒素可选择性地消除病原体。运用该项技术可望阻断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30份恶性疟病人血清,其中15份有疟史,1份病史不明,余为初次感染,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查配子体抗体,86%初次感染者和93%半免疫者具 IgG 和 IgM 抗体。同48/45kD 传播阻断靶抗原的3个不同决定簇单克隆抗体(单抗)进行 ELISA 竞争测定,约1/3血清50%以上竞争抑制至少2个单抗与抗原的结合。提示疟疾自然感染后可以引起抗体介导抗有性期免疫,这种免疫反应对疟疾在群体中的传播无疑有一定阻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8 2年兴山县在三峡库区淹没区的峡口、建阳坪及高阳镇陆续设立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站 ,至 1999年累计血检发热病人 36 885人次 ,共检出疟原虫阳性 143例。这些病人的及时或延误治疗 ,直接影响到周围人群的疟疾传播。因此 ,对疟疾现症病人的延误原因作一回顾性个案调查分析 ,以期为三峡库区新世纪疟疾监测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及方法1.1 资料的收集 由各监测区协作医院为中心的三级监测网 ,按照历年个案调查卡和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1.2 延误标准 按《全国疟疾防治工作手册》[1 ] ,以配子体出现…  相似文献   

19.
伯氨喹啉(Primaqinum),国产商品名朴疟奎,为目前消灭疟疾运动中最常应用的药物之一。其对紅細胞外型疟原虫及配子体具有較强的杀灭能力而用于疟疾的根治及阻断传播。为当前甚为重要的抗疟药物。虽然其毒性已較其他8—氨基喹啉类药物显著为低,但服用后仍具一定反应,特別是在群众性抗疟运动中,如对药品管理不善控制不严,因多服、誤服亦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198例恶性疟患者进行了氯喹、氨酚喹及乙胺嘧啶-磺胺多辛(SP)对恶性疟配子体感染率、感染度作用的研究,该地区疟疾呈地方性、季节性流行,并已发现对4-氨基喹啉具抗性的恶性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