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波澜  孙洪梅  房尚华 《吉林医学》2013,34(16):3236-3239
目的:分析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心理特征,找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总结有效心理干预治疗模式。方法: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100例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及70例自然妊娠孕妇进行心理测评,随机抽取部分反复种植失败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比较干预组及未干预组的心理指标及胚胎植入后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胎儿出生率。结果: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心理特征:Scl-90自评量表中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焦虑、抑郁、睡眠及躯体化因子较正常孕妇明显升高(P均=0)。影响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35岁、家庭经济差,主要保护因素是性格内向、夫妻关系好。心理干预治疗结果:干预组Scl-90自评量表中焦虑及抑郁因子较未干预组显著下降;干预组临床妊娠率及胎儿出生率较未干预组显著上升(P均<0.05)。结论: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主要心理不良特征为焦虑及抑郁,针对患者个人心理提出可行、有效的干预模式,可提高临床妊娠率和胎儿出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宫腔内人工授精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行IUI助孕的756例患者,根据促排卵方法及授精时机的不同分为4组:自然周期排卵前授精组(A组)、自然周期排卵后授精组(B组)、刺激周期排卵前授精组(C组)和刺激周期排卵后受精组(D组)。对比分析4组妊娠率及流产率等情况。结果 4组注入宫腔精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妊娠率分别为10.9%、10.0%、15.9%、19.4%,刺激周期人工授精妊娠率较高;B组妊娠率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流产率分别为0、6.2%、16.1%、1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周期及刺激周期排卵前及排卵后均可进行人工授精,但刺激周期排卵后进行人工授精妊娠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最佳时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授精时机的选择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A组在排卵前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B组在排卵后24h内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结果A组人均妊娠率27.5%,周期妊娠率20%,B组人均妊娠率12.5%,周期妊娠率11.1%。结论在排卵前行宫腔内人工授精,有助于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不孕症患者行人工授精焦虑与抑郁的调查及心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静 《广西医学》2009,31(1):63-65
目的探讨接受人工授精治疗的女性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状况,并进行心理干预效果评估。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0例接受人工授精治疗的女性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对照组50例健康受试者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对研究组妇女实施2周针对性心理干预后再次测评SAS及SDS 1次,并进行心理干预前后的比较。结果研究组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理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及焦虑、抑郁发生率均较心理干预前下降(P〈0.01)。结论针对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接受人工授精治疗的妇女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156-158+16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夫精人工授精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8年7月宜春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人工授精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患者血清FSH水平、血清雌二醇浓度、血清LH水平、移植当天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结局、心理状况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L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血清FSH水平、血清雌二醇浓度、移植当天子宫内膜厚度和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较低,同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夫精人工授精患者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患者临床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接近,但能够提高患者血清LH水平,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6.
程娟 《吉林医学》2011,(30):6475-6476
目的:探讨如何培养手术室护士与再次异位妊娠患者的沟通技巧,努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方法:对45例再次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住院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和总结。结果:45例患者经过心理干预、精心护理,全部治愈出院,心理测评自评量表全部达到95分以上。结论:再次异位妊娠患者大多心理缺失,通过加强护患沟通、心理干预疏导、提高护理质量、构建和谐关系,可有效地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不育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合并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但输卵管通畅的不孕患者63例,给予药物治疗后,30例药物促排卵指导同房,30例药物促排卵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3例超促排卵后卵泡穿刺加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结果:临床妊娠9例,临床妊娠率21%,早孕流产2例,流产率4%。分娩3例,继续妊娠6例,1例双胎,无三胎以上的多胎,5例因诱发卵泡过多取消继续治疗。结论:促排卵治疗是PCOS无排卵治疗的关键,卵泡穿刺结合宫腔内人工授精在无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条件下作为一种较为有效手段,且可降低多胎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输卵管堵塞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2月某院生殖医学科因输卵管堵塞性不孕而接受IVF-ET患者200例,按照入选标准共筛选160例进行问卷调查,进入降调周期前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按照入院建档时间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干预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结束后再次填写SAS和SDS,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评分的变化及两组患者的取卵数、受精率与卵裂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心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干预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感,有助于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胡静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69-4370
目的:分析供精人工授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接受供精人工授精的助孕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信封抽取的方式分成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采取单次授精和双次授精,并在授精结束后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试验组的临床妊娠率为6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精人工授精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且合理地选择授精方式和授精次数,可进一步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一周期内人工授精次数对供精官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对于首次注入精于数不同或首次授精至见排卵时间不同的人群,单、双次供精人工授精对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在387个供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中,单、双次授精妊娠率分别为25.3%(56/221)和41.6%(69/166),双次授精妊娠率高于单次授精(χ2=11.415,P=0.001).对于首次注入前向运动精子数<1000万条和≥1000万条的两类人群,双次授精的妊娠率分别为41.9%(18/99)和41.5%(51/288),单次授精妊娠率分别为19.6%(11/99)和27.3%(45/288),双次授精妊娠率均高于单次(χ2=5.797,6.386,P均<0.05).对于首次授精次日以内见排卵和隔日见排卵的两类人群,双次授精妊娠率分别为43.9%(47/297)和37.3%(22/90),单次授精妊娠率分别为23.7%(45/297)和32.3%(10/90);次日以内组双次授精妊娠率高于单次授精(χ2=13.116,P<0.001);隔日组2种授精方式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4,P=0.636).结论:对于围排卵期已注入前向运动精子数<1000万条或≥1000万条的人群及授精次日即见排卵者.适时行同一周期第2次授精可提高其妊娠率.  相似文献   

11.
李彩英 《吉林医学》2015,(9):1880-1881
目的:探讨饮食、运动指导和心理护理综合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人工授精的影响。方法:选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饮食、运动指导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不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身高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液中的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及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值有显著降低。观察组妊娠9例,妊娠率为45.0%,对照组妊娠6例,妊娠率为30.0%,两组妊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体重和代谢水平,人工授精妊娠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探讨心理干预对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不孕症患者焦虑和受孕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进行心理干预4周的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院接受不孕症治疗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 SAS)得分,并比较干预后优质胚胎率、妊娠率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本组患者的SAS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 P<0.05),观察组患者的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改善不孕症患者的焦虑状况,且能提高辅助生殖的临床妊娠率和优质胚胎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反复人工授精失败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方法对53周期反复人工授精失败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同期的155周期双侧输卵管阻塞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两者正常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完全受精失败率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较高的完全受精失败率,较低的正常受精率,但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较高。结论反复人工授精失败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良好,通过早期补救胚胎移植可降低其完全不受精风险。  相似文献   

14.
夫精人工授精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将优化处理后的丈夫精子注入到女性宫腔内以帮助不孕不育夫妇获得妊娠的一种助孕方法.因为精子、卵子在体内只能够存活一定时间,因此准确掌握授精时机对提高人工授精妊娠率有直接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授精时机对妊娠率的影响,以期能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安排时间,提高妊娠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复发性流产的事前系统化管理,研究孕前管理和干预治疗包括病因检测、项目筛选和流程的合理性比对改善复发性流产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27例发生自然流产,流产次数达到复发性流产标准的患者组成试验组,纳入复发性流产信息软件管理系统,均于流产后一周内进行病因检测,明确病因后进行干预治疗和动态随访.同时在我院计划生育科就诊的2年期间首次就诊、无治疗要求或不愿进行治疗的稽留流产患者274例,其流产次数符合复发性流产标准作为对照组,监测其在2年间的再次妊娠成功率.结果:试验组进入孕前干预治疗304例,孕前治疗后成功妊娠249例,治疗成功率(再次妊娠率)76.14%,对照组未经孕前干预治疗,129例成功再次自然妊娠,再次妊娠率47.0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经过干预治疗再次妊娠时间和对照组再次妊娠时间相比,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发性流产的事前管理和系统化干预,将管理关口前移,明显提高再次妊娠成功率,缩短治疗时间,合理安排治疗节奏,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对提高治愈率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授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妊娠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用改良精子洗涤法对135对不孕夫妇行154个IUI周期.结果妊娠41例,周期妊娠率为26.6%,其中少精、弱精症妊娠率23.9%,免疫不孕妊娠率28.9%,精液液化不良妊娠率22.8%.女性年龄大于35岁的妊娠率降低;妊娠组精子活动率在处理后明显好于处理前(P<0.05);每周期定时授精1次与2次的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宫腔内人工授精是一项疗效显著的助孕技术,特别适于免疫性不孕,少、弱精不孕,精液液化不良等因素,但增加授精频率并不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7.
吕群  高建萍 《四川医学》2003,24(10):1063-1064
目的:探讨官腔内人工授精(IUI)的妊娠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精液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对96例不孕症患者进行官腔内人工授精。结果:96例惠者经行官腔内人工授精,共行125个周期,生化妊娠31例,生化妊娠率24.8%,临床妊娠24例,临床妊娠率为19%,流产3例,流产率为2.6%。宫腔内人工授精对于宫颈因素,精液液化不良及免疫性原因所致不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子宫内膜厚度及卵泡直径大小对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率有直接影响。结论官腔内人工授精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便,且有明显疗效的助孕技术,其中授精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妊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过程中,处理后A、B级精子总数、精子正常形态率与IUI临床妊娠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该院2009年1月1日~8月31日330周期IUI的资料,比较了处理后A、B级精子总数、精子正常形态率对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①治疗周期中排卵前后两次授精A、B级精子总数均≥(10×10<'6>)和均<(10×10<'6>)相比,其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1.6%和9.0%,差异有显著性(P<0.05);若排卵前授精≥(10×10<'6>),排卵后<(10×10<'6>),其临床妊娠率为15.1%,与上述两组相比亦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精子正常形态率<6%与精子正常形态率6%~10%、≥10%相比,其临床妊娠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①用于宫腔内人工授精的精液需要有10×106以上的A、B级精子总数,且排卵前授精和排卵后授精有相似的重要性;②用于宫腔内人工授精的精液精子正常形态率≥6%可获得较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与反复人工授精失败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不孕症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反复人工授精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反复人工授精失败34例患者经宫腔镜检查和病理证实符合子宫内膜息肉率为73.5%(25/34)。结论子宫内膜息肉可能是导致反复人工授精失败的原因之一,考虑适当放宽不孕患者的宫腔镜检查指征,以提高助孕效果。  相似文献   

20.
排卵监测后宫腔内人工授精与指导性生活治疗不孕症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分析排卵监测后宫腔内人工授精和指导性生活在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门诊治疗的不孕症患者,用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结合尿LH峰测定于排卵24h内行宫腔内工人授精(IUI)或指导性生活,并比较其临床妊娠率。结果 宫腔内人工授精(IUI)156周期,临床妊娠36例,临床妊娠率23.1%。指导性生活160周期,临床妊娠20例,临床妊娠率12.5%。结论 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指导性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