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均发育在褶皱的翼部,并在平面上成放射状排列。而推覆构造为浅成的、弧立的飞来峰散布在穹窿的外围。通过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揭示这些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即当垂直构造力向上顶托形成隆起时,岩层沿下震旦统软弱层发生垂直半径方向的收缩,产生侧向挤压,形成穹窿裙边褶皱,并在褶皱陡翼产生逆-逆冲断层,组合成放射状构造。而在穹窿的中心顶部出现正断层,受正断层切割的顶部地层失去相  相似文献   

2.
在广西凭祥-板丰一带发现一种新的逆冲推覆构造组合类型,在平面上它是由两个向相反方向逆冲的叠瓦扇和位于其间的大型走滑断层组合而成的,将其命名为反向逆冲推覆构造,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特征分析,它具有统一的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3.
贵阳市乌当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乌当地区平面呈东西向展布的五条断层,其断层性质均同南倾斜的逆冲断层,五条逆冲断层的扩展方式由北向南依次形成的后展式,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间为三迭纪之后,白垩纪之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贺兰山中卫探区内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方法 以ZWl地震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踏勘、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中卫探区内地下是否存在逆冲推覆构造.结果 中卫探区Zw1地震剖面上发育大型的逆冲推覆构造,该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期.在逆冲断裂的下盘,是一套正常沉积层序的地层,分别为侏罗系、三叠系、石炭-二叠系、寒武-奥陶系等地层.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的埋藏深度可达3 800 m以上,有机质热演化已达到成熟阶段,可作为较好的气源岩.结论 对中卫探区ZW1测线构造特征的研究,证实了探区地下发育大型的逆冲推覆构造.中卫探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纸房汞矿的控矿断裂为一系列低角度逆冲断层。这些断裂在平面上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在剖面上构成一迭瓦状组合,断裂带总体的运动学特征为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逆冲。这些特征反映了该区地壳表层为一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它的形成是贵州东部江南古陆西沿大规模逆冲推覆和黔中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统一应力场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沿黔西南和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南盘江地区的三迭纪相变带上,发育一系列飞来峰,构造窗等构造,其运动学特征为自台地向盆地方向运动,局部地段有自盆地向台地方向的逆冲作用存在,两者在空间上构成一复杂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模式。逆冲推覆构造由逆冲作用和重力滑动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7.
灵丘南山逆冲推覆构造位于燕山造山带的西南端、唐河断裂带北段,空间展布与太古宙恒山陆缘火山弧岩基带南部边界大致吻合。逆冲推覆构造具有薄皮构造和厚皮构造共存的构造属性,主要由一系列近平行相间排列的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沿其走向具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型式,主要表现为前后陡、中间缓的叠瓦状构造,上盘运动方向总体指向SE,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变形发生在130.5~129.63 Ma。太白维山逆冲推覆构造运移距离不少于7 km,古路河逆冲断层仅500 m左右。逆冲后首次伸展构造变形破坏了逆冲推覆构造的连续展布,并造成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及其伴生矿床的成生,新生代伸展构造变形以发育于逆冲推覆构造后侧为主,并利用其先存逆冲推覆构造薄弱带。  相似文献   

8.
推覆构造体系是由几条逆冲断裂带及其逆冲席、逆冲片组成,主干断层与次级断层组成叠瓦式构造。本文对研完这四条主干,搏冲断裂带及其间的逆冲席、前缘区的侍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泥.模拟试脸研充了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及形成机制,指出其前缘三角区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9.
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均发育在褶皱的翼部,并在平面上成放射状排列。而推覆构造为浅成的、弧立的飞来峰散布在穹窿的外围.通过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揭示这些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即当垂直构造力向上顶托形成隆起时,岩层沿下震旦统软弱层发生垂直半径方向的收缩,产生侧向挤压,形成穹窿褶边褶皱,并在褶皱陡翼产生逆-逆冲断层,组合成放射状构造。而在穹窿的中心顶部出现正断层,受正断层切割的顶部地层失去相互牵制力,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向四周滑动,形成散布在穹窿外围的推覆体。穹窿顶部成为构造剥蚀区,其缺失的地层与推覆体相对应.因此逆断层、逆冲断层、推覆构造、褶边褶皱是形成太湖穹窿时,同一构造力作用的产物,并组成统一的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柴北缘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背景、发育模式 ,平面、剖面展布特征及其分带性 ,并对主干逆冲断裂带及其间的推覆体带、逆冲席带和低应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同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构造反演来研究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模式及其形成机理 ,指出其逆冲叠瓦扇带和隐伏逆冲前缘带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图 6,参 8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磁场模型WMM2005的基础上,建立了海洋磁场的数值计算模型,根据水下目标磁场的远场分布特征,建立了目标磁场分布的定位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下目标磁异常定位方法。仿真实验证明,该定位方法完全可以满足水下目标精确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磁法勘探是利用地下各种岩(矿)石间的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性变化(磁异常)来寻找地下有用矿产或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应用最早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铁矿勘探中更是使用广泛,成效显著,随着磁测仪器的逐步更新和磁学理论的日臻完善,磁法勘探必将在地质科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江苏省时间序列及面板数据模型,计量检验了科技投入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结论表明:①改革开放前,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改革开放后,则主要依靠资本投入,科技投入的整体贡献有待提升。②在苏南等科技发达地区,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高于资本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但在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增长依然主要依靠资本投入。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苏北、苏南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根据调查数据,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分析苏北与苏南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存在的差异,为全面了解苏北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高中小学体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论证型论体文采用专论的方式证明论点,根据论点出现的情况可分为四种:证明式、归结式、阐述式与分论式。证明式的基本特点是开宗明义,将论点置于篇首,下文作者用论据加以证明,就其因果关系而言,属于由果求因;归纳式的基本特点是先述论据,后出论点,在思维方向上是由已知到未知;阐释式则是由已知到已知,在文首提出论点,下文进行分项阐述,并非证明,由总到分,使之条理清晰;分论式,论点分散,似乎只有分论点而找不到中心论点,其实文章的中心论点体现于全篇,几个分论点在精神上是向一点集中的。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2004年江苏省青少年田径比赛的少年乙组跳高运动员的体能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少年乙组跳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很好,但心功指数较差,身体素质特征表现为绝对速度和一般耐力较差,爆发力和弹跳力较好。  相似文献   

17.
苏南地区下三叠统青龙组灰岩有效裂缝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裂缝宏观、微观特征观察与描述的基础上,运用裂缝充填物碳氧同位素分析、阴极发光等手段,研究了苏南地区下三叠统青龙组灰岩裂缝的发育期次,厘定了有效裂缝的形成时间。认为,苏南地区青龙组发育6 期裂缝,其中第I 期为水平缝合线,形成于青龙组沉积初期;第II 期为构造裂缝,被方解石全充填,原油显示微弱,形成于印支—燕山早期;第III 期为构造张裂缝,被方解石充填未盈,原油显示丰富,形成于仪征运动早期;第IV 期为倾斜缝合线,形成于仪征运动中期;第V 期为构造裂缝,被方解石全充填,原油显示微弱或无显示,形成于三垛运动早期;第VI 期为构造裂缝,未被任何物质充填,形成于盐城运动期。仪征运动早期形成的张裂缝晶洞及溶洞发育,原油显示最为丰富,为有效裂缝;青龙组灰岩裂缝型储层预测应以仪征运动早期的构造应力场强度为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8.
渤海中部磁性层析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中部是中国东部岩石圈最薄的地区之一,走滑作用和伸展作用十分强烈,同时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发育火山岩和侵入岩,在本区表现为一些明显的磁异常高。通过对渤海中部的磁化强度数据进行层析成像分析,结合渤海湾盆地的区域地质和地震剖面的分析,反演引起渤海中部磁异常高的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形态和性质。  相似文献   

19.
磁异探潜中潜艇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潜艇磁性构成的机理出发,按照磁异探潜时的实际测量距离,提出5个磁偶极子磁矩的潜艇数学模型,推导了实测这些磁矩时需用的计算公式,并用船模试验证实了该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关系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可为凸显和发挥办学特色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和运作平台,办学特色既是办学定位赖以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又是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固步僵化或面面俱到,必定对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壮大发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地“有所为,有所不为”;办学特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之一,只要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能在国内产生影响力的同时,面向世界地与国外大学进行交流与合作;办学特色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缺乏特色则难以发展,特色鲜明就能可持续发展;不能忽视校园建设中具有文化积淀的有形的建筑符号等物质层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