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储红斌 《安徽医学》2014,35(1):66-6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我院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Tp-Te、Tp-Tec和Tp-Ted,观察其与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9例),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Tp-Tec和Tp-Ted的差别,分析Tp-Te及其相关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Tp-Te、Tp-Tec及Tp-Ted长于心肌梗死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Te、Tp-Tec及Tp-Ted与AMI患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71,P〈0.05;r=0.703,P〈0.05;r=0.694,P〈0.05).结论 Tp-Te、Tp-Tec及Tp-Ted在AMI急性期较恢复期延长,Tp-Te、Tp-Tec及Tp-Ted可能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多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人院时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及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 -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2组QT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 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78例AMI患者(AMI组)和20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8例AMI患者中,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23例,其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5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MI患者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较健康成人长,且与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对AMI的预后有重要的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 M I)患者体表心电图上T波峰末间期(T p-T e间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对近期临床的观察.方法 选取52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并将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 M I患者入院24h内第1份12导联心电图的T p-T e间期,计算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对测量结果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12导联平均Tp-Te间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能够反映AMI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Tp-Te间期明显延长,Tp-T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Tp-Te间期、QTd、QTcd及其组合在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158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入院时全部予以12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Tp-Te、QTd、QTcd值,计算它们及其组合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中的敏感度、特异性等指标.结果 病例组Tp-Te、QTd、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Tp-Te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最高,其次为QTcd,其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6% vs 84.62%、92.5% vs 77.5%、92.0% vs 78.6%、89.2% vs 83.8%.Tp-Te与QTcd并、串联未能提高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论 与QTd、QTcd相比,Tp-Te是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强有力的指标,尤其当Tp-Te间期>148ms时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6.
韩伟华  高丽意 《吉林医学》2022,(8):2198-2201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Tp-Te与QT间期比值(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的非糖尿病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两组患者Tp-Te、Tp-Te/QT比值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Tp-Te、Tp-Te/QT比值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p-Te、Tp-Te/QT比值高于对照组,Q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中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Tp-Te、Tp-Te/QT比值高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低于非高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p-Te、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且具有较高的预测诊断价值。结论:糖尿病患者Tp-Te、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呈明显正相关,且对...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明  李维  关浩增  史文  苏卫红 《广西医学》2010,32(4):401-40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意义。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50例,冠心病组50例,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QTc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T波峰-T波末间期(Tp-Te)和T波峰-T波末间期离散度(Tp-Te间期离散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延长(P〈0.001)。结论 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的延长对预测危险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组别冠心病患者T波峰末(Tp-Te)间期的差异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15例住院患者,同时予以Holter检查,将不同患者按Holter检查结果进行分组,记录受试者12导联心电图,对其Tp-Te间期、Tp-Te/(RR)~(1/2)进行测定,从而评估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果Tp-Te间期、Tp-Te/(RR)~(1/2)对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有预测价值,可以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早期干预依据;对于单纯性室性期前收缩无预测价值。结论Tp-Te间期、Tp-Te/(RR)~(1/2)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T波峰末间期及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与室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桦  姚居荣 《吉林医学》2009,30(19):2306-2307
目的:探讨室速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室速患者及20例非室速患者分别测量其同步导联动态心电图的Tpe间期,得出Tpe离散度(最长Tpe减去最短Tpe之差),计算心率校正值。结果:室速组的Tpe/√RR、Tpe离散度/√RR较非室速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室速发作前的Tpe间期、Tpe离散度延长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故Tpe间期、Tpe离散度延长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和Tp-Te离散度(Tp-Ted)进行测定,探讨心肌缺血与Tp-Te间期、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关系,寻找一种便捷的观察指标。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做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并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56例(冠心病组)及健康体检者(行平板运动试验阴性者)56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2组Tp-Te间期和Tp-Ted。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Tp-Te间期显著延长,Tp-Ted明显增大(P<0.05)。结论心肌缺血时,Tp-Te间期和Tp-Ted均增大,Tp-Te间期和Tp-Ted可作为反映跨壁复极离散度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T波峰末间期(Tpeal-Tend inferval, Tp-Te)及校正心率后的T波峰末间期(Tpe/√RR ,Tcpe)对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3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MI患者入院24小时内第一份12导联心电图的Tp-Te,并计算Tcpe,把AMI患者分为恶性心脏事件组和非恶性心脏事件组,分析比较AMI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恶性心脏事件组和非恶性心脏事件组的Tp-Te间期及Tcpe间期.结果 AMI患者的Tp-Te、Tcpe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MI组中事件组的Tp-Te、Tcpe均较非事件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 AMI患者的Tp-Te及Tcpe增大,表明AMI患者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易发生恶性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2.
<正>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研究3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d,旨在探索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电图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猝死中的价值.方法 将174例CHF患者按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心源性猝死分为猝死组(n=60)和非猝死组(n=114).将心率、QRS时限、Tp-Te间期、J波、fQRS波及是否发生非持续性室速作为心电图研究指标,结合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筛选CHF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因子.结果 两组心率、QRS时限、Tp-Te间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值、J波、fQRS波、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非持续性室速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回归分析显示,Tp-Te间期、LVEF、QRS时限是CHF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因子,其中Tp-Te间期的风险最高.随着LVEF值的降低,猝死发生率逐渐增高,但与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生率不成比例.结论 Tp-Te间期、LVEF、QRS时限是CHF患者猝死的预测因子.LVEF水平与猝死发生率成反比,但与VT/VF不成比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Tp-Te间期离散(Tp-Ted)的变化,为预测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收治的60例T2DM患者与60例健康对照组的Tp-Ted进行比较,并分析Tp-Te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T2DM组患者的Tp-Ted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增高是Tp-Ted延长的危险因素(P<0.01);Tp-Ted延长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P<0.01)。结论血糖的增高会加重心肌电活动的不稳定性,易诱发心血管危险事件。  相似文献   

15.
扩张型心肌病T波峰-末间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T波峰.末间期(Tpc)和校正T波峰-末间期(Tpe R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2例DCM患者进行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Tpe、Tpe RR的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各组Tpe、Tpe RR比较,DC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显著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显著高于NYHA Ⅰ-Ⅱ级患者(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pe、Tpe RR与室性心律失常、NYHA分级、心源性猝死相关(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无关(P>0.05).结论 Tpe能够反应DCM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1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6.
艾庆  申强  包忠武  周俊  邹宇   《中国医学工程》2014,(4):168-169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后T波峰末间期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42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检测Tp-Ted、Tp-Tecd、QTd、QTcd变化情况,并选取4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其差异性。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者手术后Tp-Ted、Tp-Tecd、QTd、QTcd和手术前对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可以提高心肌复极稳定性,减少Tp-Te间期。  相似文献   

17.
T波峰末间期预警心脏性猝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才安 《医学综述》2011,17(3):390-392
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心脏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自然死亡,猝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方式难以预料,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是新近发现的有助于心脏性猝死预测的指标。其产生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Tp-Te间期可以作为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增大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基质,因此Tp-Te间期有助于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梗死急性期间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组,将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6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77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记录两组急性期、恢复期心电图Tp-Te、Tp-Tec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急性期Tp-Te、Tp-Tec均较恢复期长,且研究组急性期、恢复期Tp-Te、Tp-Tec均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Tp-Te、TpTec延长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大(LVH)患者Q-Td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120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者,经超声确定LVH68例,无LVH52例,两组均采用日本产3321Y型12导同步心电机测定Q-Td。40例正常成人作对照。结果:LVH组Q-Td65.80±11.2ms,无LVH组Q-Td43.86±12.34ms,两级间差异显著(P<0.05)。正常对照组Q-Td32±10.2ms,与LVH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无LVH组比较无差异(P>0.05)。LVH组Q-Td≥60ms52例,室性心律失常(VA)31例(59.6%),Q-Td<60ms16例,室性早搏(VP)3例(188%)无LVH组,Q-T≥60ms12例,VP3例(25%)。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5,P<0.01)。结论:高血压病LVH患考Q-T增大与定性心律失常有一定关系。测量Q-T对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