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螺山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是制定长江中下游地区超额洪量分配和防洪总体方案的重要依据,但由于螺山站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导致其水位流量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研究螺山站行洪能力时,往往需要先区分和消除其特殊水力要素的影响,将不同水力条件下的实测流量成果改正至同一水力条件,然后再来研究其行洪能力的变化特征。为此,根据1954~2020年间大水年的实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的特点;基于分析结果,研究了该站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2020年,螺山站的水位流量关系受下游洪水顶托的影响,同流量条件下水位偏高,与1998年和2016年的情况类似,但整体变幅仍在1998年和2016年等大水年的变化范围内。(2)近年来,螺山站的水位流量关系在年内和年际间随洪水特性的不同而上下摆动,但无趋势性变化。(3)城陵矶河段的行洪能力尚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山水文站是长江中游河段的重要控制测站,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影响下螺山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得出了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多年基本稳定的原因。计算了螺山水文站在裁弯前后因河床淤积导致水位流量关系抬高的程度。为消除洪水涨落率、变动回水和断面冲淤的综合影响,提出了螺山站不同水位级下的水位流量关系,对于洪水期水文预报以及超额洪量分配与调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影响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各种因素的项目,提出了各种因素之间有一定的互补作用,是导致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多年基本稳定的原因之一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4.
对城陵矶防洪设计水位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磊  王翠平 《人民长江》2006,37(9):31-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江中下游几场大洪水,使城陵矶(莲花塘)水位连续突破其堤防设计水位,引起社会关注,也成为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焦点.由于城陵矶防洪控制水位关系到上下游、左右岸的防洪形势,而螺山水位流量关系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同时三峡工程建成蓄水运用后城陵矶河段防洪形势可能会有一定的改善,因此,经过多年研究并多方协调,本次长江防洪规划按照国发[1999]12号文,采用将城陵矶附近河段堤防高程在原规定的基础上增加0.5 m,同时在城陵矶附近尽快安排100亿m3分蓄洪区先行建设等措施,以提高城陵矶附近防洪调度的灵活性.由于城陵矶防洪控制水位问题复杂而影响面广,今后尚需结合三峡工程的建成运用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山站处在长江中游防洪形势最为险恶的河段,其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事关防汛大局。根据1954至1999年间的16个高洪典型年的长系列实测水位流量资料,采用单值化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和非恒定流水位流量关系模型的比较,对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下荆江系统裁弯后,螺山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左移,同流量下水位逐渐抬高,螺山断面的泄流能力已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城陵矶站水沙及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修端  夏薇 《人民长江》2000,31(3):35-36
根据 1956~ 1995年洞庭湖和长江中游水文泥沙等原型观测资料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与单值化技术 ,对城陵矶站水沙量及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城陵矶站水沙量 1956~ 1986年呈减小趋势 ,1987~ 1995年不再呈减小趋势 ;其断面年际变化呈淤积状态 ,从 1988年起出现冲刷趋势 ;其水位流量关系历年变化 ,同水位下泄洪能力高、中、低水均呈减小趋势 ,同流量下水位低、中水均有不同程度的抬高 ,高水变化趋小。  相似文献   

7.
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江委)2004年8月提出《关于螺山水位流量关系与城陵矶防洪控制水位》(简称文件),其中提出以下论点值得赞同:(1)“长江中下游防洪突出矛盾是河道泄量远小于上游来量,合理拟定设计水位,妥善处理相应的超额洪量是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采用螺山水文站1991~2000年10a水位、实测流量数据样本,对水位流量单值化公式的各参数进行优选,探讨了稳定可靠的螺山断面单值化流量处理方法。通过对近10a中典型丰枯水年的1994年、1998年及2000年的流量资料进行流量整编计算,证明所选定方法的各项误差指标均满足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兰溪水文站地处钱塘江中游,是衢江、金华江汇合后的控制站,也是富春江电站的入库站,距电站60km,流域集水面积18233km^2。由于受富春江电站尾水顶耗,及沿江河段的治理,使兰溪站水位流量关系发生了变化。通过大量实测资料的分析,得出了历年水位与流量综合关系曲线,对富春江洪水预报和调度有较好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影响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因素之间一定的互补作用是导致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多年基本稳定的原因之一的基本观点。通过建立的螺山站流量模型,计算了螺山水文站在裁弯前后因河床淤积导致水位流量关系抬高的程度,进而给出了近年来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规律,为分析1998 年洪水成因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长江2017年第1号洪水”为长江中游区域性大洪水,面对严峻的防洪形势,长江上中游水库群实施联合防洪调度,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由27 300 m3/s逐步减至8 000 m3/s,为有史以来最大幅度补偿调度,确保了莲花塘站水位不超过分洪水位。在此期间,莲花塘站洪水预报是决定水库群联合调度启用时机及调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介绍莲花塘站洪水预报方法,分析了2017年长江第1号洪水中莲花塘站洪水预报的成果及误差成因,总结了莲花塘站洪水预报的关键点及难点,从而进一步为防汛决策提供更有力更科学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长江入海悬移质泥沙粒度与流量、含沙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大通站为例,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长江入海悬移质泥沙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各年年内变化、多年平均的年内变化、还是历年变化,入海悬移质泥沙粒度均随流量增加而变粗,表明水动力条件对长江入海悬移质泥沙粒度特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入海悬移质泥沙粒度随含沙量的变化多数年份随含沙量增加而先增后减,少数年份随含沙量增加而增大,年内变化的总趋势是随含沙量增加而先增后减;历年变化则随含沙量增加而先减后增,这些变化行为与水动力条件和泥沙供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近50年来的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变化,发现部分水文断面洪水位抬升明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现象,与河段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变化密切相关.为长江中下游洪水抬升机理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五种基流分割方法在长江螺山站的应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流是枯水期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稳定可靠的基流分割方法对基流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螺山站1965-2012年逐日流量资料,采用基流指数法、HYSEP法(固定步长法、滑动步长法、局部最小值法)和数字滤波法3类(5种)基流分割方法进行基流分割。研究结果表明:5种方法所得年基流指数相差不大,但年内基流过程差别显著。BFI法和局部最小值法计算结果较为合理,对不同年份BFI值年际变化有较好的辨识度,是长江中游干流区较为适宜的基流分割手段。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散乱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重点分析荆江洞庭湖防洪重要水文站监测,城陵矶,螺山,武汉关水位流量长系列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考虑河段水面比降因子模拟水位流量的单一关系模式;即J=J0+JQ。该式待定系数意义明显,简便易求并可借此对河道水汉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利用该方法所求结果与实测值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6.
长江城陵矶-螺山河段水位抬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文忠  郑亚慧  刘建军 《水利学报》2001,32(2):0029-0035
长江城螺河段水位80年代以来较50~60年代明显抬高,一般枯水位抬高1.20~1.50m,高水位抬高0.50~0.76 m;城陵矶水位在受到顶托时抬高可达1.80 m以上。本文依据40年来荆江及洞庭湖间水量、沙量等实测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下荆江裁弯后加速了三口的萎缩,江湖关系与下荆江出口河势发生变化所致。这一分析成果可为制定长江防洪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陵矶洪水位抬高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贵  黄云仙  黎昔春  方春明 《水利学报》2004,35(8):0033-0037
近50年来城陵矶站年最高洪水位累计抬高了约1.5m,通过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研究说明,城陵矶至汉口河段淤积只抬高了洪水位约0.2~0.3m,不是城陵矶洪水位抬高的主要因素。通过理论探讨和实测资料分析说明,由于洞庭湖容积减小等因素影响,近50年来螺山水文站年最大日平均流量累计增大了约7000m3/s,抬高洪水位约1.2m,是洞庭湖区洪水频率增加和城陵矶洪水位抬高的主要因素,在制定长江中游和洞庭湖区防洪规划时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8.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承担着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根据1961—2018年大洪水期间的实测资料,利用水位流量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能力。结果表明:因历史客观条件限制以及4个梯级控制河段整治的难度与复杂性,在不同时期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经过多年持续有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整体得到提高;由近年来实测资料推算,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对入江水道行洪能力的分析为淮河下游区的防汛抗洪和降低特大洪水威胁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98长江洪水位特点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长江干流洪水位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是:长江流域的强降雨时间长、范围广;洪峰来势猛、间隔短;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差、吸纳雨水能力弱;行蓄洪区域大幅度减少;长江中下游退水缓慢.从四个不同角度探讨1998年武汉关水位未超过1954年,而其上下游最高洪水位却比1954年高得多的原因.提出降低长江干流洪水位的对策建议:增加上游土壤植被涵养雨水的能力;增加中下游湖泊及分蓄洪区蓄滞洪水的能力;增加河道的槽蓄能力和泄洪能力;增加水库调蓄洪水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