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CR初步诊断,其中30例患者为腕部骨折,20例无骨折。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0例骨折患者中,经过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44处骨折,23例关节脱位,经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25处骨折,10例骨折脱位。核磁共振检查与多层螺旋CT在关节脱位与骨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无骨折患者中,经过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检查均未发现明显骨折。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18例关节脱位,核磁共振检查发现10例,核磁共振检查与多层螺旋CT在关节脱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本次研究要求,纳入2018年3月-2019年8月入院接受治疗的隐匿性骨折患者160例,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观察组接受核磁共振成像诊断(MRI),对比2组患者在不同的诊断方式下的检出准确率。结果: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的数据,对照组患者中,各项骨折检出准确率为87.5%;观察组患者中,检出准确率为97.5%;2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观察组的检查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性骨折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对比得知,MRI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使用MRI进行诊断,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获得科学有效的诊断數据,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MRI和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损伤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膝关节损伤100例患者。将其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运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漆关节损伤,对照组50例,运用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损伤,对2组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2组患者诊断进行对比,观察组运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中,关节腔积液18例(36%),半月板损伤15例(30%),軔带损伤11例(22%),骨质改变6例(12%),诊断准确度50例(100%);对照组运用多层螺旋CT诊断中,关节腔积液15例(30%),半月板损伤5例(10%),韧带损伤11例(22%),骨质改变4例(8%),诊断准确度35例(70%),2组诊断准确度对比,观察组诊断准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通过诊断满意度进行对比,对照组满意率为36例(72%),观察组满意率为47例(94%),观察组患者诊断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损伤对比,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精准率高,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探讨多层螺旋 CT 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作用于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腕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 A、B、C 三组,每组各20例;A 组使用 MSCT、B 组使用 MRI,C 组为联合组。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在隐匿性骨折、移位骨折碎片、关节脱位和骨折的检出率上比较,联合组优于其他两组(P <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在腕关节损伤的诊断中,将多层螺旋 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运用,能够提升诊断准确性,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于2017年4月-2018年9月这一期间,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77例,全部患者入院后都进行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没有骨折征象;患者入院时主诉受伤处活动异常,有肿账与疼痛感,全部患者以此开展多层螺旋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对患者的该组合检查情况认真观察,对3种检查方法的骨折检出率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X线片检查细微及隐匿性骨折鼻骨、髌骨、肩关节、髋关节、腕关节、踝关节、足骨、总计检出率分别为28.57%、75%、69.23%、81.82%、66.67%、75%、70%、64.94%,明显低于多层螺旋CT的57.14%、91.67%、84.62%、90.91%、77.78%、87.50%、80%、79.22%,比较差异显著性明显(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X线片漏诊率35.06%,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的20.78%,比较差异显著性明显(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细微及隐匿性骨折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T1WI与T2WI的检出率都比较高,且明显高于X线片、多层螺旋CT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性明显(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T1WI不能检出骨折患者5例,漏诊率6.49%;T2WI检查都呈现低信号状态。结论:与多层螺旋CT检查相比,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细微及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更高,临床诊断价值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58例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总检出数及阳性检出率。结果核磁共振成像对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总检出数55例,其中鼻骨3例,肩关节6例,腕关节6例,髋关节6例,膝关节12例,踝关节18例,足骨4例;多层螺旋CT总检出数46例,其中鼻骨2例,肩关节5例,腕关节5例,髋关节4例,膝关节11例,踝关节16例,足骨3例,核磁共振成像阳性检出率(94.83%)高于多层螺旋CT阳性(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层螺旋CT相比,核磁共振成像对细微及隐匿性骨折的显影率更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秀勤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2):1415+14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在肠梗阻病因诊断及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102例疑似肠梗阻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X线平片进行诊断,观察组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并将所有诊断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临床肠梗阻MSCT的诊断准确率为94.00%,X线平片准确率为65.31%,MSCT诊断肠梗阻明显优于X线平片,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3,P<0.01)。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可明确肠梗阻的病因、梗阻部位及患病程度,提高了临床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4例腕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CR结果初步诊断为腕骨骨折中医30例,无骨折组24例,分析并探讨MSCT与MRI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骨折组MSCT检查发现骨折44处和关节脱位23例,MRI检查发现骨折25处和关节脱位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骨折组MCST发现关节脱位情况20例,MRI则发现有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腕关节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MSCT与MRI的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临床诊断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取本院脑血管疾病患者24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诊断,通过对两种诊断方式数据的比较及分析以归纳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手段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意义。结果在病情检查准确率方面,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所得数据显著优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确认患者脑血管病情类型包括: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动脉瘤;所有接受检查患者检查后均提示有脑动脉狭窄情况,程度不一。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进行检查诊断,能够帮助医生清楚的掌握脑部病灶的具体情况,引导医生制定更加合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并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6例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对本组患者进行诊断,观察并比较2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结果:在检出率方面,多层螺旋CT(84.38%)低于核磁共振成像的检出率(95.83%),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诊断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更加科学有效的诊断数据,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检出率,为治疗提供了更多科学的依据,有着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对比CT与核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6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分析对比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诊断异常阳性率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诊断出颅脑损伤部位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检查中比CT诊断手段更有价值,异常阳性率更高,而且颅脑损伤部位诊断更详细,临床上应该多选用核磁共振检查以增加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过程中的效果与价值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计82例。将全部患者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有患者41例,给对照组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给观察组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结果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情况,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两组患者对诊断结果的满意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诊断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够达到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以便能为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技术在下肢静脉血栓疾病诊断中应用效果及特点。方法以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桐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技术诊断。比较两组的诊断符合率,分析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技术的诊断特点。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技术的1期扫描正常股总静脉密度高于2期扫描;2期扫描的股总静脉密度较1期更加均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技术可以有效诊断出下肢静脉血栓,有利于患者尽早预知并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4.
陈建 《求医问药》2014,(21):55-56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X线检查,为观察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确诊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对照组30例患者中,X线平片检查结果提示存在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有25例,确诊率为83.3%;在观察组30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提示存在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有30例,确诊率为100%。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应用X线进行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2月间间收入我院的54例腹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18例,研究组36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CT平扫,研究组患者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定位诊断和腹部肿瘤侵袭范围的诊断的准确性的差异。结果在腹部肿瘤定位诊断中,对照组准确率77.77%,研究组准确率91.66%;在腹部肿瘤侵袭范围的诊断中,对照组准确率55.55%;研究组75.00%。用SPSS 20.0比较两组患者统计学数据之间的差异,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显著提高部肿瘤定位诊断和腹部肿瘤侵袭范围的诊断的准确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滕云 《当代医学》2021,27(1):164-165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接收的60例经造影技术确诊为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结果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确诊的58例患者中,脑出血17例,占29.31%;颅内动脉瘤21例,占36.21%;脑梗死20例,占34.48%。20例脑梗死患者中,15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18 mm,5例患者梗死病灶直径>18 mm。5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情况,大脑前、中、后动脉狭窄分别为17例、22例、16例,具有颈内动脉狭窄3例。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可显示患者脑部的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邓发明 《吉林医学》2013,(25):5173-5174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可疑肠梗阻患者共108例,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照组则采用X线片诊断,并将两组的诊断结果同手术诊断以及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用于诊断肠梗阻可明确病因、病灶部位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提高临床诊断能力,为肠梗阻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螺旋CT与核磁共振联合诊断在腕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30例腕关节损伤患者的MSCT诊断结果、MRI诊断结果以及MSCT联合MRI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单一使用MSCT作为对照1组,单一使用MRI作为对照2组,联合应用MSCT、MRI作为联合检查组。结果和对照2组相比,对照1组在关节脱位、骨折、移位碎骨片的诊断上更具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隐匿性骨折、骨挫伤、软骨损伤的诊断上,对照2组所具有的优势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组不仅在关节脱位、移位碎骨片诊断上比对照2组更具优势,在骨挫伤、软骨损伤的诊断上比对照1组更具优势,还在骨折、隐匿性骨折诊断上比对照1组和对照2组更具优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值得应用在腕关节损伤的诊断当中,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MRI)联合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入住本院的80例腕关节损伤患者的检查结果分为三组,对照A组行单纯MRI检查,对照B组行单纯MSCT检查,观察组行MRI、MSCT联合应用检查,对比三组数据的差异。结果:在骨折和关节脱位检查方面,观察组骨折73处,脱位35处,观察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和关节脱位检出率为92.50%(74/80),对照A组为68.75%(55/80),对照B组为71.25%(57/80),观察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位碎骨折片和隐匿性骨折检出方面,观察组检测移位碎骨折片36处,隐匿性骨折34处,对照A组发现移位碎骨折片率0,隐匿性骨折率97.05%;对照B组发现移位碎骨折片率94.44%,隐匿性骨折率11.76%。结论:MRI联合MSCT应用于腕关节的损伤能准确判断患者腕关节的整体状况,全面显示患者骨折、脱位、骨碎片、肌腱及皮下组织损伤等多方面的情况,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杨震杰 《当代医学》2016,(16):37-38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可疑性肺结核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单层螺旋CT检查,观察组采用16层螺旋CT检查,对比2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空洞的活动性征象检出率为2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腺泡结节、磨玻璃密度影以及树芽征的征象检出率分别为16.67%、33.33%和23.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诊断活动性肺结核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