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慧芬  方剑  曹敏  王李华   《护理与康复》2017,16(6):619-622
目的以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分为参考分析肝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本院310例接受肝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评分,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中的危险因素及肝切除手术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发现影响肝切除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3h、肝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和(或)肺栓塞史为肝切除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分静脉血栓栓塞症组患者得分(6.77±1.81)分,非静脉血栓栓塞症组得分(3.62±2.25)分(P=0.02)。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分≥7分时,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明显增加。结论肝切除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3h、肝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和(或)肺栓塞史,随着Caprini评分的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2.
包凌燕  李巧平  李璟   《护理与康复》2021,20(11):52-54
目的 分析脊柱骨折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脊柱骨折住院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组,分析相关资料,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具有静脉曲张疾病史、静脉血栓栓塞家族史的脊柱骨折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P<0.05);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偏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P<0.05).结论 有静脉曲张疾病史、静脉血栓栓塞家族史及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偏高是脊柱骨折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与上海孕产妇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表在产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出院时确诊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产妇67例, 并选取同期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产妇144例, 采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与上海孕产妇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表对产妇进行评估, 比较2种评估工具的预测有效性及准确性。结果 2种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评估工具在产前、产后评价效果均不同,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15、5.97, 均P<0.01), 在产前、产后预测准确性方面上海孕产妇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表分别为83.9%、67.3%, 均优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的52.1%、45.0%;ROC曲线下面积显示, 产后上海孕产妇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表为0.863, 高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的0.748。结论上海孕产妇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表较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早期风险识别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杨忠 《临床医学》2022,(8):27-29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于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发生肺血栓栓塞症的3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未发生肺血栓栓塞症的3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未发生组。查阅患者基线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可能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卧床时间、一秒率(FEV1%)、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卧床时间≥7 d、FEV1%低、D-二聚体水平高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 <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受术前卧床时间≥7 d、FEV1%低、D-二聚体水平高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 2018 年 9 月 ~2020 年 5 月收治的非小细胞 肺癌患者 78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 52 例纳入 VTE 组,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 26 例纳入非 VTE 组。 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治疗方案、 D- 二聚体、血脂水平。将影响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因素纳入自变量并为其赋值, 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影响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因素。 结果:经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 ≥60 岁、腺 癌、化疗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OR>1 , P <0.05 );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D- 二聚体、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 过表达可能是诱发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主要与其年龄、病理类型、治疗 方案及 D- 二聚体、血脂水平密切相关,可根据上述指标对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进行评估,并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危重症儿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预防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该院PICU收治的19例PICC并发静脉血栓患者设为血栓组,选择同期117例未发生静脉血栓的PICC患者设为非血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两组PICC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ICC型号、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CC型号≥3F、血清D-二聚体>5 mg/L是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ICC型号≥3F、血清D-二聚体水平>5 mg/L增加PICU儿童PICC并发静脉血栓风险,需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86例骨科大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给予特殊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早期康复训练、抬高患肢、饮食护理,并根据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预防性给予抗凝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7.0%),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6例(1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栓栓塞症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应对患者术后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4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8月收治的DLBCL患者145例,依据深静脉血栓超声诊断结果分为VTE组(22例)和无VTE组(12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LBCL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及两组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脓毒症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22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AKI发生情况,采集患者资料,分析急诊脓毒症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结果:220例脓毒症患者中合并AKI 78例(35.45%),未合并AKI 142例(64.55%);合并AKI组高血压病史比例、肺部感染比例和动脉血乳酸、血肌酐、APACHEⅡ评分、血清肌红蛋白、血尿素氮水平高于未合并AKI组,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24 h尿量低于未合并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史、肺部感染、APACHEⅡ评分高和动脉血乳酸、SCr、MYO水平高、MAP水平低是急诊脓毒症患者合并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高血压史、肺部感染、APACHEⅡ评分高和动脉血乳酸、SCr、MYO水平高、MAP水平低是急诊脓毒症患者合并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以重视,并制定合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凝血因子V(Factor V,F V)活性改变,检测活化蛋白C抗性(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和凝血因子V基因F 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 Kong、F V Asp79His和F V I359T多态性.对9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79例,肺栓塞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12例)和95例正常对照者.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FV Leiden、F V Cambridge和F V Hong Kong多态性,用MassARRAYTM技术检测F V Asp79His、F V I359T多态性.以一期法和校正的APTT试验分别对其中的6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行凝血因子V活性水平和活化蛋白C抵抗检测.结果表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凝血因子V活性水平(108.03%±28.29%)高于对照组(95.17%±29.7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8);静脉血栓栓塞组活化蛋白C抵抗阳性13例(20.0%),对照组3例(5.0%),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二组均未发现F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 Kong、FV Asp79His和FV I359T多态性.结论凝血因子V活性升高和活化蛋白C抵抗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但APCR与F 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Kong、F V Asp79His和F V I359T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合并间质性肺病(IL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22年6月就诊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51例AAV患者临床资料。根据HRCT表现分为AAV合并ILD(AAV-ILD)组15例与AAV未合并ILD(AAV-NILD)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胸部CT表现及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AV合并ILD相关危险因素;运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死亡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相比,AAV-ILD组肺部受累症状明显,中位发病年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AAV-ILD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AAV-NILD组(Log rank,χ2=4.331,P=0.037);年龄>65岁为AAV合并ILD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HR=6.446,95%CI 1.380~30.113,P=0.018)及肺部蜂窝影(HR=6.302,95%CI 1.174~33.817,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收集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30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并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对照分析危险因素、D-二聚体水平等。结果病例组30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上肢6例,肺栓塞2例、脑栓塞2例,其他2例。7例治愈,8例好转,总有效率50.0%,8例患者积极治疗后3 d内起效。病例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71,P<0.05)。结论恶性肿瘤并发远处转移、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地塞米松时易并发血栓形成。D-二聚体对诊断VTE及判断预后有一定辅助作用,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聚集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1例急性SAP并发腹腔感染患者(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79例未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性,对相关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探讨感染病菌分离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SAP患者合并腹腔感染危险因素包括腹部CT提示坏死,发生肠功能障碍,运用机械通气,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住院天数,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钙水平增加等,而多因素分析表明,住院天数≤20d(OR=35.794)、AST≤90 U/L(OR=251.788)、血钙1.9 mmol/L为参照(OR=59.881)为急性SAP伴腹腔感染的易感因素。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占72.73%,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20.45%),真菌最少(6.82%)。结论急性SAP患者合并腹腔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单长波  陶文静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404-3406
目的:报告1例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肺血栓栓塞症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均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有共同的易患因素,两者可合并存在。结论:对于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如出现腹痛、腹腔内出血情况,应警惕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分析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00例实施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出现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17例(5. 67%),其中症状性深静脉血栓14例,症状性肺栓塞3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2岁、存在脑梗死病病史、住院时间较长是膝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性因素。4例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术后1周内明确诊断,且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D-二聚体于术后1周内改变程度较大,相较于正常值而言明显更高。患者普遍存在下肢肿胀及疼痛主诉,部分患者存在血氧饱和度(Sp O2)降低、短暂性意识丧失等情况。结论:膝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因素较多,应密切观察高危人群,特别是术后7 d内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临床表现、D-二聚体改变情况,降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老年患者院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所有住院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55例中老年患者纳入VTE组,按照1:2的比例选择同年度入住同一科室、同一主要诊断、年龄相近、性别相同且住院期间没有发生VTE的患者108例纳入非VTE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分值、合并疾病、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可能的危险因素、用药情况等进行病例回顾研究,筛选出危险因素并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并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同一医院住院期间发生VTE和非VTE患者共54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肝肾疾病、饮酒史、D-二聚体浓度和Caprini血栓风险等级是中老年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VTE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对中老年患者院内发生VTE起到一定的辅助预测作用,该模型尚需由多中心大样本试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为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10例神经外科行择期手术患者的资料,将其分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组(105例)和非静脉血栓栓塞症组(10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OR=1.047)、心血管疾病史(OR=18.100)、Caprini评分(OR=2.981)、使用镇静镇痛药物(OR=5.021)、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OR=0.961)、术后D-二聚体(OR=1.313)进入回归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时间长、有心血管疾病史、Caprini评分高、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及术后D-二聚体高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保护因素,建议构建敏感性更高的神经外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模型,以利于医护人员早期识别神经外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高风险人群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0例,将术后发生症状性VTE患者纳入VTE组,将术后未发生症状性VTE患者纳入非VTE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D-二聚体水平,并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VTE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300例患者中,15例发生症状性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症状性VTE发生率为6.33%(19/300);与非VTE组比较,VTE组在年龄、手术类型、住院时间、有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72岁、住院时间>14 d、有脑梗死病史、糖尿病是引发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VT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非VTE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VT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VTE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住院时间长、存在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临床应密切观察高危人群,并密切监测术后7 d内D-二聚体水平变化,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症状性V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7月至2020年3月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分为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A组(n=60)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B组(n=30).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痛风患者NALP3炎症小体表达及相关指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152例急性痛风患者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5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尿酸(UA)、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清NALP3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NALP3炎症小体与UA、ESR、CRP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UA、ESR、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NALP3蛋白、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LP3炎症小体、UA、ESR和CRP是导致急性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NALP3mRNA的表达与患者UA、CRP、ESR呈正相关(r=0.559、0.548、0.727,P0.001)。结论 NALP3炎症小体在急性痛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NALP3炎症小体及血清UA、ESR、CRP是急性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NALP3炎症小体的表达水平与血清UA、ESR、CRP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