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林盘是川西一种独特的复合型地景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成为烙印于当地民俗之中的文化符号。OCT"水西东"林盘文化交流中心,位于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镇林盘区域中部,隐藏于竹林幽径阡陌小溪之间。设计延续了川西建筑的地域特色,又通过创新的性能化设计与建造,对传统场域特性进行了现代设计语汇与建造技艺的全新诠释。  相似文献   

2.
迹·建筑事务所(TAO)主持建筑师华黎,在建筑实践中特别强调和关注建筑的"在地",以及建筑本体的建造问题,努力使建筑回到场所意义的营造。本次采访主要围绕"林建筑"、"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两个木结构建筑作品,来探讨木建筑从设计到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对于木材料、传统/现代木结构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上海西岸人工智能峰会B馆是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会馆之一,在有限的建造时间里,打破了常规会展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方式,通过建筑与展亭的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在100天内实现了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的具体实践。项目是一次对建筑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的最新探索,展现了新技术对未来建筑产业的观念与实践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借助BIM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从建筑学的边界研究出发,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设计与建造的边界问题,并进一步结合当前数字化浪潮中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在数字设计与机器人建造等新的生产力作用下,建筑学的边界正回归到设计与建造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介绍装配式智慧建造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产业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说明建筑的数字化、信息化、工业化和智能化在建筑领域拓展新边界、创造新模式、引发新变革、催生新产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建造     
<正>本期《时代建筑》杂志聚焦"数字化建造",旨在纵览和梳理数字化设计和建造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呈现数字化建造技术对当代建筑实践的深刻影响。建筑设计的方法、工具,建造的过程、逻辑深刻地影响着设计新范式的产生。当我们审视多重系统理论推动下的当代图解理论与计算逻辑时,可以看到:建筑图解对于建筑的功能性、环境性、可建造性都进行了与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描述和思考方式;而计算逻辑可以与图解逻辑打通联系,如程序编码和参数建模正普遍成为现实。新的算法技术不是为了形式的建模,而是用编写代码的方式来创造形式,而且,这一建筑设计领域的新范式正通过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发展得以逐步实现,如数控机床(CNC)、3D打印机、激光切割和各类机器人的使用。这些数字化  相似文献   

6.
在建筑的"在地性"被全球化、趋同化实质性削弱的时代里,建筑对区域自然、社会、人文的独特性表达又通过"在地建造"的理论探讨被不断提及。一方面,时代发展带来的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建筑"在地建造"愈发难以保持;另一方面,这些进步又不断给建筑师提供设计思维的新突破。本文将以辨析"在地建造"的各相关概念为基础,结合当代中国西南地区建筑实例中的各相关建造因素的不同反映,探讨"在地建造"如何在延续地域或传统本质的同时充分考虑当代人日益相似的日常需求,而非一味追求表面的"传统(地方)复兴",提出全球化背景下面向未来的建筑"在地建造"的可能途径并试图回应建筑设计将以何种姿态迎接变化中的未来的"在地建造"——毕竟古今中外任何建筑都必然是"在地建造"的。  相似文献   

7.
地域性气候及材料下的建筑创新发展,需要建筑师掌握综合应对形式、结构与建造等需求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图解静力学和数控建造技术的发展,为建筑师创作实现兼有形与力之美的地域性建筑提供了一条创新途径。本文通过梳理冰雪建筑与图解静力学发展历程,介绍了力学找形与数控建造一体化流程,并以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举办的"2019计算性设计"工作营中完成的冰壳作品为例,探讨应用该流程设计建造自由曲面离散型冰壳的适用性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地方动态     
<正>北京:装配式建造公租房项目获得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日前从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获悉,近日,北京市装配式建造公租房项目获得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时,北京市成为住房城乡建设部认定的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也成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据悉,北京市保障房装配式建造领域多项突破。率先在保障房中实现绿色建筑行动、住宅产业化"两个100%"全覆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不仅实现建筑节材  相似文献   

9.
袁烽和尼尔·里奇两位学者在最近几年陆续编著了《建筑数字化编程》《建筑数字化建造》《建筑机器人建造》系列丛书,全面和系统地呈现了建筑数字化设计前沿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抽象的逻辑与系统方法,到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再到设计—建造、信息—物质、形态—性能、技术—文化无缝连接的机器人设计建造体系。在复杂的建筑信息环境中,连接成为了建筑师的核心竞争力。建筑学的专业和方法都在以令人振奋的方式进行重构,网络化信息协同和高度性能化定制成为了建筑学数字未来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正卧龙自然保护区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建设项目,选址于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石桥村,属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灾后重建项目,由香港特区政府援助建设。项目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汲取川西林盘民居建造智慧进行设计,总体布局划分为大熊猫救护检疫区、大熊猫疾病防控研究区、大熊猫康复训练饲养区、公众保护教育区、自然植被区和办公与后勤服务区共6个区域;主要有大熊猫监护  相似文献   

11.
以华黎的设计怍品"林建筑"为对象.通过10个关键词,阐述其构思起点、形式逻辑、结构组织、建造次序、施工方案和空间表现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建筑师在面对具体场地条件和项目类型时如何根据"在地"原则选择相应的设计构思和建造方案,以及如何因地制宜解决设计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川西林盘冬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两栋典型川西林盘冬、夏季室内热环境的现场测试,采用ASHRAE55-2004关于自然通风建筑热舒适评价方法作为评价依据对被测川西林盘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川西林盘的冬夏季室内热环境略优于当地农宅,绿化遮阳与构建室外微环境可改善农宅的室内热环境,对于我国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13.
李欣霖  任彬彬 《山西建筑》2009,35(34):33-35
对柿子林会所的设计建造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四入柿子林的四次概念更改,到取景器和拓扑屋顶的空间变化,再到用自然建造房子的建筑实践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深刻体会到建筑师张永和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的概念、空间及建造的研究及探索,以及他在设计实践中的生态策略和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地设计     
<正>在地性本是建筑的固有属性之一,环境关联也是建筑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基于场地的设计令建筑成为此时此地无可复制的存在,场地也因此成为具有意义的场所。本期关注在地性的设计策略和扎根当地的建造逻辑,即根植于此时此地真实的城市/乡村生活,基于建筑所处的地域特征、历史文脉、场地条件,而进行的契入场地并形成场所意义的建筑营造活动。这其中包含了建造与地域条件的关系及空间中的社会关系,既包括  相似文献   

15.
田汉文化园建筑群的空间原型源自湖湘地区的传统聚落,是"地方工作室"一直倡导的地域建筑类型学基础之上的当代建筑的在地性创作,设计关注当代性和建造以及材料属性之间的关联,具体建立在问题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材料表皮肌理的原真性研究,强调结构与围护二者的建构关系,更多地思辨而非以一种惯性的行为来主导设计,衍生出一种更具地方认同感的建筑语言。文章以材料的选材、工法入手.从建造的角度着重介绍建筑的施工过程,进而思考设计、建造、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狂草建筑     
近几年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领域,尤其是CAD/CAM技术已经成为辅助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的重要设计手段。本文通过"狂草建筑"空间装置设计,讨论自由形体设计与建造过程中CAD/CAM设计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建筑师》2015,(3)
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建筑"设计一建造"过程相分离与低效运行的现状,重新审视建筑系统内"设计一建造"关联机制与操作方式,在概念层面强调设计与建造逻辑的对接;在操作层面,运用协同设计、集成制造相关理论方法,使设计与建造交互促进并简化整体系统的运行流程。本文最后将模块化操作作为策略引入,综合上述论证构建"设计一建造"一体化模块,促进"设计一建造"系统向更高层级递进。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及教学中,及物建筑工作室将"动手做设计"作为设计的起点。试图重建"思考者"与"制作者"之间的联系,作为回归设计本源的方法,进而总结两步走的实践路线。向后一步,意味着从制图桌回到制作现场,通过制作和体验来参与真实建造;向前一步,意味着从制作现场走向真实的社会实践,关心结构、过程和建造质量。通过一系列产品和建筑作品,试图探索一种回归本源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9.
建筑数字化论题之二:循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数字化是对信息的研究.信息的传播改变着各种传统行业的职业内涵,如何是设计,如何设计,设计什么,设计出什么.设计是对建筑的虚拟建造,设计有研究性,建筑有客观性,建造需要精致性,从而必须使建筑的数字化超越狭义的工具层面,使"设计"表现为一种全周期的建造信息管理的行为,重视设计的证据,发挥终端建筑师能动性,考虑业主的价值要求,直面设计与建造过程的信息复杂因素,建筑循证设计的概念正是BIM在全周期信息水平上的延伸.  相似文献   

20.
"慢屋·极目"是IDO元象建筑近年在云南大理完成的第二个"慢屋"系列的设计型酒店,该项目是基于不同标高上下两院农宅的旧建筑改造.设计尊重原有聚落的肌理,关注建筑与场所的"锚固":注重建筑与地形、建筑与聚落以及新旧建筑之间关系的处理。公共空间、客房空间的设计则强调使用者与自然风景之间多维度空间体验的建立,小钢屋的建造尝试了新的结构体系,其本质上是一次以体验自然为出发点的建造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